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延坡,俞竹平
(中共天水市委黨校,甘肅天水 741018)
明代秦州理學家周蕙生平叢考
郭延坡,俞竹平
(中共天水市委黨校,甘肅天水 741018)
周蕙是明代秦州一位有名的理學家,在明代關中理學的傳承發(fā)展過程中起著承前啟后的關鍵作用。史籍中對周蕙的生平事跡記載非常少,本文綜合各種文獻記載,對周蕙的生卒、出身、籍貫以及師承門生等情況試作粗淺考證。
周蕙;小泉;明代關學;秦州;考證
周蕙,字廷芳,號小泉,是明代秦州一位頗有聲名的理學家。
在明代理學發(fā)展的過程中,薛瑄開創(chuàng)的河東學派是明初承接程朱理學思想的一大流派,在明代關中及隴右地區(qū)有著巨大的影響力。河東學派由薛瑄傳段堅、李昶等人,經(jīng)秦州周蕙傳渭南薛敬之,再傳承至明代中期,由呂柟發(fā)揚光大,達到明代關中理學發(fā)展的高峰。在河東學派的傳承過程中,秦州(今天水市)學者周蕙起著承前啟后的關鍵作用。
然而由于周蕙軍卒出身,從未參加科舉,一生布衣身份,其本人也并沒有著作文章傳世,史籍中對其生平事跡的記載非常少,又有不少錯誤。文獻關于周蕙的記載大多文字簡略,主要集中在明代馮從吾《關學編》、清黃宗羲《明儒學案》、沈佳《明儒言行錄》、《明史》以及《陜西通志》等地方史志中,其中以《關學編》記載最為詳盡,其他文獻多本于《關學編》。本文綜合以上文獻記載,對周蕙的生平、出身、籍貫以及師承門生弟子等情況試作一粗淺考證,以便更清晰認識這位明代秦州理學家。
關于周蕙的出生年份,《關學編》等資料并沒有確切的記載,從與周蕙交往的段堅、薛敬之等人的生活年代推斷,周蕙的主要活動年代在明朝前期正統(tǒng)至成化年間?!蛾P學編》說:“(周蕙)年二十,聽人講《大學》首章,奮然感動,始知讀書問字。為臨洮衛(wèi)軍,戍蘭州守墩,聞容思段先生集諸儒講理學,時往聽之?!薄叭菟级蜗壬奔串敃r蘭州著名學者段堅。根據(jù)《段容思先生年譜紀略》,段堅在蘭州聚徒講學主要集中在正統(tǒng)九年(1444)其中舉之后,至景泰四年(1453)冬赴京參加會試前這九年之間。如果周蕙在20歲左右結識段堅的話,那么周蕙大約出生于永樂二十二年(1424)至宣德八年(1433)之間。
筆者在查閱資料時,發(fā)現(xiàn)《段容思先生年譜紀略》的一處記載和《關學編》等其他文獻略有不同?!抖稳菟枷壬曜V紀略》以編年的方式記載段堅一生的大略事跡,其中記載成化五年(1469)段堅到秦州訪周蕙不遇:“成化五年己丑(段堅)五十一歲,訪隱士周廷芳于秦州之小泉。廷芳年幾四十。聞人講大學首章,奮然感動……”這里說“廷芳年幾四十”,與《關學編》說的“(周蕙)年二十”相差較大,從行文語氣來判斷,此處顯然并非指周蕙初聽人講《大學》時的年齡,而應當指成化五年段堅到訪時周蕙的年齡。
《段容思先生年譜紀略》是由段堅的學生彭澤編訂,其年代上距周蕙未遠,比馮從吾《關學編》早很多,應當真實可信。所以,根據(jù)《段容思先生年譜紀略》,成化五年周蕙“年幾四十”,那么可以斷定周蕙大約生于宣德五年(1430),這也和上文根據(jù)《關學編》記載周蕙聽段堅講學的時間所做的推斷是一致的。
周蕙卒年不詳?!蛾P學編》記載他是因為赴江南尋訪老父親,不慎落水而亡:“迨老,以父游江南,歷涉險蹤,訪沒于揚子江。”《明儒學案》和《明史》的記載大同小異,唯有《明儒言行錄》不同,說:“迨老,以父云游四方,訪求不遇,卒逆旅舎?!焙芸赡苁清e的。因為《關學編》說到周蕙的姓名時,特別提到:“或作桂,誤?!倍睹魅逖孕袖洝穮s說:“周桂(一作蕙)小泉先生,字廷芳?!笨梢姟睹魅逖孕袖洝返馁Y料來源異于《關學編》《明儒學案》等,但是有很多錯誤。
《關學編》說:“先生名蕙,字廷芳,號小泉,山丹衛(wèi)人,后徙居秦州,因家焉?!瓰榕R洮衛(wèi)軍,戍蘭州守墩?!睆倪@一記載中,我們知道他是山丹衛(wèi)(今武威市山丹縣)人,是一名軍卒。
有些清代的資料如《大清一統(tǒng)志》、《明儒言行錄》等直接說他是秦州人,是錯誤的。周蕙僅僅是后來移居秦州,而并非籍貫秦州。當然,他后來生活在秦州,其授徒講學等主要學術活動也是在秦州發(fā)生的,所以稱他為明代秦州理學家是合適的。《明史》說周蕙是泰州人,是錯誤的,乃是“秦”“泰”二字傳抄之誤,《江南通志》和道光版《泰州志》等以此為據(jù)收錄傳中,更是錯誤的。順便說一句,《明史》中將秦州誤作泰州的錯誤不止此一處,例如后文提到的周蕙弟子王爵本是秦州人,《明史》同樣誤作“泰州人”;明代曾官至禮部尚書的秦州名人門克新曾任“秦州教諭”,但《明史》卷一百三十九本傳也誤作“泰州教諭”。
對于周蕙的軍卒身份,如果對明代軍制不了解,則很容易產(chǎn)生錯誤理解,例如甘肅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山丹縣志》說周蕙“少時家貧,無力求學。青年時代,投身行伍……”(《山丹縣志·人物編》甘肅人民出版社,1993),這樣的理解和表述是不準確的。
明代的軍制是一種特殊的制度。明代實行衛(wèi)所軍制,軍籍與民籍、匠籍平行,民籍屬于戶部,匠籍屬于工部,而軍籍則隸屬于都督府。軍人是世襲的、家族的、固定的,軍人在身份、法律和經(jīng)濟上的地位都和民不同,一個人一旦為軍,他的一家便世世代代隸屬軍籍,成為軍戶,遷往指定的衛(wèi)所居住,其家庭及子孫后代以軍籍行世。正軍老病死亡,則由其家族其他男?。ǚQ為余丁)替補。
所以,周蕙之所以不讀書參加科舉而是從軍,并非因為他“少時家貧”,而是為他的軍籍身份所注定。可以推斷,周蕙祖上由于從軍,成為軍戶,落戶籍到山丹衛(wèi)。到周蕙時承襲軍籍,達到一定年齡(一般是十五歲)遂依例成為一名軍卒。
山丹衛(wèi)是明代軍事衛(wèi)所之一。《明史·兵志》:“洪武二十六年(1393)定天下都司衛(wèi)所,共計都司十有七,留守司一,內(nèi)外衛(wèi)三百二十九,守御千戶所六十五”,成祖以后衛(wèi)所數(shù)量有所增益,《明史·職官志》:“計天下內(nèi)外衛(wèi),凡五百四十有七,所凡二千五百九十有三?!敝苻ボ娂诘厣降ばl(wèi),洪武二十三年(1390)九月置,屬于軍政合一的衛(wèi)所,初屬陜西都指揮使司,后改隸陜西行都指揮使司。
明代的軍戶一般都是從外地遷移而來,將軍籍落在衛(wèi)所內(nèi),遠者距原籍數(shù)千公里。這種軍籍與原籍的背離,也導致明代史籍中對很多人的籍貫記載混亂不清。例如上文提到的《段容思先生年譜紀略》編訂者彭澤,在正德年間官至兵部尚書,是明代一位能吏?!睹魇贰肪硪话倬攀吮緜饔洠骸芭頋桑譂?,蘭州人?!彼坪跛募灳褪歉拭C蘭州。但是在《段容思先生年譜紀略》中,彭澤又自稱“長沙門生”。清鄧顯鶴編輯《沅湘耆舊集》,專門輯錄歷代湖南籍人士詩作,其中收錄彭澤《皋蘭送別從子永端歸湘》一詩,詩前作者小傳說:“澤字濟物,湘陰人,以蘭州籍中宏治庚戌進士?!苯垢f《國朝獻征錄》卷三十九收錄的蘭州人劉耕作《大司馬彭公別傳》的記載則是:“彭澤,字濟物,號幸庵,蘭州衛(wèi)人。”所以,通過仔細查考可知,彭澤原籍是湖南湘陰縣,因為祖上在明初從軍才世居于蘭州衛(wèi),到了彭澤這一代,雖然其本人已并非軍人身份,但因為出身軍戶家庭,所以其戶籍仍屬蘭州衛(wèi)管轄。又如目前天水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宅子的原主人胡來縉,《甘肅通志》卷三十六:“胡來縉,字東泉,秦州人?!笨滴醢妗鹅柌尽罚骸昂鷣砜N號東泉,秦州衛(wèi)籍?!倍鶕?jù)胡氏宗譜,胡來縉祖籍實際上是安徽鳳陽府五河縣,其先祖在明初追隨明太祖朱元璋打天下,公元1369年徐達率部攻克秦州,隨部隊駐防而落戶于秦州衛(wèi)。
可以推斷,《關學編》等資料說周蕙是“山丹衛(wèi)人”,同樣也是僅指他的軍籍所在地,作為軍戶,其原籍很大可能并非山丹衛(wèi)。那么周蕙的原籍是哪里呢?《關學編》等都沒有記載,但也有蛛絲馬跡可作推測。《明儒學案》說周蕙“以父游江南,久之不返,追尋江湖間,至揚子而溺”,《明史》也說他的老父“久游江南不反”,那么周蕙的父親為什么赴江南多年不歸呢?明代的衛(wèi)所大多設于邊瘴之地,軍戶生活艱苦,軍人多有逃亡,而正軍之外的余丁等軍屬則更多地選擇回原籍生活。僅舉一例:明代著名文學家李夢陽,原籍為開封府扶溝縣,因祖上從軍而落籍于慶陽衛(wèi),至李夢陽父親一輩則又返回開封生活,李夢陽本人也出生于開封。周蕙之父退伍后久居江南,很可能也是回原籍生活而已,所以可以推測,周蕙的原籍可能是江南某地。
《關學編》《明儒學案》等記載周蕙“隱居秦州之小泉”。小泉即今甘肅省清水縣紅堡鎮(zhèn)小泉村,有論者說其地位于今天水市麥積區(qū),是錯誤的。明代清水縣屬秦州管轄,所以史籍中稱其為“秦州小泉”。
《甘肅通志》卷六·山川·清水縣:“小泉峽在縣西南三十里,地暖禾早熟?!笨滴醢妗肚逅h志》:“小泉峽在邑西南三十里,地暖禾早熟?!薄靶∪?,在小泉峽?!毙∪獚{今又名牛頭河峽谷,自清水縣紅堡鎮(zhèn)西城村至麥積區(qū)社棠鎮(zhèn)柏林村,全長27公里,峽谷內(nèi)風光秀麗,人文薈萃。小泉村就位于小泉峽峽谷之中,305省道傍村而過,距清水縣城15公里,距秦州城45公里左右。周蕙曾受學于清水教諭李昶,時常往來于秦州和清水縣之間,最后選擇處于兩地之間的小泉村作為隱居之所,既方便于往來秦州清水兩地,又環(huán)境清幽,適宜隱居讀書。段堅曾有詩描述周蕙的隱居地:“白云封鎖萬山林,卜筑幽居深更深。”
周蕙作為薛瑄河東學派傳承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其師承和門生的傳承關系與河東之學的傳布密切相關。周蕙先后師從兩位理學家,其一是蘭州著名學者段堅。《關學編》載:“(周蕙)聞容思段先生集諸儒講理學,時往聽之,有聞即服行。久之諸儒令坐聽,既而與坐講,既而以為畏友,有疑與訂論焉。段先生勖以圣賢可學而至,教示進為途方。段先生曰:非圣弗學。先生曰:惟圣斯學。遂殫力就學,究通五經(jīng),篤信力行,慨然以程朱自任,當時見者亦翕然以為程朱復出也?!边@段文字記敘了周蕙從學于段堅并學有進境,以及與段堅論學的過程。“非圣弗學”、“惟圣斯學”則鮮明體現(xiàn)了河東學派傳承程朱理學“以圣賢為師”的進學理念。
段堅(1419—1484),字可久,號柏軒,又號容思,明代蘭州段家灘人。曾先后任山東福山知縣、萊州知府和河南南陽知府,是明代隴右地區(qū)重要的理學大家。段堅雖并非薛瑄及門弟子,但與薛瑄的兩位著名弟子閻禹錫、白良輔過從甚密,時常相與切磋學問,深受薛瑄思想影響,得其思想真?zhèn)?,以薛瑄私淑弟子自況,自稱“百載程朱真絕學,高深私淑后人思”(《皋蘭明儒遺文集·南村吟》),當時人稱贊段堅:“文清之統(tǒng),惟公是廓”(《段容思先生年譜紀略》)。
周蕙曾在蘭州從學于段堅,但二人屬于亦師亦友的關系。明代文學家、前七子之一的何景明(大復,1483—1521)說:“先生(周蕙)于容思先生,其始若張橫渠之于范仲淹,其后若蔡元定之于朱紫陽也?!保ā蛾P學編》)當初蔡元定欲拜朱熹為師,朱熹叩問其學,認為“此吾老友也,不當在弟子列”(《宋史·儒林傳》)。這也就是說,周蕙之學入門雖由段堅,但卻不在段堅門人之列。
《關學編》載成化四年(1468)段堅赴秦州小泉探訪周蕙不遇,留詩二首:
其一
小泉泉水隔煙蘿,一濯冠纓一浩歌。
細細靜涵洙泗脈,源源動鼓洛川波。
風埃些子無由入,寒玉一泓清更多。
老我未除塵俗病,欲煩洗雪起沈疴。
其二
白云封鎖萬山林,卜筑幽居深更深。
養(yǎng)道不干軒冕貴,讀書探取圣賢心。
何為有大如天地,須信無窮自古今。
欲鼓遺音弦絕后,關閩濂洛待君尋。
除段堅之外,周蕙就學的另一位老師是薛瑄門人李昶。關于李昶,目前可知的文獻記載非常少。《明史》于《周蕙傳》下附記寥寥數(shù)語:“(周蕙)又從學安邑李昶。昶亦瑄門人也,由舉人官清水教諭。學使者嘆其賢,薦昶代己,命未下而卒?!薄睹魅逖孕袖洝肪矶骸袄铌?,山西安邑人,景泰丙子舉人,授清水縣學教諭。恭勤博覽,嘗從學薛文清公而徳行粹白,時人多以理學師之?!笨芍?,李昶是山西安邑縣人,明景泰七年(1456)中舉,授清水縣學教諭,其學問人品頗受時人敬重。
《山西通志》卷一百六十七“河津縣”條目下記載了薛瑄祠的修建情況:“薛文清公祠在縣治南……隆慶初,縣令張汝乾拓地増建,縣令劉希孟以弟子配饗者四人:閻禹錫、白良輔、張鼎、李昶;從祀者十二人:謝琚……”在薛瑄祠中將李昶與薛瑄的三位著名弟子閻禹錫、白良輔、張鼎相提并論,說明李昶在薛門弟子中的地位和影響力還是比較高的。
關于周蕙的門人弟子。《關學編》:“先生門人甚眾,最著名者渭南薛敬之、秦州王爵?!薄睹魇贰罚骸伴T人著者薛敬之、李錦、王爵、夏尚樸。”
關于“夏尚樸”,除《明史》外,《關學編》等其他資料均未提及。夏尚樸(1466—1538)是明代文學家,著有《東巖集》。《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七十二:“《東巖集》,明夏尚樸撰。尚樸字敦夫,東巖其號也,永豐人,正德辛未進士,官至南京太仆寺少卿。尚樸初師吳與弼,后師婁諒,故《明史·儒林傳》附見諒傳中。惟史于薛瑄傳末又稱,瑄之門人有周蕙,蕙之門人有薛敬之、李錦、王爵、夏尙樸,與諒傳不合??紓髂┪⒕粗?、錦、爵三人事跡,一字不及尚樸,則瑄傳列尚樸之名,殆衍文歟?”《四庫全書總目》的分析是有道理的,《明史》中周蕙的門人列夏尚樸之名,應當是衍文。所以周蕙最有名的弟子,史籍有傳的有三人,即薛敬之、王爵、李錦。
王爵,生卒年不詳,秦州人。《關學編》:“爵字錫之,自少潛心力學,及長從游先生門而知操存。郡守秦公與語,悅之,時與講操存之學。”王爵從學于周蕙,深得當時秦州知州秦纮的賞識,其后曾任保安州通判,為官清廉,謙謙自守,后來秦纮總督陜西固原等地軍務,還聘王爵入幕府,“三年相處如一日”。馮從吾在《關學編》中說“(王爵事跡)詳載可泉胡公纂《鞏郡志》中”,在《答李翼軒老師》一文中也說:“近又于胡可泉《秦州記》中查出周小泉一弟子王君名爵者,亦補入周傳內(nèi)??梢娚钌礁F谷之中,故不乏真修實踐之士?!保ā渡傩婕罚┱f明王爵的傳記最早出自胡瓚宗編撰的《鞏郡志》或《秦州志》中,可惜這兩種方志今早已失傳,關于王爵這位明代秦州學者的更詳細資料已不可得。
李錦(1436—1486),字在中,號介庵,陜西咸寧縣(今西安市)人。天順六年(1462)中舉,后來曾任松江府同知。因聽周蕙講程朱之學而大悟,“學于周小泉,得聞先儒要旨,遂棄記誦辭章之習,以窮理主敬為學,知行并進”(《明儒言行錄》),終成為當時關中地區(qū)一位名儒。李錦為官清廉,《關學編》說他:“生性剛介,不妄交接,不茍為然諾。義之所在,確然自信。不以一毫挫于人,尤重取予。所居僅蔽床席,茹淡服,雖至屢空,終不輕有所取?!?/p>
薛敬之(1435—1508),字顯思,號思庵,渭南人,曾任應州知州、金華府同知,曾從學于周蕙,是明代關中地區(qū)極具影響力的一位理學家。周蕙的學問人品對薛敬之影響非常大。薛敬之從學時,作為弟子對周蕙非常恭敬:“從周先生學,常雞鳴而起,候門開,灑掃設坐,及至,則跪以請教?!保ā睹魅鍖W案》)后來自己開館授業(yè)時,也常常以周蕙的道德學問為榜樣教導他人:“故謂其弟子曰:周先生躬行孝弟,其學近于伊洛,吾以為師。陜州陳云逵忠信狷介,凡事皆持敬,吾以為友。吾所以有今日者,多此二人力也?!保ā睹魅鍖W案》)
薛敬之一生著作很多,主要有《思庵野錄》、《道學纂統(tǒng)》、《洙泗言學錄》、《爾雅變音》、《田疇百詠集》、《歸來稿》、《定心性說》,等等。薛敬之的學說,上承薛瑄以至周蕙,下啟關中理學大家呂柟,注重“理氣”,認為理在氣中,“獨理不成,獨氣不就”,“一身皆是氣,惟心無氣”,“未有無氣之性”。主張宇宙遵循“無極—太極—天地—五行—四時—人”的演化過程。薛敬之“以道自任”,常對弟子說:“學必希圣,猶食者求飽,行者赴家。食而不飽則餒以死,行無赴家則老無歸宿所矣?!保ā端尖忠颁洝罚┧摹耙缘雷匀巍?、“學必希圣”的為學志向即來自于周蕙的“惟圣斯學”之說。
[1]米文科.薛瑄與明代關學的中興[J].蘭州學刊,2010,(12).
[2]朱嵐,王維平.段堅理學思想論析[J].蘭州學刊,1991,(4).
[3]顧誠.談明代的衛(wèi)籍[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89,(5).
[4]蕭無波.呂柟與關學[J].船山學刊,2007,(4).
D248
A
1009-6566(2016)06-0115-04
2016-09-25
郭延坡(1971—),男,河北保定人,《天水學刊》編輯部編輯,主要從事地方史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