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周媛
建筑的序言
撰文/周媛
山西王家大院影壁
在中國傳統(tǒng)建筑中,影壁總帶著點欲說還休、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味道。它既有擋風御寒、遮蔽隱私之用,又不至于門禁森嚴,拒人于千里之外,有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所特有的含蓄與內斂。
小時候,我和家人逛寺廟或是古宅,經常見到一面墻,墻中間有一個碩大的“?!弊?。每次見到,大家都要伸手去摸那個“?!弊帧f,摸到的人會特別有福氣。兒時的我總是很熱衷這個游戲,每次都踮起腳,用力伸長手臂,把小手放到“福”字上,然后興奮地回頭喊道:“我摸到了!”大人們聽到后,都呵呵地樂起來。
后來我知道,那面有“福”字的墻,便是成語“禍起蕭墻”里的那面“蕭墻”。它有另一個更常見的名字——影壁。
影壁又稱照壁,是中國傳統(tǒng)院落大門內外的一道屏障。雖是一面墻,但影壁在設計上充滿考究,靈動而充滿表達欲,遂成為院落里一道不一樣的風景線。以前,透過影壁便能窺知一戶人家的階層、文化水平,猶如書的序言一般,以點概面,遂又將影壁稱之為建筑的序言。
影壁的誕生與發(fā)展可謂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縮影。關于影壁最初的產生年代已無從考證,從陜西岐山鳳雛村西周甲組宗廟建筑遺址中發(fā)現的最早影壁的遺跡可以得知,影壁的出現應不晚于西周。在早期,影壁是一種禮制設施,只有國君或諸侯的宮室方能使用。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這種專屬于皇權貴族的建筑構件才慢慢走入尋常百姓家。似乎,萬事萬物都有著這樣的軌跡,從尊貴到稀疏平常。
也有觀點認為,山西晉商的興起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影壁的發(fā)展。在晉商雄厚的財力支持下,匠人們有了更大的發(fā)揮空間,于是創(chuàng)造出大量極具藝術價值的影壁。
影壁作為庭院中的建筑“屏風”,除了具有審美和遮擋功能外,厚實高大的墻壁對人心更有一種威懾力與神秘感。從建筑功能角度來說,它保護著家庭的隱私,同時抵擋著外界的兇險。對于影壁之內的人來說,只要這道墻尚在,日常的小日子就可以繼續(xù)。
影壁有門內和門外之分。按照傳統(tǒng)建筑堪輿的觀念,影壁在門內稱之為隱,起到遮擋院內景致的作用,外人難探虛實;在門外稱之為避,用以抵擋惡風,減緩風勢,并起到了辟邪的功能。在門前設置影壁,讓氣流遠行,沖煞之余,還改善了視覺上的不安全性。另外,影壁也有著聚財聚氣的功能。
在傳統(tǒng)社會,人們總是擔心有鬼魂到訪自家宅邸。若是自家祖宗的魂魄回家倒無妨,但若是來了孤魂野鬼,自然是要帶來災禍的。有了影壁,那些孤魂野鬼可以從影壁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便被嚇跑了。
我在十歲之前住的地方有些破舊,所謂門不過是一扇一腳就能踢開的小木門。即便這樣,晚上當外公煞有其事地“鎖”好門的時候,我心里都無比踏實。我想,影壁對于在它庇佑之中的人來說,也是同樣的安慰吧。或許每個人的心底都有這樣的一面墻或一扇門,只要它在,就可以現世安好。
清代蔣平階寫的《水龍經》中有『直來直去損人丁』之說,即氣流直沖不吉利。影壁可以阻擋氣流,使沖煞氣流放緩,從而協(xié)調住宅內外之氣。
山西喬家大院百壽圖影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