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董國峰 黃志欣
望奎皮影制作工藝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研究
文 / 董國峰 黃志欣
望奎皮影于2008年被評為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入選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是黑龍江地區(qū)最具有代表性的皮影藝術,是承載著我國民族發(fā)展、民間語言、民間民俗等文化內涵的藝術形態(tài)。由于現代生活形態(tài)的改變,特別是大量現代新傳媒技術的出現,望奎皮影藝術正面臨著消亡的危險。如何緊密結合現代社會市場經濟發(fā)展的規(guī)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形成有效的繼承與發(fā)展,是當今最為緊迫的研究課題。
望奎;皮影;制作工藝;創(chuàng)新;發(fā)展
皮影藝術發(fā)源于我國西漢時期的陜西,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來配音的活動影畫藝術,它是融合了美術造型藝術和戲劇表演藝術的綜合性藝術,是最早收錄到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的民間藝術之一。
大約在1865年前后,從河北、山東一帶遷移過來的皮影藝人,就已經在望奎開展皮影演藝活動了。為了迎合本土觀眾的審美情趣、更好地融入當地的民俗民風,這批皮影藝人創(chuàng)造了以“二和水”為主要唱腔,且皮影影身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望奎皮影”,成為黑龍江皮影中的江北派代表。
然而,在市場經濟的大環(huán)境下,古老的望奎皮影藝術由于缺乏產業(yè)化經營和運作,加之現代影視等傳媒娛樂業(yè)的強烈沖擊,逐漸消隱在人們的視野中。目前,能夠真正參加演出的皮影“影箱”僅剩下一個,望奎皮影藝人已經嚴重老齡化,能雕刻影人的也僅有兩個了,且均已年近古稀,望奎皮影戲目前基本處于停演狀態(tài)。2008年望奎皮影被評為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雖然這對望奎皮影來說可能意味著新的發(fā)展機遇,但這塊民間藝術瑰寶正面臨著衰竭和失傳的危險。
目前國內對皮影文化的研究正在處于啟動、發(fā)展的階段,面對皮影表演、鏤刻技術即將消亡的情形,如何保護和傳承古老的藝術瑰寶已經成為緊迫而嚴肅的課題。
文章從傳統(tǒng)皮影影身制作工藝及其所具有的藝術特色入手,緊密結合當今市場經濟發(fā)展的現狀與需求,探討望奎皮影藝術制作工藝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思路。
望奎皮影是由河北、山東一帶的皮影藝人在闖關東時帶到東北地域的,因此,望奎皮影的制作工藝也受到河北、山東的傳統(tǒng)制作工藝的影響,特別是河北灤州皮影傳統(tǒng)制作工藝對望奎皮影影響最大。當然,整體上來說,望奎皮影融合了多地域的風格特色,特別是融合了東北地區(qū)獨有的民俗文化內涵的皮影藝術,在影人的造型上,形成了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藝術形象。
從皮影制作工藝技術上來說,采用傳統(tǒng)工藝技術制作的上乘影身應該具有以下幾個關鍵特點:
首先,整個皮影要質堅而柔韌,能經得住長時間的跑、立、坐、臥、躺、滾、爬、打斗等動作操作表演;其次,整個皮影造型透光度一定要好,要顯得晶瑩剔透、明亮;最后,皮影影身在色彩上要顯得潤澤鮮艷,雖然傳統(tǒng)皮影的色彩種類僅有大紅、翠綠、杏黃、漆黑四種顏色,但由于老藝人善于根據不同的角色形象穿插搭配色彩,再加上運用點、暈、染、擦、抹、涂等不同的敷色技法可以產生出非常豐富的濃、淡、錯、鑲、疊、暈等效果,讓皮影在光影的映射下呈現出斑斕而絢麗的色彩效果。[1]只有具備了以上幾個基本特點的皮影影身才是最上乘的皮影藝術造型。
傳統(tǒng)皮影的制作工藝流程十分復雜,且工期較為漫長。其選料的好壞直接影響到皮影最終的效果。傳統(tǒng)制作工藝中,影人的最佳原料是驢皮,而且最好是選擇剛成年的黑皮毛的公驢皮。由于皮料毛孔的大小不同,所以其透明度、色彩等效果也有著較大的差異,只有少量的細毛孔部位才是最好的皮料。現如今,由于驢皮原料很難獲得,于是有人就用豬皮或牛皮替代,這些皮影的效果要差很多,極大地影響了皮影工藝的質量。[2]
傳統(tǒng)皮影的制作工藝技術以及對原材料的特殊要求,使得皮影藝術造型對于當今社會的環(huán)境來說,不僅工藝流程極為復雜繁瑣,而且投入相當昂貴,這樣的投入對于生活拮據的皮影藝人們來說,確實難以承受。再加上傳統(tǒng)皮影表演在面對當代互聯網新媒體藝術的傳播平臺與空間優(yōu)勢時,處于必然的弱勢地位,使得望奎皮影在當代以及未來的傳承與發(fā)展空間受到更嚴重的壓縮。
隨著社會經濟結構的發(fā)展變化,以及社會對第三產業(yè)的需求,特別是與地方特色有關的民俗類旅游市場的開發(fā),望奎皮影造型藝術的傳承與發(fā)展有望獲得新的空間和環(huán)境。為了抓住這一發(fā)展契機,筆者認為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革新。
傳統(tǒng)皮影影身的制作工藝與傳統(tǒng)的剪紙藝術具有一定的相通之處,考慮到剪紙藝術的發(fā)展歷史要遠早于皮影藝術,應當可以為傳統(tǒng)皮影的變革提供一定的參考。
在剪紙藝術中有一種“點色剪紙”,其所形成的色彩暈染效果極其豐富,與皮影影身上的色彩變化有著異曲同工的效果,所不同的是“點色剪紙”缺乏皮影應有的半透明效果以及一定的柔韌性。因此,只要我們?yōu)椤包c色剪紙”解決透明度和柔韌性的問題,就可以制作出紙質材料的皮影影身。這一問題可以用兩種方式來解決,其一,制作出“點色剪紙皮影”的材料本身具備半透明及柔韌性等效果,其二,將傳統(tǒng)“點色剪紙”的材料轉變成半透明+韌性效果。第一種方式是基于材料替代法來進行突破,以現有研究技術是可以實現的。基于技術保密需要,本文不做過多闡述。
第二種方式可以參考“蒼南點色剪紙”的基本方法。首先,運用“點色剪紙”的造型技術手法,剪制或刻制一定量的“皮影”形象輪廓;然后通過點染色方法進行多層設色;接下來我們需要將其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法轉變成半透明效果;最后,再為其增加一定的柔韌性,完成全部的制作。
無論是哪種方式,其制作工藝相對于傳統(tǒng)材料制作工藝而言都是極其簡便的。雖然剪紙版皮影不具備應用于表演的條件,但由于它能夠最大程度地再現和保留傳統(tǒng)皮影的藝術視覺效果,并且還能夠結合新興旅游市場轉變?yōu)榈胤轿幕难b飾觀賞型皮影工藝旅游紀念品,這不僅有利于傳統(tǒng)皮影文化視覺形象的傳播與弘揚,更有利于為傳統(tǒng)皮影藝人提供資金來源,以便他們順利完成傳承和發(fā)展傳統(tǒng)皮影藝術的使命。
傳統(tǒng)皮影的設色敷彩方法與中國繪畫的設色手法也有相通之處,因此我們也可以采取紙本設色的方式來制作皮影畫。如果說剪紙型皮影主要由專業(yè)皮影創(chuàng)作群體來制作完成,那么“皮影畫”的制作群體則廣泛得多,只要是具備了一定繪畫表達和表現能力的人,均可參與到皮影畫的制作當中。由于中國皮影藝術所涉范圍極其廣泛,而皮影畫的目的僅在于記錄皮影的每一個角色形象與視覺特點,如此以來,皮影畫的創(chuàng)作空間將極為巨大。雖然皮影畫無法做到更好地再現皮影影身的藝術特點,但是,它卻可以將形形色色的皮影藝術形象很好地記錄并傳播開來,這自然有利于皮影藝術的傳承,也有利于讓更多的人認識、了解皮影藝術。
兒童才是祖國的未來,只有從青少年時代開始耳濡目染,傳統(tǒng)皮影藝術才會真正有傳承和發(fā)展的未來。因此,結合兒童的心理需求,將皮影造型設計成具有一定表演功能的卡通角色,以成套的卡通角色為單位,配上專門設計的具有小舞臺功能的小影箱,這樣,既可以將皮影藝術的風格特色深入到新一代的思維意識中,又可以加強傳統(tǒng)非物質文化的教育功能。
從節(jié)約投入的角度來看,此類舉措可以由地方政府牽頭,組織皮影表演藝術家、兒童編劇、產品設計、玩具生產商聯合研發(fā)具備批量生產的流水線。皮影影身的材料可以選擇達到食品級的PET材料來進行加工,該類材料在保障了安全性的同時也能滿足皮影半透明效果的要求。至于場景道具、影箱等,不透明的可以采用ABS材料來生產,其它半透明的仍可采用PET材料,這不僅可以確保無毒副作用產生,另外也有利于快速投入生產,因為這兩類材料在工業(yè)生產上已經具備了比較成熟的技術。
傳統(tǒng)的皮影影身顯然才是“影粉”最為鐘愛的對象,其材料的天然屬性是其它材料無法比擬的,因此,作為傳統(tǒng)皮影戲劇中最為直觀的形態(tài)——皮影影身如何形成批量生產才是問題的重點。
傳統(tǒng)皮影的制作工藝流程共有八道工序。第一道工序是“凈皮”,即把新鮮獸皮放入清水或加入石灰、火堿等化學物品調配制成的“灰水”中浸泡。其目的是將油脂及毛囊泡疏松,便于第二道工序的刮皮處理,而刮皮的核心目的是將獸皮刮薄,使其具備半透明的效果,這也是最為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在傳統(tǒng)制作工藝中,需要將泡制好的獸皮繃在平整的木板上,均勻刮去毛發(fā)、毛囊、油脂,盡管這一道工序要依靠皮影藝人的經驗,但是也有實現機械化處理的可能。此外,接下來的“畫稿”、“過稿”、“鏤刻”三道工序也完全可以實現自動化加工。當然,前提是要將這些工序的細致要求完全吸收到機械模具制作、激光雕刻的數據中,才能最大程度去再現傳統(tǒng)皮影造型精華的魅力。[3]
第六道工序是“敷彩”,這一環(huán)節(jié)也是極其重要的,影人、道具的精氣神全靠這一道工序來呈現。這道工序雖然也可以實現自動化處理,但因為所涉及的形象種類實在太多了,很難由機械噴涂來處理,在批量處理方面存在極大的困難。既然如此,我們不妨保留傳統(tǒng)點染皴擦工藝,畢竟藝術化的手法是機械沒有辦法模擬的。到了第七道工序就是“發(fā)汗熨平”,這個環(huán)節(jié)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讓“敷彩”能夠滲入皮子內部,使顏色經久不褪,保持艷麗清澈,同時也能夠讓皮影平整堅挺。這個環(huán)節(jié)經過總結測驗形成數據后,是能夠通過數控化手段來實現的。[4]
最后一道傳統(tǒng)工序是“綴結”,就是將皮影人物的十一個部件,除了頭部以外,綴結成為一個整體的軀干。綴結的材料一般都是采用皮質“樞釘”或細的皮線,這一工序是可以采用機械沖壓來完成的。而頭部與軀干部分則是通過胸部的“卡口”扦插方式來進行連接,胸部的卡口也可以采用機械沖壓來完成。
以上四個方面的綜合開發(fā),需要政府相關部門主動牽頭,積極組織和整合各方面的力量,緊密結合旅游市場,充分發(fā)揮互聯網+平臺,才能得以實現并形成一定的經濟效益。而這個經濟效益形成的根本目的是為傳統(tǒng)皮影藝術營造適合的生存環(huán)境,要用這個效益去創(chuàng)辦皮影培訓機構或學校,去培養(yǎng)一定數量的新一代皮影表演藝術人才,由政府出面扶持、組織和管理皮影表演藝術團體,鼓勵符合新時代需求的皮影戲劇的創(chuàng)作,并以較高的經濟待遇去推動傳統(tǒng)皮影表演團體進行走訪演出,從而達到對望奎皮影藝術的完整的傳承與發(fā)展。
總之,皮影是一個體現著中國文化的傳統(tǒng)性與地域性的民間藝術,它是一座巨大的藝術資源寶庫,具有獨特而深厚的藝術文化價值,反映了勞動人民最樸素的審美取向。只有完整地了解皮影造型藝術、工藝技術體現出的歷史文化與內涵,正確解讀每件皮影雕刻作品的創(chuàng)作思想和表現手段等內容,我們才能更完整地將這一優(yōu)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下來,并促進其在新的時代里繼續(xù)發(fā)展壯大。[5]
[1]張永夫.談皮影藝術造型[J].美苑,1992,(3).
[2]孫健君.中國民間皮影[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3.
[3]陳義敏,劉峻驤.中國曲藝·雜技·木偶戲·皮影戲[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8.
[4]劉金平.皮影藝術圖式分析和造型語言應用探究[J].上海工藝美術,2011,(2).
[5]覃鳳琴.從“非物質”到“外化物質再現”——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式保護及其價值考察[J].山西檔案,2007,(10).
J528.3;J8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652(2016)06-0168-03
黑龍江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望奎皮影造型藝術的產業(yè)化發(fā)展探析》(12534115);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項目《“非遺”視野下望奎皮影多元產業(yè)體系創(chuàng)新策略探究》(16YSE14);綏化學院寒地黑土經濟與文化研究所資助項目《望奎皮影制作工藝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研究》(HW11006)。
(責任編輯:馮 鵬)
董國峰(1977- ),男,黑龍江海倫人,綏化學院藝術設計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設計藝術、民間藝術。 黃志欣 (1977-),女,黑龍江哈爾濱人,綏化學院藝術設計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設計藝術、民間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