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萍
(臨沂藝術學校)
論語文教學對中職美術學生閱讀行為的促進
◆張 萍
(臨沂藝術學校)
目前,藝術類中職學生的文化基礎課學習狀況堪憂,語文學習被學生視為可有可無,學習效果持續(xù)得不到提升。究其原因,閱讀行為的普遍缺失是根本,因此要改變藝術類中職學生語文學習困境,必須從閱讀行為的改善入手,而閱讀行為的改善若想取得實效,進行專業(yè)細分式探索或許是一條可行之路。
藝術類中職 美術專業(yè) 語文教學 閱讀行為
目前,藝術類中職學生教學規(guī)劃的主要目標仍是升學,缺乏科學的專業(yè)細分化教學模式指導,各個專業(yè)的語文教學仍是統(tǒng)一教學計劃和教學模式,讓普教階段文化課受挫的學生體會不到新鮮感和自我效能感,語文長期受到學生忽視。這其中,學生閱讀的貧乏更是成為制約當前中職語文教育的瓶頸,而無數案例證明,良好的閱讀行為對人的全面發(fā)展有著重要意義。
當下對學生閱讀行為問題的研究,主要針對中小學生,對中職學校學生閱讀行為的研究缺少應有的重視,更缺少對藝術類中職學生閱讀行為的研究尤其是專業(yè)細分式研究成果。因此,本文將就中職美術學生語文學習中的閱讀行為進行探討,以期為中職語文的專業(yè)細分化教學模式研究做出努力。
大部分學生沒有一貫的閱讀行為,部分有閱讀習慣的學生,其閱讀行為也有待改善。從閱讀的目的來看,大部分學生多是為休閑娛樂,因此閱讀對象也多是休閑娛樂雜志或漫畫系列。從閱讀方式來看,走馬觀花的印象式閱讀是這些學生的主要方式,幾乎沒有學生對課外讀物精研細讀。從閱讀環(huán)境看,隨時隨地進行電子書閱讀是他們的主要習慣,經調研只有3%的同學有去書店閱讀的習慣。
(一)第一敏感期未得到有效開發(fā)
蒙臺梭利提出人類最初的閱讀敏感期是4.5~5.5歲,孩子在語言、感官、肢體動作等敏感期內,得到了充分的學習和鍛煉后,其書寫、閱讀能力就會自然產生。而許多的孩子,因為家庭原因導致這一閱讀敏感期未得到有效開發(fā),沒有形成最初卻最有效的閱讀心理需求。
(二)閱讀啟蒙期未得到良性引導
兒童進入小學低年級時伴隨而來的是文字敏感爆發(fā)期,也是開發(fā)閱讀興趣、培養(yǎng)閱讀行為的啟蒙期??稍撾A段,家庭和學校關注的重心是短期內顯性的特長技能、考試成績,課外閱讀行為的培養(yǎng)及其長期化的隱性功能被忽視。
(三)功利化閱讀的大環(huán)境敗壞了閱讀胃口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蔣原倫說“功利化閱讀就是把書當做一種工具來讀”,我們的中職學生在普教階段就是被這種功利化閱讀敗壞了閱讀胃口?!安簧偌议L不關注孩子的課外閱讀,只是熱衷于給孩子買作文選,訂中學生作文雜志。”人類幾千年歷史流傳下來的文化典籍不被珍視,學生被贊許讀“作文選”模仿寫作。這種功利性閱讀,恰如放著珍饈美味不讓發(fā)育期的孩子進食卻拼命開處方藥來補充所缺營養(yǎng)。
(四)視覺文化的時代環(huán)境沖擊了閱讀行為的養(yǎng)成
當下高度發(fā)達的信息社會,形成了視覺文化的主流文化環(huán)境,這種環(huán)境對青少年群體閱讀行為的養(yǎng)成產生了嚴重沖擊。紙媒時代,人們靠閱讀文字獲取信息,休閑娛樂等,自主閱讀帶來精神愉悅的同時鍛煉了文字感知力和想象力,而這些又反過來促進了人們的閱讀欲望,從而培養(yǎng)出良好的閱讀行為。而視覺文化以影像為主的呈現特點,使人們接收信息的即時即抹煞了想象,長期圖像信息接收方式逐步消解了文字感知力、想象力,導致文字閱讀行為難以養(yǎng)成。
(一)作為閱讀主體,美術專業(yè)的學生天然具備閱讀所需的氣質條件
個性安靜或者具有安靜一面的人,才有可能認真閱讀并喜歡閱讀這種靜態(tài)行為方式,而閱讀本身又會潛移默化強化閱讀主體個性中安靜的一面,使閱讀行為的質量不斷提升。藝術類中職學校的學生們入校時的專業(yè)選擇基本是自由自主,因此選擇美術專業(yè)的學生,個性相對安靜。而美術的大課時臨摹、寫生等專業(yè)訓練特點又進一步強化了這種特質,因此美術學生天然能進行閱讀的靜態(tài)行為。
(二)作為閱讀對象,文學作品是普適性的,而文學天然具備美術學生易于接受的美術性
自古以來,詩畫不分家,文學和美術如孿生兄弟,關系密切。從創(chuàng)作主體來說,二者具有高度兼容性。如唐代詩人王維,詩畫同工,被贊“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宋詞大家蘇軾,開宋代豪放詞派先河,繪畫方面開辟了“湖州畫派”,有《枯木竹石圖》等傳世。從藝術手法來說,美術和文學有諸多共通性,繪畫中的構圖和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結構層次,繪畫中的筆法和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表現技巧等都有著異曲同工之處。更有文學表現手法里的“白描”“渲染”“勾勒”等術語本身就是從繪畫技法里直接借用。
(三)從二者關系來說,閱讀行為的良莠與美術專業(yè)水平高低成正比
語文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著美術鑒賞、創(chuàng)作能力的高低和能否打好專業(yè)基礎。就對美術作品的鑒賞而言,必須具有綜合、判斷、想象、聯想的能力,并具有一定思想水平、認識水平,這些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大量的閱讀積淀獲得。我國古代,自唐以后“文人畫”創(chuàng)作逐漸盛行,并形成很高藝術造詣,強有力地證明了文學與繪畫的相輔相成,“詩情畫意”之說,正說明兩者的天然關系。
(一)探索專業(yè)嵌入式閱讀行為模式
教育部《面向21世紀職業(yè)教育教學改革的原則意見》指出:“職業(yè)教育要培養(yǎng)同21世紀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相適應的,具有綜合職業(yè)能力和全面素質的、直接在生產、服務、技術和管理第一線工作的應用型人才?!庇纱丝梢?,我們的中職語文教學改革應積極架通與專業(yè)之間的橋梁,實現語文與專業(yè)教育的雙贏,最終切實為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服務。
首先,閱讀選材可以盡量與專業(yè)溝通。“語文閱讀資源的有效開發(fā),可以使語文閱讀教學的課堂更活躍豐富,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更濃,更有利于中職生的文化素質培養(yǎng)”。文學與美術的天然互通性使美術學生的閱讀選材有更大余地。古今中外能拿畫筆的作家可以列出一個很長的清單,閱讀這些大家的作品,不僅能得到文學上的熏陶同時能獲得專業(yè)上的共鳴,對于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端正閱讀目的、提升閱讀品味都有積極意義。
其次,有針對性地在閱讀方式上加以指導,鼓勵學生適當使用繪圖再現法進行閱讀,不僅可以加深對文本的理解,也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同時“詩情畫意”兩相彰的方式,對學生的審美感知力和專業(yè)素養(yǎng)有良好促進作用。
再次,教師要積極創(chuàng)設適宜的閱讀環(huán)境,使學生能全身心投入閱讀。針對美術學生習慣了專業(yè)學習過程中自由、松散的位列方式和自主、自覺的練習方式等特點,在閱讀環(huán)境的設置上,教師應盡量規(guī)避中規(guī)中矩的傳統(tǒng)課堂模式,在可控范圍內,給學生充分自主權進行閱讀。教師可以嘗試設置背景音樂等方式,讓學生能身心放松進入閱讀。
(二)閱讀去功利化,由興趣著手,循序漸進激發(fā)學生自我效能感
教師在閱讀引導過程中必須去功利化,先做到讓學生喜歡上閱讀再談其它,學生培養(yǎng)起閱讀興趣后,才有可能在逐步的深化閱讀中培養(yǎng)起其它能力。因此,所有閱讀任務,皆不可在閱讀行為的初期硬性要求。心理學原理告訴我們:“在愉快、和諧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發(fā)揮,其個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p>
(三)探索閱讀行為的無壓力評價模式、創(chuàng)設無壓力交流平臺
當前的中職學生思維品質尚不成熟,雖然發(fā)散思維較好,但邏輯思維較差,缺乏將感性認識進行抽象、歸納上升到理性認知和表達的能力,而這些都需要在大量閱讀積累的基礎上方能形成。很多學生本身個性活躍,但面對老師提問或正式場合當眾發(fā)言時變得“口拙”甚至金舌蔽口,很多情況下是為要在老師和眾人面前“藏拙”。
由此,在閱讀行為的評價和交流方面,應積極探索無壓力方式。電子時代為此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QQ、微博、微信等都深受中職學生喜愛,教師應本著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的精神和勇氣,嘗試利用這些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創(chuàng)設交流、學習平臺。這樣的平臺集開放性和隱私性于一體,是目前中職學生閱讀行為評價、交流的有利載體。
(四)改革當前課時設置,給學生閱讀以制度空間
目前,藝術類中職學?;緵]有開設閱讀課,學生的閱讀多屬于語文教師個體性的自發(fā)行為。這種制度上的邊緣化,使學生的閱讀行為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和支持。中職應該通過目前一些一線城市的中學語文教改借鏡觀形,加強對語文閱讀課的重視,合理、科學安排課時,給語文閱讀以制度空間和保障。
(五)有針對性地開發(fā)校本教材
陶行知曾提到“有人說,中國文人是蛀書蟲。可是教科書連培養(yǎng)蛀書蟲的力量也沒有。蛀書蟲為什么蛀書,因為書中有好吃的東西,使它吃了又要吃。吃教科書如同吃蠟,吃了一回,再不想吃第二回?!倍?,他還說語文教科書“不但沒有把最好的文字收進去,并且用零碎的文字做中心,每課教幾個字,傳授一點零碎知識”,這樣的教科書好比“沒有維他命的菜蔬”和“上等白米”。
我們現在藝術類中職語文教學仍然停留在只注重教科書的教學計劃、教學進度完成情況的傳統(tǒng)管理階段,還在日復一日給學生喂食“水煮白菜”,完全忽略了學生閱讀外延的擴展。因此,在改善美術學生閱讀行為方面,研發(fā)校本教材成為必需,如此,才能讓閱讀落到實處,才能讓改善成為可能。
在改善學生的閱讀行為之前,教師先要檢驗自己是否具備足夠的素養(yǎng)能夠在閱讀行為指導過程做到對預設、偏離預設、回歸預設的全面掌控,還要不斷提升自己的閱讀素養(yǎng),對學生進行科學有效的行為引導。
[1]董友忱.詩人之畫.中西書局,2011,10.
[2]汪曾祺.文與畫.山東畫報出版社,2005,3.
[3]曹明海.感應與塑造——語文審美教育論.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2007.
[4]瞿世鏡.音樂、美術、文學——意識流小說比較研究.學林出版社,1991,7.
[5]代興玲.激發(fā)學生語文學習的自我效能感.繼續(xù)教育研究,2014,(05).
[6]楊艷.激活中職語文課堂閱讀教學的策略.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2011,(14).
[7]諶云麗.回歸語文教學原點.語文月刊,2008,(09).
[8]戴志敏.中職語文教學嵌入專業(yè)教學的實踐研究.上海師范大學,2006.11.
[9]尹建莉.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作家出版社,2009.
[10]房丹琪.藝術學校語文教學藝術化的理論和實踐.山東師范大學.
[11]國家教委.面向21世紀深化職業(yè)教育教學改革的原則意見.1998-2-16.
[12]張國榮.試論中職語文閱讀教學資源的有效開發(fā).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3,(04).
[13]俞國良.創(chuàng)造心理學.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11.
[14]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