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黃文娟
故鄉(xiāng)的年味
文 黃文娟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是我最喜愛的一首關于過年的詩。從小到大,我最喜歡的節(jié)日就是春節(jié),最不會忘記的就是故鄉(xiāng)的年味。
1966年,從南京電力學校畢業(yè)后,我離開故鄉(xiāng),越過崇山峻嶺,來到貴州遵義參加大三線建設。少小離家,心中難免思念家鄉(xiāng),這種不適應一直持續(xù)到我來到老公的家鄉(xiāng)——江西省九江市。人生有些記憶,是揮之不去的,是留在血脈中的,那就是對故鄉(xiāng)、對童年、對家的眷念。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每到逢年過節(jié)的時候,更是刻骨銘心?!坝绣X沒錢,回家過年”,這是家鄉(xiāng)對游子的呼喚,是親人的守望,是游子的歸程?;氐礁改干砼?,在與親人的團聚中,讓年的味道在歲月里沉淀,在團圓中升華。在過年的日子里,特別是除夕夜,你上街一看便會發(fā)現(xiàn),街道上居然一個人也沒有。
記憶中,過年是最期待的事,因為媽媽總是把新衣服留到過年穿,好吃的留到過年吃,到了三十晚上還會收到嶄新的壓歲錢。小時候,我家剛從浙江紹興搬到南京,年味里有濃濃的浙江味道。記憶最深的就是除夕“祭祖”。媽媽先要把屋里屋外打掃干凈,門上貼對聯(lián),屋里貼年畫,祈求平安吉祥。然后媽媽帶領我們,沿著秦淮河一直走到橋頭,每隔一段路點根香,為的是讓祖先沿著上好香的路回家。到家后,媽媽要分別給爸爸的“黃家祖宗”和自己的“沈家祖宗”各擺上一桌。我們姐妹在媽媽點燭、上香之后,在爸媽帶領下,一個個跪拜叩頭,一方面感謝祖先的養(yǎng)育之恩,另一方面祈求祖先保佑家庭興旺。看到兩張桌子上擺滿了好吃的東西,當時的我口水都快流出來了。等儀式進行完畢,一家人才坐在桌子旁吃年飯,那種美味現(xiàn)在還令我回味無窮。
那時的對聯(lián)都是鄰里之間或朋友幫忙寫的,寄托了家庭對來年的期盼,我們從小就受到這樣的年文化的熏陶。大年初一,每家的戶主,都要帶上自家的子孫,去給年長的家族和鄰里成員拜年,必做三件事:叩頭,祝福,送紅包。孩子們會得到紅包和長輩的教導,這樣的孝親文化,給我幼小的心靈留下了深刻印象。
正月十五是元宵節(jié),吃完媽媽包的熱乎乎、甜滋滋的湯圓,就到夫子廟看花燈:有天上的飛機燈,有水中的荷花燈,有拉著走的兔子燈,還有提在手上的蛤蟆燈。街道兩邊的樹上掛滿了“燈謎”,猜中了有獎,既有意思,又得實惠,我從小就很喜歡。
正是這種過年的味道,在親人守望的目光中,在孩子的歡呼聲中,在歲月的沉淀里,在血液中融化,在團圓的心靈中升華。年文化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傳承,相比之下,現(xiàn)在過年就簡單多了。在我們這一代的很多儀式被取消,老祖宗也不“祭”了,年畫也不貼了,對聯(lián)是買的不是自己寫的,互相拜年也被電子郵件、短信、微信等取代了。如今過年少了很多過程,少了人們的情感投入,不像童年的年味讓人期待,令人難忘。
盡管時代在變,但人們對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仍心向往之。人們尊崇源遠流長的傳統(tǒng)習俗,感恩生活,有年文化的儀式感,生活才更值得回味:留不住的是外形,留住的卻是濃濃的人情味!
責編/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