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華 陳陽天
羌族也過年嗎?答案是肯定的,不過此“年”非彼“年”,而是羌歷年,要搞清楚羌年,就要從羌族、羌歷開始說起。
羌族
羌族,據(jù)史籍記載,今阿壩岷江流域地區(qū),自古為氐羌民族鼻息繁衍之地,其地有“六夷、七羌、九氐”。氐羌同源,共屬羌支,意為“低地之羌”。
羌族是我國民族大家庭古老而優(yōu)秀的名族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墟甲骨文中,就有關于“羌”的明確記載。眾多史籍和出土文物表明,羌族不僅是華夏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母體民族,輸血型民族,古東方大族,而且是最早進入農牧兼營,且以養(yǎng)羊著稱于世的名族,是最先將“雨水農業(yè)”轉變?yōu)椤肮喔绒r業(yè)”的民族。在歷史發(fā)展的歲月長河中,羌人在建筑業(yè)、手工業(yè)等各個領域中,同樣做出了杰出的貢獻。先后創(chuàng)造出多個“世界之最”和“世界第一”。如天下第一高樓——羌碉;天下第一橋——懸筒溜索;天下第一鎖——羌寨木鎖等等,同時開創(chuàng)了羌族歷法。
據(jù)《四川古代史》稱:居住在岷江上游地區(qū)的羌族,系秦漢及其以后時期從甘清河湟一帶地區(qū)遷徙而來的羌人與當?shù)赝林用袢诤隙?,發(fā)展而來,綿傳至今。主要聚居在今阿壩州汶川、茂縣、理縣、黑水、松潘及綿陽市的北川、平武、安出等部分地區(qū),以及陜西寧強、風縣、略陽,貴州省的石阡、銅仁地區(qū)?,F(xiàn)有人口3O萬人。
羌族自稱“日瑪”或“爾瑪”“爾麥”。屬同一名稱在不同地區(qū)的語音變化?!扒肌睂偎Q,從羊,從人。意為“西戎牧羊人”。羌語屬藏緬語系羌語支,分為南北兩大方言,南部方言行于茂縣的鳳儀、土門,汶川縣威州、綿虒和理縣的通化、薛城等地,北部方言行于茂縣沙壩、較場、赤不蘇,黑水部分地區(qū)和松潘縣鎮(zhèn)江關,熱務區(qū)及綿陽市北川等地。羌語各方言內又有若干土語,甚至相鄰的村寨間語言差異也較為明顯,故有“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腔”之說。交通沿線和接近漢、藏區(qū)的羌民,一般會同時使用漢語或藏語,故服飾也有較大差別。由于歷史的原因,羌族文字相繼失傳。羌文化傳承主要靠口傳心授。釋比(羌族中最權威的文化人)成為羌文化的主要傳承者,釋比文化成為羌文化的核心文化。
羌族信奉“萬物有靈”的多神崇拜,其最高神靈是天神“阿爸木比”。普遍以白石崇拜為象征,供奉于房屋的最高處。同時以羊頭為吉祥物。
羌歷
羌族歷法起源于羌人對天體運行及四季寒暑交替等自然現(xiàn)象的長期觀察。古代羌人以日、月、星、辰等計數(shù),逢十進一,萬物起一。明代羌歷已經是一種十分精準的歷法,不僅推演歲時準確無誤,而且還能非常準確推算出日蝕、月蝕,做到“毫厘不差”。由于生存內在需求與外在因素干預的共同作用,大約從乾隆年間開始,羌人將羌年節(jié)從羌歷十月初一(冬至)改為農歷十月初一,將羌族十月歷置換為農歷十二月歷。
在羌區(qū)各類志書中,關于羌族歷法的記述雖然分散,但內容頗多。《茂汶羌族自治縣志·社會風土》記載:“羌歷年,羌語稱為‘日美吉,意為羌人節(jié)慶日,為羌族最隆重的節(jié)日,每年的農歷十月一日舉行”。《理縣志》載:“十月初一,有的叫‘牛王會‘山王會,也是羌族的節(jié)日。1950年前,農民要去祭山王,漢藏地區(qū)農村要去祭牛王”?!躲氪h志》云:“羌歷年是羌族最為隆重的節(jié)日,每年十月初一舉行慶典,一般三至五天,有的村寨還要過十月初十。羌歷年在建國后集體活動終止,羌人在家里慶祝。八十年代后逐步恢復”。
大量的田野調查也有不少關于羌人歷法的資料。據(jù)胡鑒民《羌民的經濟活動形式》記載:“羌民的年節(jié)在夏歷十月一日,正值秋收完成之際”。各寨風俗又有所區(qū)別:其中,理番三齊十八寨羌民“每逢十月一日過年那天,在房頂上白石前燃柏枝敬神”;理番縣屬新番舊番二十余寨“農事完畢,年節(jié)來臨,殺豬獻神”;汶川縣上水里“九月底即由每寨會首買辦黑羊一只,酒一壇,預定一公共地點,三十日晚請端公整夜做法事”;理番中三枯“每逢十月一日,每家都在房頂上向白石神獻雞還原”;理番屬上三里與后二枯居民在十月一日“節(jié)期前幾天,即預備麥面”。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民族研究機構在大量深入調查的基礎上,形成了《汶川縣雁門鄉(xiāng)社會調查報告》《理縣通化鄉(xiāng)社會調查報告》等文本,其中也涉及關于羌族歷法的不少資料?!堆汩T調查報告》指出:“農歷十月初一即為年節(jié),以前這稱為‘小年,以別于與漢族相同的‘春節(jié)”。《理縣調查報告》說:每年十月初一日,當?shù)囟家e行隆重的祈禱活動,并宰羊、殺雞,“這天全寨的耕牛都要休息一天”。1954年西南民族學院《羌族概況》:“農歷九月二十八或十月初一過‘小年。到時吃咂酒,用面作各式各樣的小牛、小羊、小雞、小馬、小狗、麻雀、鞍子、圓圈、三叉形、半圓形……用以敬神。兩天不勞動”。英人托馬斯在1920年前形成的《羌族的歷史習俗和宗教》也指出:羌人“一年之中有三個主要節(jié)日,一個是漢歷十月的第一天”;“一個節(jié)日在漢歷的二月二日到來,一個在漢歷六月二十四日開始”。
羌族釋比經典也有大量關于羌族歷法的信息,例如《安家神》:“十月之時敬神時,刀頭再加豬油餅,神要先吃再凡人。三十初一是過年,先沒敬神不敢吃,神要先吃再凡人,神要先喝再凡人”。汶川雁門釋比經典《木吉卓》:“九月三十吉祥日,羌人普謝天神恩。屈指吉期將臨近,家家戶戶忙不迭”。《木姐珠與斗安珠》:“每逢十月初一日,還愿敬神敬祖先。羌人家園大發(fā)展,一家煙火發(fā)百家,百家煙火傳萬代”?!哆€愿》:“十月初一來到了,凡民請敬天神時”?!稛岽取罚骸笆碌搅烁墒裁矗虑f稼收割畢,村村寨寨還大愿”?!惰彙罚骸笆鲁跻皇乔寄辏宕逭€大愿。村村廟宇刷白泥,換上新裝好過年”。
據(jù)釋比經典和羌人的族群記憶,羌族過去有一種叫“鐵板算”的古歷,為羌族釋比之祖師阿爸錫拉所創(chuàng)。阿爸錫拉通過一種叫“壁洞”的天象儀,測占一年為365天多,并把一年分作10個月,每月36天。余下5天多,作為一年祭祀過節(jié)之用。又據(jù)《茂汶羌族自治縣志》記載:“相傳,羌歷最早為平陽歷。古羌人以羊骨卜推歷時計羌年,一年分為10個月。以后,遂改為一年12個月的農歷”。顧炎武的《天下郡國利病書·蜀中邊防記》中有一條非常珍貴的關于羌族歷法的資料,它是目前我們檢索到的關于羌族歷法最明確、最具體,也是最早、最具權威的記載。該書引《四夷風俗考》云:維州諸羌“歲時不用官歷,知歲時者為端公,如辰年則畫十二龍,或臥或行,因形而推之,它像亦然”。并說,以此“推算日月蝕及甲子建除,毫厘不差。大率以十月為一歲”。
羌年
每年的農歷十月初一為羌年,是羌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羌歷新年。羌語稱“日美吉”“日麥節(jié)”,意為吉祥歡樂的節(jié)日,是羌族人民一年中慶豐收、送祝福、祈平安的最為隆重的節(jié)日。就跟漢族人民過春節(jié)一樣,貼春聯(lián)、掛燈籠、系羌紅;曬太陽、品美食、祈幸福;燃篝火、跳莎朗、還大愿;喝咂酒、烤全羊、跳鍋莊。羌年已列入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羌年也是羌族人民最重要的節(jié)日,羌族的宗教儀式執(zhí)行者羌語稱作“釋比”“許”等,是不脫離生產的專門從事祭祀活動的人,是羌族人民的精神領袖。釋比只限于男性擔任,在羌族社會中有較高的地位。諸如祭山、還愿、治病、驅鬼、安神、除穢、招魂、消災,以及對死人的卜地、安葬和超度,婚嫁時的擇期、敬神和祝福等活動均由其主持。因羌族無文字,在羌年中,釋比所誦經文內容非常豐富,大都與羌人衣食住行、生產生活、社會歷史、風土人情、民族關系等密切相關。
羌年節(jié)舉行慶典,按民間習俗,過羌歷年時要還愿敬神,要敬祭天神、山神和寨神,整個活動儀式由釋比主持。祭祀活動是從羊皮鼓開始的,而舉著法杖的釋比朗誦著反映羌族歷史和生產生活習俗的經文。隨后,祭祀隊伍來到祭祀塔前,祭祀塔上的白石神即為天神木比塔。釋比用白石取火點燃柏樹枝,青煙一縷直上藍天,一直到天庭,將豐收的喜悅告訴天神。然后人們抬著專門從寨子里選出的體壯肥美的神羊,敬獻給天神。緊接著羌族漢子手拿柏杖猛吼從羌寨的各個角落出場,進行掃寨儀式。
最后在釋比的帶領下,人們抬著神羊,走向山寨轉寨祈福。新年之夜,每戶人家的一家之主都要參與祭拜儀式,獻祭品和供品。羌年充分體現(xiàn)了羌族自然崇拜、先祖崇拜的感恩情懷,并把人們的勞動結果自覺的歸因于天地的恩賜和先祖的恩德,體現(xiàn)了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在祭祀活動后,人們喝著咂酒,唱起了歌,跳起了莎朗舞,表達著節(jié)日的喜悅,也傳承著先祖的記憶。
羌歷年一般為3-5天,有的羌寨要過到十月初十。按民間習俗,全寨人要吃團圓飯、喝咂灑、跳莎朗,直到盡歡而散。咂酒由寨中德高望重的長者開壇,整個活動儀式由許(巫師)、釋比、蘇布士(漢語稱“端公”,下同)主持。節(jié)日期間親朋好友可互道祝賀,相互迎請。
過羌年,也是羌人還愿敬神的日子,期間要敬祭天神、山神和地盤業(yè)主(寨神)。主要儀式有祭山神、樹神、羊神、白石神;還要祭祖,祈求神靈保佑,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全家消災免禍,和睦平安。節(jié)日期間,家家戶戶宴請親朋,吃大塊肉,喝大碗酒,少則兩桌三桌,一天兩天,多的七八桌,狂啖豪飲三五日。青年人相聚跳鍋莊,或相邀進山狩獵,不亦樂乎。
相傳,羌歷年起源于秦漢以前。據(jù)羌族民間敘事長詩《木姐珠與斗安珠》記載:天神木比塔的小女兒木姐珠執(zhí)意下凡與羌族青年斗安珠成親。臨行時,她的父母陪奩了樹種、糧種、牲畜。她來到人間與斗安珠辛勤勞作,農牧業(yè)年年豐收。這時,她懷念天上父母的恩澤,就把豐收的碩果、糧食、牲畜擺在原野,向天祈禱。木姐珠祭天的這天,正是羌歷的十月初一。從此,她們的子孫后代就把每年的十月初一定為了新年節(jié)。這一習俗,羌族人民沿襲至今。
羌歷年這天,羌民聚在家里用橋面、麥面制做各種形狀的小牛、小馬、小豬、圓餅(太陽)、半圓餅(月亮)等各式各樣的饃饃為貢果、貢品,祭祀天神、白石神和祖先。祭畢,全寨人不分男女老少聚在一起圍著篝火跳鍋莊、舉行歌舞盛會,歡慶豐收。
羌年期間,羌鄉(xiāng)村寨熱鬧非凡,旅游在羌鄉(xiāng)村寨,你會陶醉得樂不思蜀。白天,那多姿多彩的羌族歌舞,會令你目不暇接;夜里,羌笛聲、山歌傳情,一群群黝黑健美的羌族少男少女們在寨門前跳鍋莊,通宵達旦。
祭祀活動
在羌族人的傳統(tǒng)生活中,一年有許多祭祀活動,可以從中看出道教對其的影響。1986年后保留下來的主要祭祀活動有:臘月三十早晨,要到祖墳上請祖先過年,燒紙、點香、敬酒、供飯,稱之為‘送年飯。正月初一的凌晨,各家要上香,祭祀天帝木比塔,家長面對風谷機跪下,一邊燒紙,一邊用羌語極為誠懇地祈禱:“偉大的天帝木比塔,舊的一年過去了,在您無比神力的庇護下,全家平安地度過了一年,向您致敬,獻上祭品請您領受,希望在新的一年還得到您的保佑?!鼻甲迦税烟柡驮铝量醋鲀涉⒚?,太陽大姐膽子小,不在晚上出來,白天出來又怕羞,于是天帝就送給她一包針,誰看她就刺誰的眼睛。其他還有山王會、山神會、祭山會等祭祀活動。在重大節(jié)日和一些大型的旅游接待活動中,要舉行大型祭山會活動。
2015年的羌年慶典活動在汶川舉行。阿壩州的州長、汶川縣的縣長出席慶典儀式并講話外,還邀請了中國作協(xié)領導、著名作家、詩人、藝術家們在汶川慶羌年過羌年,猶見去年的羌年慶典非常隆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