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雪娟
(安徽大學 法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淺論我國公平責任原則的適用與完善
齊雪娟
(安徽大學 法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摘要:公平責任因為能夠實現(xiàn)司法公正與效率被廣泛地應用于司法實踐中,但由于近年來該原則適用的弊端日益明顯,隨之而來的爭議聲也越來越多。通過將近年來在學界流行的否定說與肯定說進行比較得出公平責任原則不能作為一般性原則與過錯和無過錯責任原則并存,它可以概括在無過錯原則中的結論。公平責任原則應有限定的適用范圍、明確的適用順序以及公平責任原則應當作為一種補充性責任原則而存在。在研究公平責任原則的完善時,發(fā)現(xiàn)要建立相應的社會保障制度也絕非易事,需要關注社會實踐的變化以及需要司法實踐者能同時兼顧法理與情理。
關鍵詞:公平責任原則; 過錯責任原則; 無過錯責任原則
0引言
伴隨著社會進程的不斷發(fā)展變化,在侵權行為領域中,公平責任原則作為一種在過錯責任的適用中起到輔助作用的原則曾給予司法實踐者以巨大的便利。然而隨著該原則的反復適用以及對此領域認識的更加深刻,公平責任原則能否再如此地廣泛適用于侵權責任法中則在學界引起了廣泛的爭論,也引發(fā)了無論是立法者、司法者抑或是各位學者深刻的思考——我們?nèi)绾握嬲龅郊燃骖櫫松鐣暮椭C秩序又能夠不違背法律的尊嚴,在原有的侵權法中的歸責原則體系中如何妥善地將公平責任原則完美地融入進去且不顯得突兀。而對于司法者而言,在實踐中如何運用才能真正地做到法理與情理的兼顧則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在此背景下,筆者試圖借此文章以表達自己的看法。
1公平責任原則的概述
1.1公平責任原則的法律規(guī)定
公平責任原則在私法領域作為一項立法原則能夠得到司法實踐者的廣泛運用可追溯到1911年的《瑞士債務法》,此后歐洲各國如普魯士、奧地利均將此項原則規(guī)定在未成年人或者精神病人致?lián)p的案件中。當然我國的民法領域也有所涉及,如在1987年施行的《民法通則》就規(guī)定了此項原則,2010年施行的《侵權責任法》則正式并進一步深化了此項原則的定義。在《侵權責任法》的法條中規(guī)定,民事主體原被告雙方對造成的損害均無過錯的情況下,可根據(jù)案件的實際情況,雙方均要對此造成的損失承擔責任。據(jù)此,無論是司法實踐者還是在學術界均將此項規(guī)定理解為公平責任原則。
然而,在具體的認識上有頗多爭議,學者的觀點差異較大。譬如有人認為:公平責任原則是指在當事人雙方對造成損害均無過錯的情況下,由人民法院根據(jù)公平觀念,在考慮當事人的財產(chǎn)狀況及其他情況的基礎上責令加害人對受害人的財產(chǎn)損失給予適當補償。[1]103當然也有人認為公平責任原則的適用僅在受害人不能依據(jù)法律明文規(guī)定的過錯原則以及無過錯原則獲得賠償時,基于所鼓勵的社會公平正義而由雙方共擔損失的一種法律原則。結合上述的學者論述以及國外的法律規(guī)定,本文可以給出如下的結論:公平責任原則是在不能夠適用過錯責任以及也并非是特殊侵權的前提下,若不給予賠償則顯失公平的情況下而由法官判定雙方共擔的原則。
1.2公平責任原則的適用條件
根據(jù)上述有關公平責任原則的法律規(guī)定或者定義,公平責任原則的適用條件可以概括為:首先,必須有致人損害的危險行為。因為雖說在法律的框架內(nèi)不必被苛責,但依據(jù)公平責任的內(nèi)涵,最終承擔責任也是在其先前行為有危險的代價;其次,先前的行為必須導致嚴重的損害結果。因為,若無損害則不必去要求有所賠償,無危害無救濟。此種危害結果或是財產(chǎn)或者是人身,若是較小的損害則不必動用公平責任的原則來平衡二者的義務;第三,原告受到的損害與該危險行為的行為人施加的危險二者有因果聯(lián)系,若無因果關系,而要求行為人承擔責任則毫無法律正當性可言;第四個條件,適用公平責任原則的當事人只應由其侵權行為的受害人與加害人共同分擔,并不應該存在受有利益的利益人。譬如,在民法中有對見義勇為行為的調(diào)整與規(guī)制的相關規(guī)定:見義勇為的受害人若受有損失,則受有利益的當事人應當給予適當?shù)难a償。這一行為雖在某種程度上也體現(xiàn)了公平責任原則,但筆者認為此種行為不應適用公平責任原則而加以規(guī)制。因為見義勇為的受害人所受損失與受益人的行為并無法律上的因果聯(lián)系,并不符合公平責任原則適用的條件。因此,受害人所受損失與受益人的行為有無法律上的因果聯(lián)系是適用公平責任原則最重要的條件;最后,原被告雙方對此損害結果均無過錯。若一方對此存在故意或過失時則不能適用該規(guī)則來判決。
2公平責任原則適用的爭議及理由
上述論述的學者關于公平責任原則定義的爭論以及對其適用條件的概括,均表明了之所以讓行為人承擔責任并非是因為其有過錯,只是基于對二者的社會財富的考量以及維持公平正義的社會環(huán)境條件下的想法,而在此情況下,適用公平責任原則的做法則頗受非議。因此是否將該原則繼續(xù)適用則應慎重思考。
2.1公平責任原則肯定說及其理由
贊成繼續(xù)適用公平責任原則的學者當屬王利民教授,他在早期的著作中就表明了支持公平責任原則的態(tài)度,原因在于:首先,《民法通則》就對公平責任原則有具體規(guī)定,因此可以說是有法可依;其次,他又指出侵權行為法中公平責任原則是符合萬法之母的要求,可以說是《民法通則》中的規(guī)定的轉化;最后,公平責任作原則是淳化道德風尚、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需要。[2]742]隨著侵權責任法的正式施行,他又給予了新的解釋:首先,在新施行的侵權法中可以通過分析其具體的條款,發(fā)現(xiàn)其多處顯示了公平責任原則的規(guī)定,這些條款在無法與過錯或者無過錯原則相契合時,將之規(guī)定為公平責任原則,無疑是明智之舉;其次,從功能上來看,公平責任不僅是確定損失如何分配的歸責原則,而且它也是確定責任成立的歸責原則。[3]170
以上是王利民教授支持繼續(xù)適用公平責任原則的理由。其他贊成此種說法的學者的理由則可歸結為:首先,繼續(xù)適用公平責任原則可以說是發(fā)揚和諧社會理念的要求。因為在不能夠適用過錯或者無過錯原則時,若不能給予那些本身無過錯而又受有損失的原告經(jīng)濟賠償,無疑是不利于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公平責任原則的適用可以說是在衡量雙方的經(jīng)濟條件的情況下,讓有能力者多承擔一些社會責任。多給弱者一個請求權,就對他們多了一份保護,社會也就會更多一份穩(wěn)定;[4]35其次,比較過錯與無過錯責任原則,公平責任原有自己的適用案件范圍,不會如過錯責任原則規(guī)定得那樣過窄也不會如無過錯責任原則規(guī)定過于嚴苛。
2.2公平責任原則否定說及其理由
否定公平責任原則的觀點認為,公平責任原則在侵權法中并不是作為一項獨立的歸責原則被運用,其主要理由在于:首先,公平責任原則并不如過錯責任或者無過錯責任原則有著廣泛的適用范圍。是否將公平責任原則也作為一項基本原則在侵權法中加以規(guī)定,是有諸多問題的。譬如,在廣義的理解中就何者為原則我們可以歸結為在某一類特殊問題中總結出來并可以適用于解決此后同類型問題的普遍規(guī)則,正如有的學者所說:只有那些適用范圍達到80%~95%的準則才可以稱為原則。[5]265公平責任原則與過錯責任原則的歸責原因不同之處在于它并非以行為人有過錯而承擔責任,僅是因為原告受有損失而承擔責任,但此種情形在大多數(shù)的侵權案件中并不多見;其次,公平責任原則僅適用于承擔賠償損失的情形下,對于如賠禮道歉等侵權責任形式并不適用。從以上兩個方面可以看出公平責任原則適用范圍的狹窄;第三,從性質上分析公平責任原則,可以將其歸類在無過錯責任范圍之內(nèi),而在侵權行為法中僅規(guī)定了過錯責任與無過錯責任原則,除此之外是不存在第三種歸責原則。從公平責任原則的特征看,公平責任最終由行為人承擔責任并非因為其有過錯而擔責,而是考慮到經(jīng)濟情況以及社會穩(wěn)定才予以適用,據(jù)此可將其歸為無過錯責任原則,無必要再規(guī)定公平責任原則;最后,若適用公平責任原則將會導致很多嚴重后果,譬如:若以公平責任為歸責原則來解決行為人的責任承擔問題,并不能解決了此后關于同類案件的歸責問題以及其所造成的損害后果到底如何分擔等問題,因為公平責任原則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由行為人對于原告所受損失的補償而非是基于自己過錯的賠償,而“在現(xiàn)代社會,損害之填補,除侵權法外,尚有社會安全制度”。[6]165再如,基于公平責任原則來歸責的原因并非是行為人對自己的過錯行為而買單,而是僅在考慮到行為人與原告的經(jīng)濟情況下,由有資產(chǎn)的人多承擔一點社會責任而已。在真正的實踐中,也不能保證法官在審理案件時,據(jù)此斷定案件適用公平責任原則而不再細究是否是適用過錯或者無過錯原則的問題,此種情形下也會導致“過失責任和無過失責任不能發(fā)揮其應有的規(guī)范功能,軟化侵權行為歸責原則的體系構成”。[7]293
2.3公平責任原則的前景分析
結合上述所論及的關于否定說的理論,其存在的確帶來了諸多的問題,譬如由于其適用的彈性較大,在實踐中會導致法官自由裁量權的擴張并不利于社會的安定。然而,其現(xiàn)實的困難在于在《民法通則》以及《侵權責任法》中均有相應的法條對此項原則有所規(guī)定,而法律則應有其相應的穩(wěn)定性,不可能任意更改。并且,就目前的社會環(huán)境來看,短時間建立如學者所言的社會安全制度也非易事,而簡單地否定該原則的存在是草率的。因此,在此種情形下就該原則的前景可以概括為:首先,必須要否定其能夠作為一般性的原則與過錯和無過錯責任原則并存。正如上文所提及的由于和無過錯原則有相似之處,可以將其概括在無過錯原則中,從而避免導致規(guī)則原則體系的不嚴謹。其次,雖說在短時間之內(nèi)建立社會保障制度并非易事,但是也應立刻進行具體的思考。最后,不能僅依靠《侵權責任法》來解決所有的案件,可以適當?shù)倪\用其他法律予以輔助。
3公平責任原則在實踐中的運用與完善
短時間內(nèi)否定公平責任原則的價值是不理智的,其最終被取締應有一個過程。因此,在實踐中如何運用并完善則顯得尤為重要。
3.1公平責任原則的適用范圍
關于公平責任原則的適用范圍,學界也有諸多爭議。有人認為只要符合公平責任原則的均可以適用,也有人認為:因為公平責任原則的初衷在于彌補原告所受到的損害并且維持社會秩序,因而它只適用于財產(chǎn)受到侵害的案件,對此的爭議諸多。而正由于此,在實踐中被濫用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因此,關于公平責任原則的具體的案件適用范圍,筆者認為何種案件適用公平責任原則應當取決于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及司法解釋,而不能隨意地濫用;其次,也不能對公平責任原則加以限制,使其僅僅適用于財產(chǎn)受損的案件,這樣會束縛司法工作人員的行為,不能使案件得到公正的審理。
總的來說,對公平責任原則既不能過多地限制,也不能隨意濫用。當下對適用該原則的案件可歸納為:無行為能力、限制行為能力人致?lián)p而監(jiān)護人無責任的案件、當事人雙方對損害的發(fā)生均無過錯而基于社會公正予以補償?shù)陌讣约案呖諕佄镏氯藫p害而不能具體確定何者為侵權人的這三類案件。
3.2公平責任原則在實踐中的完善
由于公平責任原則存在諸多弊端,若在實踐中不加以完善則會出現(xiàn)很多問題,因此在實踐中對公平責任原則適用的完善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需要了解的是在侵權法中公平責任原則在其他原則客觀存在的前提下該如何適用的順序問題。過錯原則與無過錯原則都是以法律條文明確規(guī)定為前提的,并且在法律的框架內(nèi)能夠找到什么類型的案件適用該種原則,而不是無法可依。相反的是,公平責任原則則賦予了法官較大的裁量權,在何種情況下采用公平責任并不是基于法理,甚至可以說是司法者基于其樸素的情理在維護公正的基礎上適用的。因此,筆者認為在何種程度、何種類型的案件以及適用順序問題均要有法律的明確規(guī)定,而非司法者的任意采納。
(2)公平責任原則若想避免出現(xiàn)上述的問題,法律必須明確公平責任原則只是一種在過錯責任原則與無過錯責任原則都不能夠被采納或者采用上述兩種原則將導致社會秩序的紊亂以及不符合公平正義時,才能夠被運用,它只是一種補充性的價值原則,而不是一種獨立存在的原則,并可以與過錯和無過錯原則相媲美。司法者在裁判案件時須保持清醒的認識,不能把公平責任原則作為一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原則,隨意擴大其適用范圍,從而喪失最初的立法意義,因而非理性也是不可取的。
(3)我們所要認識到的是必須了解公平責任原則的適用條件,正如上文所述:根據(jù)對法條的理解我們所歸納的幾個條件之外,還必須在窮盡過錯與無過錯原則適用的前提下,并且適用公平責任原則的雙方當事人對損害的發(fā)生均為無過錯,這也是必須具備的條件之一,若有一方對損害的發(fā)生有過錯或者有原因則是不能適用公平責任原則,這會導致法理與情理都不被人所接受。而其余的除了有嚴重損害結果出現(xiàn)之外,或者損害結果若由一人承擔則會明顯的不公平之外,還必須是對于損害承擔有雙方必須承擔的必要性,若由一人承擔并不必然導致顯失公平的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則也無必要適用公平責任原則來進行判決。因此,在上述的條件之下,只有嚴格適用公平責任原則,才不會導致法理與情理相悖的情形的出現(xiàn)。
目前,雖然公平責任原則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諸多的問題,但短時間內(nèi)廢止它也絕非易事,如何在現(xiàn)有的情況下更好地運用它則是較為復雜的問題。雖然在法律條文中能夠找到相關的法條為之佐證,可是僅憑如此簡單的幾個條文就任意地加以運用,則顯得有些輕率。因此,我們必須在肯定并積極地運用它的基礎上,制定相關的適用條件,并隨著社會的變化進一步進行完善它,同時要求司法實踐者不僅要關注社會秩序與公序良俗,也要追求法律的理性,在侵權責任原有的責任體系下,進一步完善公平責任原則,使之更加合理與合法。
[參考文獻]
[1]王利明.侵權行為法歸責原則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
[2]王利明.民商法研究:第3輯[M].修訂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3]王利明,周友軍,高圣平.中國侵權責任法教程[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0.
[4]白彥,胡磊.公平責任原則研究[J].內(nèi)蒙古財經(jīng)學院學報:綜合版,2003(1).
[5]張佩霖.中國民事法律理論與務實[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2.
[6]王澤鑒.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2冊[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
[7]王澤鑒.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6冊[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
(責任編輯張亙稼)
On the Application and Perfection of the Principle of Fair Liability in Our Country
QIXuejuan
(LawSchool,AnhuiUniversity,Hefei,Anhui,230601,China)
Abstract:Fair liability is widely used in the judicial practice because of being able to realize the justice and efficiency.However,in recent years,increasingly obvious shortcomings appeared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principle,so more and more arguments were caused with it.Through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negative theory and positive theory popularized in the academic world,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principle of equitable responsibility couldn't coexist as a general principle with the principle of faults and the principle of no fault reliability,which could be contained by the principle of no faults.Meanwhile,the principle of fair reliability should have certain applicable scope,clear applicable order,and should exist as one supplementary liability principle.In the study of fair liability principle perfection,how to establish appropriat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was no easy task,needing to pay much attention to the change of social practice,and also requiring judicial practitioners to care about legal sense and emotional sense.
Key words:principle of equitable liability;principle of liability with fault;principle of liability without fault;
收稿日期:2015-12-09
作者簡介:齊雪娟,女,安徽安慶人,安徽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訴訟法。
中圖分類號:DF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5645(2016)02-006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