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瑞霞
?
高中作文“三點一線”訓練探索
陳瑞霞
高中作文三點一線訓練法,我已經(jīng)使用了10多年,對此深有體會,現(xiàn)在整理出來和大家交流,力求有一些理論的總結。所謂三點一線,就是把作文練習分成隨筆、大作文和小作文三個板塊,各塊進行不同側(cè)重的練習,按步驟由易而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要想讓學生敢寫,進行隨筆式的寬松寫作就是解決動筆問題的好辦法。每天花十多分鐘的時間,寫一段很隨意的文字,逐步形成寫作習慣,培養(yǎng)起興趣。敢動筆了,接著要考慮的是寫什么。一切身邊發(fā)生的事都可以成為寫作的對象。看一次電影或電視,讀一本有趣的書;有趣的事、難忘的事;生活中的煩惱、思想上的困惑等等;一切皆可入文。每次寫隨筆之前,我先讓學生自己說說能寫什么,大家七嘴八舌,很快就找到了許多可寫的話題。有了材料,我就告訴大家文體不限,就同一話題,可以夾敘夾議,也可立論、駁論。這樣,學生沒有心理壓力,動筆寫起來,畏懼作文的心理打破了,邁出了可喜的第一步。魯迅先生曾說過,要“留心每種事情,多看看”。這里的“留心”“多看看”就是留心和研究生活,善于從生活中發(fā)現(xiàn)獨特的東西,感悟獨特的思想。有一位同學寫了一篇題為“小小樹葉船”的文章:假日里,我和友人去郊游,我們被樹林中汩汩奔流的溪水吸引住了,一個個歡呼雀躍。我童心大發(fā),摘幾片樹葉做成一只玲瓏剔透的小船,放進水中。它順流而下,越過了幾個陡坡,繞過了許多彎缺口,在一片水勢較緩的地方,它停了下來,繞著一塊突出的石頭旋轉(zhuǎn)著、徘徊著,久久不肯離去。我以為它要擱淺了、停滯了,可它終于又戀戀不舍地離開了,扯著它的小帆向前沖去。小船碧綠的身影在我的視野里漸漸消失,我還望著遠去的水流,默默地為它祈禱,愿它能到達希望的彼岸。
我猛然領悟到了這小小樹葉船的啟示:不迷戀于一時的成功而在原地徘徊。是的,完成一個階段的歷程,距離應當?shù)竭_的勝利……。我將這篇文章在班上宣讀之后,同學們欣喜異常,流露出一種茅塞頓開之情。每天十多分鐘寫一段話,所寫的內(nèi)容盡管有限,但持之以恒,可使學生完成一個敢寫—有寫—能寫的過程,也為作文積累起了豐富的材料。
不同文體有不同文體的格。要在讓學生掌握了基本格的基礎上,再從擬題、章法、語體三方面進行格的強化訓練:
1.因文設題,解題。標題因文而異。我們常說題目是文章的眼睛,那么透過這一“眼睛”,我們要能一眼就看到文章的體裁。議論文標題大多著眼于論題、論點、論據(jù),用邏輯思維。誠如是,標題才會具有鮮明的文體特色,給人以鮮明的第一印象。所謂因文解題:就是根據(jù)文體要求去識題辨題,記敘文重“記”,議論文重“議”,說明文重“說”。
2.因文變法。章法是指文章的謀篇布局,就是組織安排結構層次的法則。不同的文體表達主題的方法不一樣,采用的章法自然也不一樣。議論文要求以立論鮮明,論證嚴密;記敘文要求以構思新穎,剪裁精當;說明文則要求層次分明,條分縷析。正因為文體決定章法,所以通過章法訓練,強化學生的文體意識,可提高學生因文變法的能力。
3.因文用語。語體因文體而異。議論文以議論為主,要求用語鮮明精當,力透紙背;記敘文以敘述為主,要求用語具體形象,生動感人;說明文以說明為主,要求用語準確簡明,語序分明。語體訓練就是培養(yǎng)學生根據(jù)不同文體變換語體,使語言表達切合文體要求。這種訓練的重點是抓好兩個環(huán)節(jié):①使遣詞造句切合文體,適合環(huán)境。②如何根據(jù)文體選用表達方式。
對每周一作的小作文,我提出了以下要求:
1.著眼于現(xiàn)實,寫身邊的事。很多同學認為,現(xiàn)在的學生生活面太窄,整天是家庭——學校兩點一線。讀書——吃飯——睡覺三位一體,生活簡單,接觸的盡是日常小事,這些材料都不典型。其實,許多生活小事只要精心選擇,寫到文章中去一樣能出彩。比如魯迅的《一件小事》,就材料而言,實在是極平凡的,然而魯迅卻從這件“小事”上看到了勞動人民的偉大,從而寫出了不朽的名篇。朱自清的《背影》就選材來說,也不過是攝取自己與父親在南京車站離別時的情景,但那真摯的父子之情給讀者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所以說,只要我們留心身邊的人和事,同樣可以發(fā)現(xiàn)閃光點。
2.用真情,講實話。文貴有“情”,這情是自己真實的思想感情,是發(fā)自肺腑的切身感受。有一位寄宿生在作文中記敘了這一件事:一個星期天學校放假,由于家中有事,當天沒有返校。星期一早上,父親一大早起床,冒著蒙蒙細雨騎車十多公里將他準時送到學校,然后父親還要趕回去上班。在父親將匆匆離去的時候,他對父親說:爸爸,雨天路滑,小心點……他將這篇作文在班上宣讀時,許多同學眼中噙著淚花。真情實話最動人肺腑,充滿真情實話的文章不但能感動自己,也能感動他人。
3.學會以小見大的手法。輔導學生作文,特別是小作文不能忽視引導學生學會從小中見大,從平凡中發(fā)掘不平凡。一次語文課上,我讓同學列舉班上的一些小事。同學們的發(fā)言也很踴躍。有同學說:自行車管理員工作負責,使班上的自行車管理在校評比中名列前茅;有同學說:自習課總有幾個人講話聲音太大,影響他人;有同學說:亂拋紙屑的現(xiàn)象在班上時有發(fā)生……而對這些事情,我讓學生考慮,透過這些事情的表面,想想實質(zhì),由此就引出了雷鋒精神,樂于助人,個人有與集體,責任心,榮譽感等等。
隨筆、大作文、小作文三點一線,用隨軍筆積累材料,靠大作文定格,小作文促升華,三者有機結合,循序漸進。實踐證明,這一思路對培養(yǎng)同學們的寫作興趣,增強寫作能力,提高寫作水平有顯著的效果。
★作者單位:內(nèi)蒙古巴彥淖爾市臨河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