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海萍
三亞學院外國語學院,海南 三亞 572022
?
日本人內外意識的成因分析
景海萍*
三亞學院外國語學院,海南三亞572022
摘要:不論是日語語言,還是日本人的行為,都強烈的折射出日本人“內外有別”這一意識。本論文主要從地理環(huán)境、稻作文化、傳統(tǒng)的家族制度、鎖國政策和大和精神等方面入手,分析日本人的內外意識形成的原因。
關鍵詞:內外意識;形成原因;地理環(huán)境;家族制度;大和精神
日本人不論是行為上,還是語言表達方面,都會區(qū)分“內”和“外”。所謂“內”就是指日本人把對方認作是自己圈內或自己一方,心理上、行動上或是語言表達上都顯得親切,沒有距離感。而“外”則是把對方和自己劃清界限,保持一定距離,行動上彬彬有禮、語言上謙遜客氣。日本人的這種內外意識常常讓旅居日本的外國人感覺難以真正融入到日本社會,難以正真走進日本人的圈子里。那么,日本人為什么會有“內外有別”這種意識呢,深究其形成原因,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地理環(huán)境
眾多周知,日本是一個四面環(huán)海的島國,地處亞洲東邊,東部和南部為一望無際的太平洋,西臨日本海、東海,北接鄂霍次克海,隔海分別和朝鮮,韓國、中國、俄羅斯、菲律賓等國相望。這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得日本人和鄰國的交流受到了阻礙,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日本人吸收大陸文化。而且日本島國內部也是山川、河流眾多,這種自然因素就導致很多日本村落的封閉和隔斷,大家互不往來??梢哉f日本人的閉鎖性是由于封閉島國的這種地理環(huán)境所造就的,它既阻礙了日本人和本國自己人的交流也隔絕了日本人和外國的交流。因此,這種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慢慢造就了日本人的“內”“外”意識。
二、稻作文化
水稻傳入日本后改變了日本人狩獵、采集這種居無定所的生活。人民開始群居平原地帶,開始了種植水稻的農耕生活,無論是水稻的種植、灌溉,農田的開發(fā)等都需要集體共同勞動。因此,就逐漸形成了大的部落、集體。這種共同生活,共同勞動的生產生活方式,需要部落大家有著共同的集體意識,大家互幫互助、共同作業(yè),比起個人利益,他們更注重集體利益,每個人都不能給其他人造成麻煩。這種共同體讓每一位集體中的人都具有極強的集團意識。這種集團意識逐漸影響著日本人,使得日本人的“內”“外”有別的這種意識更加強烈。
三、家族制度
所謂日本傳統(tǒng)的家族制度,是指在家族結構、家族道德等方面都具有本國特點的家族制度,日本傳統(tǒng)家族制度最具特色就是重“家”而輕個人。在日本人的家族制度與家族意識中,永遠伴隨著一種觀念,這就是“家”。這種“家”的意識是依托于祖先之靈、縱式的、連續(xù)的觀念式存在。這種傳統(tǒng)的家族制度,可以說是超越了家庭成員的生死而存在的社會生活共同體。正因為如此,象征這種超家族的“家”的家徽(家的標志)、家系(家的名譽)和家號等受到日本人的格外重視。對于大多數日本人來說,“家”既是他們賴以生存的物質的存在,也是他們終生為之奮斗并終生受其轄制的精神的存在,它基于血緣而成又不唯血緣,“家”的利益至高無上,成員個人微不足道。在家的觀念下,日本人的個人意識受到壓制,集團意識得到強化,也因此,日本人以家為“內”的這種內外意識也格外明顯,至今仍深入人心。
四、鎖國政策
在安土桃山時代有不少基督教的傳教士來航日本并且在日本傳教,但是在江戶幕府確立以后,將軍開始頒布了“禁教令”,從而開始有鎖國的念頭。面對幕府的禁教令,在九州地方爆發(fā)了島原之亂。后來在德川第三代將軍家光的統(tǒng)治下完成了鎖國的制度。鎖國政策的實行,使日本與國外的溝通交流更加稀少,整個日本閉關鎖國,這種生存環(huán)境使得日本人對日本這個“家”,對外國的這種“家”之外的意識更加強烈。因此,鎖國政策強化了日本人的內外有別意識。
五、大和精神
日本的“和”精神是受中國儒家思想的影響。日本人也信奉“以和為貴”的儒家思想。在日本飛鳥時代,就明確提出了“和”的道德思想。之后這種大和觀念開始慢慢滲入人心,形成了日本的一個傳統(tǒng)。日本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注重和本土文化的相容,外來文化和本土文化可以共存。這種思維方式也體現了日本人寬容的宗旨,具有包容性。這也正是“和”精神的體現。日本人的這種大和精神,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建筑構造、處理人際關系等。他們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注重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這種平和、友善、齊心協力的大和精神,在日本人的心中根深蒂固,也因此影響著日本人內外有別的這種內外意識的形成。
綜上所述,日本獨特的島國地理環(huán)境、稻作文化、家族制度、鎖國政策及大和精神等方面,都對日本人的內外意識的產生有著深遠的影響。作為日語學習者,在學習日語語言的同時也要深入了解日語語言里滲透的日本文化,了解其產生的背景。這樣才能更好的學習日語,避免文化差異造成的語言障礙。
[參考文獻]
[1]趙淑玲.日本人的內外意識與集團意識.日語學習與研究[J].2004(4).
[2]森田良行.日本の視點.創(chuàng)拓社[M].1996.
中圖分類號:D73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049-(2016)03-0197-01
*作者簡介:景海萍(1985-),女,漢族,陜西渭南人,三亞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日語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