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喜蘭
西北師范大學附屬小學,甘肅 蘭州 730070
?
看張:如得其情哀矜勿喜
——從《流言》看張愛玲的“真”
劉喜蘭*
西北師范大學附屬小學,甘肅蘭州730070
摘要:張愛玲的散文集《流言》又一系列作者對于童年生活的回憶性文章以及日常生活中的隨筆組成。這本散文集是作者對真實生活的書寫,是作者“真性情”的抒發(fā)。本文從“真”字出發(fā),通過比較等方法分析《流言》在內(nèi)容、情感等方面的真實性,并說明真實性對作品本身重要性和在讀者理解方面的獨特價值。
關鍵詞:張愛玲;散文;真實性
張愛玲給自己的一本散文集取名《張看》,她如此解釋:“‘張看’就是張的見解或管窺——往里面張望——最淺薄的雙關語。”就像是她自顧自地站在時代的大幕背后,悄沒聲地撥開一條縫,眼睛微瞇,用近乎睥睨的神情——正如她那張流傳頗廣的照片上的姿態(tài)——看那個時代的男歡女愛,凄婉悵惘。本人斗膽給本文起名“看張”,只是透過張愛玲撥開的那條小縫局促地看她,卻總不敢和她犀利的目光相對,也不過是匆匆地看一眼局部罷了。
雖然張愛玲“生下來是一個寫小說的人”,但其散文成熟作品卻早于小說。本人認為,最能體現(xiàn)張愛玲的“真”的莫過于她的散文。比起小說的虛構(gòu),散文的寫實更有魅力。在張愛玲的小說中,我們偶爾會看到一個類似張愛玲的背影,站在陽臺上篦頭。而讀她的《流言》,就好像終于看到了那個背影的正面,原來真的是張愛玲,于是有了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1944年12月,張愛玲在上海出版了她的第一本散文集《流言》?!读餮浴烦醢姹臼珍浟松⑽?0篇,還配有張愛玲的個人玉照和許多自己創(chuàng)作的插畫。1968年6月,《流言》由臺灣皇冠出版社出版,但書中不再出現(xiàn)插圖和作者玉照。學界對《流言》評價極高,“哪怕她沒有寫過一篇小說,她的散文也足以使它躋身二十世紀中國最優(yōu)秀的散文家之列”。由陳子善先生主編的《張愛玲集·流言》中,收錄了初版本的《流言》和張愛玲1940年到1947年之間創(chuàng)作的中文散文,如《天才夢》、《論寫作》、《我看蘇青》等。
一、寫作內(nèi)容:瑣碎的真實感
《流言》充滿了日常生活的瑣瑣細細,大部分文章,尤其是寫日常生活感悟的文章中,總有整段的細節(jié)描寫:高度細分的顏色描寫、生活百態(tài)的細致白描以及細膩到讓讀者感同身受的心理狀態(tài)。
不得不說,張愛玲的顏色圖譜龐雜到讓人咋舌。她對一切顏色都敏感,她說:“顏色這樣東西,只有沒有顏色的時候是凄美的;但凡讓人注意到,總是可喜的,使這世界顯得更真實(《談音樂》)”。張愛玲對顏色是有感情的,顏色之間細微的差別會引起感情的微妙變化,而某一種特定的顏色搭配就是一種心境的反映。所以,張愛玲的文章雖然情感細膩豐富,卻鮮有直接的心理描寫,一切情感都滲透到真實可感的細節(jié)中去了,其中,顏色承載了很大一部分的情感內(nèi)涵。
張愛玲是諸多新文學作家中最接近社會的一個。何其芳的感嘆和憂思大多飄在云端;魯迅等人雖描寫底層社會的悲苦,但都是站在制高點上帶有憐憫性質(zhì)的向下俯視。而張愛玲則真切地置身于社會中,“從柴米油鹽、肥皂、水與太陽之中去尋找實際的人生(《必也正名乎》)”。并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有能力理解革命的波瀾壯闊,但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鹽則是每個讀者都看得懂,并且能感同身受的。親近感,是張愛玲的作品深入人心的原因之一,唯有真實,才會可愛。
張愛玲站在紛繁的街頭,不僅真實地感受和記錄,而且還注入了感情。真實的細節(jié)描寫中反映出的是她對“現(xiàn)世安穩(wěn)”的沉醉。在她的散文中,無論寫人敘事還是狀物繪景,大多都散發(fā)著溫暖熨帖的味道,她往往注于那些剎那的感動。比如賣白果的孩子“守著鍋,蹲踞在地上,滿懷的火光(《道路以目》)”。倘若不是注入了深沉的感情,是不會有如此感動的。
王安憶有這樣一句稍顯夸張但很有力量的話:“(她)貪婪地抓住生活中的可觸可感。她在千古之遙,尸骨無存的長殿里,都要找尋出人間的觸手可及的溫涼。”中國式的虛無主義這一觀點更深刻地解釋了張愛玲散文中鋪天蓋地的細節(jié)描寫的源頭,也闡釋了張愛玲的敘事哲學:虛無主義的哲學底子和物質(zhì)主義的歡悅細節(jié)。
二、寫作態(tài)度:“自由而無用的靈魂”
(一)“小惡即真”
張愛玲的“真”,是一種敢于面對并表露內(nèi)心的勇氣。在《流言》中,張愛玲好像是故意要冒天下之大不韙一樣,坦率描寫著自己的自私、情感淡漠、拜金……這些對于常人來說都是藏在心底難以啟齒的小嚙咬,對于清高的文人而言更是應該公開鄙視的東西。而張愛玲卻不在意,因為她認為那些是一個真實的個人理應具備的感情罷了?!八麄兊那炎犹貏e大,他們的洋蔥特別香,他們的豬特別的該殺。(《童言無忌》)”從來不曾見到過有哪位作家用“該殺”二字形容豬,然而,不正是恰如其分么?對于一個愛好美食享受的人,最健碩的豬不就是“該殺”么?張愛玲的散文總讓讀者在微微一笑的同時感到內(nèi)心的寬慰,因為里面有我們自己的影子,正所謂“小惡即真”。
她的文字看似冷峻,但是并不冷漠。她似乎對任何人都不會憐憫,也并不希望被她人憐憫,但在她的文章中,卻能體會到她對茫茫蒼生的愛憐。“他們所經(jīng)歷的,都是些注定了要被遺忘的淚與笑,連自己都要忘懷的。這悠悠的生之負荷,大家分擔著,只這一點,就應當是人與人之間感到親切的吧。(《<太太萬歲>題記》)”張愛玲的筆觸倒是有些博愛的意味。恰似曹雪芹筆下的黛玉,雖有一張有些刻薄的嘴,但卻有一顆充滿善意和愛的心。
略微延伸開來看,張愛玲倒是和林黛玉在精神上有很強的共通性。她們直面骨子里的驕傲,都有一顆對生活、對人情極其敏感的心,所以,她們都不遮不掩、不偏不倚地成為真實的自己。這樣的處世風格讓她們孤獨地度過了絕大多數(shù)的光陰,正因為如此,一旦遇到了一個懂她們的,讓她們怦然心動的人,她們便深深地淪陷,低到塵埃里,卻又歡喜得從塵埃里開出花來。然而,不過都是些始亂終的故事:張愛玲不能接受“數(shù)美承歡”的結(jié)局,她寧愿選擇女性的尊嚴。“我……不致尋短見,亦不能再愛別人,我將只是萎謝了?!痹囅?,倘若黛玉身子再健朗一些,也必然不會接受和寶姐姐分享一個寶玉的結(jié)局。
(二)“讓故事自己去說明”
張愛玲對于寫作的態(tài)度頗有一種“自由而無用”的氣質(zhì)。自由,是指她的寫作不從于風尚、不拘于規(guī)則,也不在乎什么文學理論;而無用,則是指她對一切政治都不感興趣,對斗爭、革命、戰(zhàn)爭也幾乎沒有關注。
在《流言》中,有兩篇充滿戲謔的小文,一篇是《說胡蘿卜》,另一篇是《雨傘下》。有些學者認為,這兩篇小文純屬無中生有,算不得散文。但本人認為它們都頗有深意?!墩f胡蘿卜》文末有這么一段話:“……只消加上‘話說胡蘿卜’的標題,就是一篇時髦的散文,雖說不上沖淡雋永,至少在報章雜志里也可以充數(shù)?!边@是對那些看似大有深意,實際上空洞無物的“沖淡”制作的調(diào)侃,而這樣的調(diào)侃,也只有張愛玲這樣率真自由的作家才能寫得出。
張愛玲對寫作的態(tài)度是這樣的:能夠雋永流傳的文學作品,首先是作家自由發(fā)揮的結(jié)果,作者必須要在寫作過程中感到行云流水一般的順暢才好,若是為了滿足文學理論要求而經(jīng)歷“冰泉冷澀泉凝絕”的痛苦,在可讀性上必然會打折扣;其次,好的作品都會留給讀者自由理解的空間,所謂“經(jīng)典”,就是要讓不同年齡、性別甚至不同時代的人都能從中得到情感體驗。
張愛玲對一切政治都不感興趣,即“無用”?!秱髌妗泛汀读餮浴废嗬^出版的時候,上海并不是一個“清如水、明如鏡的秋天”。用傅雷的話來說,那是一個“低氣壓的時代”。因為政治的緣故,許多文人都保持沉默,即便有文章發(fā)表也會小心翼翼地和政治問題涇渭分明。而以“出名要趁早”為人生追求的張愛玲卻“風景這邊獨好”。她的文字和政治無關,和出版單位的政治背景也無關,她是個自由自在的文人,僅此而已。但并不是說她對政治不敏感,事實上,她也是在努力在自己的寫作與政治之間劃清界限。只是她和同時代的作家不同,她并不是不滿于某一政府,而是不愿和一切政治打交道。余斌教授在《張愛玲傳》里有這樣一句描述,很精準:“徹底的個人主義者不屈己,不干人,唯自我內(nèi)心的命令是聽,不因世俗的標準而違背自己的意愿,亦不求見諒于世人?!?/p>
三、結(jié)語
張愛玲的《流言》最有價值的地方在于它徹徹底底地體現(xiàn)了散文的非虛構(gòu)性。在這部散文集里,一切都是真實可觸的:表層的“真實”,是指文章內(nèi)容、情感的真實,張愛玲著眼于生活細節(jié),寓感情于一切可觸可感的細節(jié)中;而表層之后的“真實”,是這個如黛玉般的女子骨子里的率真和高傲。她的散文勾勒出了一個有血有肉的自己,也描繪出了一座有聲有色的城市,這個她、這個城市,都沒有摻雜任何政治的論調(diào)、戰(zhàn)爭的煙塵,因此真實而親切。讀者從《流言》中讀出了真實的張愛玲,了解了她的細致的生活態(tài)度和自由的寫作態(tài)度,因此對于她的文章中的局限性,也能夠理解和包容,因為真實故不忍苛責。正所謂“如得其情,哀矜勿喜”。
[參考文獻]
[1]張愛玲.張愛玲集·流言[M].陳子善主編.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6.
[2]子通、亦清.張愛玲評說六十年[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01.
[3]余斌.張愛玲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7.
[4]張均.張愛玲十五講[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2.
[5]周芬伶.艷異——張愛玲與中國文學[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03.
[6]王兆勝.論中國現(xiàn)代隨筆散文的流變[J].學術月刊,2001(09).
[7]劉芊玥.喃喃私語中的冷漠與溫情——品讀張愛玲散文《私語》[J].名作欣賞·下旬刊,2001(07).
[8]王璟.張愛玲作品中的服飾心理意義解析[J].藝術百家,2011(07).
中圖分類號:I207.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049-(2016)02-0125-02
*作者簡介:劉喜蘭(1963-),女,甘肅武威人,西北師范大學附屬小學高級教師,主要從事語文教學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