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共同體傳播:一種被忽視的傳播形態(tài)

      2016-02-19 16:19:10
      關鍵詞:集群共同體媒介

      ■ 秦 瓊 彭 濤

      ?

      共同體傳播:一種被忽視的傳播形態(tài)

      ■秦瓊彭濤

      作為一個社會學概念,共同體指的是以血緣、地域為基礎,并擴大為精神聯(lián)系的一種人類聚集方式。近代以降,社會的組織功能日益完善,共同體逐漸消逝。然而本文認為,共同體并沒有消失,它依然存在著,在當代表現(xiàn)出“脫域”性,不再以地域為主要的集中方式,而是擴大為心理聚集(集群)。本文認為,已有的幾種傳播形態(tài)研究并不能涵蓋人類傳播的全部內涵,它們能夠解釋具體的傳播行為的發(fā)生和過程,也考慮到個體、群體心理因素對傳播的影響,但卻不能很好的從傳播的角度,解釋這種心理從何而來,也不能很好地考察脫離具體空間限制的受眾,如何受到傳播的影響。因此,本文認為,在既有傳播形態(tài)以外,還存在著一種為我們所忽視的傳播形態(tài)——共同體傳播。本文關注的即是以“脫域”為主要特征的當代共同體中,傳播的發(fā)生和作用機制如何產生心理集群并維持心理集群的穩(wěn)定。

      共同體;脫域;共同體傳播;心理集群

      一、共同體的新內涵

      共同體,是社會學視域中考察人類聚集方式的一個范疇。在早期的社會學著作中,學者們認為共同體是人基于群居特性而產生的以血親、地緣為基礎的自發(fā)聚集行為①。這種定義強調共同體中人們相互之間的直接聯(lián)系,將共同體視為人群集結的一種具體方式,人依附于土地。十七世紀工業(yè)革命開始,生產力的提高推動了人口數(shù)量的增長,而土地的人口承載量有限,“從原始社會到17世紀中葉英國產業(yè)革命之前,世界人口增長緩慢。1830年,世界人口總數(shù)達到10億。但從1830年開始,世界人口增長開始加快,每增加10億人口的時間不斷縮短。到1930年,僅過了100年,世界人口總數(shù)達到20億。從1930年到1960年,僅過了30年時間,世界人口就增加到了30億,而從30億增長到40億只用了14年時間。1987年,世界人口突破50億,增長第5個10億人口的時間縮短為13年。1999年10月,我們迎來了世界60億人口日,這次增加10億人口僅用了12年”。一定范圍內的土地人口承載量有限,為了求得生存,人不得不向他處遷移(表現(xiàn)在國家層面,則是對外擴張)。傳統(tǒng)時代人與土地緊密依附的關系開始松動或被打破,以血緣為紐帶聚集在某一處的傳統(tǒng)也逐漸被弱化。城市因分工嚴密、產業(yè)化程度高成為人口流動的主要趨向,這種聚集以經(jīng)濟利益為基礎,因而盡管有聚集的需求與實發(fā)行為,但人們相互之間的關系卻趨于疏離,傳統(tǒng)生活中直接或間接的面識關系在現(xiàn)代逐步消逝。傳統(tǒng)共同體概念尤其強調的內涵,即它所代表的人與人之間基于血緣、地緣形成的親密關系、守望相助的狀態(tài)徹底消散。因此從“直接聯(lián)系”的角度上,共同體消亡了。它作為一種人類曾經(jīng)的聚集形態(tài),讓位于社會。

      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安德森談及國家民族起源時認為,國家民族是一種想象的共同體,人們假設自己和千萬個并不相識的人處于同一疆界,并且在心理上彼此認同②。安德森的研究視點除了強調疆域對民族國家的認同的重要性外,還揭示了共同體的一個重要特性:它不僅僅是一種地域性關系,同時它還蘊含著“想象性關系”。為了更好理解這個觀點,我們不妨引入一些例子:一所大學建校五十年總共有五十萬名學生,這五十萬名學生相互之間并不相識,然而他們都認為彼此之間有某種聯(lián)系。實際上,即便不考慮時空因素,他們中的絕大部分也不會認識彼此,更不可能與對方發(fā)生具體關系。如果將該大學的校友視作一個共同體,從中可以看到成員之間聯(lián)系的精神性的一面。倘若將例子中的大學擴大化,在一個即時人口六十萬的城鎮(zhèn),人口幾百萬的城市,以億為人口計數(shù)單位的省、國家里,人與人之間具體的聯(lián)系相對基數(shù)巨大的人口來說,是微乎其微的。但合理的想象為這種心理上的互動、心理上的群體歸屬感提供了可能。

      當代有一個重要現(xiàn)象值得關注,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行為,可以不再受到地域的約束,現(xiàn)代社會借由信息、媒體等使人的互動成為“不在場的在場”,將人的直接互動行為轉化為“想象性互動”——亦所謂共同體的脫域性——不需要以地域為基礎的關系。如北漂作為一個社會名詞,特指在北京打拼的人,他們沒有組織機構和控制系統(tǒng),只是因為都聚集在北京而產生了某種微妙的心理聯(lián)系,人們把他們歸為一類,但實際上北漂之間并不存在具體的關系,也無法從社會屬性將其歸類,他們就是一個脫域的共同體。不需要具體的聯(lián)系,但在處境、價值(渴望在北京站穩(wěn)腳跟)、關切上存在共通點。有學者從學理角度研究“知識分子”的概念時,同樣指出了在知識分子形成體制之前,大部分情況下,它只是對某種人的關注點、精神氣質和價值觀作出的歸類。實際上,當代的讀者、觀眾等群體也可視為脫域的共同體——不需要特定的接觸行為,在精神、價值觀、關注焦點等方面的共同處,使他們產生了心理集合行為,并由此延發(fā)出對心理群體的認同?!八^脫域,我指的是社會關系從彼此互動的地域性關聯(lián)中,從通過對不確定的時間的無限穿越而被重構的關聯(lián)中‘脫離出來’?!雹?/p>

      這種“想象性關系”,是共同體脫域性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它作用于人的心理,使人發(fā)生“心理集中行為”。同時,在某種程度上,早在共同體表現(xiàn)出“脫域”特性之前,人的這種心理集中行為就已廣泛存在。人作為群居動物,在聚居中能滿足人對于安全感的需求。許倬云認為水稻、小米、牧牛羊代表三種不同的生活方式,最終形成了平原、丘陵、草原文化⑤。擁有共同的生活方式,代表著“同類型”,而伴隨著生活方式而來的精神內涵——價值觀、風俗、語言等——經(jīng)過世代傳承,奠定了分類和認同的基礎。當代,作為最基本的共同體——家庭、家族——的形態(tài)發(fā)生了巨大變化,血緣不再是決定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但家庭作為最基本的“心理集群”的形態(tài)并未發(fā)生變化?;谘壍募彝コ蓡T間的關系,本質上是一種情感、精神關系;同樣地,對故鄉(xiāng)的依戀、對國家(民族)的認同,更多的是從心理上將自己歸納為某一個類別,以此尋求心理上的安全感。

      在文明高度發(fā)展、社會作為人類組織形態(tài)高度發(fā)達的今天,為什么還要對“共同體”的內涵做出探討?正如前文所述,早在共同體時代,基于血緣、地域的聯(lián)系,最終都有擴大為精神聯(lián)系的趨勢;而當代共同體的物質組織功能又表現(xiàn)出了脫域性——人與人之間的聯(lián)系不再主要的以“地域”為基礎,從“地域”束縛中解放出來的人,在生理、心理層面,依然具有群居和“歸屬某類”的需求。生理上的群居表現(xiàn)為人群的高度集中(但這種集中不再以“面識”為特征,而是異質的集中),心理上的集中則具有高度的承繼性(人總是在群體中尋求安全感),最終表現(xiàn)為對“同類”的認同,它是一種自發(fā)的“心理集中”行為。在以往的研究中,對于共同體更多是從物質組織層面予以探討,盡管也看到了“精神因素”在共同體中的重要作用,但未能深入挖掘共同體對于人的心理的重要影響。因此,在本文的視域中,共同體的概念如下:共同體是一種人類的聚集方式,是在一定地域范圍內,以血親、地緣、物質生產資料和生產方式為基礎的一種聚集方式,在當代表現(xiàn)出“脫域”的性質,借由信息等“連接手段”從地域聚集轉變?yōu)樾睦砭奂?成員表現(xiàn)為心理集群;同時,共同體中代際傳承而來的風俗習慣、語言等精神性因素,對心理集群的形成和控制具有重要影響。

      盡管對人類傳播形態(tài)的考察,微觀至人內傳播、宏觀到大眾傳播,已經(jīng)有十分詳盡的研究,然而本文認為,已有的幾種傳播形態(tài)研究并不能涵蓋人類傳播的全部內涵,它們能夠解釋具體的傳播行為的發(fā)生和過程,也考慮到個體、群體心理因素對傳播的影響,但卻不能很好的從傳播的角度解釋這種心理從何而來,也不能很好的考察脫離具體空間限制的受眾如何受到傳播的影響。因此,本文認為,在既有傳播形態(tài)以外,還存在著一種為我們所忽視的傳播形態(tài)——共同體傳播。

      二、共同體傳播與其他傳播形態(tài)的比較

      所謂共同體傳播,就是研究以脫域為主要特征的當代共同體中的傳播問題,它的傳播對象更多表現(xiàn)為心理集群,它具有不同于其他幾種人類傳播形態(tài)的特質,共同體傳播以教育、語言、風俗來實現(xiàn)對傳播對象的隱性控制。

      1.共同體傳播與人際傳播。人際傳播,指的是面對面的直接傳播,它是幾種傳播形態(tài)中最普遍的一種。人際傳播基于具體的互動行為,對象的確定性高,互動即時;共同體傳播面向不確定的心理集群,交互性較差,依賴人際傳播手段,但又不限于面對面的互動。在家庭中,人際交互是共同體傳播發(fā)生作用的主要手段,但對象范圍擴大后,就需要借助群體乃至大眾化的傳播手段了。

      2.共同體傳播與群體傳播。群體傳播,是在群體中進行的信息傳播活動,群體指的是具有一定同質性的人群的集合。在傳統(tǒng)的群體傳播定義中,突出了人群的集合這一概念,也就是群體本身存在物質空間上的集合行為。而以脫域為特征的共同體中,成員間的集合行為發(fā)生在心理層面。因此,從交互性看,共同體傳播的不確定性較高,互動性差;但是在群體中,由于人們本身具有某種類似屬性,又發(fā)生了具體的集合行為,所以這種不確定性大大降低。

      3.共同體傳播與組織傳播。組織傳播,指的是在組織內和組織外進行的傳播,是一種在“統(tǒng)一意志”控制之下、成員之間具有嚴格角色分工的信息傳播活動。組織成員生理和社會屬性的趨同、基于物質空間的集中、傳播的發(fā)生多借助等級制度,使得群體意識(組織是具有體系化控制系統(tǒng)的群體)的產生與控制都趨于穩(wěn)定。共同體傳播更強調心理集合,是對心理趨同性的凸顯,認同一旦產生,穩(wěn)定性較高。現(xiàn)代文學史中的“同人雜志”,是由一批抱持同樣理念(社會的、文學的等)的人創(chuàng)辦的,創(chuàng)辦之后,無數(shù)讀者因被相通的理念號召而形成心理集群。盡管從雜志本身出發(fā),主要作者和編輯之間是存在真實互動的,但在更大范圍意義上的同人雜志,其對于讀者乃至社會的影響,是表現(xiàn)出脫域性的——讀者之間相識的可能性較小,對社會的影響也主要表現(xiàn)為社會思潮。

      4.共同體傳播與大眾傳播。大眾傳播是傳播“特定的信息”,面向的受眾總是在某一個范圍內的“特定”大眾,它依賴組織化的傳播體制、技術手段,否則就無法發(fā)生并存在互動性。共同體傳播并非特定信息,在許多情況下,人們對其“不自覺”,例如語言、風俗、教育等,從這個意義上說,它是一種單向傳輸,反饋滯后。語言的進化、風俗的重塑、教育的革新都需要相當?shù)臅r間。

      通過與人際傳播、群體傳播、組織傳播和大眾傳播的比較可知,共同體傳播具有如下特點:互動性較差;反饋滯后;缺乏嚴密的控制系統(tǒng);傳播對象的選擇性、確定性較差;它需要借助人際、群體和大眾傳播手段,但又不限于某一種;具有排外性,是針對共同體成員的傳播。

      三、共同體傳播的作用機制

      共同體傳播是面向心理集群的傳播,它的作用機制是什么,或者說有哪些因素在其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

      1.語言的控制性

      共同體傳播中,語言的作用有兩個層面,一是傳達意義,二是控制,這兩層作用都有利于心理集群的形成。

      在共同體傳播中,語言不僅是介質,同時也是構成心理集群的重要要素。同一種語言,會造成心理上的天然親近感。語音、語素、語法是約定俗成的結果,一旦形成就具有很強的穩(wěn)定性和約束性。我們時常會感受到詞不達意,就是因為在表達之時首先要將意義轉化為規(guī)則,用別人“能理解”的方式將之傳播出去,而規(guī)則很多時候是違背人的本性的。嬰兒在學會語言的同時壓制住了許多可能的表述,這也是為什么語言能力尚不完善的小孩常有驚人之語,但隨著年歲漸長,他的表述會越來越“正規(guī)”。

      共同體傳播中語言的控制作用還表現(xiàn)在,幾乎所有的意義都是借由語言傳遞的,文字是語言的物質化,語言本身就蘊含了一套價值標準。漢語和英語的區(qū)別不僅表現(xiàn)在讀音上,也是兩種思維方式和文化的表現(xiàn)。在對親屬關系的表述上,即可看出兩種文化的差異。英語中用“brother”“sister”“cousin”“grandparent”來表示復雜的親屬關系,從讀音和字面很難分辨他們之間的關系。漢語中“兄”“弟”“姐”“妹”“姨佬表”“姑舅佬表”“祖父母”“外祖父母”分得一清二楚。這個例子就充分體現(xiàn)了兩種文化中對親屬關系的不同態(tài)度。中國文化重視家族、親疏里外,如何稱呼對方是一門學問;西方文化則更重視個人和平等,因此他們在人際交往中常以姓名互稱。

      除自然語言外,還存在著“話語”等語言。例如,傳播學學科的知識框架、研究重點、典型理論,都可視為本學科的“話語”,只有操持同樣的“話語”“話語規(guī)則”,相互之間才能實現(xiàn)溝通,更借由“話語”產生對本學科及其成員的認同。

      2.教育的儀式化

      教育作為共同體傳播的構成要素之一,它的重要作用在于通過儀式化的方式——如入學、考試、言說方式、資格認定等形式——將該共同體中通行的意識形態(tài)、文化、學科建構,賦予合法性并代際傳承。

      教育是一種儀式,不僅是培養(yǎng)人的重要手段,而且還是獲得文化資本的重要工具。布爾迪厄認為,文化資本以三種不同的狀態(tài)存在:第一,它指一套培育而成的傾向,這種傾向被個體通過社會化而加以內化,并構成了欣賞與理解的框架。一個人可以僅僅通過理解其意義就“消費”文化商品。這樣,文化資本以一種身體化的狀態(tài)存在,也就是文化資本與人構成一種人身依附關系,僅為消費它的個人占有。這種以身體化形式存在的文化資本的積累開始于孩童時代。第二,文化資本的積累需要相應的文化能力。第三,文化資本是以機構化的形式存在的,亦即教育文憑制度。以上對文化資本的分析可以得出,一個人要想占有大量的文化資本,首先要有接近該資本的經(jīng)濟條件;其次還要有一定的文化能力;最后文化資本要發(fā)揮作用還必須使其“合法”,教育文憑制賦予這種積累以合法性⑤。

      在人們的觀念中,接受良好的教育能享受較高的社會經(jīng)濟地位,同時教育能促使社會階層之間的流動。但實際上,這種觀念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文化資本的積累早在孩童時代就開始進行,學校是主要場地,通常情況下,文化資本可以通過代際傳遞。因此在現(xiàn)實生活中,父母具有較高文化水平,其子女大部分情況下會比出身于文化水平較低的家庭的同齡人掌握更多的文化資本。文化資本不僅是知識,同時還包括知識的獲取方式,學習方式以及一整套與之相適應的生活方式。文化資本的隱匿特性使得附著于其上的階級不平等不易于被發(fā)現(xiàn),而被巧妙的與人的天賦、智力和勤奮程度聯(lián)系起來。

      教育作為共同體傳播的構成要素之一,它的重要作用在于掩蓋階層不平等,同時通過教育塑造其成員。該共同體中通行的價值規(guī)范、習俗、生活方式等同樣也是通過教育為成員所熟知。在習得某種價值規(guī)范的同時,必然排除了對立的一種。此處談到的教育雖然在某些類型的共同體如宗教和政治中表現(xiàn)形式不同,但本質差別不大。教育本身是一種儀式,在宗教共同體和政治共同體中,同樣存在儀式及儀式化問題。例如學習宗教教義和政黨黨綱,通過洗禮、入黨得到認同,借此培養(yǎng)對宗教和政黨的忠誠。

      3.媒介的心理聯(lián)結力

      在構建心理集群層面上,媒介發(fā)揮的作用不容忽視,每當一個重大事件發(fā)生時,通過媒介關注此事件的人結成了天然的心理集群。例如對環(huán)保問題、腐敗問題、房地產調控的集中報道,會在短時間內集中起一批人,他們彼此不認識,但在心理上保有同樣關切,甚至會形成輿論主體,推動該事件的發(fā)展。無數(shù)個網(wǎng)絡事件的發(fā)展證明了這一點。媒介又是強化既有心理集群的重要工具,人們通過媒介學習語言、價值觀等。媒介著重展示本共同體中通行的文化。如在儒家文化圈中的媒介產品幾乎都表述出對家庭的重視,對勤勞、節(jié)儉、善良等美德的追求。

      4.傳統(tǒng)習俗的傳承性

      從共同體的角度來說,傳統(tǒng)習俗是意義的傳承和構成心理集群的紐帶。對于個人而言,傳統(tǒng)習俗的重要作用是進一步社會化的過程,通過享有共同的儀式,不僅可以習得在一個共同體中通行的標準,同時也是從心理上將個人歸類的重要途徑。如漢民族的清明祭祖習俗,就是強化家族的心理連接。祭祖儀式既是對先人的追憶尊崇,同時又表示現(xiàn)世的人是一脈相承的,無論他們在實際生活中是否來往。

      在歷史進程中會產生許多習俗,只有少部分會被人們賦予意義并儀式化而成為傳統(tǒng),被挑選出來的經(jīng)過代際傳遞而成為傳統(tǒng)的一部分,被賦予更多的意義?!斑^年”起源于古人用貼對聯(lián)、放鞭炮的方式驅趕怪獸,隨后成為期盼來年美好光景的象征;端午節(jié)起源于用粽子喂魚以保存屈原尸體,逐漸演變?yōu)榫拺亚臍夤?jié)。傳統(tǒng)習俗作為文化的組成部分,它的分布并不以地理疆界為界限,亞洲有不少國家都過年(韓國還過端午節(jié)),認為傳統(tǒng)習俗屬于某一個民族和國家的想法,忽視了傳統(tǒng)習俗背后的歷史心理因素。

      四、共同體傳播的現(xiàn)狀與未來

      當代,共同體的脫域性和歷時性的一面,造就了心理集群的產生,心里集群是認同的基礎,也是共同體穩(wěn)定性的來源。然而,多元價值觀、多元生活方式和多元傳播途徑,為心理集群的形成造成障礙,沖擊了共同體的穩(wěn)定。

      (一)共同體傳播的現(xiàn)狀

      1.心里集群的離散趨勢

      信息社會,高度發(fā)達的交通網(wǎng)絡、流動性巨大的人口都加劇了心理集群離散的進程。城市在人類歷史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它幾乎是現(xiàn)代世界的根基。工廠、機器、交通網(wǎng)、大眾媒介的產生都與它密切相關。借由城市,從前相對封閉的村落城鎮(zhèn)聯(lián)系起來,交通網(wǎng)的發(fā)達又進一步促進城市之間的聯(lián)系,人口在更大范圍內流動。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分散到各地的人從心理層面開始了離散的進程。在原先那種相對穩(wěn)定的環(huán)境中,人的心理呈現(xiàn)穩(wěn)定保守的態(tài)勢。帕克在研究移民報刊時,曾將移民的讀報行為視作主動和被動融入當?shù)丨h(huán)境的策略。他發(fā)現(xiàn),隨著時間的推移,移民報刊會越來越多的關注當?shù)匦畔?移民們通過報紙保持與故國的心理聯(lián)系,又通過它建立新的感情,它是連接過去和當下的橋梁。當移民們從語言、風俗習慣、生活方式等方面都逐步適應新國家后,他們又會將本地報紙作為獲取信息的首要渠道?,F(xiàn)代社會“移民”無處不在,“移民”的過程既是強化聯(lián)系又是日益離散的過程。

      2.媒介的時代化

      報紙、書籍的閱讀過程,伴隨著“默讀”——它是一種隱私性的行為,也是將外部信息內化的行為。廣播、電視的聲畫特性,使信息傳播具有“公開性”。個人在收聽廣播、看電視的時候,旁人是有可能獲知他所關注到的內容的,但“默讀”則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個人的“隱私”。以書籍為代表的信息接收方式某種意義上將公共事務的關注轉移到私人領域——人總是在閑暇之余看報讀書的。電子媒體則朝著相反的方向發(fā)展,它將私人領域擴大到公共關切之上,它的便捷性(尤其是新媒體)使得任何時候都可以輕易地傳播、接收信息。默讀的私隱性還包含著理性思考的可能性。廣播、電視有時間的限制,加之受眾范圍廣,受眾也不需要具備較高文化水平,決定了它傳遞的信息多是淺層次的,產生理性合意的可能性較小。當代,電子媒介對紙質媒介的沖擊相當之大,盡管許多紙質媒體采用電子化的策略,但考慮到使用習慣和媒介接觸經(jīng)驗,它們能否因為電子化就吸引從前的“非受眾”,則有待商榷。媒介的發(fā)展快于受眾的發(fā)展,受眾層級差別尚未解決之前,媒介作為工具出現(xiàn)了過分追求現(xiàn)代化、電子化的趨勢,實際上加劇了受眾的分離?!澳x”代表的傳統(tǒng)信息接收方法,與“聽”“看”“瀏覽”為代表的現(xiàn)代信息接受方式,它們之間的差別并不在于選擇何種媒介作為獲取信息的途徑,而是來自于受眾自身的層級差別——他所處的環(huán)境、接受的教育以及繼承而來的資本。當代,媒體作為經(jīng)營組織出于市場的考量,在技術層面上不斷更新?lián)Q代,加劇了受眾離散的可能。任何時代,精英總是先于普通民眾掌握更多的媒介資源和媒介使用能力,因此盲目提倡電子化、信息化的觀念,是有利于精英階層利益的。普通受眾在物質上與精英階層的差距在現(xiàn)代社會有逐步擴大的趨勢,精神層面又漸行漸遠,溝通渠道的不暢通,使得社會心理同樣表現(xiàn)出多元化、復雜化的態(tài)勢,并有發(fā)展為階層對立的可能,而在一個成員構成多樣化的心理集群中,一旦階層對立出現(xiàn),它的穩(wěn)定性就被嚴重削弱了。這一點,當下普遍存在的“仇富”“仇官”以及熱衷于“標簽化”某些群體的現(xiàn)象,實際就是一種心理集群的離散信號。

      3.語言的多元化

      與現(xiàn)代社會流動性相適應的,還有語言的多樣化。語言的多元化折射出社會心理的異化。在一個共同體中,語言不僅是傳播信息的媒介,同時它本身就是一套“意義”。當代,語言的多樣化表現(xiàn)在外來語言、網(wǎng)絡語言對原有語言的沖擊。盡管語言是在歷史進程中不斷揚棄的,但語言的變化不僅是語音、語義的改變,同時還是不同文化較量的結果?!翱蓸贰薄吧嘲l(fā)”都是英語中譯而成的新詞語,它們不僅是飲料和家具而已——更是一種“新型”生活方式。網(wǎng)絡流行語對通用語的影響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發(fā)展越演越烈,通用語是社會契約的結果,本身象征權威、正統(tǒng)和規(guī)范;網(wǎng)絡用語大多不遵語法、含義戲謔、流行周期短,它是對權威、傳統(tǒng)的反叛,遵從另一套規(guī)則。塔爾德在研究社會控制時認為,通常情況下,底層總是模仿上層的,但在社會根基不穩(wěn)時,為了“討好”底層,上層會出現(xiàn)低姿態(tài)的親近,主動或被動模仿底層。⑥使用語言的過程是主動認同一個環(huán)境的過程。在現(xiàn)實中,很少甚至從來不使用網(wǎng)絡媒體的人,是很難理解其特有的語言的。網(wǎng)絡用語衍生到規(guī)范用語中,可以看做是社會層級心理的反映,它們本身具有反叛草根戲謔的特性,是對現(xiàn)實中話語權缺失的一種補償,而一些網(wǎng)絡用語被納入通用語的使用中,就可以看作是這種逆模仿的表現(xiàn)。語言是一個歷史心理過程,它所蘊含的意義超過它的工具性。

      4.人的理性化

      在本文中,理性的含義基于韋伯提出的“理性的生活方式”,指的是有計劃、有目的、“經(jīng)濟的”、善于運用規(guī)律規(guī)則來從事某項活動⑦。在一個追求快速發(fā)展和“最經(jīng)濟”的時代中,環(huán)境的快速變動、人口的流動、傳統(tǒng)的衰落,帶來了人的異化和疏離。傳統(tǒng)時代的熟悉感進一步剝離,心理集群的建立和控制難度越來越大,媒介的信息化發(fā)展加劇社會層級不平等,城市化進程催生大量現(xiàn)代移民。在一個幾乎都是陌生人的時代,以往那種從心理上將自己歸屬為某一類,并通過習俗、語言等與之產生心理聯(lián)結的做法,似乎也難以奏效了。于是在個人心理層面,冷漠、疏離成為他最突出的心理特征。傳播途徑的多樣化、便捷化又導致了共識的形成和控制難度的加大。各種“異見”對原有價值觀念的沖擊,并不一定帶來進步,相反正由于異見的多樣性和不可控性,它極有可能成為新利益團體的工具,動搖整個心理集群的根基。近年來,網(wǎng)絡上不斷出現(xiàn)的“左”“右”“民粹”“民族主義”言論擁有為數(shù)不少的擁躉,是應該引起重視的。

      在這種時代背景下,無論是傳播手段還是方式都出現(xiàn)了鮮明的變化。共同體依靠語言、媒介、習俗、教育等傳播手段實現(xiàn)控制和建立心理集群的方法,也隨之發(fā)生改變。媒介能夠將關注引導到特定的方向,但傳播技術革新導致信息封鎖的可能性越來越小,傳播工具的多樣化提升了關注的多樣性,使得在短時間內將大部分人限定在某一信息范圍之內的難度也越來越大。媒介對時效性、眼球效益的極致追逐,導致在傳播工具選擇上的盲目信息化,實際上是最有可能造成對事件的誤讀誤報以及媒介暴力的。隨之而來的公信力下降、發(fā)行量、收視率的下降,又會導致惡性循環(huán)。在這種媒介生態(tài)中,人們極有可能出現(xiàn)對現(xiàn)實環(huán)境的誤判。(“彭宇案”之后的一系列類似事件就是如此)于是,人也不可避免的出現(xiàn)了理性化的趨勢——尋求安全感的最好方式是只關注個人領域,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煩,并且表現(xiàn)出對物質利益的過度重視,畢竟在一個瞬息萬變充滿不安感的環(huán)境中,物質利益是最能保障一個人的基本需求的。

      (二)共同體傳播的未來

      人會在心理將自己“歸類”,實際是人渴望從環(huán)境中尋求群體支撐的意識投射。當巨大的流動性、語言的控制性和社會心理多元化趨勢日益明顯時,心理集群的穩(wěn)定就受到?jīng)_擊。

      然而,人類心理的演變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無論怎樣變化,人對于熟悉感、安全感的重視是與他的生物特性緊密相連的。因此,即便當代社會心理集群的控制和穩(wěn)定都較為困難,但只要人的這種心理特性依舊存在,共同體就會始終存在。例如“過年”這個風俗,不管它的形式在歷史進程中發(fā)生了怎樣的改變,但人們通過“過年”期盼新一年有好運道的心理不會改變。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家庭、家族這種最原始的共同體也許也會消逝,但只要人的生物特性沒有改變、人的“心理集合行為”依舊存在,共同體就會在另一個層面永存。這也是為什么,筆者要提出“共同體傳播”這個概念。

      注釋:

      ①[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體與社會:純粹社會學的基本概念》,林榮遠譯,商務印書館1999年版,第65頁。

      ②[美]本尼迪克·安德森:《想象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吳叡人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8頁。

      ③[英]安東尼·吉登斯:《現(xiàn)代性的后果》,田禾譯,譯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8頁。

      ④許倬云:《說中國:一個不斷變化的復雜共同體》,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20頁。

      ⑤[美]戴維·斯沃茨:《文化與權力:布爾迪厄的社會學》,陶東風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年版,第88頁。

      ⑥[法]塔爾德:《傳播與社會影響》,何道寬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49頁。

      ⑦[德]馬克思·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康樂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181頁。

      (作者秦瓊系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博士研究生;彭濤系華中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張國濤】

      猜你喜歡
      集群共同體媒介
      愛的共同體
      共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構建和諧共同體 齊抓共管成合力
      甘肅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 09:01:36
      共同體的戰(zhàn)斗
      媒介論爭,孰是孰非
      傳媒評論(2019年7期)2019-10-10 03:38:32
      海上小型無人機集群的反制裝備需求與應對之策研究
      書,最優(yōu)雅的媒介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 09:57:18
      一種無人機集群發(fā)射回收裝置的控制系統(tǒng)設計
      電子制作(2018年11期)2018-08-04 03:25:40
      Python與Spark集群在收費數(shù)據(jù)分析中的應用
      歡迎訂閱創(chuàng)新的媒介
      买车| 城步| 乌拉特后旗| 富宁县| 通渭县| 依安县| 阿拉善左旗| 巴东县| 通海县| 错那县| 门源| 买车| 老河口市| 杭锦旗| 阜城县| 中超| 榆林市| 盐津县| 仁寿县| 通江县| 罗山县| 景宁| 荥阳市| 辰溪县| 青川县| 文登市| 恭城| 个旧市| 安国市| 万州区| 朝阳市| 安西县| 陕西省| 安福县| 沙田区| 灵璧县| 甘肃省| 赤壁市| 台前县| 嵊州市| 中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