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旭慶
技道齊運-論王陽明書法觀
■申旭慶
王陽明論書: “凡懸針布居右,垂露筆居左。閑似驚蛇出草,了如美美出閨。橫則貴乎清輕,豎不妨于重濁鏤金?;感缈祚R入陣,隨人屈曲,作字 (豈)須文譜?范懷約真書有分,草書無功,故知非易。書之法以用筆為上,而結(jié)字亦須用功,雖有用筆,亦當(dāng)□□字勢。其雄秀之氣,出于天然?!?(疑正德元年 (1506年)作,《陽明佚文輯考編年上》第212頁,束景南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2月第一版)其中 “凡懸針布居右,垂露筆居左”及 “橫則貴乎清輕,豎不妨于重濁鏤金”皆是對書法中 “技”的描述,而 “雖有用筆,亦當(dāng)□□字勢。其雄秀之氣,出于天然”則是對人的一種要求,亦可以看作是對 “道”的表達(dá)。另一則是王陽明在 《答顧東橋書》中云: “夫?qū)W、問、思、辨、行皆所以為學(xué),未有學(xué)而不行者也。如言學(xué)孝,則必服勞奉養(yǎng),躬行孝道,然后謂之學(xué),豈徒懸空口耳講說,而逐可以謂之學(xué)孝乎?學(xué)射則必張弓挾矢,引滿中的;學(xué)書則必伸紙執(zhí)筆,操觚染翰。盡天下之學(xué),無有不行則可以言學(xué)者,則學(xué)之始,固已即是行矣?!?(《王陽明全集》第45頁,王守仁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從 “書必伸紙執(zhí)筆,操觚染翰”可以看出王陽明對書法 “技”的層面的認(rèn)識, “盡天下之學(xué),無有不行則可以言學(xué)者,則學(xué)之始,固已即是行矣”,則是陽明先生提倡的“學(xué)行并重,技道齊運”的學(xué)書方法。
《莊子·天地》云: “故通于天者,道也順于地者,德也行于萬物者,義也上治人者,事也能有所藝者,技也。技兼于事,事兼于義,義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子部,道家類,莊子翼,闕誤)從中可以看出 “技” “事” “義”“德” “道” “天”之間的關(guān)系。 “鐫石,技也,亦道也。文惠君曰:‘嘻!技益至此乎?'庖丁對曰: ‘臣之所好者道也,進(jìn)乎技矣'。是以道與技為二,非也!造圣則圣,人神則神,技即道耳……神圣在我,技不得輕矣。否則,讀書作文亦賤也,寧獨鐫石之工乎。” (《焚書·續(xù)焚書校釋》第355頁, (明)李贄著,陳仁仁校釋,岳麓書社,2011年10月第一版)李贄通過引用 “庖丁解?!钡墓适卤磉_(dá)自已道與技不分離的觀點,甚至可以表達(dá)為沒有 “技”也無從論 “道”的觀點。
何謂 “技”?“技,巧也”。 (經(jīng)部,禮類,禮記之屬,禮記集說,卷二十二) 《禮記·王制》云: “凡執(zhí)技以事上者,祝、史、射、御、醫(yī)、卜及百工?!贝思忌w指技藝,莊子強調(diào) “技進(jìn)乎道”,其邏輯推理: “通于天者,道也;順于地者,德也;行于萬物者,義也;上治人者,事也;能有所藝者,技也。技兼于事,事兼于義,義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經(jīng)部,禮類,禮記之屬,禮記注疏,卷十三) 《莊子·養(yǎng)生主》記庖丁解牛 “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jīng)首之會”,其技至 “以神遇而不以目視”。 “技”只有與 “道”契合,才可以進(jìn)入更高深的境界。 “圣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一是矣,故 《詩》 《書》 《禮》 《樂》之道歸是矣?!?(史部,目錄類,經(jīng)籍之屬,經(jīng)義考,卷二百九十五)
在書論中 “技道觀”則是先由揚 “道”抑 “技”,發(fā)展到 “技道齊運”。東漢趙壹 《非草書》斥 “技”,其云:“草書之人,蓋伎藝之細(xì)者耳。”在北宋之前書法理論史上多是揚 “道”抑 “技”,如 “故知書道玄妙,必資神遇,不可以力求也” 。 (虞世南 《筆髓論·契妙》)在釋智果 《心成頌》、歐陽詢 《三十六法》 《八訣》及李世民 《筆法訣》中都主張以 “道”為先。唐張懷瓘提出 “書道”的命題,但并不是書法內(nèi)部的技道觀。
北宋蘇軾倡導(dǎo) “技” “道”同等重要,其 《書李伯時山莊圖后》云: “居士之在山也,不留于一物,故其神與萬物交,其智與百工通。雖然,有道有藝,有道而無藝,則物雖形于心,不形于手?!?(《東坡畫論》第59頁,(宋)蘇軾著,王其和校注,山東畫報出版社,2012年10月第一版)蘇軾在 《跋秦少游草書》中云: “少游近日草書,便有東晉風(fēng)味。作詩增奇麗。乃知此人不可使閑,遂兼百技矣。技進(jìn)而道不進(jìn)則不可,少游乃技道兩進(jìn)也?!?(子部,藝術(shù)類,書畫之屬,御定佩文齋書畫譜,卷七十七)
孝宗弘治元年戊申 (1488年),先生十七歲,在越。官署中蓄紙數(shù)篋,先生日取學(xué)書,比歸,數(shù)篋皆空,書法大進(jìn)。 (《王文成公全書》第1389頁,王守仁著,中華書局,2015年6月第一版)從以上可以得出,王陽明學(xué)書先是通過對 “技”的大量訓(xùn)練使其熟,進(jìn)而書法大進(jìn),完全符合 “庖丁解?!敝械募嫉烙^。 “先生嘗示學(xué)者曰: ‘吾始學(xué)書對模古帖止得字形,后舉筆不輕落紙,凝思靜慮擬形于心,久之始通其法?!群笞x明道先生書曰: ‘吾作字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學(xué)既非要字好又何學(xué)也?乃知古人隨時隨事只在心上學(xué),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笈c學(xué)者論格物,多舉此為證?!?(集部,別集類,明洪武至崇禎,王文成全書,卷三十二)從中可以得出王陽明 “初學(xué)書對模古帖止得字形”,這是對 “技”的學(xué)習(xí),后 “舉筆不輕落紙,凝思靜慮擬形于心,久之始通其法”,這是王陽明書法觀的基本確立之證,即 “技道齊運” (心上學(xué)),不是單純的“對模古帖”。
弘治十八年 (1505年)王陽明詩云: “曉日明華屋,晴窗閑卷牘。試拈枯筆事游戲,巧心妙思回長轂。貌出寒林鴉萬頭,潑畫金壺墨千斛。從容點染不經(jīng)意,欻忽軒騰駭神速。寫情適興各有得,豈必校書向天祿。怪石昂藏文變虎,古樹叉牙角解鹿。飛鳴相從各以族,翻舞斜陽如背暴。平原蕭蕭新落木,歸霞掩映隨孤鶩……開合低昂整復(fù)亂,宛若八陣列魚腹。出奇邀險倏變化,無窮何止三百六……畫師精妙乃如此,天機飛動疑可掬……嗟哉用心雖小技,猶勝飽眼終日無歸宿?!奔聪柮魃饺送跏厝蚀雾?(《陽明佚文輯考編年上》第201頁,束景南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2月第一版)。此詩為王陽明等人觀畫師作畫而作,其中 “開合低昂整復(fù)亂,宛若八陣列魚腹。出奇邀險倏變化,無窮何止三百六”是對畫師 “技”的贊美, “畫師精妙乃如此,天機飛動疑可掬……嗟哉用心雖小技,猶勝飽眼終日無歸宿”,則是對畫師作畫 “技道齊運”的贊美,也可以側(cè)面反映出王陽明的書法觀。
書法作品是其書法觀最直接的表達(dá),通過不同時期的書法作品加上相應(yīng)時期的文字資料,基本可以確立此階段的書法觀。在書法觀的影響下其書法風(fēng)格也是基本可以確立的,進(jìn)而書法作品的真?zhèn)我泊笾驴梢耘袛唷?/p>
正德二年臨《自敘帖》
蘇補懷素 《自敘帖》
弘治二年 (1489)臨 《自敘帖》
弘治元年戊申 (1488年),先生十七歲,在越。官署中蓄紙數(shù)篋,先生日取學(xué)書,比歸,數(shù)篋皆空,書法大進(jìn)。(《王文成公全書》第1389頁,王守仁著,中華書局,2015年6月第一版)觀弘治二年 (1489年)王陽明臨 《自敘帖》正是在 “先生日取學(xué)書,比歸,數(shù)篋皆空,書法大進(jìn)”之后,可以看出陽明先生這段時間對 “技”不斷錘煉,進(jìn)而達(dá)到 “書法大進(jìn)”的程度,整體給人感覺字形較準(zhǔn),能夠熟練地表現(xiàn) 《自敘帖》的風(fēng)神面貌。而正德二年 (1507年)王陽明臨 《自敘帖》距弘治二年臨本已有18年,觀此臨本字形、章法及整體氣息較 《自敘帖》出入較大,但是合乎王陽明所倡導(dǎo)的 “心上學(xué)”即 “技道齊運”的書法觀。
《懷仁集王圣教序》
弘治十四年 《和九柏老仙詩》
《懷仁集王圣教序》
弘治十八年 《題畫詩》
以上四幅圖是兩幅王陽明早期作品與 《懷仁集王圣教序》對比,可以看出王陽明早期學(xué) 《懷仁集王圣教序》無疑。
圖1
圖2
圖3
圖4
圖5
圖6
圖7
圖1是王陽明 《題畫詩》中的 “峰”字,圖2、圖3是 《懷仁集王圣教序》中的 “峰”字,不論從筆法還是結(jié)構(gòu)來看圖1和圖2都是極其相似的,圖1和圖3在字勢上也做到了完全吻合。圖4是弘治十四年 《和九柏老仙詩》中的 “開”字,圖4、圖5、圖6、圖7都是 《懷仁集王圣教序》中的 “開”字,從用筆上來看圖4和圖5“折勾”極其相似,從圖4、圖5、圖6、圖7對比來看,可以看出從風(fēng)格上是基本一致的。
《和九柏老仙詩》 《題畫詩》都是王陽明早期的作品,是以 《懷仁集王圣教序》的風(fēng)格進(jìn)行書寫的。通過單字對比可以得出王陽明早期對書法 “技”的層面作了很深入的學(xué)習(xí),也應(yīng)了王陽明的書法觀 “吾始學(xué)書對模古帖止得字形”。 (集部,別集類,明洪武至崇禎,王文成全書,卷三十二)
《懷仁集王圣教序》
正德十三年 《中庸古本》
王陽明 《中庸古本》是其晚期的書法作品,其書法觀已經(jīng)形成。通過以上兩圖對比可以得出 《中庸古本》取法于 《懷仁集王圣教序》,但又不為其所囿。從王陽明早期學(xué) 《懷仁集王圣教序》的筆法、結(jié)構(gòu)、章法、神采精準(zhǔn)的 《和九柏老仙詩》 《題畫詩》到 《中庸古本》的 “以神寫形”,可以說是王陽明 “技道齊運”書法觀的顯現(xiàn)。
[1]文淵閣 《四庫全書》電子版
[2] 《陽明佚文輯考編年上》,束景南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2月第一版
[3] 《王文成公全書》,王守仁著,中華書局出版發(fā)行,2015年6月北京第一版
[4] 《王陽明全集》,王守仁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第一版
[5] 《王陽明法書集》,計文淵編,西泠印社出版社, 1996年07月第一版
[6] 《焚書·續(xù)焚書校釋》 , (明)李贄著,陳仁仁校釋,岳麓書社,2011年10月第一版
[7] 《明清書道圖說》,青山杉雨編,二玄社,2003年07月第六版
[8] 《東坡畫論》, (宋)蘇軾著,王其和校注,山東畫報出版社,2012年10月第一版
[9] 《王陽明及其學(xué)派論考》,錢明著,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第一版
作者單位:首都師范大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