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聰聰
(四川大學錦城學院,四川 成都 610069)
德古拉形象與西方大眾文化的完美契合
李聰聰
(四川大學錦城學院,四川 成都 610069)
德古拉形象幾乎伴隨了電影藝術(shù)成長的全過程,歷經(jīng)百年而不衰。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德古拉形象不僅遍布各類型影片,同時在形象上嘗試了多種美學風格,并與當時的西方大眾文化背景完美契合。在文化角度來看,銀幕上的德古拉不僅是人類自身形象的反照,同時也包含了對人類自身弱點的深切批判。德古拉形象借助光影藝術(shù),從視覺和心理兩方面迎合了大眾的心理文化需要,而對大眾文化與德古拉形象之間關(guān)系的探索,對電影藝術(shù)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
德古拉;吸血鬼影片;大眾文化
力避臉譜化傾向是優(yōu)秀作品塑造人物時秉承的重要原則,然而吸血鬼形象的塑造可以說拋開了這一定律,其性格基本以臉譜化特征出現(xiàn)。吸血鬼形象基于恐怖角色下的談情說愛,使之具有較為完備的人性特征,同時也使這一形象具有了“黑暗角落中的一抹光亮”。雖然吸血鬼角色屬于復合性格,由于創(chuàng)作者在角色塑造時保留了這種性格的各種裂痕,角色流暢性的天然性不足,使得吸血鬼性格呈現(xiàn)出簡單對立的特征,這也是導致人們對此類影片的負面評價的重要原因。此外,影片中的男性一般充當保護者角色,而年輕女性由于是吸血鬼的誘捕對象而處于被保護地位,這與人類社會的男女社會地位差別相一致,影片沒有塑造宏大的戰(zhàn)斗場面,呈現(xiàn)出一種具有古典美學特征的均衡風格。
鑒于上述人物塑造的特征,電影品論家和觀眾總是認為吸血鬼影片主題的淺薄和人物的蒼白,在相當長的時期內(nèi)批評多于贊揚。隨著觀看環(huán)境和社會的不斷變遷,人們對此類影片產(chǎn)生了新的評價。人們不再從文學與電影理論的角度進行分析,而是轉(zhuǎn)向社會學角度去審視德古拉形象乃至吸血鬼影片背后隱藏的社會文化,以及如何基于這種文化來闡釋和釋放受眾的思想與情感。要使電影受眾不去過分深究電影的主題,就需要影片在影像上具有足夠的吸引力,也正是如此,人們很難識別德古拉形象的獨特的風格美真正內(nèi)涵。
吸血鬼影片是需要融入相當部分的戲劇性表演,還是只需要以罪惡的形象直接出場,并展現(xiàn)在銀幕上,這是所有參與吸血鬼影片創(chuàng)作的電影藝術(shù)家們都在思考的問題,而最終出現(xiàn)在電影銀幕上的是經(jīng)過重新塑造的德古拉形象。在西方大眾文化中,吸血鬼被認為會保持生前的模樣,身著入殮時的衣服,這恐怕也是銀幕上德古拉伯爵總是衣冠整潔,時尚高雅主要原因。人們對吸血鬼這一虛無的事物,并沒有準確的認識,除了能夠行走的尸體和腐爛的肉身,并沒有更多的形象認識,更不用說心理層面了。這也給電影創(chuàng)作中顛覆并不斷重塑吸血鬼的形象提供了廣闊的思考空間,并實現(xiàn)德古拉與西方大眾文化的契合,并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電影與大眾文化的關(guān)系極其緊密,特別是對美國而言吸血鬼電影是流行的大眾文化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形式,不斷改編的吸血鬼電影深刻描繪了百年來美國大眾文化的嬗變,諸多研究表明,呈現(xiàn)在銀幕上的德古拉形象,就是不同時代、不同層面的人類自己。電影藝術(shù)之外的吸血鬼文化,也隨著美國大眾文化和審美意識的變遷,體現(xiàn)出顛覆性的審美想象力。
其次,德古拉形象與其它的電影怪物形象不同,他一方面具有完整的人類軀體,而本質(zhì)上又非真正的人類。在吸血鬼影片中,由于人類來源于自身的自信與自戀被解構(gòu),從而不再占據(jù)支配性地位。吸血鬼影片中的人類由于不能抵御誘惑、盲目相信陌生人、拒絕聽從他人的建議等一系列弱點,而不斷被害。與具有諸多弱點的人類相比,德古拉在電影中可謂占盡了上風。他不僅是十分受歡迎的陌生人,其奇?zhèn)サ南嗝埠图澥堪愕娘L度也經(jīng)常使人迷惑,特別是面對感覺敏銳的女人,德古拉比人類更受青睞。從觀眾的價值和情感取向角度來看,他們會選擇站在德古拉一邊,并十分樂意和期待德古拉戰(zhàn)勝和擊敗人類。所以從文化角度審視這一問題不難看出,德古拉形象是后現(xiàn)代主義語境下人類對自身形象的自我顛覆,從而很容易獲得西方大眾文化的支持。
再次,死亡喻意是分析吸血鬼影片時不可回避的問題,在對死亡的認識上德古拉形象可以說是對人類審美習慣的否定。人類對死亡的恐懼與避諱貫穿著人類自身的發(fā)展史,因此無論東方文化還是西方文化,都盡量避免論及死亡。德古拉形象一改這種文化傳統(tǒng)和審美習慣,通過表現(xiàn)死亡,將這一令人恐懼的主題轉(zhuǎn)化為極具娛樂特征的視覺景觀。當然,“死亡專家”并不是德古拉形象的唯一別稱,他性感、迷人的一面也是俘獲觀眾的重要方面,男人希望像德古拉那樣受到女人的迷戀,而女人則期望擁有像德古拉那樣強大而不失風度的愛人,能夠同時得到男人和女人的崇尚,不僅是這一形象傳承百年的重要審美因素,更重要的是給德古拉這一“死亡專家”蒙上桃色的外紗??梢哉f德古拉形象具有顛覆性的審美標識,影片展現(xiàn)的死亡的陰影非但沒讓觀眾感覺恐懼,反而給他們帶來狂歡般的激情,這種與死亡共舞的狂歡將德古拉融入了后現(xiàn)代主義下大眾狂歡派對,成為萬圣節(jié)中一個耀眼的派對明星。
最后,生命意識是人類最基本的意識,對于經(jīng)常感嘆生命短暫的人類來說,現(xiàn)代都市單調(diào)重復的生活使人們倍感壓抑,但是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往往使這種壓抑難以得到有效排解和宣泄。德古拉作為永生不死的銀幕角色,可以突破時間與空間對他的限制,可以選擇任何合適的時空格局與人類相遇,如果德古拉厭倦了當時的生活,則可以隨時深度沉睡,并在后一個人類“需要”他的時空復活。而所有的每次復活,德古拉都會依據(jù)當時的大眾文化需求,而染上特殊的歷史標記,這也是德古拉形象長盛不衰的深層文化原因,并使他成為經(jīng)歷西方大眾文化變遷全過程的“神奇物種”。
[1]邵小晗.絕不是一場簡單的血腥饕餮——從吸血鬼文化的精神內(nèi)核看吸血鬼電影的類型美學[J].電影評介,2010,(20):21-22+32.
[2]王威.從“無情”到“有情”——簡析吸血鬼形象的發(fā)展歷程[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S1):57-59.
[3]黃曉婷.論全球化語境下影視作品的跨文化傳播策略——以“吸血鬼”類型影視作品為例[J].新聞世界,2014,(04):243-244.
李聰聰(1982—),女,漢族,吉林,研究生學歷,碩士學位,講師,主要研究方向:電影學、影視劇創(chuàng)作、影視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