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嬌
上海大學法學院,上?!?00444
?
從緊張理論分析農民工子女犯罪問題
劉嬌*
上海大學法學院,上海200444
摘要:農民工子女犯罪是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農民工絕對數(shù)量逐漸增加和中國城市化進展,而催生出的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現(xiàn)象。本文將對該犯罪行為進行分析的同時,并運用緊張理論探討農民工子女犯罪行為的產生機制和對策。
關鍵詞:農民工子女;未成年;緊張理論;失范理論
一、農民工子女及農民工子女犯罪情況
農民工這個概念是我國特有的命題,是在二元結合背景之下,社會轉型的結果,具體是指是進入城市(包括本地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從事勞務的農業(yè)人口。農民工子女,顧名思義就是指農民工的孩子,這里的農民工應作擴大解釋,不僅包括雙親都在外務工,也包括雙親中一方在外務工。農民工子女由于其生活居住地域的不同,往往會進行分類。一種是農村流動人口(農民工)在戶籍地以外謀生時,其未成年子女仍留置在戶籍地的情形,即通常所謂的“留守兒童”;另外一種則是指其未成年子女跟隨父母雙方或一方在戶籍地外的謀生地生活的情形。本文主要就后者進行分析和論述,為了行文方便,本文所稱之農民工子女,均指后者。
近些年,農民工子女的犯罪的嚴重性日益凸顯,根據浙江省少年管教部門的統(tǒng)計結果顯示,2006年下半年在押的少年犯來自農民工家庭的占到80%以上,根據上海時青浦區(qū)青少年管教部門的統(tǒng)計,2004年外來務工人員不滿16周歲的孩子,已經占到當?shù)匚闯赡攴傅?0%以上。而在深圳,這個比例更大,外來未成年犯罪占到整個市的90%以上。長三角、珠三角,正是農民工高度集中的城市(群),也是隨農民工在工作地謀生的子女的集中群,農民工子女犯罪問題的嚴重性管中窺豹,可見一斑。
二、農民工子女生活情況
農民工子女的生活情況具有典型的三大特征,這也是諸多學者所達成的共識,即“家庭教育缺位”“學校教育缺位”和“物質條件缺乏”。
(一)教育缺位
教育缺位包括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家庭教育通常指啟蒙教育,廣義來說,家庭教育是伴隨一生的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有利于培養(yǎng)出身心都得到健康發(fā)展的下一代。而農民工子女的父母往往由于工作生活的壓力,而缺乏對于子女在生活、學習等方面的指導。
(二)物質條件缺乏
外來務工人員來到大城市,首要的任務便是掙錢,由于其從事的工作大多為最基層的工作,工作種類帶有“臟與亂”的性質,社會給予他們的物質回報也比較差,為了積攢收入不多的工資,他們唯一的選擇就是降低生活成本。我們知道在大城市最大挑戰(zhàn)是房價,外來務工人員同樣面臨這個問題,房價與房屋租金在經濟學上有同樣的價格走向,于是他們選擇到生活環(huán)境罪惡劣的地方居住。為了降低生活成本,飲食同樣選擇最不具有營養(yǎng)且低廉的食物充饑。
(三)階層突破困境
階層突破困境,指在現(xiàn)有的社會結構下,按照社會高低階層轉化的途徑,難以從低階層進入高階層的困境。隨著經濟格局的基本穩(wěn)定和人口流動速度的增加,為不具有較高技術水平和知識水平的務工人員提供“晉升”的“快車道”則宣告關閉。
三、緊張理論視角下的農民工子女犯罪分析
緊張理論,是20世紀西方犯罪學的重要理論創(chuàng)新,又稱為失范規(guī)則理論,具體是指在青少年在社會化成長的過程中,在對社會認同感不高與個人消極情緒共同作用下,做出越軌的行為即犯罪行為。根據定義可知緊張理論在闡述青少年犯罪時注重社會與個人成長兩個因素的考量,實際上,社會原因都要回歸于個人原因,個人原因一方面是社會的結果,另一方面是社會原因的具體化,因此本文主要從個人層面探討農民工子女犯罪的原因。
個人層面的緊張理論,簡單來說,其實就是社會層面的緊張狀態(tài)加諸于個體之上時形成的一種緊張狀態(tài),這種緊張是由于社會層面緊張狀態(tài),而導致個體產生的消極感情狀態(tài),包括壓力、挫折、焦慮、沮喪、憤怒、敵視等,這些消極感情狀態(tài),則有可能最終導致個體犯罪行為的發(fā)生。相比于社會層面的緊張理論而言,個人層面的緊張理論的核心在于將人作為重要的中介因素來解釋壓力和違法行為的關系。如前文分析所述社會的價值引導猛然轉向唯物質化,而單一化或者趨向單一化的價值目標往往會更加造成其對應資源的相對稀缺性,加上農民工子女群體的“物質條件缺失”這一重要特征,農民工子女群體的緊張狀態(tài)自然更為嚴重,這一緊張狀態(tài)所轉變成為農民工子女個體內心之中的挫折、急躁、憤怒、敵視的負面情緒,加之基本歸因錯誤的原因,將大大增加犯罪的發(fā)生可能性。而且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農民工子女群體普遍的家庭、學校教育缺位以及該群體生存區(qū)域缺乏有效管理,使得社會對于農民工子女群體的控制能力大為減弱。兩相作用之下,農民工子女的犯罪發(fā)生頻率和可能性必然大幅增長。
四、減少農民工子女犯罪的對策
根據文章第三部分分析之結果,針對農民工子女的犯罪問題如何解決的建議,將主要根據以下四個方面展開:
(一)樹立更趨合理社會文化價值目標,并將該目標影響至農民工子女群體
設立多元化的文化價值目標,將價值目標對應的資源形成合理的分配,從而盡可能避免個別資源的稀缺而導致緊張狀態(tài)。在提倡、引導學生樂觀、上進的性格之時,防止過猶不及的功力性格。
(二)注意對農民工子女群體緊張情緒的排解
應當提倡和引導個人宣泄緊張情緒,學習開設心理教育課程,配備心理咨詢老師,給予孩子消極情緒宣泄的城所。同時社會應當建立關愛網絡,關心學生的健康、生活及成長中的心理變化。
(三)加強對制度性手段的重視
一方面,實行有效的司法預防系統(tǒng)。對未成年犯罪特別是對農民工子女犯罪要進行特別化對待,探索系統(tǒng)的制度化工具,例如江蘇省江陰市未成年幫教基地的成立,切實的為預防、教育農民工子女犯罪找準方向。另一方面,要加強對于農民工子女聚居區(qū)域的社區(qū)管理、安全管理,建立、貫徹“棚戶區(qū)”安保巡察制度,有效維護農民工聚居區(qū)和農民工子女聚居區(qū)的社會秩序。
[參考文獻]
[1]陸正中.全社會都應關心“移動花朵”的健康成長.青少年犯罪問題,2005(3).
[2]趙勝營.進城農民工子女犯罪問題研究.法制與社會,2006(10).
中圖分類號:D9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049-(2016)02-0101-01
*作者簡介:劉嬌(1990-),女,現(xiàn)為上海大學法學院法律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