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海燕
閱讀的目的之一是為了更好地寫作表達,寫作是閱讀知識的鞏固和發(fā)展,必須轉變閱讀與寫作脫節(jié)的慣常作法為讀寫緊密結合的方式。其中,“隨文練筆”可以在閱讀教學中把讀和寫結合起來,有利于小學生作文素質的快速提高。因為隨文練筆選材角度小,內(nèi)容簡短,貼近實際,緊隨閱讀教學,時效性強;而且形式多樣,豐富學生的作文色彩。在教學中,我嘗試以課文為寫作的突破口,及時地把寫作訓練有機地揉進閱讀教學,進一步發(fā)揮課文的“典型”優(yōu)勢,使學生學以致用,舉一反三,實現(xiàn)讀寫結合。以求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想象和創(chuàng)新能力,激發(fā)寫作興趣,促進寫作能力的提高。
現(xiàn)以人教版(課標本)六年級上冊的語文教材為例,談談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有效隨文練筆的幾種形式。
一、讀寫遷移,嘗試運用——仿寫
教材精心選編的每一篇課文,都是來自作者的生活體驗和心靈感悟,都是學生閱讀與習作的范文。因為課文能夠開啟學生習作的思路,能夠教給學生習作的方法,所以教師在閱讀教學時,應盡量還原生活,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一定要引導學生學會遷移從文中領悟到的表達方法,進行仿寫,使學生在仿寫過程中,既復習閱讀教學中的所得又掌握必要的寫作知識。
《少年閏土》這篇課文是描寫人物的,而這篇課文所在單元的習作內(nèi)容之一是用一、兩件事來介紹自己的小伙伴,要寫出小伙伴的特點。因而在我們在教學設計中,不僅要讓學生通過理解課文內(nèi)容,了解閏土這位農(nóng)村少年的特點,引導學生了解作者是怎樣寫出人物這些特點的,還要讓學生把學到的知識遷移運用到習作中去。
在教學《少年閏土》第一課時的時候,我將教學重點放在引導學生結合環(huán)境描寫,抓住人物的外貌和動作,在課堂上讓學生進行仿寫練筆。課堂內(nèi),我對閏土的形象進行逐層滲透,使學生一步一步地體會一個人物的形象可以從哪些方面去塑造;課堂之外,我精心收集準備了學生身邊熟悉的小伙伴的照片,使學生得到一個“小驚喜”。在這個小練筆的實施過程當中,我首先進行了“預熱”,讓學生進行簡單的口頭練說,明確練筆的內(nèi)容。在學生擁有充分的練筆時間的前提下,我會來回對學生進行細致的巡堂指導。為了將指導落實到位,我還挑選學生的小練筆,在投影中展示,并進行詳細的批注、修改,提示學生在環(huán)境描寫、人物的外貌和動作這三者的有機融合中,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這樣,不僅僅使學生關注本節(jié)課的練筆方法,更將這種方法進行有效的遷移和應用,以求在平常的習作中,有意識地改進、超越。
二、增添情節(jié),填補空白——補白
文學創(chuàng)作中,作家喜歡在作品中留有適當?shù)摹翱瞻住?,如文中的省略號、留下懸念的文章結尾等,追求的是一種“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文學感染力。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巧用這些空白點,挖掘、補充、豐富文章內(nèi)容,引導學生通過小練筆進行個性補白,以激活思維,調動想像,使學生對文本產(chǎn)生個性鮮明的深刻理解。不僅能讓學生更加深入地與文本進行對話,更重要的是提高了表達能力,喚醒了他們沉睡的創(chuàng)作潛能。長此以往,學生的寫作能力必然會迅速提高。
《最后一頭戰(zhàn)象》是一篇情感深沉、內(nèi)涵豐富、篇幅較長的動物小說,作家沈石溪用生動優(yōu)美的語言記述了嘎羧生命歷程中最后的輝煌和尊嚴。在教學“重返戰(zhàn)場”這一片段的時候,我先引導學生通過品讀重點語句,把握住戰(zhàn)象嘎羧的動作、神態(tài)、叫聲、外形變化,一步步地走進了它的內(nèi)心。然后我順勢而導,引導學生進行隨文練筆:嘎羧佇立江灘回想往事的情景十分感人,請想象嘎羧的內(nèi)心的感受,填寫在工作紙的文段空白處。
它站在江灘的卵石上,久久凝望著清波蕩漾的江面,它仿佛看到了。然后,它踩著嘩嘩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塊龜形礁石上親了又親,它心情激動:。許久,又昂起頭來,向著天邊那輪火紅的朝陽,歐──歐──發(fā)出震耳欲聾的吼叫,它仿佛在呼喚。這時,它身體膨脹起來,四條腿皮膚緊繃繃地發(fā)亮,一雙眼睛炯炯有神,吼聲激越悲壯,驚得江里的魚兒撲喇喇跳出水面。
這種隨文“補白”的練筆設計,既讓學生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了文本,走進了嘎羧的內(nèi)心,體會到它當時的情感,同時也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何樂而不為呢?
三、合理推測,展開想象——續(xù)寫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很多課文不僅情節(jié)生動,而且故事性很強,學生學到結尾總是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受,而且很多課文故事情節(jié)的多樣性給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學生或延伸情節(jié),或補充結局,對深化理解原文,培養(yǎng)發(fā)散思維和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頗有益處。
例如,在教學《窮人》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可引導學生圍繞桑娜一家人的生活,兩個孤兒的命運,圍繞故事主線“收養(yǎng)——撫養(yǎng)——養(yǎng)大”合理展開想象,為文章續(xù)寫結尾。我在教學完《窮人》后,對學生提出續(xù)寫課文的要求:(1)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點和思想品質,要前后一致。(2)掌握故事情節(jié)主線,要前后連貫。(3)想象要合情合理。如:桑娜拉開帳子后,會看到怎樣的情景?桑娜和漁夫會怎樣說?怎樣做?第二天,桑娜和漁夫會怎樣跟孩子解釋?他們會怎樣對西蒙家的兩個孩子?兩個孤兒的命運將會怎樣?今后,桑娜一家人的生活會怎樣?學生要聯(lián)系前文合理想象故事情節(jié),再現(xiàn)主人公美好的心靈,寄托自己美好的愿望。(4)把從課文中領略到的一些表達方式適當運用于練筆中。例如:神態(tài)、動作的細致描寫、心理活動描寫、利用標點符號(特別是省略號)表現(xiàn)人物心情等。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實實在在接觸文本,揣摩語言,充分感知課文的故事情節(jié)、理解故事內(nèi)容情感。對于結尾含義深刻、留下想象空間的一類課文,可引導學生剖析結尾,推測未來,想象未來,想象創(chuàng)造出與課文內(nèi)容情節(jié)相關連的故事,不僅能加深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對語文內(nèi)涵的感悟,而且能使他們的想象力得到訓練,體現(xiàn)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tǒng)一。
總之,現(xiàn)行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著豐富的小練筆素材,這些素材為學生的習作提供了鮮明的范例,生動的材料和可以延伸的思維空間。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將讀與寫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做到立足于“讀”,著眼于“寫”。為了將“寫”的訓練目標落實好,教師必須立足教材,充分挖掘每冊教材的讀寫結合點,巧用練筆,落實“語用”,采用多樣化的練筆形式,以讀促寫、以寫促讀、讀寫結合,既培養(yǎng)了學生想象和創(chuàng)新的能力,又提高了他們書面語言的表達能力。事實證明,讀寫結合,隨文練筆,是提高學生習作水平的有效做法,對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