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名望
(遵義師范學院歷史文化與旅游管理學院,貴州遵義563002)
中印貿易現(xiàn)狀、不足與建議
劉名望
(遵義師范學院歷史文化與旅游管理學院,貴州遵義563002)
中印貿易在最近20多年的發(fā)展中,大體呈現(xiàn)出穩(wěn)步增長、互補性強和在各自雙邊貿易所占比重不高三大特征。同時,也面臨著貿易不平衡、印度貿易保護傾向日趨嚴重和雙方政治互信不足三大關鍵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將在一定程度上給中印雙邊貿易帶來沖擊。要妥善解決這些問題,可從四方面著手:加大對印投資力度、建立中印自由貿易區(qū)、加快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和積極交流,增強互信??梢灶A景,隨著這些問題的妥善解決,中印貿易將迎來新的歷史機遇。
印度;中國;雙邊貿易
近年來,中印雙邊貿易實現(xiàn)飛躍發(fā)展,由1990年的2億多美元增至2014年的700多億美元。如此中國漸漸超越了印度的傳統(tǒng)貿易伙伴美國、日本等西方發(fā)達國家,占據了印度對外貿易的冠軍寶座。盡管如此,中印貿易還是存在一些像貿易不平衡、貿易保護傾向、政治互信缺乏等問題。本文將在簡述中印貿易特征的基礎上,對中印貿易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并以此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希冀能對推動中印貿易朝著良性發(fā)展有所啟示。
中印雙邊貿易在最近20余年的快速發(fā)展中,大體呈現(xiàn)出穩(wěn)步增長、互補性強和在各自雙邊貿易所占比重不高三大特征。
(一)穩(wěn)步增長
中印貿易始于1951年。兩國貿易在較長一段時間內受兩國政治關系和經濟發(fā)展的影響,不僅規(guī)模小,而且發(fā)展緩慢。但進入90年代后,出現(xiàn)了強勁的發(fā)展勢頭。1990年兩國貿易額僅為2.6億美元,2000年增至29.14億美元,2010增至555.8億美元。20年間中印貿易額增加了200多倍,年均增長率達到30%以上,這大大高于兩國同期對外貿易的年均增長率。同時,2014年中國已取代印度傳統(tǒng)貿易國阿聯(lián)酋及美國,成為印度最大貿易伙伴,而印度則成為了中國第三大出口市場。雙邊貿易額2015年有望突破1000億美元。[1]
(二)互補性強
受歷史、社會文化、國際環(huán)境等因素制約,盡管中印兩國幾乎同時獲得獨立,但中印現(xiàn)代化進程的步伐卻有著比較大的差異。經過60余年的發(fā)展,中國已經步入工業(yè)化的中期階段,而印度依然處于向工業(yè)化的過渡階段,這在造就兩國國民需求和工業(yè)需求有一定差異的同時,為兩國貿易的互補提供了很好的基礎。根據近年中印貿易涉及的產品數(shù)據顯示,印度對中國出口的主要產品棉花、銅及制品、礦物燃料、有機化學品、礦砂、建筑材料,而中國對印度出口的商品主要有機電產品、機械設備、有機化學品、肥料、鋼材、塑料制品等。[2]從此不難看出,印度主要對中國出口原材料,而中國則主要對印度出口工業(yè)產品,這充分證明了兩國貿易的發(fā)展存在較強的互補性且遠大于競爭。同時,由于國情不同,產業(yè)發(fā)展戰(zhàn)略也有所差異,自然也就導致產業(yè)發(fā)展不均衡。20世紀90年代以來,印度選擇了優(yōu)先發(fā)展高新技術戰(zhàn)略。經過二十余年的發(fā)展,軟件產業(yè)和生物醫(yī)藥產業(yè)已經在全球享有較高聲譽。而中國比較注重各個產業(yè)的均衡發(fā)展,在軟件開發(fā)和生物制藥方面與印度存在一定差距。因此,無論中印分別處于什么樣的發(fā)展水平,貿易互補還是存在的。這種存在為雙邊貿易的持續(xù)發(fā)展提供了充足動力。
(三)在各自雙邊貿易中所占比重不高
盡管中印兩國貿易額逐年穩(wěn)步增長,且在各自對外貿易總額中的權重也一直在增加,但雙邊貿易額在各自外貿中所占權重不高,以最近兩年2013、2014為例。2013年,印度對中國出口145.6億美元,占印度出口總額的4.7%;印度自中國進口513.9億美元,占印度進口總額的11.0%;[3]2014年,印度對中國出口133.2億美元,占印度出口總額的4.2%,印度自中國進口582.8億美元,增長13.3%,占印度進口總額的12.7%。[4]這與兩國的人口規(guī)模、經濟總量以及優(yōu)越的地緣相比較,中印目前的貿易規(guī)模遠未達到應有的水平。對此,李克強總理在2013年5月21日訪問印度孟買時也指出,“中印各自擁有超過10億人口的巨大市場……但當前,中印貿易與兩國經濟規(guī)模和雙邊關系發(fā)展相比仍有較大差距。”[5]這種狀況顯然也為未來兩國貿易的持續(xù)增長提供了廣闊空間。
(一)貿易不平衡問題突出
由于中印兩國的現(xiàn)代化起步時間有先后、步伐大小不一,如此的邏輯就是經濟發(fā)展水平不處在同一起跑線,所以社會經濟發(fā)展所需產品的種類、數(shù)量、質量也不一致。根據中國商務部綜合司的歷年數(shù)據統(tǒng)計表明,印度對中國出口的商品主要是棉花、銅及制品、礦物燃料等資源密集型或勞動密集型的附加值低的初級產品,它們占對中國出口總額的60%以上,其中光棉花一項就占20%左右;而中國對印度出口的產品主要是以機電產品、機械設備、化學制品等附加值較高的工業(yè)制成品為主,它們占中國對印度出口總額的60%以上。[4]如此一來,中印兩國的貿易不平衡逐步顯現(xiàn)。在2006年以前,兩國貿易處于基本平衡狀態(tài),但2006年中國對印度首次出現(xiàn)貿易順差,由2005年的8.3億美元逆差變?yōu)?006年的43億美元順差,并且順差額還在逐年攀升,到2014年順差額達到了400億美元,這在印度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印度方面的媒體認為,如果不解決快速增長的中印貿易赤字問題,巨大的貿易失衡將會給兩國的經貿合作帶來障礙。[6]
(二)印度貿易保護傾向日趨嚴重
中印貿易順差的不斷加大,無論是對印度的實體經濟,還是對印度的外匯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這迫使印度采取多種方式對其進行保護,以減少貿易赤字。在這其中,最常見的莫過于反傾銷、高稅和限制進口策略。據世貿組織統(tǒng)計,印度在1995-2013年對外共發(fā)起702起反傾銷調查,其中對中國的以161起高居榜首,占到總數(shù)的22.93%。[7]同時,對大多數(shù)商品征收近30%的制成品平均關稅以外,印度進口商一般還須交納附加稅、增值稅、預期收入稅、調節(jié)稅及基礎設施建設費、進口許可費等各種進口費用。[8]此外,印度還將諸如小雞、蛋、食鹽及化肥等許多普通的商品列入禁止或限制進口商品清單之中。顯然,這些舉措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壓縮了中國對印度的出口空間和收益。
(三)缺乏政治互信
國家間的貿易關系是雙邊或多邊政治關系的晴雨表,所以中印在領土爭端、西藏問題、中巴親密關系和“中國威脅論”等政治問題上存在的互信不足隨時都可能給兩國貿易帶來災難性影響。
中印久懸未解的邊界問題是影響中印兩國關系發(fā)展的核心問題。它像一顆不定時炸彈一樣時刻威脅著兩國政治關系的發(fā)展,并且時不時被一些嘩眾取寵、不負責任的印度或西方媒體炒作,這不僅在一定程度上給雙方妥善解決該問題制造了人為障礙,而且“西藏問題”是兩國政治互信的又一大嚴重障礙。印度雖然承認西藏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但把西藏變成中印間的緩沖國戰(zhàn)略構想在一些決策高層中仍有幻想,多年來一直縱容西藏分裂分子在印度從事反華活動。
由于印巴在克什米爾問題上的分歧,使得兩國關系自建國以來都得不到正常發(fā)展。在冷戰(zhàn)期間,巴基斯坦利用美巴同盟關系死死咬住了它在克什米爾問題上的訴求。因此,中巴的親密關系則被印度視為巴基斯坦奪取克什米爾的戰(zhàn)略基石。但中巴雙方均把中巴關系的友好發(fā)展視為整個南亞地區(qū)的和平與穩(wěn)定的一支重要力量。
此外,“中國威脅論”在印度的泛濫勢必影響中印貿易的合作發(fā)展。中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使得一些印度悲觀的學者、媒體和決策者等認為中印必有一戰(zhàn),鼓噪反華、排華活動,這不僅僅影響著兩國的安全關系,也使得中國在印度的市場出現(xiàn)縮小,貿易發(fā)展也許由此步入舉步維艱的境地。
總的來說,這些問題將使得中印兩國的關系,在一定時候可能會出現(xiàn)波折,自然也就會對中印貿易產生重大影響。
(一)加大對印投資力度,緩解貿易不平衡帶來的經貿危機
中印貿易的不平衡顯然將對雙邊貿易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帶來嚴重影響。印度前駐華大使拉奧琦對逐年增長的中印貿易赤字評價道:“印度只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忍受對華赤字,超過這個時限,貿易這項雙邊關系中的‘積極因素’就會出現(xiàn)消極的色彩?!保?]因此,解決貿易不平衡將帶來的經貿危機刻不容緩。在這其中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通過投資的方式以對印度的貿易赤字做出積極的反饋。當前印度正在進行大規(guī)模的基礎設施建設計劃,缺口達7000多億美元。目前,中國在印度的投資如果加以大力投入,將產生積極效果,不僅部分解決了印度基礎設施資金不足的問題,而且將緩解因貿易逆差引發(fā)的貿易沖突,同時鑒于印度基礎設施投資的回報率可達7-8%,這遠高于購買美國國債的收益率,[10]還達到了外匯升值的功效。
(二)建立中印自由貿易區(qū),促進雙邊貿易進一步發(fā)展
中印自由貿易區(qū)的建設,不僅可以為中印貿易提供平臺保障,大大節(jié)省時間、人力、物力等交易成本,還可推進中國與印度區(qū)域經濟的一體化,而這已然成為當今世界各國加快與外界貿易發(fā)展的一種手段。對此,印中促進會會長迪歐達爾說,中印兩國作為亞洲最大、世界人口最多的兩個經濟體,自由貿易區(qū)的建立意義重大,可使中印兩國減少更多的貿易壁壘和貿易成本,使兩國的人民更加受益。①四川在線—華西都市報.期待中印自由貿易區(qū)[EB/OL].http://news.sina.com.cn/o/2012-12-20/041925851971.shtml同時,印度和日本、韓國、東盟均已簽署自由貿易協(xié)定,所以雙方應就此加大協(xié)商力度、寬度以盡快落地生根,這將為兩國的經貿發(fā)展提供歷史性的機遇,也將是中印20多億人民的福祉所在。
(三)加快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
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倡議是2013年5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訪問印度期間提出的,得到印度、孟加拉國、緬甸三國的積極響應。由于該經濟走廊地處四國的邊緣地帶,經濟發(fā)展落后,基礎設施薄弱,通過建設將有力改善這一現(xiàn)狀,在為中印的經貿合作與交流提供更多便利的同時,雙邊貿易的穩(wěn)步向前也不在話下。
(四)積極交流,增強互信
盡管中印兩國決策層在過去的20多年中交往頻繁,雙方在政黨、教育及人文等領域的交往與合作也比較活躍,但相對20多億的人口基數(shù)和山水相連,互為近鄰的優(yōu)越地緣,兩國間的民間交往還是十分有限,這導致雙方政治互信的基礎比較薄弱,民間對中印邊界問題、中國崛起等問題非理性情緒時隱時現(xiàn),不時為一些心存不良分子所利用。對此,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卡恩納一針見血地指出:“印度仍然對中國存有戒心,而雙方之間的不了解更是驚人”。[11]所以,兩國應通過各種方式,比如通過舉辦“中國節(jié)”和“印度節(jié)”等系列活動,增強兩國人民對彼此的相互了解,增進互信,夯實兩國關系全面穩(wěn)定發(fā)展的民意基礎,以便在更大范圍內消除中印在一些歷史問題、認知差異等方面的不足,為進一步促進雙方政治關系穩(wěn)定發(fā)展的同時,促進雙邊貿易的快速穩(wěn)定發(fā)展。
綜上所述,中印不僅具有發(fā)展雙邊貿易的優(yōu)越地緣山水相連,而且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經濟增長最快的發(fā)展中國家,這為兩國雙邊貿易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了充足的空間和動力。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兩國在貿易平衡、政治互信等方面問題的妥善解決,中印兩國的經貿關系將會進一步朝著健康、穩(wěn)定的方向發(fā)展。可以預見,在兩國政治穩(wěn)定及世界和平的情況下,兩國貿易將會迎來更多的發(fā)展機遇,超過1,000億美元已為時不遠。
[1]劉翔峰.印度產業(yè)發(fā)展與中印貿易投資[J].全球化,2013,(12):113.
[2]2014年印度貨物貿易及中印雙邊貿易概況[EB/OL].2015-4-10,http://countryreport.mofcom.gov.cn/record/view110209.asp
[3]2013年印度貨物貿易及中印雙邊貿易概況[EB/OL].2015-4-10,http://countryreport.mofcom.gov.cn/record/view110209.asp?news_id=38400
[4]2014年印度貨物貿易及中印雙邊貿易概況[EB/OL].2015-4-10,http://countryreport.mofcom.gov.cn/record/view110209.asp?news_id=43234
[5]李克強.發(fā)揮互補優(yōu)勢持續(xù)擴大中印貿易投資規(guī)模[EB/OL].2013-05-22,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05/22/c_ 124744727.htm.
[6]李榛蓁,關桂峰,李懷巖.中印雙邊經貿關系發(fā)展制約因素多[EB/OL].經濟參考報,http://jjckb.xinhuanet.com/gjxw/2009-07/31/content_172347.htm
[7]劉愛東,周瓊,曾輝祥.印度對華反傾銷貿易效應的實證研究
[J].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15,(1):72.
[8]胡楊.論中印貿易發(fā)展的機遇與障礙[J].現(xiàn)代商貿工業(yè),2008,(5):47.
[9]張立.中印貿易摩擦的現(xiàn)狀、原因及對策建議[J].南亞研究季刊,2008,(3):62.
[10]Ajit Ranade:Aditya Birla.首席經濟學家:解決中印貿易不平衡的創(chuàng)新思路[EB/OL].2012-11-27,http://www.boaoforum.org/mtzxxwzx/5420.jhtml
[11]吳兆禮.中印關系發(fā)展需要跨越“陷阱”[EB/OL].2013-07-30,人民網,http://study.ccln.gov.cn/fenke/zhengzhixue/zzjpwz/ zzgjzz/3988-1.shtml.
(責任編輯:魏登云)
On the Status quo,Deficiency and Suggestion of Sino-Indian Trade
LIU Ming-wang
(School of Historical culture and Tourism Management,Zunyi Normal College,Zunyi 563002,China)
In the past 20 years or so,Sino-Indian trade is featured by stable growth,high complementarity and low proportion of trade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meanwhile,it faces three major problems,viz,trade imbalance,protectionist trend of India,and lack of mutual trust,which affects the Sino-Indian trade to a certain extent.And these problems can be solved from the following:strengthening to invest India,establishing free trade zone,speeding up the construction of economic veranda along Mumbai,China,India and Burma as well as exchange and mutual trust.It can be predicted that Sino-Indian trade will obtain new historical chances along with the settlement of these problems.
India;China;bilateral trade
K27-351.5
A
1009-3583(2016)-0044-04
2016-01-12
劉名望,男,江西遂川縣人,遵義師范學院歷史文化與旅游管理學院講師,博士。研究方向:中印關系、印俄關系、南亞國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