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桂強
?
文學類文本教學中言語實踐的路徑和策略初探
賈桂強
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也指出“高中語文課程應聯(lián)系學生生活,加強語文實踐”,“通過語文實踐,使已經(jīng)獲得的知識、能力、方法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方面的要素融匯整合,切實提高語文素養(yǎng)”。實踐一般分為三種類型:與自然界有關的物質(zhì)實踐、與社會生活有關的交往實踐、與各種符號有關的符號實踐。語文教學實踐中的主體是學生,主導者是教師,實踐的客體主要是話語和各類文本。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有教師與學生或?qū)W生與學生的交往實踐,還有教師與文本或?qū)W生與文本的符號實踐。語文教學實踐,是一種以語言為媒介的交往實踐和符號實踐,其本質(zhì)是“言語實踐”。
語文實踐活動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語言建構與運用”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一個重要維度?!罢Z言建構與運用”是指學生在豐富的言語實踐中,通過主動的積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國語言文字特點及其運用規(guī)律,形成個體的言語經(jīng)驗,在具體的語言情境中正確有效地運用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的能力。
人一旦出生,便置身于一個特殊的語言結(jié)構中,嬰兒的語文實踐活動主要是日常的語言習得和理解,在默會中積累了大量的語感圖示。對嬰兒來說,與他人的言語交往是最重要的語文實踐活動,這是自為的、無序的、開放式的語文學習。兒童進入學校之后,接受的語文學習則是精細化的實踐活動,是有為的、系列的、情境式的語文學習,這一階段的語文實踐活動主要是審美體驗和審智體驗。
高中學段,語文教學實踐活動的審美體驗和審智體驗對象,主要是各類教學文本。在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規(guī)約下,教學文本分為實用類、論述類和文學類。實用類文本和論述類文本面對的是客觀世界和現(xiàn)實社會,要從真實性與合理性進行批判性閱讀,需要審智體驗;文學類文本面對人的內(nèi)心世界,其意義不是直白的,而是含蓄的,具有豐富的聯(lián)想性和不確定性,是最具有審美特質(zhì)的,需要審美體驗。
本文主要探討在文學類文本的教學實踐中,如何建構和運用語言,進行言語實踐,獲得審美體驗,對此展開了初步研究。
文學類文本教學一般可分成三個方面的教學:一是文學知識的教學。例如詩歌中的“意象”“意境”“比興”,小說中的“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散文中的“形”“神”,戲劇中的“臺詞”“戲劇沖突”等;二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教學。例如現(xiàn)代詩歌、微型小說、現(xiàn)代散文、戲劇的創(chuàng)作。三是文學鑒賞教學。例如詩歌的“意象賞析”,小說的人物刻畫描寫,散文的抒情形式,戲劇的人物臺詞品味等。筆者這里說的“文學類文本的言語實踐”指的主要是“文學鑒賞教學”。
文學類文本的語言,是一種意蘊無窮的人人可以領悟的彈性語言。語言是一種特殊符號,它不僅是一種工具,同時還是人的本質(zhì)存在;人通過語言把自己的實踐活動變成了一種客觀存在。人通過語言世界來反觀自己,人與自我構成了主體與客體的關系。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是實現(xiàn)人的充分自由發(fā)展,實現(xiàn)人的精神存在。
“語文教學的語言實踐與其他學科不同,數(shù)學學科以現(xiàn)實世界的空間形式和數(shù)量關系為實踐對象,物理、化學學科以客觀物質(zhì)、自然規(guī)律為實踐對象,美術學科以線條、色彩為工具,而語文教學的實踐是語言的實踐,它通過語言實踐而獲得認知與體驗。”①語言既是語文教學活動的對象,又是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工具。
文學類文本教學要立足“學生體驗”,用一種審美的方式,引導學生去直面文本。什么是“體驗”?所謂“體驗”,就是“主體借助經(jīng)驗、運用直覺、通過感悟來理解客體時所感受到的無窮意味的心靈戰(zhàn)栗”②。文學類文本教學中言語實踐的路徑,主要是“體驗式”的教學路徑。
文學類文本教學中,如何進行“體驗式”的言語實踐,筆者結(jié)合日常的語文教學實踐活動,提煉出以下三種教學策略:
1.獲得“原初體驗”,走進文本
“體驗式”的言語實踐,要從學生的原初體驗開始。所謂“原初體驗”,就是學生閱讀文本后最先獲得的情感體驗,它是下意識的,不帶偏見的,鮮活而富有生命力的。語文教學中的主體是學生,必須讓學生在場,進行文本的裸讀,而不是處于“離線狀態(tài)”。
當代文藝理論區(qū)分“文本”和“作品”,作家創(chuàng)造出來的只是“文本”,而經(jīng)讀者閱讀參與創(chuàng)造而完成的才是“作品”。每一個學生在閱讀文本之后,都形成了自己的“作品”。由于學生個性、經(jīng)歷、理解的差異,對文本的解讀必然是多元的。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會產(chǎn)生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這些問題是教學的驅(qū)動力。當前的許多學者強調(diào)“學情分析”,了解學生的“原初體驗”,是最重要的“學情”,這是語文教學的邏輯起點。例如,筆者在教學小說《流浪人,你若到斯巴……》這一課時,先讓學生初讀,提出不懂的地方。許多學生提出了以下問題:“為什么‘我’覺得炮聲是高雅的?為什么詳細描寫學校過道的環(huán)境布置?為什么以‘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為標題?為什么‘我’最后喃喃地說‘牛奶’!……”③整堂課里學生圍繞這幾個問題,反復品讀課文,從文本中找尋答案。課堂里不但有濃濃的讀書聲,還有激烈碰撞的思維火花,更有精彩的智慧生成。
“體驗式”的言語實踐,落腳點在“對話”。文本的解讀是多元的,“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林黛玉”。常態(tài)的語文教學中,往往是教師先與文本對話,形成教師的“這一文本”解讀。然后教師引導學生與文本直接對話,形成學生的“這一文本”理解。教師與學生的兩種不同解讀成果,可以進行“師與生”的對話,這是第一重對話;不同學生之間的差異交流,可以進行第二重對話;同一學生課前的文本解讀與課中及課后的文本對比解讀,有經(jīng)驗理解力的增長,是自身的對話,這是第三重對話。教學文本的意義理解,在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多重對話中得以實現(xiàn)。
2.審美式“誦讀”,融入文本
文學類文本屬于人的內(nèi)心世界,有的情感是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文學類文本中的詩歌,是最富有情感性的作品,只有通過反復誦讀,才能走進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
文學類文本教學中言語實踐的最重要方式,就是“誦讀”。所謂“誦”,《說文解字》中“誦,諷也,從言,甬聲?!倍斡癫迷凇墩f文解字注》中,解釋道“以聲節(jié)之曰誦”。誦的本義是指按照一種抑揚頓挫的聲調(diào)念出來。另外,根據(jù)古漢語中“因聲求義”的原則考察聲音,但凡有以“甬”為聲旁的多有跳動義。如“涌”字,指水在跳躍,所以“誦”要突出聲音的跳躍,要有抑揚頓挫的變化?!白x”,《說文解字》段玉裁注為:“抽繹其義,蘊至于無窮,是之謂讀”??梢姟白x”不僅包括誦,還特別側(cè)重內(nèi)容的理解。讀有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字正腔圓地讀;第二層次是帶著情感,披文入情地讀;第三層次是帶有審美意味地讀。在不同層次地誦讀中,營造一種詩歌美的意境。通過有梯度地誦讀,讀懂詩歌,讀懂詩人,讀懂社會。
記得某次省優(yōu)質(zhì)課比賽,課題是《聲聲慢》。一位男老師執(zhí)教此課,臺下的有些聽課老師擔心,他上不好如此凄美的一首詞。不曾想到,該老師的誦讀,震撼了全場,學生情不自禁都潸然淚下,一下子便把學生帶入了詩詞的情境中去了。此后的課堂,學生也多模仿老師的誦讀。
反觀當下的一些詩歌教學,多的是知識累積、鑒賞技巧剖析。教師將一首精美的詩歌拆解得細碎不堪,詩歌的美早已蕩然無存。詩歌終究是情感的結(jié)晶,詩歌教學,還是要以情感體驗為主線,輔以知識積累和鑒賞方法的滲透。文學類文本的教學要用心去品讀,讓課堂成為“有我的課”,要追求語文課堂的“有心、有我、有靈魂、有生命”。
3.想象還原,文本“再生產(chǎn)”
文學類文本屬于主觀世界,是作家內(nèi)心自我的外化。其最大特征是想象性、虛構性。黑格爾說:“想象是最杰出的藝術本領?!庇旯f:“想象是人類思維中最美麗的花朵。”文學語言是蘊藉的、混沌的,具有豐富的聯(lián)想性,是一種集意象、情感、理性于一體的特殊物,有時是只可意會,卻難以言傳。
詩人在寫一首詩歌之前,必然會有許多的情感積淀,猶如春天滿園的茶樹,有鮮活的葉子,在某一個瞬間,詩人將其凝注成一首詩歌,猶如鮮嫩的茶葉經(jīng)過烘焙成了干的茶片。我們欣賞一首詩,要進行想象還原,如同泡一杯茶,茶葉在沸水中又復活了。詩歌文本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去想象各種畫面場景。例如,教學柳永的《雨霖鈴》,可以讓學生用散文化的語言來描繪離別的場景,換一種言語的方式感受詩歌的情感。詩歌的語言,富有跳躍性,畫面感特別強。而散文的語言,則是生活化的,貼近現(xiàn)實的,少了一些審美的想象的東西。
小說文本和戲劇文本教學中,要多一些想象的參與,“閱讀小說首先不是去‘解釋’,而是把自己擺進去,帶著自己的人生經(jīng)驗去遭遇小說的世界,遭遇小說里的人生?!雹艹浞窒胂笾魅斯南才?,可以進行相應的評點,或者改寫成微型的小說,進行文本“再生產(chǎn)”。
文學類文本言語實踐的成果,既不是知識,也不是智力,而是能力。通過語言的品味,去想象還原文本的豐富意境和故事情節(jié),提高學生的言語鑒賞力,這是語文課堂的生長力之所在。
中國的文字,是一種有聲音、有色彩、有畫面的文字?!拔膶W教學要扣住語言,要把作品放到語言中整體思考,把握住作品中的關鍵語句,這樣才能把握整部作品。一個詞,一個句子,一個段落,會點亮我們的心,也會點亮整篇文章,讓我們領悟到文學的力量和文化的魅力?!雹莶还芪覀冞x擇的文本賞析“點”是什么,都應當緊緊抓住語文教學的邏輯起點與落點——言語實踐。讓學生與文本有真的對話,產(chǎn)生“化學反應”。惟有這樣,學生方能走進語文之門,體驗文學之美。
[本文為2015年浙江省教研規(guī)劃課題“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文本細讀的探索與實踐”(課題批準號:15A5465)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①②⑤胡勤:《語文認識論》,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4年版第196、209、188頁。
③賈桂強:《以“學生的解讀邏輯”為教學起點——〈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的另一種教學視角》,《語文學習》,2013年第11期。
④倪文尖,朱羽:《重塑小說觀建構新圖式——〈現(xiàn)代小說閱讀〉編寫札記之一》,《語文學習》,2005年第3期。
[作者通聯(lián):浙江湖州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