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勤
?
初中語文議論文教與學暇思
趙曉勤
議論文作為一種基本文體,在當前的初中語文教學中具有客觀存在的特征與價值。
聽說讀寫是語文學習的四個方面,四者的教學又常常是融合不分的。初中語文教學中,議論文的教學最基本的方式就是閱讀。通常情況下,議論文閱讀教學包括這樣的一些基本環(huán)節(jié):一是議論文外圍知識的介紹與學習;二是閱讀議論文文本,尋找議論文的三要素;三是研究文本特點,為議論文的進一步學習或者寫作奠定基礎(chǔ)。這樣的教學方式顯然凸顯出了教師的主導性,其中又蘊含著高度重視議論文三要素的傳統(tǒng)教學思路。
這樣的教學思路優(yōu)點在于其能夠從議論文的閱讀與寫作要求角度提出學習要求,可以讓學生在對議論文的閱讀與寫作的基本范式理解中獲得認知。無論是基于教材中的議論文文本的一般性研讀,還是基于議論文文體特點的深入研讀,都可以讓學生在教師的引領(lǐng)之下迅速抵達議論文的論點,并有效地把握作者是如何結(jié)合論據(jù)進行有效的論證的。借助于當前經(jīng)濟學的一個熱門詞語來說,這就是“供給側(cè)”的研究范式。
而如果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的話可以發(fā)現(xiàn),“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恰恰需要的是進行“需求側(cè)”的研究,即弄清楚學生在議論文學習中有哪些需求,然后去確定教學的思路。應當說這與經(jīng)濟學中的供給與需求關(guān)系還有所不同,因為在教學中教師根據(jù)學生的需求并結(jié)合教學目標,以尋找出最佳的教學思路,原本就是教學的應有之義。
從這個角度講,初中語文議論文的教學,需要從學生角度關(guān)注,尤其是關(guān)注議論文的三要素如何能夠成為學生議而論之中的靈魂。
筆者以為,議論文的教學是不應該將閱讀與寫作截然分開的,因為議論文教學的一個境界,應當是催動學生內(nèi)心議論的動力,要讓學生在確定了論點之后有一種結(jié)合論點尋找論據(jù)然后論證的沖動,有了這種沖動,就會有組織語言的動機,這樣以讀促寫就會成為真正的現(xiàn)實。
結(jié)合筆者的教學經(jīng)驗,并結(jié)合初中學生的思維特點,筆者以為基于理性思維去進行議論文的以讀促寫并最終形成有效的議論文寫作能力,應當是一個基本途徑。議論文與其它文體不同,是需要進行嚴密的論證的,需要學生有豐富的知識與嚴密的邏輯,并且有較強的言語表達能力,而這些正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點內(nèi)容。知識是需要通過閱讀積累的,是需要通過思考來完成不同知識之間邏輯體系的聯(lián)系的,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邏輯性恰恰是初中階段學生思維成長的重要特征,把握準這一特征,就可以發(fā)現(xiàn)基于理性思維來促進議論文的寫作確實是基本途徑。
這里僅從文本價值研討的角度來闡述筆者的觀點。有研究者指出,“議論文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邏輯思辨、析理說理的能力”,筆者尤其喜歡其中的“析理說理”一詞,因為其正指向讀與寫兩個范疇,析的對象是作為成品的議論文文本,說的對象是議論過程中自身觀點的逐步提練與論證(事實上也是議論文從語言變成文字的重要過程)。對于初中學生而言,利用課本上的議論文文本分而析之,在議論文寫作的過程中尋理而說之,顯然是必要的。
在筆者的議論文寫作教學中,有一個環(huán)節(jié)是不可缺少的,那就是給出議論的材料之后,如何提煉論點,必定有一個自主思考、小組討論、全班交流的過程,根據(jù)教學經(jīng)驗也可以發(fā)現(xiàn),初中學生在自主思考與小組討論的過程中,基本會經(jīng)歷一個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遞進的過程,這與初中學生的思維特征是完全吻合的。而學生的認識由感性向理性遞進的過程,實際上也是議論文教學不斷深入的過程。
無論在教學大綱還是課程標準,無論是傳統(tǒng)教學還是當下所謂的新課程背景下的初中語文教學,對于議論文來說實際上并沒有質(zhì)的變化。也就是說,議論文的三要素永遠是議論文教學的核心內(nèi)容,不同的只是教學方式而已。而當下的教學實際是,由于過于追求教學形式的變化,議論文教學中三要素的地位反而常常出現(xiàn)被忽視的情形,這種本末倒置的現(xiàn)象,是筆者強調(diào)“仍需”的初衷。
議論文三要素的培養(yǎng),對應著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對應著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需要強調(diào)的是,三要素中論點的確定需要的是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尤其是議論文閱讀教學中,當學生面對教材上的所謂經(jīng)典文本時,面對名家論點,是否敢于提出不同意見,甚至是有沒有批判的意識,這是教師在教學中需要注意的。沒有這種批判的意識,議論文的教學就會失去其本義,而在實際教學中,這一點恰恰是薄弱的。
參考文獻
①朱剛,趙曄:《初中語文議論文的研討范式及優(yōu)化路徑》,《七彩語文(教師論壇)》,2014年第12期。
[作者通聯(lián):江蘇如皋市九華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