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曉光
(泉州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 福建泉州 362000)
?
論本雅明翻譯觀中的“拱廊直譯”
曾曉光
(泉州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福建泉州362000)
摘要:本雅明在《譯者的任務(wù)》中間接提到的“拱廊直譯”這一概念至今鮮有人提及。本文從本雅明的語言觀出發(fā),根據(jù)《譯者的任務(wù)》中的主要概念和“拱廊直譯”的關(guān)系,論述了“拱廊直譯”的重要性和用途,并結(jié)合具體例子深入闡述其具體表現(xiàn)形式和優(yōu)越性,最后對“拱廊直譯”的方法作出兩點總結(jié)。
關(guān)鍵詞:拱廊直譯;本雅明;純語言;翻譯;譯者的任務(wù)
引言
集哲學家、文學批評家、翻譯家和散文家于一身的德國猶太人沃爾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 1892—1940)結(jié)合馬克思主義、德國的理想主義和猶太神秘主義發(fā)展了西方文學批評、哲學、語言學和美學。他1923年翻譯法國詩人查爾斯·波德萊爾(Charles Baudelaire)的《巴黎風貌》(TableauxParisiens)后寫的序《譯者的任務(wù)》(TheTaskoftheTranslator)[1]表明了他的翻譯觀,成為翻譯理論史的里程碑和譯界的《圣經(jīng)》。德曼(Paul de Man)說過:“就該領(lǐng)域而言,你如果不就本文說點看法,就不值一文?!盵2]其中的“拱廊直譯”這一概念還鮮見論述。
一、“拱廊直譯”概念概述
“拱廊直譯”(arcade literalness)是本文作者根據(jù)本雅明所著的《譯者的任務(wù)》[1]一文的英譯文的相關(guān)內(nèi)容提煉出來的一個概念。有關(guān)的引文如下:“For if the sentence is the wall before the language of the original, literalness is the arcade.”(句子是原作語言前的垣墻,逐字直譯是拱廊。)
“拱廊直譯”是《譯者的任務(wù)》中的核心概念。目前為止闡述《譯者的任務(wù)》的文章很多,但都沒有具體闡述這個概念。目前為止中國知網(wǎng)上沒有以“拱廊直譯”為關(guān)鍵詞的學術(shù)期刊文章,李宏鴻[3]對“拱廊直譯”進行了一定的闡述,有必要進行進一步的闡述?!癮rcade”能翻譯成“拱廊”或“騎樓”。本文沿用“拱廊直譯”而不用“騎樓直譯”:一則是因為“拱廊”更具宗教色彩,能夠與原作的“圣經(jīng)”氛圍一致;二則是本雅明所譯的波德萊爾詩集是他的“巴黎拱廊街研究”(Passagen)的重要組成部分[4]2,arcade和passagen意指同一物;三則是為了與他人翻譯一致,不“標新立異”,體現(xiàn)繼承性。
二、譯者的語言觀
認識本雅明的語言觀是認識其翻譯觀的前提。語言這種廣義精神表達分為物的語言、人的語言和上帝的語言?!拔锏恼Z言”天地間無處不在;“人的語言”高于“物的語言”,具有命名能力;“上帝的語言”是上帝的無所不能的創(chuàng)造力。物的語言向人表達自己的精神存在并通過人的命名語言向上帝傳達其精神存在;人的語言向上帝表達自己的精神存在;上帝的語言向宇宙萬物表達自己的精神存在。物的語言通過精神表達出來,人的語言通過為事物命名表達出來,上帝的語言通過其創(chuàng)造力呈現(xiàn)出來。人給事物命名成為自然的主人,上帝有萬能的造物和命名能力而成為人類和萬物的主人。處于樞紐的人的語言將蘊含在事物中的上帝的精神存在譯成人的命名語言,又向上帝傳達其自身的精神存在。具有存在本體性、不具外在內(nèi)容束縛的伊甸園人類語言承傳上帝精神,徹底表達思想實體。從伊甸園語言墮落成多種語言(亞當夏娃偷食禁果和上帝摧毀巴別塔是語言墮落的兩個里程碑)標志著人不再具有純精神的語言而僅具有不完美的人類語言,再從通世語言墮落到個體語言。墮落衍生兩個后果:一是語言變?yōu)橐庵溉我獾男畔⒌膫鬟_工具,語言的直接性化為間接性、內(nèi)在性化為外在性;二是語言從人與自然、上帝的精神共鳴變成抽象判斷,生命和知識合一狀態(tài)分離成“我思故我在”的主體性。由此語義混亂乃至陷入了無底深淵。翻譯肩負著救贖語言的重任,辦法是重新整合通天塔倒塌后而隱藏在個體語言中的純語言碎片[5]149,[6]21,[3]64,[7]219。
三、《譯者的任務(wù)》闡述的主要概念以及“拱廊直譯”在其中的作用
《譯者的任務(wù)》用意識流式的晦澀難懂的語言談及詩歌、文學作品和圣經(jīng)的翻譯;在純語言、可譯性、拱廊等概念的支撐下闡述了翻譯的終極目的和譯者的任務(wù)。
本雅明發(fā)展了荷爾德林最早提出的“純語言”概念。他認為純語言存在于一切語言間的親緣性總和之中。不同語言間的親緣性和各種歷史聯(lián)系通過它們所表達的事物聯(lián)系在一起,具有明顯重合特征。語言間超歷史的親緣關(guān)系都產(chǎn)生于潛藏在每一種語言背后的總體意圖。任何語言單獨不能實現(xiàn)這種意圖,僅通過所有語言意圖的互補總體即純語言而實現(xiàn)。德文Brot和法文pain的“意指物(對象)”同為“面包”,但意指方式不同(單詞的字母構(gòu)成不同),意指(內(nèi)涵和外延)不同。不同語言間不同意指方式指向相同的意指物,意指和意指物相輔相成。所有語言中意指的總和構(gòu)成純語言。純語言“面包”=(德語+英語+俄語+法語+漢語+……)面包意指[3]74。將純語言看作容器,不同語言間對某意指物的意指就是容器的碎片,所有碎片拼湊在一起,就是這個純語言的容器。無法言傳的東西在一切語言的創(chuàng)造性作品中與可言傳的東西并存著,要么是象征(物),要么是被象征(物)。有限的語言作品中的不能言傳的事物經(jīng)過諸語言自身演進會變得可言傳。純語言的核心部分必定在諸語言的演化中不斷表現(xiàn)、創(chuàng)造自身,以象征的形式寄身在語言作品之中被象征性地表現(xiàn)出來,是生活中的積極力量。在不同的語言中,純語言這種終極本質(zhì)與種種語言要素和變化相聯(lián)系;在各種語言創(chuàng)作中負擔著沉重而異己的意義。因而該核心藏而不露,離散零碎。
翻譯的終極目的在于揭示“純語言”。語言間具有通過它們所要表達的事物聯(lián)系在一起的先天具有的明顯重合性的親族關(guān)系、相關(guān)性和互惠關(guān)系以及各種歷史聯(lián)系通過譯作最能深刻而清澈地體現(xiàn)。表達自身本質(zhì)乃一切生命之目的。表達自身本質(zhì)和再現(xiàn)自身意義是翻譯的根本目的,因為它表現(xiàn)出不同語言之間的至關(guān)重要的互惠關(guān)系、相關(guān)性和親族關(guān)系。一種語言中存在的純語言碎片必須通過翻譯用另一種語言釋放出來。在沒有外來語補充的諸語言中,意義只是通過各自語言中的各個詞句表達出來,而不是通過種語言的相互關(guān)系表現(xiàn)出來。在純語言能從各種意指模式的和諧中產(chǎn)生之前,各自語言中的意義是深深隱藏而又活躍運動。要不是翻譯點燃了諸語言作品永恒生命之火和諸語言永恒更新之火,各種語言都只能如此發(fā)育成長直至老朽死亡。翻譯的根本目的是獲得在各種語言永恒變更的長流中以各種形式存在、充分形成的純語言。
可譯性是支配翻譯的無條件法則。任何具體的語言都包含可釋放的純語言的碎片,而翻譯的本質(zhì)在于釋放和拼湊純語言的碎片,因此任何作品都是可譯的,盡管嚴格而言任何作品在某種程度上無法翻譯??勺g性是特定作品的基本特性,是譯作同原作間的生命線。譯作以某種樣式再現(xiàn)原作的本質(zhì),使原作永葆青春,是其生命的再現(xiàn)和延續(xù)。
譯者的任務(wù)是用翻譯這種自成一體的文學樣式找到作用于他正在譯入的語言的那種意指效果(意旨),該意指效果(意旨)在譯入語中產(chǎn)生出原作的回聲,即用譯作制造原作意旨的共鳴。譯作不將自身置于語言森林的中心,而是從周圍正視著樹木繁茂的山脊。呼喚卻不進入原作的譯作尋求從一個獨一無二的點上聽見自己語言回蕩在陌生語言里的回音。在譯作中不同語言的意指方式化解矛盾、相輔相成、臻于和諧。譯作從而實現(xiàn)熔形形色色的語言成一種真正的語言的偉大主題。譯作承擔的特別使命就是既照看自身誕生的陣痛又照看原作語言的成熟過程。處于不斷變化狀態(tài)的含義在能夠作為純語言從各式各樣的意指方式的和諧中浮現(xiàn)出來之前隱藏在不同的語言里面;譯作是檢驗各種語言發(fā)育的有效手段,測量它們的含義的隱藏點和敞露點的距離變化。譯者靠自己的再創(chuàng)造打破自己語言中的種種腐朽障礙、用自己的語言從另一種語言的桎梏中釋放純語言。
拱廊直譯克服了傳統(tǒng)翻譯的弊端,是完成譯者使命的至關(guān)重要的途徑。傳統(tǒng)的翻譯理論中的忠實與自由是相互沖突、不可調(diào)和的兩種傾向。它強調(diào)要盡可能精確地傳達原作的形式和意義。為了忠實保存原作意義而采用的直譯局限于忠實地復(fù)制形式而有損達意;隨意性雖有助達意,卻無助于文學和語言本身。由于創(chuàng)造性的語言作品的意味和所傳遞的信息等同,純語言的核心極難言傳。傳統(tǒng)理論二元對立使得翻譯要么只是傳播信息這樣的非本質(zhì)的東西,要么為了譯出意味結(jié)果卻因原作或譯作迎合讀者等原因而造成譯者不準確地翻譯非本質(zhì)的內(nèi)容。翻譯的真正任務(wù)是獲得純語言。所獲的純語言不再意味什么、表達什么,只是作為無表達力而又有創(chuàng)造力的上帝的言詞(創(chuàng)造是上帝表達的唯一途徑)零碎存于所有語言之中。所有的信息、含義和意圖在純語言中終將遇到使它們注定消失于其中層面。忠實的真正任務(wù)正是把原作的內(nèi)容從意味中解救出來;自由的真正任務(wù)是獲取純語言,那個層面為自由提供了更新更高級的理由。拱廊直譯正是實現(xiàn)忠實和自由的有效途徑。以下的三個比喻一個批評和一個典范可進一步說明“拱廊直譯”的概念。重新黏合成容器的碎片雖不須一模一樣但須嚴格匹配;譯作與原作雖不必意義相像,但須將原作的表意樣式盡心盡力消化吸收,使譯作和原作都成為構(gòu)成更偉大的容器的必不可少的碎片。切線只在圓周上的一點同圓接觸,隨后按觸點的既定方向無限直線延伸;譯作只在含義這個點上觸摸原作,隨后按照忠實性法則在永恒自由變化的語言中繼續(xù)自己的旅程。由拱廊直譯所保證的忠實和自由反映出了語言的互惠互補。處于深深的和諧之中的各種語言接觸意味的方式就如清風吹拂風弦琴。真正的譯作透明、不遮蓋原作、不蔭蔽原作之光。純語言通過譯作自身的媒介得到加強從而更充分地光照原作。首先可以通過句式的直譯做到。對譯者而言直譯的基本因素是詞語,不是句子。不同文字逐行對照本《圣經(jīng)》是所有譯作的典范。
簡而言之,拱廊直譯是讓譯者用譯語完成翻譯尋求揭示一切具有由釋放原語作品中必可找到的、固有的純語言碎片的目的所賦予的無條件可譯性的原語作品中的必然、固有、存在于一切語言的純語言碎片的終極目標這一使命的一條有效途徑。
四、“拱廊直譯”的具體例子分析
例1.Wine was thicker than blood to the Mondavi brothers,who feuded bitterly over control of the family business,Charles Krug Winery.
(1)查爾斯·庫勒格釀酒廠使蒙特維兄弟忘了手足情誼,他們?yōu)闋帄Z這份家業(yè)而結(jié)怨成仇。
(2)對于蒙特維兄弟來說,酒濃于血,他們?yōu)榱藸帄Z查爾斯·庫勒格釀酒廠這份家業(yè),而斗得不可開交。
例句中的Wine was thicker than blood 是英語諺語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血濃于水)的變形。(1)采用意譯,未能傳達隱含其中的諷刺意味,(2)采用拱廊直譯,用漢語的字詞新組合忠實再現(xiàn)英語的獨特表意方式,實現(xiàn)異質(zhì)語言互補,找到共同的純語言碎片,改造和豐富本國語。[8]50,[5]150,[9]62
例2.[I called you naughty boy because] I do not like that other world. Please tell me what is the real meaning of that word'? (Chapter 5)[10]
(1)我不喜歡那另一個世界。請告訴我那另一個字真正的含義。[11]151
(2)我不喜歡另外那個詞。請你告訴我,那個詞究竟是什么意思?[12]117
(3)我不喜歡另外那個祠。請你告訴我,那個詞究竟是什么意思?(本文作者)
原文中的world是word 的誤拼,是原作者喬伊斯設(shè)的文字游戲。(1)將world譯成“世界”,是“不準確地表達非本質(zhì)內(nèi)容”的劣譯。該譯文保留原作的字面意思,卻失去原作中該詞的意指對象的本質(zhì),對原文意指不忠,語言間親緣性無法體現(xiàn),翻譯失敗。(2)將這個錯拼詞直接改正,雖意指正確但與原語意指方式的譯語再現(xiàn)形式不對稱,譯作與原作無法充分共鳴,掩蔽語言的親緣性。(3)更進一步,將漢語“祠”與“world”對應(yīng),用異質(zhì)語言產(chǎn)生同質(zhì)影像,形似且神似,體現(xiàn)兩種語言的親緣性。漢語“祠”與“world”都可意指空間,“祠”實指有限的物質(zhì)空間,虛指神學、迷信、崇拜、束縛、壓迫和剝削交織的意識形態(tài)的無形空間,因而原作的意義在譯作中得到延異。正如丹敦在法國大革命所說的:“大膽,再大膽些,老是大膽,法國就得救了?!?/p>
例3.May I tempt you to a little more filleted lemon sole, miss Dubedat? Yes, do bedadand she did bedad. (Chapter 8)[10]
(1)杜比達特小姐,我可以給您再添點兒檸檬汁板魚片嗎?好的,再來點兒,而且她真地吃了。[11]310
(2)杜必達小姐,我是否可以引誘您再來一點兒檸檬鰨魚片?真的,肚皮大。而她也真的肚皮大了。[12]262
(2)將Dubedat譯成“肚皮大”(影射放蕩不羈未婚先孕的單身女子),跟(1)相比,(2)將原文的意指方式和隱含意指都完美譯出。
例4.Nother dying come home father.(Chapter 3)[10]
(1)母病危速回父[11]94
(2)毋病危速歸文[12]69
“Nother”是喬伊斯的文字游戲。譯者無法忠實地將“作者存放那里的意義”全盤呈現(xiàn)。金譯的“毋”與nother在語義上無絲毫對應(yīng),然而該詞形狀與“母”高度相似,形象地再現(xiàn)原作mother與nother兩個詞所營造的感官效果,找到了被遮蔽的純語言的亮光。
例5.Bloom trying to back him up moderation and botheration are their colonies and their civilization.
——Their syphilisation, you mean, says the citizen. (Chapter 12)[10]
(1)布盧姆盡力支持他,同時講著做事不可過火,以免招來麻煩,還說到他們的屬地和文明等等。
“你說的是他們的梅毒文明嘍!”“市民”說,“讓那跟他們一道下地獄去吧!”[11]572
(2)布盧姆也湊熱鬧,大談什么節(jié)制不節(jié)制,麻煩不麻煩的,大談他們的殖民地和他們的文明。
“你說的是他們的瘟明吧,”公民說,“把他們打下地獄去吧!”[12]493-494
傳統(tǒng)的直譯和意譯都難以處理將syphilis和civilization加在一起生造出來的“syphilisation”。(1)將syphilisation合譯成“梅毒文明”,而(2)生造了“瘟明”。原作著意用syphilisation諷刺英國文明,它既不指梅毒,也不指文明,而是那兩個詞融合而生的更大意指。蕭譯生硬分割已融合的意指,所譯意指與原文syphilisation的意指數(shù)量不一。金譯充分忠實原作意指。“瘟”和“明”結(jié)合產(chǎn)生的意指與原作的意指形神皆似,使譯語與原語產(chǎn)生共鳴?!拔撩鳌焙汀皊yphilisation”就是兩塊“嚴絲合縫”的互補碎片。
例6.Sinbad the Sailor and Tinbad the Tailor and Jinbad the Jailor and Whinbad the Whaler and Ninbad the Nailer and Finbad the Failer and Binbad the Bailer and Pinbad the Pailer and Minbad the Mailer and Hinbad the Hailer and Rinbad the Railer and Dinbad the Kailer and Vinbad the Quailer and Linbad the Yailer and Xinbad the Phthailer. (Chapter 18)[10]
(1)水手辛伯達、裁縫廷伯達、獄卒金伯達、捕鯨者琿伯達、制釘工人寧伯達、失敗者芬伯達、掏船肚水者賓伯達、桶匠頻伯達、郵寄者明伯達、歡呼者欣伯達、咒罵者林伯達、食菜主義者丁伯達、畏懼者溫伯達、賽馬賭徒凌伯達、水手興伯達。[11]1116
(2)水手辛巴德、裁縫欽巴德、監(jiān)守人簡巴德、會捕鯨魚的惠巴德、擰螺絲的寧巴德、廢物蛋費巴德、秉公保釋的賓巴德、拼合木桶的品巴德、天明送信的明巴德、哼唱頌歌的亨巴德、領(lǐng)頭嘲笑的林巴德、光吃蔬菜的丁巴德、膽怯退縮的溫巴德、啤酒灌飽的藺巴德、鄰苯二甲酸的柯辛巴德。[13]997
(3)行海船的辛伯達和當裁縫的當伯達和看牢子的看伯達和捕鯨魚的捕伯達和打鐵釘?shù)拇虿_和不中用的不伯達和舀艙水的舀伯達和做木桶的做伯達和跑郵差的跑伯達和唱頌歌的唱伯達和說臟話的說伯達和吃蔬菜的丁伯達和怕惹事的文伯達和酗啤酒的葉伯達和行什么船的行伯達。[14]47
(1)中原文無標點處加了標點,原文長串的and在譯文中變成頓號,原文中簡單重復(fù)的變異語音化為譯文中雕琢的語義闡述。從傳統(tǒng)“譯意”觀而言,不足僅在于出現(xiàn)兩個“水手”。以“拱廊直譯”的觀點來看,譯原文怪異陌生的語言形式為常規(guī)熟見的語言形式,消解其文學性。(2)是對(1)的略微改進,更為模仿原文的音韻結(jié)構(gòu),稍好地再現(xiàn)了原作的文學性。(3)盡可能地體現(xiàn)原文的各種變異特征,保留原作陌生化的語言形式和音韻、文學性和詩學效果,同時較全面體現(xiàn)了原文有限且大多毫無意義關(guān)聯(lián)的信息內(nèi)容,最好地傳遞其中的特殊意蘊。
例7.“I beg your pardon”, said Alice very humbly, “you had got to the fifth bend, I think.”
“I had not!”cried the mouse, sharply and very angrily.
“A knot?”said Alice, always ready to make herself useful, looking anxiously about her.
“Oh, do let me help you to undo it!”
(Lewis Carroll:Alice’s Adventure in Wonderland, chapter 3)[5]150-151
(1)“我想你是講到第五個拐彎的地方吧”,“我還沒講到”,“打了一個結(jié)啊,讓我?guī)湍惆阉忾_?!?陳復(fù)庵)
(2)“你說到第五個彎彎兒嘞,不是嗎?”,“我還沒有到。”“你沒有刀嗎?讓我給你找一把罷!”(趙元任)
原文是個同音詞文字游戲,“not”與“knot”包含的內(nèi)容與信息已成為非本質(zhì)的東西,本質(zhì)內(nèi)容在于二詞語音上的同音關(guān)聯(lián)。(1)遵從“譯意”的傳統(tǒng)觀念,譯文傳遞的是“not”與“knot”的內(nèi)容信息;“knot”譯為“打了一個結(jié)”,使得對話的信息交流截然受阻;譯文未能表現(xiàn)“not”與“knot”同音的特殊意蘊。從服務(wù)于釋放“純語言”的目的和宗旨來看,此譯文不算成功。(2)將原文中發(fā)音相同的“not”與“knot”譯為漢語中僅音調(diào)不同的“到”與“刀”不但很好地轉(zhuǎn)義關(guān)聯(lián)上下文,而且以譯入語的文字媒介成功增益?zhèn)鬟f原語語音游戲的獨有意蘊,繞過原文文字意義的壁壘,使譯作與原作通過不同文字系統(tǒng)為媒介的語音游戲的文化意蘊達到和諧互補。
例8.Why is a river so rich? Because a river has two banks.
(1)河流為什么那么富有?因為它有兩個河岸。
(2)河流為什么富有?因為它一直向前流。
這是個腦筋急轉(zhuǎn)彎題。(1)僅僅是爭取與原作相像,尋求兩種語言的機械對等。英語bank并存“河岸”和“銀行”兩個意指的現(xiàn)象在漢語中沒有直接的影像,因此要進行影像的本質(zhì)對等轉(zhuǎn)化,避免兩種遠距離語言間無生氣的對等。(2)與前例一樣用諧音譯一詞多義,但意象大轉(zhuǎn)換,不僅原語中的數(shù)字two沒了,而且“bank”化為“前”,暗指“錢”。英語是一詞多義,漢語是同音異義,“前(錢)”實現(xiàn)意指互補,體現(xiàn)語言親緣關(guān)系。
五、結(jié)論
從以上例子可知拱廊直譯的方法至少有兩點。第一,如例1(2),逐字照譯,使純語言的亮光更充分地光照原作,等同于傳統(tǒng)的直譯,最為基礎(chǔ)簡易且少見。第二,通過解構(gòu)打破各種語言在音形意等方面的壁壘,充分挖掘出兩種語言音形意的所有隱蔽的匯聚點,譯法上突破二元對立,多渠道釋放意指,尤其是從表意方式上突破傳統(tǒng)翻譯思維的困擾。翻譯先確定原作語言的表意方式再在譯語中尋找恰當?shù)谋硪夥绞剑阶g意譯意指,引入異質(zhì)語言新異的意指方式,用譯語創(chuàng)造出忠實原作的新意指。“拱廊直譯”的其他特點還有待后續(xù)的研究進一步闡明。
參考文獻:
[1]Benjamin, Walter. The Task of the Translator[C]// Lawrence Venuti Ed.TheStudiesReader. New York: Routledge, 2004.
[2]保羅·德·曼.“結(jié)論”:瓦爾特·本雅明的“翻譯者的任務(wù)”[C]//郭軍,曹雷雨,編. 論瓦爾特·本雅明現(xiàn)代性、寓言和語言的種子. 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84.
[3]李宏鴻. 多聲部的和諧:解構(gòu)主義翻譯觀研究——以本雅明和德里達為例[D].華東師范大學,2013.
[4]王才勇. 本雅明“巴黎拱廊街研究”的批判性題旨[J]. 哲學研究,2007(10):1-5.
[5]劉萍,韓松立. 純語言翻譯觀對傳統(tǒng)的顛覆及其對文學翻譯的啟示[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5):148-152.
[6]袁文彬. 本雅明的語言觀[J]. 外語學刊,2006(1):13-22.
[7]喻鋒平. 論本雅明翻譯思想的哲學基礎(chǔ)[J]. 江西社會科學,2010(3):218-222.
[8]孫致禮.再談文學翻譯的策略問題[J].中國翻譯,2003(1):48-51.
[9]陳首為. 淺析直譯在純語言翻譯觀和異化翻譯策略中的異同[J].青春歲月,2014(19):62.
[10]Joyce, James.Ulysses[M]. New York: Vintage International, 1934.
[11]詹姆斯·喬伊斯.尤利西斯[M].蕭乾,文潔若,譯.南京:譯林出版社,1995.
[12]詹姆斯·喬伊斯.尤利西斯(上卷)[M].金隄,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
[13]詹姆斯·喬伊斯.尤利西斯(下卷)[M].金隄,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
[14]王東風.譯家與作家的意識沖突: 文學翻譯中的一個值得深思的現(xiàn)象[J].中國翻譯,2001(5):43-47.
[責任編輯劉瑜]
收稿日期:2015-10-29
作者簡介:曾曉光(1972—),男,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譯學。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8505(2016)02-0087-05
On “Arcade Literalness” in Benjamin’s Translation Perspective
ZENG Xiao-guang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QuanzhouNormalUniversity,Quanzhou,Fujian, 362000,China)
Abstract:The derivative concept of “Arcade Literalness” in Benjamin’s The Task of the Translator by far has been seldom mentioned. In line with Benjamin’s linguistic viewpoint and based on the major concept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Arcade Literalness in The Task of the Translator, the significance and function of the concept are elaborated in the article, followed by more deliberations on its advantages and specific forms supported with concrete illustrations. Finally, the method of Arcade Literalness is summed up in two points.
Key words:arcade literalness; Benjamin; pure language; translation; the task of the translator
·翻譯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