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茜
(麗水學院,浙江 麗水 323000)
基于新時期背景下高校古箏課堂的有效創(chuàng)新及改革
王 茜
(麗水學院,浙江 麗水 323000)
隨著古箏課在高校教學活動中的日漸普及,古箏課的發(fā)展也對高校課程建設和藝術文化建設起著相當大的推進作用。通過研究古箏課程教學的內容和優(yōu)越性,提出古箏選修課適宜集體授課,包括“大課堂”的新課程大班教學和學生還課兩種不同形式。
新時期;高校古箏;創(chuàng)新
作為有著千年文化底蘊的中國古代樂器,古箏一直當之無愧為中華民族樂器中的瑰寶。當前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迅速,古箏更是成為了人人喜愛的器樂之一,它是中華經典樂器走向世界的主要代表之一。然而,當前我國高校古箏教學情況不盡人意,還存在著一些嚴重問題。所以,本文將針對這些普遍問題提出若干解決對策,力求能夠讓古箏文化在受到人們普遍喜愛的同時,以全新的形式走向世界文化舞臺。
(一)高校古箏課堂中缺乏集體意識
由于我國高校古箏課堂中仍然運用的是傳統(tǒng)落后的教學方法,主要是一對一的教學模式,使得很多學生在開始古箏學習的時候,常常缺乏集體合作的能力和精神,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變少,師生之間的協作交流也不夠緊密,這些都嚴重影響了古箏教學個性化發(fā)展方向,也不利于學生形成健康的學習觀,一旦參與到舞臺表演中去,常常會顯得不知所措。
(二)學生心態(tài)沒有得到正確引導和調整
在古箏教學中,很多學生和家長都奢求一蹴而就。但是,古箏學習是一個十分漫長的過程,絕不是短期內就可以獲得成功的。這個過程,就是考驗人耐心的時候了。然而,現實教學過程中,太多家長、學生甚至教師都力求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還有人喜歡隨波逐流,導致了學習成果不好,這些都是因為古箏學習中的態(tài)度沒有端正而至。
(三)高校古箏教學中重視技術性而忽略視藝術性
當前,因為受到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影響和禁錮,我國高校古箏課堂上往往更加重視古箏演奏技術的訓練,而忽略了古箏作為傳統(tǒng)民族樂器的審美價值。因此,高校古箏教學中急功近利的教授演奏技巧和方法,讓學生花費大量時間在技法訓練上面,對于音樂的文化內涵以及相關古箏的知識學習時間幾乎沒有,這顯然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關于古箏綜合性素養(yǎng)。
(四)高校古箏教學中實踐性環(huán)節(jié)嚴重不足
目前,我國高校古箏課堂中常常存在著只重視表演方面的技巧性學習,而忽略了對學生臨場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與提高,這就使得學生的關鍵性經驗嚴重缺乏。本質上還是因為高校古箏教學中總是忽略學生的主體性,常常把教學重點放在理論內容方面,而非學生的建構式的能力方面,使得學生在古箏學習中處于被動的接受地位,顯然忽略了學生的個體興趣與積極性,不利于學生古箏水平的提高,也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獨立的個性與完美的人格。
(一)高校古箏教學要加強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fā)
每一個科目的學習,都要以興趣為先導。當前,我國高校古箏課堂中學生的主體性被無視,從而極大的禁錮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我們要充分發(fā)揮“興趣是最好老師”這句名言的價值作用,注重對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fā),采用興趣式教學模式。在教學開始時,學生對古箏課堂充滿了熱情和好奇心,然而,畢竟缺乏一定的技能方法,漸漸變得不夠耐心,思想也慢慢不夠集中。教師可以通過選擇一些短小優(yōu)美的樂曲來激發(fā)出學生的靈感和興趣,因勢利導,實現從好奇心到興趣保持的轉變,從而產生出對古箏學習的積極性。接下來,古箏教師可以為學生積極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氛圍,或者運用一對一或一對多的教學方法,兩者還可以巧妙的有機結合來進行教學,促進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展開經常性的溝通與互動,做到因材施教,教學目標要具有針對性,切忌固定化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模式,要保證古箏教學具有素質性與趣味性,從而增強其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高校古箏教學必須改革傳統(tǒng)教學模式
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明顯再也不適應現代化古箏課堂的需求了。我們應該遵照學生心理、生理和學習動機來制定出科學、合理和操作性強的教學計劃。誠然,古箏教學必須注重教學內容,同時兼顧教學方法。這里,我們主要闡述兩種教學方法。一種名為示范式教學法,另外一種則名為啟發(fā)式教學法。先以示范式教學法來說,它是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利用語言、動作及設備展示等向學生傳授知識和方法。而啟發(fā)式教學法,就是在學生遇到困難的時候,可以通過教師有目的的引導來進行學習,教師可以運用具體的描述、講解和分析,啟發(fā)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從而能夠通過自己的演奏來提高對古箏作品的理解力。
(三)高校古箏教學應該重視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
古箏作品作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樂曲,其中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學生如果欲求真正理解古箏作品中的價值,就要學習有關的文化知識,讓學生通過對古箏樂曲相關音樂文化知識的學習和把握來更好的體會到作品想要傳達出的藝術境界。否則,學生的古箏演奏將是缺乏文化底蘊的無內涵的演奏,談不上藝術價值了。只要學生在深厚音樂文化知識的熏陶之下,更好的把握住古箏樂曲的韻味與文化信息,就有利于增加學生在表演過程中對整個作品的藝術表現力,也能夠激發(fā)出學生對中華民族古典音樂文化的興趣,有利于進一步加強古箏教學的效果。
總之,當前我們應該積極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繼續(xù)探索古箏教學排練課,誒楊學生綜合人文素養(yǎng),扭轉滿堂灌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率,讓學生理解民族音樂的文化價值,從而感知到古箏藝術的人文情懷。
[1]朱丹.當前高校古箏教學面臨的突出問題及解決的對策分析[J].大眾文藝,2013,(6):222-223.
[2]劉利連.高校古箏課程教學模式的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以湖南人文科技學院音樂系為例[J].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13,(2):125-128.
[3]徐菲菲.淺析當前高校古箏教學面臨的突出問題及解決的對策[J].音樂時空,2015,(14):147-147.
[4]王肖肖.多元社會文化語境下高校古箏專業(yè)教學的繼承與改良創(chuàng)新[J].黃河之聲,2014,(10):109-110.
[5]魏軍.“MOOC”在高校古箏專業(yè)教學改革中的應用與研究[J].黃河之聲,2015,(2):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