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珍
(山東省龍口市博物館,山東 龍口 265700)
淺論王獻唐的考古學成就
劉 珍
(山東省龍口市博物館,山東 龍口 265700)
王獻唐先生在版本目錄學、考古學、文字學、音韻學、貨幣學等領域造詣深厚,尤精于考古學。作為收入《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卷的著名考古學家和收入《中國大百科全書》文物博物館卷的杰出文物收藏家,王獻唐先生在考古學領域可謂成就斐然。本文擬從積極投身于文物古跡的調查與發(fā)掘、熱衷于對金石文物的搜集與整理兩個大方面來論證王獻唐先生的考古學成就。【關鍵詞】王獻唐;考古學成就
王獻唐(1896—1960),初名王家駒,后更名為王琯,字獻唐,號風笙,山東日照市人。他在音韻學、版本目錄學、歷史考古學等領域均有所涉獵并且多有建樹。他不僅是我國著名的金石學家、文獻學家、考古學家,也是我國現代文博事業(yè)的重要奠基人。
在眾多研究領域之中,王獻唐先生尤精于考古學,其在考古學領域著述豐碩。其中,早年考古研究成果,幾經戰(zhàn)亂,或多散佚,后經山東齊魯書社陸續(xù)整理出版達十余種,約三百余萬言,其中《中國古代貨幣通考》、《山東古國考》、《國史金石志稿》等均是在考古學領域貢獻非凡的鴻篇巨著。
在考古學研究領域,王獻唐先生不僅僅局限于從文獻典籍中搜羅證據,而是通過實地考古,以出土文物和文獻資料相結合的方式,綜合運用地理學、生物學、民俗學、音韻學、文字學等各門學科,以科學的方法,從事考古學研究工作。因此,他在考古學領域取得了許多超越前人的研究成果。筆者擬從兩個方面闡釋王獻唐的考古學成就,茲分述如下:
1929年,王獻唐先生擔任山東省圖書館館長。搜集文物典籍,從事金石學、考古學方面的研究,積極投身于文物古跡的調查與發(fā)掘自此時開始。先生對在軍閥混戰(zhàn)中屢遭破壞的文物古跡深感擔憂,遂致函傅斯年,就成立山東名勝古跡保存會以及歷史文物的保存問題闡發(fā)了自己的見解。1930年1月,在傅斯年的幫助之下,“山東省文物古跡保存會”成立,王獻唐擔任委員會委員。先生曾在日記中寫道:
“今年春初省府聘余為全省古物古跡保存會委員,余擬為發(fā)掘全省古墓計劃,一為嘉祥,一為滕縣,一為臨淄,就中以臨淄一區(qū)古物尤多,據歷年所出瓦器及鈢印泥封之多,證知該地不但為古代國都,且為制陶器及鑄銅印之總匯。”[1]
1930年,在王獻唐的協調與溝通之下,“山東古跡研究會”于11月正式成立,先生擔任研究會委員兼秘書。研究會成立伊始即對山東龍山、臨淄兩地展開了考古發(fā)掘。王獻唐在山東古跡研究會的古跡調查與發(fā)掘工作自此拉開帷幕,并取得了重大成果。
1930年11月—12月,王獻唐與山東古跡研究會傅斯年、董作賓、李濟等成員共同領導了城子崖遺址的發(fā)掘工作[2],也對其他小型遺址進行了勘測與發(fā)掘,這在很大程度上為山東的考古調查與發(fā)掘工作打下了基石。
1933年4月,王獻唐親赴滕縣安上村考察青銅器出土地,發(fā)現了龍山文化遺址以及漢代墓群。王獻唐赴滕縣安上村進行考察,緣于安上村村民偶然掘得鼎、匜、罍、鬲、豆、壺等十四件青銅器。為防止文物外流,王獻唐被政府派遣到滕縣作實地調查。王獻唐經過仔細研究與多方求證,斷定十四件青銅器為周代之物,器物主人為孟氏。
在對十四件青銅器考察的同時,王獻唐得知安上村東曾發(fā)現一處曹王墓葬,于是翻山越嶺,以探曹王墓究竟。與當地人傳聞的有墳墓九十九座不同,王獻唐僅發(fā)現八座,但經過考證,其堅信仍有尚未被發(fā)現的墳墓。其后,王獻唐為搜集散落的畫石以及保存墓葬做了大量工作。漢代畫像石的發(fā)現,在美學、考古學、建筑學、歷史文獻學等領域引起巨大轟動。王獻唐在滕縣為期七天的考古發(fā)掘工作,在其《滕邑訪古記》中有詳細記載,這篇日記在山東考古史研究中也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1934年春,山東古跡研究會根據王獻唐提供的線索,發(fā)現了日照兩城鎮(zhèn)龍山文化遺址。在龍山文化遺址發(fā)現之后,兩城鎮(zhèn)儼然成了考古學家爭相奔赴的“考古圣地”[3]??脊艑W界雖然對龍山文化到底由誰發(fā)掘至今仍存在爭論,但根據王獻唐致張靜齋信函中較為詳細地描述了山東古跡研究會對東南沿海的考古調查工作來看,王獻唐是龍山文化遺址的發(fā)現者之一這點是毋庸置疑的。
1951年,王獻唐被派往徐州調查新發(fā)掘的漢墓,回來后撰寫了《徐州市區(qū)的茅村漢墓群 》[4]一文,此文對徐州市的文物發(fā)掘工作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1952年,王獻唐等對齊長城作實地考察,他是通過實地考古調查結合文獻典籍記載對齊長城進行細致研究的第一人。新中國成立初期,王獻唐任中國文物管理委員會副主任,仍熱衷于對齊長城的調查與研究,并將其列為文管會的首要調查任務。他先后多次派人對各地齊長城遺址進行實地考察,并在路大荒撰寫的《調查齊長城遺址報告》的基礎之上,結合自己實地勘察收獲,寫成建國之后第一篇和齊長城有光的考古學學術論文《山東周代齊國長城》[5],開齊長城研究之風氣。
1953年,王獻唐與衛(wèi)志珍赴魯西南進行文物考察,發(fā)現了具有黑、白、褐色花紋的彩陶[2]幾片,并據此撰寫了《滕縣崗上村發(fā)現彩陶報告》。這是山東省范圍內首次發(fā)現彩陶,在山東考古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
1953年7月,王獻唐帶領考古隊在濟南大觀園附近發(fā)掘了東漢古墓,并在墓葬畫像石年代的斷定上貢獻頗大。
1956年7月,他協同考古隊到嶗山西窯頂對東周遺址進行勘察發(fā)掘。
1956年9月,王獻唐向山東人民代表大會提出《請禁止孔姓在曲阜孔林內埋葬案》。
1957年,王獻唐領導組織了山東省第一次文物普查工作,發(fā)現遺址1008處,建筑石刻6562件,文物23987件,成績顯著。
王獻唐在考古學領域卓有成就。他不僅組織參與了多次田野考古工作,在文物的發(fā)掘和考古資料的積累方面成績斐然,而且對高??脊艑W科建設發(fā)揮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他始終秉持著只有通過考古工作才能為史學研究者提供更多有價值的實物資料的信念,在考古工作中櫛風沐雨,砥礪前行。
先生“從來不把自己僅僅局限于地方性金石學和文獻學內,而是把研究眼界擴及于全國范圍的考古;也從來不把銅器的研究僅僅局限于花紋形制和文字的考證,而是利用來研究古代國族的興起、變遷與衰亡,研究它們的歷史地理和社會制度。”[6]王獻唐先生在承襲了清朝乾嘉時期金石學者的治學方法的基礎之上,以文獻記載、田野考古工作二者結合的方法從事研究。因此,先生在其研究領域常出文獻典籍之囿,創(chuàng)建頗多。不僅如此,王獻唐先生還熱衷于對金石文物的搜集和整理。
在戰(zhàn)亂年代,金石收藏家將藏品紛紛出讓。為防止金石文物流入海外,王獻唐先生申請經費,出入坊肆,訪求鄉(xiāng)賢,經過幾年努力,他所收集的文物達17000多件,國內其他圖書館收藏之文物均無出其右。因此,王獻唐先生亦被譽為金石學大家。
1930年3月,滕縣發(fā)掘漢畫九石,王獻唐親赴勘察,為省圖書館納入漢畫石十八塊。先生根據畫石紋路及其他出土器物,斷定其為東漢時物。
1932年,在王獻唐的敦促之下,南京教育部派專員將濰縣高氏所藏秦漢磚瓦悉數沒收,這其中包括大齊武平八百石像,并于6月份將全部沒收品運回濟南。王獻唐會同其他研究人員親自啟封驗收,并交由省立圖書館金石保存所收藏。此次收得磚瓦共計527件,均為國內陶器之精華,八百石像更是海外孤品。為增進國人文物保護意識,提高秦漢磚瓦的社會關注度,7月份,王獻唐牽頭組織了“秦漢磚瓦展覽會”,并編纂《磚瓦圖書為什么要開展覽會》一書,在全社會引起了很大反響。
陳介祺(號:簠齋)作為清代著名金石學家,在其去世之后,其藏品多被子孫散賣。在其眾多藏品之中,王獻唐先生最為重視毛公鼎和萬印樓七千多古印。先生曾欲為省立圖書館購置毛公鼎和古印,但因當局者反對,先生之設想并未得以實現。但經過先生多方奔走斡旋,最終為圖書館購得陳氏金石文物全部拓片和陳氏收藏磚瓦、錢幣、陶器等3800余件。
1934年6月,王獻唐游歷河南洛陽,覓得漢魏石經殘石若干枚,最終也將殘石購入省立圖書館。
1934年春,王獻唐將臨淄劉家寨封泥悉數購進山東省立圖書館。據記載,山東省博物館收藏的600余枚封泥多由王獻唐在此時從臨淄收集。王獻唐為保存和整理封泥傾盡心血。先生不僅局限于搜集封泥,還對收藏的封泥進行研究、拓印和著錄。他有感于前人對封泥的記錄未注明具體地點,有鑒于此,遂從所藏封泥中挑選458枚,另附鄒縣出土的封泥6枚,共計464枚,拓印成冊,定名《臨淄封泥文字》,并于1936年刊定成冊,出版發(fā)行?!杜R淄封泥文字》一書廣受學界好評。
王獻唐在研究文獻典籍的同時,將搜集的金石文物分門別類,并對其進行深入考證,將金石學研究推上了一個新高度。先生一生著作等身,其作品見解新穎,不因襲成見。在金石學研究領域有《中國古代貨幣通考》、《新出漢熹平春秋石經校記》、《海岳樓藏印》、《山左近出五官印考》、《那羅延室稽古文字》、《臨淄封泥文字敘、目》、《殷周名器甄微》、《寒金冷石文字》等。毋庸贅言,王獻唐先生稱得上是金石學研究領域的中堅人物,他對山東乃至全國的金石學發(fā)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王獻唐先生在考古學、金石學領域所取得的成就,在全國范圍內都是屈指可數的。他是中華文化遺產的守望者與傳承者,堪稱一代國學宗師。先生孜孜不倦、勇于探索的精神將一直垂范后世。
[1]王獻唐.守書日記[M].未刊稿,1930(7):13.
[2]山東省文物事業(yè)管理局.山東文物事業(yè)大事記(1840-1999)[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2(51):98-99.
[3]劉紅軍.日照地區(qū)龍山文化[M]. 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2006 (7).
[4]王獻唐.徐州市區(qū)的茅村漢墓群[J].文物參考資料,1953(1):46-50.
[5]王獻唐.山東周代的齊國長城[J].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79(4).
[6]靳力,張弘.王氏名門[M].濟南:泰山出版社,2005:282.
K20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