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世瑩 李 立 孟丹娜(燕山大學,河北 秦皇島 066000)
河北昌黎地秧歌的藝術特征
趙世瑩 李 立 孟丹娜
(燕山大學,河北 秦皇島 066000)
昌黎地秧歌又稱“河北地秧歌”、“冀東地秧歌”,是流傳于昌黎縣、樂亭縣一帶的民間舞蹈,也是河北民間舞蹈中影響力最大、最具代表性的舞種之一,與滄州落子、井陘拉花一起被合稱為河北三大秧歌。
昌黎地秧歌;藝術特征;即興性
昌黎地秧歌誕生在昌黎,坐落在碣石山前的昌黎縣土壤肥沃,海岸線長,海產品豐富,歷史悠久,各民族文化在這里交融,因此地秧歌是灤河三角洲地區(qū)傳統民間文化與地方民俗風情有機結合的必然產物。
(一)地理環(huán)境
河北昌黎地秧歌誕生在昌黎,地處遼西走廊西端,東臨渤海,西帶灤河,全境山水呼應,氣候適宜,物產豐富。昌黎縣境內的海岸線全長64.9公里,沿岸設有國家一級漁港,海產品豐富。據史書記載,今昌黎在唐堯屬冀州,虞舜時屬營州,為遠離大陸的碣石之地,后經春秋戰(zhàn)國到隋唐五代,南宋時期金世宗改為昌黎縣,歷史悠久。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yōu)勢和區(qū)位優(yōu)勢。
(二)文化“雜陳”
昌黎的歷史和文化源遠流長,春秋消亡后,這一地區(qū)在很長一段時期為中原與東胡的接觸前沿地區(qū),恰處中原地區(qū)與東北地區(qū)的交匯地帶,長期的民族交融、沖突、聚居使各民族文化在這里沖撞與融合,在遼、金、元三個少數民族統治的漫長時期,中原文化不可避免的與鍥丹、女真、蒙古族等少數民族文化融合,并形成帶有少數民族特色的昌黎秧歌舞蹈,如丑角的晃肩動作、丑角帶的毬帽,都明顯帶有蒙古族舞蹈的特點。明朝時期,隨著大量移民的遷入,使本地以漢族文化為核心的帶有少數民族特色的傳統文化,又與移民所帶來的山東、山西、河南、安徽、江蘇等地區(qū)的中原文化與江南地區(qū)文化的沖撞,再度發(fā)生變化,最終形成獨具特色的灤河三角洲文化。
但凡秧歌,都會有一個共性,那就是形式和內容都是為了傳達一種特定的感情而存在,它的形式與內容,在“情”的散發(fā)上融為一體,靈活、自由、應變性強。特別是在昌黎地秧歌中,有一個與其它秧歌不同的特點,那就是:“在秧歌的傳統表現中,其具有地方特征和風格的舞姿不是固定的程式化的,而是在流動中閃光,在瞬息萬變中鈸動人的情思。表演有極大的即興性,因情而變,變中有序,配合默契的即興表演是秧歌產生戲劇性效果和激發(fā)情感的重要手段?!睆娬{“情”、“意”、“形”的結合,尤其注重情的真切,情動于中,以情帶舞,寄情于形。
(一)動作的靈活性
昌黎秧歌舞蹈中動作要求強調身體各部位的協調配合,主要通過肩、胯、膝、腕甚至頸等部位的動作變化,表現舞蹈的韻味。地秧歌中肩的動作最靈活、最鮮明,舞者的內心節(jié)奏多是通過肩部細膩變化來體現的,如“端肩”、“抖肩”、“錯肩”等??璨康淖兓矘O其豐富,“提胯”、“坐胯”、“繞胯”、“擰胯”等,都要求有一種內在的反動力,就是“伸筋拉骨”,以這種獨特韻律,使身體動作呈現曲線美和流動感。膝的屈伸是地秧歌表演的下肢動作規(guī)律,通過腳掌為支撐點和發(fā)力點,使全身呈現出騎馬坐轎的感覺。丑角的頸部動作也是一種比較鮮明的風格特點,按藝人們形象地說是:頭似頂著千斤石,隨著身體顫悠悠,脖子放松別拿勁,下頜點“點”又劃“龍”。手腕的轉、翻、扣、塌和手指關節(jié)交替捻轉是扇花變化的關鍵。昌黎地秧歌的身體各部位的各種不同動作,在同一時間內產生不同的動律和節(jié)奏,藝人稱之為“渾身是點兒”,要求舞者身體各個部位不能動在一個點上,整個身體舞動起來像是音樂里面的“合奏”而不是“齊奏”,從而形成它動作的靈活性的特征。
(二)表情的戲劇性
民間舞蹈的表情,往往與角色和情節(jié)密切相關。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符合他們性格的表情,妞是情竇初開或尚未婚嫁的少女,因此表情多羞澀;丑是扮演生活中的滑稽角色,他的表情比較豐富,多以逗趣為主,也是地秧歌中的核心人物,?多是潑辣、健壯的老婆婆和年齡稍大的婦女形象,表演時性格豪放,性情粗獷。例如在小場表演中,當妞與丑在遠距離彼此傳情時,?可以尾隨于妞身后做左右“窺視”的表情,也可以站在兩者之間,做“譴責”丑并“羞躁”妞的表情,也可以當兩人興高采烈或情意纏綿之際,突然出現在兩人之間,以“長者”身份喝斥二人回避,使妞、丑掃興而去。我們可以發(fā)現,地秧歌中具有表情的戲劇性的特點,舞者根據人物性格和舞蹈內容的發(fā)展,做出符合劇情的表情和戲劇表演。表情的戲劇性還能帶動觀眾情緒,達到表演者與觀眾互相交流的整體效果。
(三)舞者的即興性
傳統的昌黎地秧歌的表演不受場地、時間的限制,隨意性比較強。表演時,秧歌舞者善于根據自己的特長,即興自如的發(fā)揮表演技藝。秧歌表演的任何一個動作都不是固定的程式化表演,無論是在感覺和內在意識上,以及姿態(tài)、節(jié)奏等都受“情”的支配,以情帶舞,因此具有極強的即興性。昌黎地秧歌 “走場”秧歌中的“中場秧歌”沒有固定的程式,一般沒有故事情節(jié),比較注重塑造人物形象,主要由演員自由發(fā)揮做每個人物的亮相,烘托氣氛,為“出子秧歌”中每個人物形象的表演做準備,因此表演形式具有即興性,出子秧歌表演主要是妞、丑、?三個角色的情景表演,突出每個人物性格特點,沒有規(guī)定的動作,舞者根據故事情節(jié)隨意發(fā)揮,因此表演內容也具有即興性。
(四)內容的生活性
以秧歌演戲是昌黎地秧歌舞蹈中的一個突出特點,人民群眾喜歡有故事情節(jié)的表演藝術,也是他們傳統的審美屬性。表演中注重設置行當和角色,各行當都有典型的性格特點,角色之間注重與現實生活的結合,并相互之間存在矛盾沖突,提供了豐富的舞蹈語匯。例如地秧歌中《跑驢》,講的是一對農村夫婦騎驢回家走親,以途中的經歷為原型編創(chuàng)的舞蹈作品。這種以現實生活中表演形態(tài)為創(chuàng)作原型的表演形式更加貼近生活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表現了地秧歌作品內容具有生活性的特點。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發(fā)現地秧歌有其獨特的“老呔兒味”,地秧歌又被稱為“老呔兒秧歌”,這也是灤河三角洲地區(qū)傳統民間文化與地方的民俗風情有機結合的必然產物。在昌黎地秧歌的動作上,風格上以及舞蹈的內容和題材上都有充分的體現。
[1]田國安.昌黎地秧歌[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2(11).
[2]周大明.河北舞蹈史[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2).
[3]李娜.昌黎地秧歌的歷史演變及藝術特征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中國藝術研究院,2008.
本論文屬河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計劃項目,河北省民間舞蹈在高校藝術教育的應用-昌黎地秧歌為例課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