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曼莉
(寧夏演藝集團歌舞劇院民族樂團,寧夏 銀川 750001)
?
陜西箏曲之獨特魅力——以《五陵吟》為例
李曼莉
(寧夏演藝集團歌舞劇院民族樂團,寧夏 銀川 750001)
【摘要】中國民族器樂曲目,無不與當?shù)氐拿耖g戲曲、說唱、民歌等藝術形式有著密切的血肉聯(lián)系,陜西箏曲亦不例外,它是在陜西悠久、豐富、浩若煙海的民間音樂的哺育下,在陜西地方戲曲“秦腔”、“迷胡”、“碗碗腔”及大型器樂演奏形式“西安鼓樂”、“榆林小調”等陜西民間音樂的土壤中扎根、開花、結果的。本文以箏曲《五陵吟》作為切入點,通過對該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風格特色和演奏技術的研究和剖析,進而分析陜西箏曲的風格特色。
【關鍵詞】樂曲內涵;曲式結構;風格特色;技法特點
箏的演奏技法在古時既已隨著樂器使用范圍的擴大不斷完善和發(fā)展,同時傳播到神州大地和異國他鄉(xiāng)。建國后,隨著文化交流的頻繁,陜西這個箏的發(fā)祥地涌現(xiàn)出大批蜚聲海內外的優(yōu)秀作品。這些作品,融入了生活的藝術,既保留了民間音樂的地域特色,又不乏新意,從而使陜西箏曲朝氣蓬勃、生計盎然的不斷發(fā)展。
在秦箏的流傳過程中,隨著歷朝歷代文化中心的遷移曾一度在歷史中失傳。近些年來,在“秦箏歸秦”的學術思想影響下,一批陜西的專業(yè)箏者本著陜西箏曲也必須立足于當?shù)氐拿耖g戲曲、說唱、民歌等藝術形式的創(chuàng)作理念,將陜西地方戲曲秦腔、碗碗腔等樂種進行挖掘、改編,形成了既有大起大落、激越洋溢,又有如泣如訴、婉轉悲楚的獨特藝術風格。本文以陜西箏曲《五陵吟》為例,分析陜西箏曲的風格特點,及獨特的演奏技法。
(一)《五陵吟》的創(chuàng)作背景
五陵哀思吟人聲,自度詞曲憶舊事,《五陵吟》作者借樂曲表露這一心聲,幽怨時細膩委婉,激昂時跌宕起伏,樂曲真切動人。演奏者想要投身此曲當中,首先對《五陵吟》了解的相當透徹后,感受樂曲中的微妙變化,設身處地的體驗人聲的哀怨情仇,才能夠逼真的表現(xiàn)出曲子的“味道”。
箏曲《五陵吟》是近一個時期箏壇為數(shù)不多利用寫實手法創(chuàng)作而成的箏曲,自問世以來,廣受好評。此曲層次清晰,結構嚴謹,秦箏韻味醇厚,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對于藝術審美的傳播者---演奏者來說,雖因不同時代、不同閱歷、不同思維模式的差異,對此曲的演繹不經(jīng)相同,但樂曲所要表達的情感則是不變的共性。此曲音樂個性鮮明,段落層次清晰,樂句之間連接巧妙,盡展了秦箏的獨特韻味,是作者箏曲創(chuàng)作中較有代表性的作品。樂曲描寫的是作者患病期間對人生思考、感悟的核心內容。這首樂曲的每一句都是作者心中詠唱了無數(shù)遍的心里話,是飽含他痛苦、孤獨、掙扎、堅持、奮發(fā)等豐富內心活動的一首心曲。
(二)《五陵吟》的樂曲結構
引子:百感交集的散板
樂曲以幾個三指輪開始,逐漸過渡到四指輪,旋律通過刮奏、掃搖的結合,將情感逐層推進。
這一樂段的演奏重點在于輪指、搖指等技法的嫻熟掌握,同時要對樂曲內涵進行分析,深入內心反復詠吟,揣摩樂曲的意境,把握氣息對短促爆發(fā)力與沖擊力的控制作用。只有對氣口的準確把握,才能使演奏符合樂曲的內在情感。
第一樂段:如泣如訴的慢板,即主題樂段
該樂段取材于陜西特色曲種“迷糊”小調。作者將其變化、發(fā)展為一個完整樂段。真切表達了作者遭遇不幸時內心極致的痛苦、悲傷,以及執(zhí)拗的不服輸?shù)男愿裉攸c,還有與悲觀情緒做斗爭的決心。
此段由三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作者將兩小節(jié)的原始主題擴充、豐富為三句。這三句旋律一句比一句飽滿,層層遞進,將作者心中深厚的情感表達的淋漓精致,催人淚下。
第二部分:再次對原始素材進行發(fā)展、變化,使情感更加豐富,有抽泣、有傷感,還有內心的執(zhí)拗。
第三部分:依然通過變化主題,使旋律更加慷慨激昂,將悲傷的情緒宣泄到底。
此樂段旋律多有了陜西箏曲中上行跳進,下行級進的特點。上行跳進可產生活躍而激進的情緒,下行級進產生的是委婉,哀怨的情緒,這種交錯靈活的使用,正表現(xiàn)了陜西地方音樂的風格。
第二樂段:思緒萬千的華彩樂段
這一樂段是一個華彩樂段,作者采用散板的形式,表達思與訴的情懷。用泛音表達思緒的狀態(tài);用陜西箏曲“二變”音的特色來模仿方言,以表達發(fā)自內心的傾訴。
第三樂段:激越的快板
這一樂段與之前的段落形成鮮明的對比。快速指序的運用,催人奮進,積極向上。
(一)陜西箏樂中的“歡音”、“苦音”
1、“特性音”的要點
微升fa和微降si是陜西箏曲的兩個“特性音”,其要點在于fa、si的音高與時值存在一定的靈活性和游移性,確切的說不能用一個固定的位置或音階確定下來,其中微升fa介于還原fa與升fa之間,音高靠近于fa,微降si介于降si與還原si之間,音高靠進于降si.
2、音樂中的“歡音”、“苦音”
“歡音”、“苦音”的調式色彩,一方面是調式音級上的不同,另一方面是音階結構的變化。在秦箏音樂中,“歡音”明快爽朗,飄灑活潑?!翱嘁簟庇址Q“哭音”,此名稱源于西北地區(qū)的地方戲曲,音調激憤、凄苦,動人心弦。以“sol、la、do、re、mi 為基本音階構成的是“歡音“音階,以 sol、xi 、do、re、fa ,為基本音階構成的是“苦音”音階,兩者雖都以徵調式居多,但二者在感情色彩上卻截然不同。這是陜西箏樂的總體風格特點,又是自身的音律機制和演奏功能的完美結合。
“歡音”調式,不但可以表達歡快、明朗、清新的音樂內容,在戲曲形式的角色扮演中,“歡音”有時也用來表現(xiàn)忠直剛烈或是瀟灑倜儻的藝術形象,所以陜西箏曲的每一作品不一定都是慷慨激昂、高亢豪邁?!翱嘁簟闭{式,其表情意義哀傷、苦楚、激憤、深情?!翱嘁簟惫~曲深刻細膩的表達了人們的內心情思,感人至深、沁人心扉、令人陶醉。陜西地方音樂與箏曲作品在風格和神韻以及表情等方面的多樣性和藝術性,是相互交流各有所長的,它們乃是一脈相傳七律相通的。唐詩有云:“秦箏聲最苦,五色纏弦十三柱”、“抽弦促柱聽秦箏,無限箏人悲怨聲”,這里的“最苦”、“悲怨”都表達了具有苦楚情感特色箏曲的強烈感染力。
(二)陜西箏曲演奏技法的特點
陜西地方音樂的風格所在,也是陜西箏曲在演奏中所要體現(xiàn)的精髓,對陜西箏樂傳統(tǒng)音階結構、調式思維、音樂色彩及藝術表現(xiàn)的把握,有助于指導作品的賞析、演奏。
陜西地方音樂有它獨有的藝術風格,旋律進行獨特,上行跳進,下行級進的音樂非常普遍,演奏時必須連貫通暢,才能表達樂思,刻畫形象,由此形成了在演奏中左手大指與中指、食指頻繁在fa、si兩音程間連續(xù)滑按,這既是“秦聲”的兩個特性音,又是“苦音”的骨架音。右手快速的托劈搖法及大指雙托演奏小三度的上滑音,從而表現(xiàn)委婉的情韻,都是陜西箏曲獨具特色的演奏技法。正如古人云:“秦箏多撮弦”,正是此寫照。
每個流派的箏曲風格迥異,且各具特色。在近二十年來所創(chuàng)作的優(yōu)秀陜西箏曲中,不僅保留了原汁原味的“秦風、秦韻、秦聲”,而且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風格色彩。箏曲《五陵吟》哀思吟人生,自度詞曲憶舊事。樂曲利用寫實創(chuàng)作手法,以一種心聲的自然流露,似有一種“大風起兮云飛揚”的氣概。這首箏曲中大量左手按音的運用,不但盡展了秦箏的藝術魅力,繼承了陜西箏曲獨樹一幟的傳統(tǒng)風格特征,而且將鋼琴協(xié)奏形式融入到音樂創(chuàng)作中,不但增加了音樂的張力及戲劇性沖突,對開拓陜西箏樂作品創(chuàng)作領域的新思維,也具有深遠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