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紅軍長征報道的源起、完成及其影響(1935~1937年)

      2016-02-13 15:43:07趙曉蘭
      中國出版 2016年19期
      關鍵詞:范長江斯諾長征

      □文│吳 潮 趙曉蘭

      (作者單位:浙江傳媒學院國際文化傳播學院浙江傳媒學院學報編輯部)

      紅軍長征,目前的定義性解釋為:第二次國內(nèi)革命戰(zhàn)爭期間,中國工農(nóng)紅軍主力從長江南北各根據(jù)地向陜甘革命根據(jù)地進行的戰(zhàn)略轉移。從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離開江西蘇區(qū)開始,到1936年10月紅軍的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結束,歷時兩年。[1]

      雖然長征期間紅軍沿途遭遇圍追堵截,境遇十分險惡,最后被迫落足于中國偏遠貧瘠的西北角,但是,還在長征進行期間的1935年,國內(nèi)外的媒體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對這一重大事件的系列報道。長征結束僅一年之后的1937年,關于長征無論是宏觀的全景報道還是微觀的細節(jié)特寫,已經(jīng)通過國內(nèi)外的媒體,得到了極為廣泛的傳播,國外媒體稱之為“軍事史上偉大的業(yè)績之一”和“激動人心的遠征史詩”,[2]從而為全世界所知曉。因此,媒體關于紅軍長征的報道,無論從傳播學視角還是宣傳層面,都具有非凡的意義。

      本文對1935~1937年期間國內(nèi)外關于紅軍長征報道的源起和完成過程進行回顧,以及這些報道對于中國國內(nèi)政治局勢的演變和抗戰(zhàn)期間中美關系的影響進行評述。

      一、1935~1937年間關于紅軍長征報道的基本概貌

      中共領導下的工農(nóng)紅軍向來重視宣傳工作,當時的中央蘇區(qū)設有中央出版局,出版了多種報刊和書籍。紅軍長征初期,甚至連笨重的鉛字印刷機都雇了挑夫扛著上路,但很快就棄之于途了。長征途中,居無定所,征戰(zhàn)不斷,在如此困難的環(huán)境中,紅軍以油印的方式,持續(xù)著報刊出版工作。根據(jù)目前的資料,紅軍長征途中堅持出版的報刊主要是《紅星報》。該報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機關報,長征途中由鉛印改為油印,10天左右出版一期,每期印七八百份發(fā)到連隊。從1934年10月至1935年8月,共出版了長征專號28期。[3]此外,紅軍在長征中還出版過一些刊期短暫或隸屬于紅軍某一分支的報刊。它們分別是:紅三軍團的《戰(zhàn)士報》;中共中央總政治部在遵義會議后創(chuàng)辦的以紅軍中上級干部為主要讀者對象的《前進報》;軍委總衛(wèi)生部主辦的《健康》報。[4]

      紅軍主辦的這些報刊雖然在不同程度上報道和宣傳了長征,但刊期沒有保證,有的僅出版了幾期便難以為繼,而且其讀者對象限于紅軍自身。從現(xiàn)有的資料來看,無法證明這些報刊將長征的信息傳遞到紅軍勢力控制之外的地區(qū),這些報刊對于傳播和宣傳長征的功效作用是極為有限的。

      將紅軍長征的信息完整傳播到中國和世界的,是國統(tǒng)區(qū)和外國的報刊與出版物。

      1.國統(tǒng)區(qū)

      在抗戰(zhàn)全面爆發(fā)、第二次國共合作之前,國統(tǒng)區(qū)內(nèi)尤其是國民黨所控制的報刊,登載有關紅軍的消息主要是“剿匪”類的新聞。紅軍開始長征之后,由于紅軍的軍隊原本就分布和活動于贛、湘、鄂、川、陜等區(qū)域,國統(tǒng)區(qū)的普通讀者并不能區(qū)分出此時涉及紅軍長征的“剿匪”新聞與往日的“剿匪”新聞之間有什么重大的不同。

      真正從長征的意義上對紅軍這一重大軍事行動進行新聞報道的,是時任《大公報》特約通訊員的著名記者范長江。1935年7月開始,范長江在中國西北地區(qū)進行考查旅行,他的考查活動區(qū)域正好與紅軍長征路線相交疊,他因此成為“我國第一個沿著紅軍部分長征路線進行調(diào)查研究,并實地報道紅軍長征的記者”。[5]1935年9月13、14日的《大公報》刊發(fā)了范長江撰寫的《岷山南北剿匪軍事之現(xiàn)勢》一文,文中詳細報道了紅軍第一、第二和第四方面軍的長征活動:“肖克以異常的速度,過湘南,入湘西,會合賀龍,……朱毛主力又渡過烏江,直逼綦江赤水,重慶瀘州皆已震動。徐向前更以近十萬大軍由通南巴南下……,徐向前橫過嘉陵江、涪江,移主力于岷江上游,朱毛于渡過金沙江之后,續(xù)過大渡河。兩股終于七月接合?!盵6]一幅紅軍長征的全景圖躍然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

      之后,范長江又在《大公報》上連續(xù)發(fā)表了《紅軍之分裂》(1935年11月21日)、《毛澤東過甘入陜之經(jīng)過》《從瑞金到陜邊——一個流浪青年的自述》(1935年11月26日)等十余篇涉及紅軍長征的新聞報道。在當時國統(tǒng)區(qū)的輿論環(huán)境之中,這一系列的通訊報道雖然是以“剿匪”類名目發(fā)表,但實際上體現(xiàn)出的是一種公允的中性立場的報道風格。范長江以其迅即的時間、宏大的篇幅和翔實的內(nèi)容,在國內(nèi)外新聞界中最早、并較為完整地報道了紅軍的長征活動,他也被譽為“在國內(nèi)報紙公開如實報道工農(nóng)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第一人”。[7]

      “西安事變”“七七事變”之后,第二次國共合作的局面逐漸形成,國統(tǒng)區(qū)內(nèi)出現(xiàn)了對于紅軍長征報道內(nèi)容更為完整系統(tǒng)、報道用語客觀正面的出版物。

      1937年7月,在上海出版的《逸經(jīng)》雜志第33、34期,以連載形式發(fā)表了長篇報道《紅軍二萬五千里西引記》,該文系有“紅色牧師”之稱的董健吾以筆名“幽谷”撰寫。尤其令人矚目的是,《逸經(jīng)》在發(fā)文的同時,還配上了“全身軍服的‘毛澤東像’及‘二萬五千里西引經(jīng)過路線圖’”,經(jīng)過地點及歷程一覽表。[8]

      1937年11月,上海光明書局出版了《長征時代》一書,“長征”這一術語正式在國統(tǒng)區(qū)公開出現(xiàn)。該書收入多位作者撰寫的關于紅軍長征和蘇區(qū)情況的報道及記述共9篇,將之前發(fā)表在其他出版物中有關報道紅軍長征的文章,或編纂或改寫后匯編成冊?!堕L征時代》所收錄文章的作者類型廣泛,且大多非中共人士,對于國統(tǒng)區(qū)的讀者而言更具有客觀性。書中反映長征的報道既有全景式的描寫如《二萬五千里長征記》,也有反映長征途中某一片段的特寫如《搶橋》《雪山行軍的插話》等,該書成為在國統(tǒng)區(qū)內(nèi)出版的完整記述紅軍長征的專著。[9]

      2.境外

      境外媒體對于紅軍長征的報道,從報道者和出版?zhèn)鞑デ纴砜?,顯得較為復雜多樣。

      從目前發(fā)現(xiàn)和公布的資料來看,關于紅軍長征報道最早見諸于國外媒體的,源自于蘇聯(lián)。1935年“五月一日,蘇聯(lián)《布爾塞維克》發(fā)表《紅軍的力量》文章。文章介紹了紅軍從江西撤出以后至一九三五年三月十五日紅軍的斗爭形勢,這時紅軍西征到了川西”。[10]從時間上看,這一報道是目前已知在境外最早涉及紅軍長征內(nèi)容的報道,早于范長江的通訊報道4個多月。不過該刊只是一份屬于蘇共黨內(nèi)刊物的俄文媒體,而且當時的蘇聯(lián)也不是一個開放的國家,與外部世界的聯(lián)系很少,所以這一報道的傳播效果是極為有限的。

      這一時期,中共在海外也通過媒體積極介紹和宣傳長征,主要的出版物有:其一,隨中央紅軍參加長征的陳云,遵義會議后受中共中央派遣離開紅軍秘密前往蘇聯(lián),他根據(jù)親身的經(jīng)歷,以“廉臣”的筆名,撰寫了《隨軍西行見聞錄》,于1936年春在巴黎出版的中文刊物《全民月刊》上發(fā)表。其二,1936年在莫斯科出版的《共產(chǎn)國際》(中文版)第1-2期合刊,發(fā)表了署名“施平”撰寫的《英勇的西征》一文,該文系根據(jù)陳云在共產(chǎn)國際執(zhí)委會書記處會議上的報告整理而成。[11]其三,由中共主辦的出版于巴黎的中文刊物《救國時報》發(fā)表了關于長征的系列報道,主要有,1936年6月8日第34期第一版刊文《晉陜紅軍勢力擴大朱德賀龍西康會師》,1936年10月25日第63期第一版刊文《紅軍主力全部會合北上抗日》,1936年12月28日到1938年1月20日,連載了楊定華的《雪山草地行軍記》和《從甘肅到陜西》兩篇長篇通訊。[12]

      中共在海外媒體上發(fā)表的文章多由親歷者撰寫,內(nèi)容翔實,報道及時,但是由于發(fā)表的刊物都是中文媒體,無疑使其在境外傳播的影響力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在世界范圍內(nèi)對紅軍長征的傳播產(chǎn)生重要影響的,來自非共產(chǎn)黨系統(tǒng)人士以外文形式發(fā)表的報道。

      1936年8月,薄復禮在英國出版了《抑制的手》一書。[13]作者是一名曾被紅軍扣留的瑞士籍傳教士,扣留期間隨紅軍長征,獲釋之后回到西方撰寫了此書。薄復禮在書中詳細介紹了跟隨紅軍長征的種種見聞,描寫細膩,極具資料價值。但是鑒于作者的身份和地位,書中的內(nèi)容偏于生活細節(jié)和內(nèi)心感受,對于讀者從宏觀層面和軍事意義上了解紅軍長征的面貌,顯然是力所不逮的。

      在世界范圍內(nèi)對紅軍長征的傳播作出最大貢獻的,首推當時在中國的燕京大學新聞系任教的美國新聞記者埃德加·斯諾。斯諾于1936年7月至10月秘密赴陜甘寧邊區(qū)采訪,其間正逢紅軍三大主力會師西北,長征結束。斯諾采訪了包括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在內(nèi)的中共多名領袖級人物,從高層獲得了關于長征詳盡的第一手資料。11月14日、21日,斯諾在上海出版的英文報刊《密勒氏評論報》發(fā)表了《毛澤東訪問記》,并附有他拍攝的毛澤東頭戴八角紅星帽的半身照。之后,在英國的《先驅報》《太陽報》,美國的《星期六晚郵報》《生活》等報刊上,斯諾發(fā)表了一系列的采訪報道和新聞圖片。最為重要的是,斯諾根據(jù)他的采訪記錄,寫作了著名的《紅星照耀中國》一書。該書的第五章“長征”,對長征進行了全景式的描繪。1937年10月,《紅星照耀中國》由英國倫敦戈蘭茨公司正式出版,短短一個月里,就發(fā)行了5版。1938年1月,美國蘭登出版社在美國出版該書。同年,《紅星照耀中國》更名為《西行漫記》在中國出版了中譯本。[14]美國學者邁克爾·沙勒稱斯諾為“第一個公布長征真相的西方人”。[15]

      綜上所述,1935~1937年間國內(nèi)外關于紅軍長征的報道,大致可以勾勒出以下這樣的場景。

      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紙質(zhì)媒體成為唯一的傳播渠道。

      1935年9月范長江發(fā)表于《大公報》上的系列通訊,是最早的具有廣泛傳播意義的長征報道,此時紅軍的長征尚在進行之中;到1937年10月和11月,《紅星照耀中國》和《長征時代》在國內(nèi)外的出版,意味著對紅軍長征全景式報道的完成。

      這些報道文章的作者群構成非常多樣,包括了作為長征親歷者的紅軍成員,跟隨紅軍長征的傳教士,國統(tǒng)區(qū)的新聞從業(yè)者和觀察家,外國新聞從業(yè)者等。

      這些報道者從不同的政治立場和觀察視角,針對不同的讀者群體,運用了豐富多樣的報道體裁。

      關于紅軍長征報道的傳播區(qū)域,基本覆蓋了中國境內(nèi)的國統(tǒng)區(qū)和邊區(qū)以及世界上大多數(shù)的國家。

      也就是說,距離紅軍結束長征僅僅一年之后的1937年,國內(nèi)外的媒體已經(jīng)從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基本完成了對于紅軍長征的全景式報道。這是一次非常成功有效的出版和傳播行為。

      二、1935~1937年間紅軍長征報道的影響和意義

      長征本是紅軍在反圍剿失利后被迫采取的戰(zhàn)略轉移行動,長征結束時紅軍蒙受了重大損失。但是,與軍事實力下降成反比的是,中共與紅軍的政治影響力在國統(tǒng)區(qū)乃至世界范圍內(nèi),卻反而得到了明顯的提升,為之后的發(fā)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礎。這一局面的形成,與1935~1937年紅軍長征的報道密切相關,其影響和意義集中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

      1. 向國內(nèi)外的讀者有效地傳遞了紅軍的真實情況,為中共構建了自1927年國共決裂以來所未曾出現(xiàn)的良性輿論環(huán)境,為第二次國共合作進行了充分的輿論準備

      紅軍踏上長征之路后,喪失了固定的蘇區(qū)根據(jù)地和穩(wěn)定的后勤補給,隨著長征的隊伍漸行漸遠,游弋在荒涼西部,紅軍活動的區(qū)域,最后囿限于西北的黃土高坡,他們很難憑借自身之力有效地傳播長征的相關信息和宣傳自己的主張。但是,由于媒體上這些及時、大量、完整的新聞報道,使得紅軍的長征活動與事跡并沒有隱匿在崇山峻嶺之中,而是通過報刊和書籍傳播到世界各地。

      這些報道一部分出自親歷者和當事人記述,這些報道注重細節(jié),現(xiàn)場感強,使讀者能夠細致地體驗到紅軍長征的過程。例如陳云以筆名“廉臣”發(fā)表的《隨軍西行見聞錄》中翻越“老山界”的行軍過程,突破烏江的激戰(zhàn)情景,乃至紅軍到達遵義城后與當?shù)刂袑W生的籃球比賽場面,娓娓道來,那種現(xiàn)場感非親歷者所不能為也,讀者從中真切地了解了紅軍行軍作戰(zhàn)與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至于來自媒體人士的報道,他們雖然不是長征的親歷者,但是具有從事新聞工作的專業(yè)素質(zhì),讀者的覆蓋面廣,而且非黨派的身份也使其報道對于讀者具有更高的可信度。例如埃德加·斯諾,新聞科班出身,其行文風格更符合西方讀者的閱讀習慣。正如西方學者所評論的:這些報道如果出自“一些有著公開的黨派色彩的作家筆下,就絕不可能產(chǎn)生類似的影響。斯諾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的特色鮮明的風格,既非冷漠超然,又不熱衷于抒情,而是調(diào)查研究恰如其分:他的做法是觀察、記錄,然后分析、比較,再用比較樸實的具有人情味的措辭加以評估”。[16]

      范長江和斯諾在他們的報道中向國內(nèi)外的讀者有效地傳遞了紅軍的真實情況,這是讀者在國民政府所控制的報刊上所無法知悉的。范長江的報道稱:“朱毛徐向前合股以后,尚有十萬左右之人槍。”他還對紅軍第一、四方面軍會師后的前景進行了展望:“設洮夏兩河如被突入,更被進入甘涼肅三州,則中國之國際與國內(nèi)局勢,將發(fā)生根本影響。”[17]斯諾則告知讀者:“紅軍終于到達了目的地,其核心力量仍完整無損,其軍心士氣和政治意志的堅強顯然一如往昔。”[18]

      媒體對于紅軍長征這一重大歷史事件詳細、完整的報道在長征結束之后的一年之內(nèi)就已完成,這些報道讓世人了解到紅軍并不僅僅是軍事意義上的存在,為中共構建了自1927年國共決裂以來所未曾出現(xiàn)的良性輿論環(huán)境,國內(nèi)的各種政治勢力和軍事集團也得以預判到中共依然是中國政治舞臺上無法忽視的強大力量。這一切,都為接踵而來的西安事變、抗戰(zhàn)全面爆發(fā)、國共第二次合作這些重大歷史事件發(fā)生時,中共得以發(fā)揮重大政治作用進行了充分的輿論準備。

      2.幫助世界認識中國的政治現(xiàn)狀,為抗戰(zhàn)期間美國制定對華政策、建立與中共的直接聯(lián)系提供了相關依據(jù)

      20世紀30年代之前,礙于各種限制和信息源的不足,外部世界對于中國的政局甚為隔膜,尤其對于中共和紅軍的了解非常有限??箲?zhàn)爆發(fā)之后,美國逐漸加強對中國的政治支持和軍事援助,成為中國在國際上最主要的盟友。如果美國政府和民眾依然對中國錯綜復雜的局勢和政治力量缺乏全面了解,無疑會影響美國對于中國局勢的判斷和戰(zhàn)時中美關系的發(fā)展。西方媒體對于長征的報道尤其是埃德加·斯諾《紅星照耀中國》的橫空出世,非常適時地彌補了這一缺憾。關于紅軍長征的記述只是斯諾書中的一章,但卻是關鍵性的章節(jié)。美國歷史學家里奧·胡柏曼認為“長征是《西行漫記》一書的高潮”,[19]斯諾不僅描繪了紅軍長征的全過程,而且還給予了非常詩性的贊譽,誠如英國讀者諾曼·威爾金森所言,“至為感人的描寫了這一史詩般的壯麗事件”。[20]斯諾在書中寫到:“冒險、探索、發(fā)現(xiàn)、勇氣和膽怯、勝利和狂喜、艱難困苦、英勇犧牲、忠心耿耿,這些千千萬萬青年人的經(jīng)久不衰的熱情、始終如一的希望、令人驚詫的革命樂觀情緒,像一把烈焰,貫穿著這一切,他們不論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絕不承認失敗——所有這一切以及還有更多的東西,都體現(xiàn)在現(xiàn)代史上無與倫比的一次遠征的歷史中了。”[21]

      斯諾的報道對于美國朝野了解中共和中國的政治力量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斯諾及其《西行漫記》在當時確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美國政府當時的對華政策和美國官員對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態(tài)度”。[22]美國著名漢學家、外交官拉鐵摩爾稱贊,“斯諾起了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作用,因為他推動美國以至世界輿論,接受共產(chǎn)黨作為盟友參加反對國際侵略的斗爭”。[23]

      這種影響甚至通達到美國的最高決策層。根據(jù)斯諾的回憶,羅斯福總統(tǒng)閱讀了他的著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三次接見他,“與之親切交談,這使總統(tǒng)早在40年代就預見到有朝一日美國與中國共產(chǎn)黨將建立某種關系的可能性”。[24]抗戰(zhàn)期間,美國方面在處理對華關系時,在與執(zhí)政的國民黨結成戰(zhàn)略同盟的同時,也與在野的中共建立了直接聯(lián)系。美國方面在延安派駐了美軍觀察組,美國政府“一方面加大對國民政府軍隊的援助力度,一方面試圖對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抗日武裝提供一些援助”。[25]這些行為說明美國對于中國政治力量的狀況已經(jīng)形成了自己的判斷和認識。

      (作者單位:浙江傳媒學院國際文化傳播學院浙江傳媒學院學報編輯部)

      注釋:

      [1]夏征農(nóng).辭海(軍事分冊)[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123;鄭文翰.軍事大辭典[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1269

      [2][18][21]埃德加·斯諾.西行漫記[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79:180-181,180,164

      [3]葉再生.中國近代現(xiàn)代出版通史(第二卷) [M].北京:華文出版社,2002:924

      [4]方漢奇.中國新聞事業(yè)通史(第2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325-327

      [5]藍鴻文.范長江三次寫紅軍長征[J].軍事記者,2009(1)

      [6][17]范長江.岷山南北剿匪軍事之現(xiàn)勢[N].大公報,1935-09-13.轉引自沈譜.范長江新聞文集(上)[M].北京:中國新聞出版社,1989:284,284-285

      [7]胡愈之.憶長江同志[A].新華月報資料室.淚雨集(丙編)[C].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79:284

      [8]謝其章.最早全面報道紅軍長征勝利的《逸經(jīng)》雜志[J].出版史料,2006(4)

      [9]姚群民.一部珍貴的關于紅軍長征和蘇區(qū)革命的早期報道文集——《長征時代》一書簡介[J].黨的文獻,2005(2)

      [10]向青,石志夫,孫巖.共產(chǎn)國際關于中國革命指示、決議、文件簡介[A]//向青.共產(chǎn)國際與中國革命關系論文集[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434

      [11]唐斫,高陽.陳云生平研究資料[Z].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152;朱佳木.陳云與當代中國(第2輯)[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14:876

      [12]藍鴻文.巴黎《救國時報》與紅軍長征[J].國際新聞界,2004(5);姚群民.楊定華長征回憶錄有關問題的述論[J].南京社會科學,2006(10)

      [13]此書后來在中國出版了中譯本,譯名分別為:《一個被扣留的傳教士自述》,北京:昆侖出版社,1989年;《一個外國傳教士眼中的長征》,北京:昆侖出版社,2006年

      [14]胡愈之.中文重印版序[A].埃德加·斯諾.西行漫記[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79:2-3

      [15][19][22][23]周洪鈞.西行漫記與中美關系[A]//中國史沫特萊、斯特朗、斯諾研究會.《西行漫記》和我[C].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1 :92,92,95,95(1)

      [16]詹姆士·貝特蘭.斯特朗、史沫特萊、斯諾和《紅星照耀中國》的寫作[A]//中國史沫特萊、斯特朗、斯諾研究會.《西行漫記》和我[C].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1:78-79

      [20]諾曼·威爾金森.埃德加·斯諾的影響[A]//中國史沫特萊、斯特朗、斯諾研究會.《西行漫記》和我[C].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1:154

      [24]張小鼎.永恒的“紅星”在國外[A]//中國史沫特萊、斯特朗、斯諾研究會.《西行漫記》和我[C].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1:34

      [25]吳宏亮,任中義.抗戰(zhàn)后期美國試圖援助中國共產(chǎn)黨的前因后果[J].中州學刊,2015(1)

      猜你喜歡
      范長江斯諾長征
      我們?yōu)閰⒓印捌叽蟆弊吡艘淮巍靶¢L征”
      斯諾登獲得俄永久居留權
      范長江生平紀念展在渝啟幕
      紅巖春秋(2017年11期)2017-12-07 16:03:26
      內(nèi)江市東興區(qū):挖掘“范長江家風”故事
      廉政瞭望(2017年3期)2017-03-18 20:45:18
      長征五號首飛成功
      太空探索(2016年12期)2016-07-18 11:13:43
      “翱翔之星”搭長征七號順利入軌
      太空探索(2016年7期)2016-07-10 12:10:15
      范長江與張季鸞:何以從道義之交到分道揚鑣
      文史春秋(2016年8期)2016-02-28 17:41:29
      長征六號為何能快速發(fā)射?
      太空探索(2015年11期)2015-07-18 10:59:33
      斯諾登在俄居留延長三年
      范長江“范兒”
      京山县| 加查县| 措美县| 民丰县| 鄂尔多斯市| 平度市| 全州县| 射阳县| 平潭县| 满城县| 昌宁县| 龙江县| 柳林县| 大方县| 泉州市| 广元市| 上犹县| 囊谦县| 华容县| 安陆市| 得荣县| 河津市| 惠水县| 永清县| 台州市| 宜良县| 青田县| 昌图县| 高唐县| 高雄市| 报价| 门头沟区| 锦屏县| 宿迁市| 治多县| 都兰县| 万年县| 罗甸县| 松桃| 神木县| 丰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