羅麗琳 梁銳 王晚璞 陳天星
【摘要】 目的 分析腸型白塞氏病的臨床病理特征, 以期減少誤診和漏診。方法 將11例腸型白塞氏病患者的病變腸組織做病理切片蘇木精-伊紅染色(HE染色), 光鏡下觀察。結(jié)果 鏡下病理改變?yōu)闈儼榱馨图毎?、中性粒細胞碎屑性、壞死性小血管炎。結(jié)論 腸型白塞氏病是一種少見疾病, 口腔潰瘍?yōu)楸匕l(fā)癥狀, 多有消化道癥狀, 病理特點為潰瘍伴小血管炎, 潰瘍周圍黏膜下淋巴組織增生, 無潰瘍處組織無明顯血管炎改變。
【關(guān)鍵詞】 腸型白塞氏??;臨床;病理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4.073
白塞氏?。╞ehcet's disease, BD) 是一種病因不明的全身性病變, 特點是復發(fā)性口腔潰瘍、生殖器潰瘍、眼部炎癥, 也可累及消化道、神經(jīng)、關(guān)節(jié)等器官[1]。腸型BD是臨床少見的特殊型BD, 大部分為不完全型, 口腔黏膜阿弗它潰瘍?yōu)楸匕l(fā)癥狀, 多數(shù)缺乏眼部癥狀, 合并神經(jīng)BD者極少見。病變主要位于回腸及回盲部, 形成局灶或彌散性潰瘍, 易穿孔、大出血, 手術(shù)復發(fā)率高, 常引起致命后果[2]。現(xiàn)將本院收治的11例腸型BD患者結(jié)合文獻復習進行回顧性臨床病理分析, 探討腸型BD的臨床病理特征?,F(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1994~2014年云南省第一人民醫(yī)院收治的腸型BD患者 11例, 女6例, 男5例;年齡22~61歲, 平均年齡43歲, 病程1~6年。11例均伴有口腔潰瘍, 并有多種癥狀伴發(fā)。其中, 伴有腹痛9例, 腹瀉8例, 皮膚紅斑8例, 外陰潰瘍7例, 消化道出血4例, 關(guān)節(jié)炎4例。本組11例均符合1990年白塞氏病國際研討會診斷標準。11例均為不完全型。病變位于小腸6例, 其中5例為回腸末段, 位于結(jié)腸5例。11例均行腸鏡檢查, 腸腔黏膜均可見直徑0.5~3.0 cm不等的多發(fā)性潰瘍, 底附白苔, 周圍呈炎性紅暈及水腫, 四周黏膜糾集。部分潰瘍較深, 但無融合。1例因腹痛伴嚴重腹瀉, 藥物治療療效不佳而進行手術(shù)治療。
1. 2 方法 10例為腸鏡活檢標本, 1例為手術(shù)切除標本。取病變部位小腸組織, 經(jīng)中性福爾馬林固定, 梯度乙醇脫水, 二甲苯透明, 石蠟包埋, 切片, HE染色。進行光學顯微鏡鏡下檢查。
2 結(jié)果
2. 1 巨檢 腸鏡活檢組織4~6塊, 每塊直徑0.2~0.3 cm, 灰白色, 質(zhì)地軟。手術(shù)切除部分腸管一條, 灰紅色, 長約20 cm, 直徑3 cm, 腸管黏膜面可見散在分布的多個潰瘍, 潰瘍直徑0.5~2.0 cm, 多位于腸系膜附著對側(cè)的腸壁, 表面被覆白苔, 質(zhì)地軟, 局部腸壁出血。
2. 2 鏡檢 腸鏡活檢組織切片鏡下示:病變以潰瘍壞死處最為明顯, 主要為黏膜深層組織的血管炎, 小血管內(nèi)皮細胞腫脹, 管壁增厚, 可見纖維素樣物沉積及小灶壞死, 管壁淋巴、單核細胞浸潤, 管腔內(nèi)較多中性粒細胞, 間質(zhì)大量以淋巴細胞為主的炎細胞浸潤。手術(shù)切除腸組織見多處黏膜至肌層壞死形成多個潰瘍, 部分潰瘍較深, 潰瘍較深、較大處的血管炎病變尤為明顯, 小靜脈擴張充血, 內(nèi)皮腫脹, 管腔內(nèi)中性粒細胞聚集, 小動脈管壁增厚, 管壁內(nèi)炎細胞浸潤伴纖維素樣物沉積, 間質(zhì)大量淋巴、中性粒細胞浸潤, 潰瘍周圍黏膜固有層和黏膜下層淋巴組織增生顯著。部分腸壁微小潰瘍處, 黏膜下仍可見較重的血管炎病變。無潰瘍處腸壁組織無明顯血管炎改變。
3 討論
3. 1 白塞氏病概述 白塞氏病是根據(jù)土耳其皮膚科醫(yī)師Behcet1937年的病例報告而命名的全身血管炎性疾病[3]。復發(fā)性口腔、外陰潰瘍、皮膚及眼病變四項均存在者為完全型, 缺少某項為不完全型。我國BD的發(fā)病率約為14/10萬[4]。多為14~40歲的青壯年。遺傳、免疫異常在BD的發(fā)病機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HLA-B51與消化道受累密切相關(guān)[5]。固有免疫、適應(yīng)性免疫及某些微生物也參與了BD的發(fā)病。腸型BD患者早期消化道癥狀以功能障礙為主, 呈腹部隱痛、腹脹、納差。隨著病情進展, 可以出現(xiàn)陣發(fā)性腹痛、腹瀉、右下腹包塊及便血。部分呈全腹痛并轉(zhuǎn)移至右下腹而易被誤診為急性闌尾炎而進行手術(shù)治療。
3. 2 臨床病理特點 腸型BD患者女性多于男性。臨床均有復發(fā)性口腔潰瘍。消化道癥狀明顯, 多因復發(fā)性潰瘍出現(xiàn)腹痛等癥狀就診。病理改變?yōu)闈儼榱馨?、中性粒細胞碎屑性小血管炎?局灶呈壞死性小血管炎。潰瘍周圍黏膜下淋巴組織明顯增生。無潰瘍處腸壁無明顯血管炎改變。本組11例除平均發(fā)病年齡偏大以外, 其余臨床、病理特點均與腸型BD臨床病理特點相符。
3. 3 輔助檢查 針刺試驗特異性較強。用20號針頭刺入前臂皮膚后, 24~48 h后該部位出現(xiàn)>2 mm紅色丘疹為陽性。腸鏡檢查特征性改變?yōu)槟c管黏膜尤其是在回腸末段或回盲部有邊緣清楚的圓形或類圓形的單個或多個潰瘍。潰瘍底部多有黃白色苔被覆。X線檢查常在回盲部發(fā)現(xiàn)黏膜集中的潰瘍龕影。本組11例, 7例針刺試驗陽性, 11例腸鏡均見潰瘍病變, 2例X線見潰瘍龕影。
3. 4 鑒別診斷 ①克隆氏?。焊共堪鼔K多見, 口腔、外陰潰瘍及皮膚病變極少見:潰瘍常見于腸系膜附著側(cè);腸壁增厚、僵硬、狹窄;鏡下呈結(jié)節(jié)病樣肉芽腫, 淋巴細胞浸潤全層, 黏膜下纖維化。②潰瘍性結(jié)腸炎:以彌漫性炎癥為特征, 結(jié)、直腸多見;病變腸段無相間的正常黏膜;潰瘍淺;鏡下無血管炎。據(jù)以上特點, 可與腸型BD鑒別。
3. 5 治療 腸型BD是白塞氏病的治療難點之一, 除非合并嚴重并發(fā)癥, 一般不手術(shù)治療。近年研究發(fā)現(xiàn)免疫抑制劑結(jié)合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拮抗劑英夫利西單抗治療腸型BD可以獲得較好的臨床效果[6]。
參考文獻
[1] Cantarini L, Lopalco G, Caso F, et al. Effectiveness and tuberculosis-related safety profile of interleukin-1 blocking agents in the management of Behcet's disease. Autoimmun Rev, 2015, 14(1):1-9.
[2] 張淑坤, 王建國, 周世英, 等. 腸型白塞氏病臨床病理特征分析3例. 世界華人消化雜志, 2009, 17(16):1689-1692.
[3] McGonagle D, McDermott MF. A proposed classification of the immunological diseases. PLos Med, 2006, 3(8):e297.
[4] 許偉紅, 吳華香. 白塞氏病的診治進展. 臨床內(nèi)科雜志, 2014, 31(10):668-671.
[5] Demirseren DD, Ceylan GG, Akoglu G, et al. HLA-B51 subtypes in Turkish patients with Beh?et's disease and their correlation with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Genet Mol Res, 2014, 13(3):4788-4796.
[6] 黃新翔, 鄭文潔. 白塞病基礎(chǔ)研究及治療進展.中華風濕病學雜志, 2015, 19(2):138-141.
[收稿日期:2015-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