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永翠 王 強
(重慶三峽職業(yè)學院,重慶 404155)
萬州西山公園古山茶復壯保護技術
鄒永翠 王 強
(重慶三峽職業(yè)學院,重慶 404155)
通過建立萬州西山公園古山茶檔案,分析古山茶樹生長衰弱的原因,采取土壤改良、回縮修剪、測土施肥、挖排水溝及病蟲害防治等復壯栽培技術,有效地改善了古山茶樹的立地條件,促進古山茶健壯生長,進一步保護古山茶品種資源。
古山茶;復壯栽培;保護措施;萬州西山公園
山茶花作為重慶市市花,萬州地區(qū)是山茶花的主要原生地。2013年,萬州西山公園評為國際茶花園,是國內山茶花栽培歷史悠久、古山茶樹最多、品種數量最為豐富的古茶花園。通過幾代園林人的努力,目前西山公園搜集和保存有“紫金冠”“花洋紅”“白玉片”“洋紅”“吊金鐘”“醉貴妃”和“九心十八瓣”等川山茶品種26個,共207株。樹齡超過100 a的茶花樹114株,200 a以上樹齡茶花樹16株,300 a以上樹齡的茶花樹1株。隨著樹齡增長,立地條件惡化,古山茶的生長衰退已經凸現。該文通過改進復壯栽培技術,創(chuàng)新保護措施,旨在為保護和開發(fā)古山茶資源提供依據。
將園內茶花古樹每株編號,測量其高度、基徑、冠幅,建立檔案,并拍攝照片、視頻資料,詳細記錄茶花古樹基本信息,特別是記錄生長不良的山茶樹。同時,記錄茶花園周邊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依據調查資料將古茶花按生長強弱和不良現象嚴重程度,進行分級評價。生長勢評價指標包括枝干破損度、枯梢、葉色和病蟲害4項,分為良好、一般、較差、差4級。
隨著古茶花樹樹齡的增加,生理機能逐漸下降,加之環(huán)境污染,生長環(huán)境日趨惡化,以及保護意識、資金投入不足,導致古樹有生長衰弱的趨勢。為此,就西山公園內古茶花樹衰弱的原因進行探討,以便采取有效措施。
2.1 立地條件改變
古茶花園在建園之初,茶花栽植密度大,造成現有古茶花樹生長空間擁擠,攝取的養(yǎng)分不能維持其正常生長,容易造成嚴重的營養(yǎng)不良而衰弱直至死亡。加上樹盤土壤酸化、通透性差,影響根系呼吸和氧氣交換。加之,西山公園二期改造工程的施工,大量回填土使有古茶花的地表升高,改變了排水系統,導致根系透氣性差,嚴重影響古茶花水分、養(yǎng)分的吸收
2.2 病蟲害較嚴重
由于古茶花樹樹齡大,樹勢減弱,易遭受病蟲害的侵襲,加上園內周邊高大香樟、桂花、喜樹等上層植物易發(fā)生蚧殼蟲、黑刺粉虱產生蜜露誘發(fā)古茶花樹煤污病等真菌性病害,影響葉片光合作用。
2.3 修剪措施不當
山茶花為生長緩慢的半耐蔭植物,加上古樹一般不修剪的原因,在此次研究之前西山公園古茶花園尚未進行一次全面的修剪養(yǎng)護。修剪不及時,導致樹冠和根系比例嚴重失調,樹木郁閉度大,病蟲害滋生嚴重。
3.1 土壤改良
3.1.1 土壤檢測。在古茶園內,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多個點,每個點位進行0~20、30~60、60~90 cm 3個層次采土,檢測土壤的pH、EC值、有機質、容質量、通氣孔隙度、質地、水解性氮、有效磷、速效磷、速效鉀等以及微量元素及微生物等理化指標,進行對比分析。
3.1.2 根際換土。山茶花是酸性土壤的指示植物,適合在pH 5.5~6.5的微酸性土壤中生長,要求土壤中有一定的腐殖土,通氣性良好。黏性重的土壤或鹽堿性大的土壤不能用來栽茶花。山茶花的適宜換土時期是休眠期和開始生長期,西山公園換土時間為2015年初春,準備好腐殖土和泥炭土,更換樹干基部外圍50~90 cm之間1/3的面積局部老土,挖掘垂直深度達表土下方50~60 cm處,換土時避免損傷根系。
3.2 土壤施肥
根據古山茶的生長特點進行施肥。茶花生長期需要追肥,宜施速效的液肥和化肥。在抽發(fā)枝葉階段,要施氮肥或以氮為主的混合肥。在花芽分化、花蕾形成及開花前,需施用磷肥或以磷為主的混合肥料。秋冬兩季宜施用以磷、鉀為主的混合肥料。施肥時可按株定量施肥(可根據樹體大小進行調整),分2次進行。第1次施肥在4月上中旬,用白亮果90 g、沃生90 mL、諾普豐90 g兌水5~10 kg灌根。同時,葉面噴施白亮果、沃生、諾普豐各750倍液。第2次施肥在11月中下旬,按每株溝施菜餅肥1 kg,間斷開挖環(huán)形溝深度在10~20 cm,施肥后覆土10 cm左右,結合白亮果90 g、沃生90 mL、諾普豐90 g兌水5~10 kg灌根,同時葉面噴施白亮果、沃生、諾普豐各750倍液。
3.3 開溝埋管
根系是山茶的主要吸收器官,埋設透氣管,改變古茶樹長期積水的狀況。在西山公園古茶園周圍挖好排水盲溝,填埋大顆粒的砂石,壓實,再埋設透氣管,回填土壤,保持與園路及古茶園原地表持平或略高于原地表。
3.4 病蟲害防治
3.4.1 病蟲害調查。充分了解古茶花栽植區(qū)域的自然條件和周邊植被的構成及生長狀況。編制調查計劃,擬定調查方法并準備儀器(顯微鏡、解剖鏡等)和用具(枝剪、塑料袋等)。從2015年春季開始對西山公園古茶花的病蟲種類、發(fā)生規(guī)律及危害程度進行了系統調查,結果表明,吹綿蚧、糠片盾蚧、蚜蟲、枯枝病、根腐病和苔蘚危害程度一級,矢尖蚧、煤煙病、炭疽病危害程度達到二級。
3.4.2 防治措施。加強綜合管理,使通風透光良好,增強樹勢,提高抗病蟲能力;剪除病蟲嚴重枝。藥劑防治,蚧殼蟲發(fā)生時噴施特福力1 000倍液,后期可結合樂斯本1 000倍液和法力佳300倍液噴施防治;煤煙病防治用75%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和22.7%博青懸浮劑交替防治;炭疽病防治在春季可增施磷鉀肥,在葉片展開前噴施0.15%的磷酸二氫鉀水溶液。
3.5 修剪復壯
古山茶樹生長緩慢,為了體現安全和凸顯古茶花樹的特有風姿,提高其觀賞價值;更有利于調整古茶花樹局部枝葉的分布,改變茶花園內光照條件的不平衡現象;更有利于病蟲害的防治等,建議對古山茶進行適當疏枝回縮樹冠修剪。
3.5.1 修剪時期。古茶花樹的修剪原則上一年進行一次。不同的山茶品種,其花芽分化期不同,大多數茶花一般在春季開花,其花芽是前一年夏秋開始分化的,修剪必須在花后進行,如果冬春修剪,就會損失許多花芽。
3.5.2 修剪方法。剪去枯弱枝,促發(fā)新壯枝,當樹冠外圍枝條衰弱枯梢時,用回縮修剪截去枯弱枝更新;修剪后應加強肥水管理,以促發(fā)新壯枝,形成茂盛的樹冠。當樹木地上部分死亡后,根莖處仍能萌發(fā)健壯的根蘗枝時,可對死亡或瀕臨死亡而無法搶救的古樹干截除,用根蘗枝進行更新。在修剪的同時,及時對古茶花樹進行疏蕾,減少樹體養(yǎng)分的消耗。
S685.14
B
1674-7909(2016)23-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