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葉楓
摘要:目前,我國高?!叭鮿萑后w學生”問題是一個關系到社會經(jīng)濟持續(xù)發(fā)展與社會全面進步的重要問題?!叭鮿萑后w學生”問題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嚴峻挑戰(zhàn)。在黨中央倡導的建設“和諧社會”的宏觀背景下,本著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yǎng)有用人才的原則,在把握其心理特點的基礎上,加強對“弱勢群體學生”心理援助工作,理順他們的情緒,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使他們健康成長,對我國“和諧校園”的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弱勢群體;心理援助;原則;措施
中圖分類號:G640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06-0003-02
一、大學生弱勢群體
大學生離開自己原所在地區(qū)或?qū)W校,到另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求學,地域文化和生活環(huán)境的差異使他們極易處于心理應激狀態(tài),存在的心理適應問題相對較多,反映出來的心理和情緒問題也就比較突出。這種角色轉(zhuǎn)換之后的適應障礙如果得不到及時調(diào)整,便會產(chǎn)生失落、自卑、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有的學生還會因長期不適應而退學。近年來,由于心理問題造成的大學生行為偏差的個案不斷增多,心理學家和教育工作者指出:目前中國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呈增多趨勢,眾多誘因?qū)е乱恍┐髮W生成為心理弱勢群體。
弱勢群體,也叫社會脆弱群體、社會弱者群體(social vulnerable groups)主要用來分析社會經(jīng)濟利益和社會權(quán)力分配不公平、不合理的概念。高校學生中的“弱勢群體”,是指由于家庭、社會、學校和學業(yè)等方面的原因而導致其處于不利地位的大學生群體。該群體學生家庭不夠富裕,成績不夠突出,人緣不夠好,他們不會成為校園生活的中心,而且離中心越來越遠,很少有人關心他們在想什么,在做什么,這些學生習慣于將生活中酸甜苦辣埋在心底,將平淡和無奈掛在臉上,逆來順受是他們的共性,但心理承受一旦到了極限,自虐和暴力是他們最常見的選擇。
二、我國大學生弱勢群體的心理特點
大學里的弱勢群體學生雖然也和其他同學一起學習、生活,從表面上與一般同學看不出特別的差異,但是其內(nèi)心深處卻充滿了自卑、偏激、空虛等消極思想。對于處于心理弱勢的在校的大學生,其心理特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的巨大反差而產(chǎn)生的自卑感。弱勢群體學生同其他同學一樣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特別是家境困難的同學,渴望成功的欲望比他人更為強烈,但自身的條件決定了他們除學習之外諸多方面無法與身邊的同學相比,即使他們對班級事務和活動有很多的想法,唯恐被他人知道后遭到恥笑。在他們心目中只有刻苦學習才是實現(xiàn)自己理想的唯一目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們綜合能力的提高;當意識到自己很難通過自身努力實現(xiàn)自己的追求時,對社會的叛逆甚而仇視更加強烈,更加不能融入同學集體中,從而產(chǎn)生深深的自卑情緒,并將這種情緒帶到平時與人的交往中。
2.校園生活中的邊緣身份產(chǎn)生了對集體生活既渴望又游離于集體生活之外的矛盾心理。弱勢群體學生,特別是經(jīng)濟不發(fā)達地區(qū)農(nóng)村學生,非常希望得到集體特別是城市同學的接納和認可,希望能為集體中的一分子,甚至領導者。但是限于自己的固有的視野和能力使他們無法成為集體的中心和被關注的對象,而只能淪為一個被領導的參與者的身份。往往只能看著別人“表演”,人越多的時候,也往往是他們最無聊、最寂寞的時候,久而久之就對集體活動逃避和消極抵抗心理。所以,平時集體活動中很少看到弱勢群體學生的身影,但是他們往往以逃避和冷漠的態(tài)度對待集體活動。
3.被尊重的渴求和得不到承認的矛盾帶來了偏執(zhí)和過重的心理防衛(wèi)。弱勢群體學生有強烈的人格不受侵害感,同時希望得到被人尊重,成為他人注視的中心,實際上并沒有過多的人聽取他們的想法,更不可能幫他去努力實現(xiàn),當他們自認為很好的想法一個個破滅的時候,對自己能力的懷疑和對未來的信心漸失使他們越來越在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因而,即使別人的一點點評價都能引起他們強烈的反抗,甚至訴諸暴力。時間一久,人際關系會漸漸變得緊張,同時也加深了對同學的敵意,并形成惡性循環(huán)。
三、做好弱勢群體學生心理援助工作的原則
高等學校對“弱勢群體”學生的心理援助,既要充分體現(xiàn)人道主義的社會道德要求,也要反映中華民族關愛弱者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同時心理援助更重要的是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強調(diào)“人的全面發(fā)展”的現(xiàn)代教育觀念。
1.積極主動。這個原則的第一內(nèi)涵是,必須要有工作上的提前量,化被動為主動,變消極為積極,牢牢掌握工作的步伐與節(jié)奏。對“弱勢群體”學生的情況,有的把握上相對容易。比如,極少數(shù)特別內(nèi)向、自尊心過于強烈的學生除外,較多特困學生都會主動向?qū)W校說明情況,即便不如此也會在生活中有外部表露。但“弱勢群體”學生中存在更多的是一些不易顯現(xiàn)的問題,比如人際交往、戀愛、入黨、考級、考證、參加競賽、就業(yè)應聘等方面的挫折和失敗。作為高校學生工作人員可以通過與這些學生交友、個別訪談、側(cè)面了解、必要時主動與家長聯(lián)系等方法,更主動快捷地去了解有關情況,從而把這些學生的心理問題解決在萌芽初始狀態(tài)。第二內(nèi)涵是,要注重引發(fā)“弱勢群體”學生在心理健康問題上自我調(diào)適的主動性、積極性。
2.理解與尊重。社會生活群體中的任何個體,都會或此時或彼時,或嚴重或輕微地感受到各種不快、窘迫、尷尬,甚至挫折和失敗,都有可能隨之產(chǎn)生心理上的煩躁、困惑、憂郁、痛苦、憤懣等。所不同的是,更多的人能通過自我排遣、自我調(diào)節(jié)逐步恢復正常心態(tài),而處于各種弱勢生活狀態(tài)的個體則因本身處境的困乏,無法通過自身的努力實現(xiàn)心理狀態(tài)的轉(zhuǎn)換,便會形成事實上的心理障礙,更何況社會閱歷尚不豐富、個人意志品質(zhì)尚不夠全面成熟的青年大學生。正是基于此,我們應當對“弱勢群體”學生因各種情況產(chǎn)生的心理障礙予以足夠的理解和尊重。
3.有為與無形?!坝袨椤保褪菑娬{(diào)要把對“弱勢群體”學生心理狀況的分析與研究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做,投入足夠的人力、物力;要把對“弱勢群體”學生的心理關懷作為高等學校的治校方略之一,作為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務之一。而筆者所說的“無形”,是強調(diào)我們在做工作時講究潛移默化,不露聲色,潤物無聲。
四、做好弱勢群體學生心理援助工作的主要措施
針對“弱勢群體”學生的心理特點,我們至少要掌握和運用以下兩種工作方式。
1.在大力宣傳對“弱勢群體”學生加強關懷的目的、意義、渠道和政策的同時,對他們具體幫助的過程、形式、對象等則不必作大張旗鼓式的宣傳,不應當要學生表現(xiàn)出感恩戴德。這樣做的目的,首先是體現(xiàn)尊重學生人格和隱私,維護學生自尊。其次可以讓學生從中得出結(jié)論:困難的人得到關懷是很自然的事,在有能力與條件的時候關懷別人同樣是很自然的事。這樣做可以避免學生在接受幫助時產(chǎn)生心理不安和精神負擔,也利于激發(fā)他們回報社會的愿望,促使他們走上社會后具有同樣寬泛、持久的愛心。
2.積極鼓勵參加各種集體活動。要通過各種集體活動,讓“弱勢群體”學生打開心扉,與更多的同學實現(xiàn)在活動中的合作、交流、默契、互融,同時促進封閉心理的開放,糾正和消除自卑、孤獨、空虛感。根據(jù)“群體動力”原理,“群體的結(jié)構(gòu)、特征產(chǎn)生并形成其內(nèi)聚力;群體內(nèi)聚力的作用轉(zhuǎn)化形成為群體動力;群體的內(nèi)聚力與群體的外部動力有相互轉(zhuǎn)化、互相促進等作用,加強群體成員的歸屬感或認同感”。因此,在組織學生活動時,可適當安排參加人數(shù)較多的活動,以便盡可能把“弱勢群體”學生包含其中。
筆者在近幾年的班主任工作實踐中,不斷探索“弱勢群體”學生的心理援助工作的方法與措施,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已經(jīng)走出了心理障礙的陰影,克服了自卑,樹立了自信,敞開心扉融入了集體與社會。例如:筆者所帶的一名學生,來自農(nóng)村,2012年由于高考失誤進入海華高職,家庭條件困難。來到學校,心里極不平衡,又自卑。對自己的前途失去信心。上課經(jīng)常睡覺,下課不是上網(wǎng)就是去做兼職打工,從來不跟別人交流。經(jīng)過一年的學習成績幾乎每門不及格,無法繼續(xù)跟上該班級,留級到我所帶班級。了解情況后,我先找他交流溝通,發(fā)現(xiàn)他對所學專業(yè)不感興趣,而且因為來自農(nóng)村,家庭條件相對比較差,非常的自卑。了解情況后,筆者首先從生活上進行關心,讓他申請學校給予的助學金補助,其次從學習上對其關心,經(jīng)常溝通談心,讓其了解所學專業(yè)的意義、今后的用途以及發(fā)展方向,漸漸地,該生對所學專業(yè)產(chǎn)生了興趣。最后,重新安排他的寢室,讓他同班長和一些學習好的同學一起生活,這樣能在學習上有所幫助,同時有意安排他參加一些學院、班級的各項活動,不斷地調(diào)動他的積極性,讓他融入到班級中去。過了一個學期,該生漸漸地從陰影中走出,第一學期的課程能全部通過,平能還能主動參加各項活動。在學院組織的義務獻血活動中,他能帶頭跟班干部一起帶動班上同學一起參加獻血活動。通過努力,連續(xù)二年榮譽“學習進步獎”。
當然,“弱勢群體”學生的心理援助工作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如何針對高?!叭鮿萑后w”學生的實際心理狀態(tài),給予及時而真誠的心理援助,不僅關系到這部分學生的全面健康發(fā)展,也關系到高校學生政治思想工作的開拓與創(chuàng)新。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有關高等學?!叭鮿萑后w”學生心理研究的進一步深入,高等學?!叭鮿萑后w”學生的心理援助工作一定會取得更大的成效,學校和社會一定能進一步加強對“弱勢群體”學生的心理援助工作,理順他們的情緒,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使他們健康成長,構(gòu)建和諧的校園。
參考文獻:
[1]陳成文.社會弱者論[M].北京:時事出版社,2000.
[2]王思斌.社會轉(zhuǎn)型中的弱勢群體[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02,(03).
[3]余凡.轉(zhuǎn)型期的弱勢群體問題與我們的政策選擇[J].探索,2002,(4).
[4]徐鷹.大學生心理健康及其解決對策[J].湖南社會科學,2002,(3).
[5]張富良.如何構(gòu)建對弱勢群體的社會關懷體系[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