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乃毓 馬德煥
吉林大學法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
?
遏制買賣兒童犯罪買方視角研究
孫乃毓馬德煥
吉林大學法學院,吉林長春130012
摘要:治理買賣兒童犯罪,我國一直以來都將打擊重點置于賣方身上,對于買方則處罰較輕或者不處罰,買賣兒童犯罪的根源在于買方市場,我國應對此修改相應立法,提出相應的完善措施,嚴厲打擊買方市場。
關鍵詞:買賣兒童犯罪;買方市場;完善措施
一、社會現(xiàn)狀
(一)拐賣兒童犯罪的重要條件是買方市場
近年來,我國拐賣兒童犯罪十分猖獗,每年有大量的孩子離開了自己原本的家庭,被送往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而對于每年失蹤兒童總數(shù)及其相關情況,我國公安部從未給出一些具體的數(shù)據(jù),又或者說,公安部所掌握的的數(shù)據(jù),與真實的數(shù)據(jù)存在一定差距。但根據(jù)公開報道拐賣兒童案件的統(tǒng)計研究發(fā)現(xiàn),不同年齡被拐賣兒童的生存狀態(tài)明顯不同。被拐賣兒童的年齡基本都在6歲以下,且買拐人的主要目的為收養(yǎng),其中女童大部分被作為童養(yǎng)媳,而收養(yǎng)男童則是為傳宗接代考慮。少部分被賣做童工、流浪乞討甚至死亡,而在14-18歲左右,則出現(xiàn)部分拐賣女童從事賣淫等色情服務的案例。由此可見,目前對兒童的拐賣,主要是迎合部分人群通過買賣收養(yǎng)兒童的需要。
二、當前制度存在的問題
(一)忽視收買被拐賣兒童行為的重要性
公眾討論、立法及司法打擊重點往往放在拐賣兒童犯罪上,忽視了拐賣兒童犯罪的根源——收買被拐賣兒童。在猖獗的拐賣行為的背后,有一個十分龐大的需方市場,買賣渠道的通暢和買方群體的龐大,助長了犯罪者實施犯罪的心理,也是拐賣兒童犯罪活動猖獗的重要原因。即使近年來有執(zhí)法者和學者意識到這一點,但相關法律制度和司法實踐仍舊存在難以操作的情形。因此需要我們進一步提出可行性的解決方案。
(二)對買方市場打擊力度不足
對收買被拐賣兒童買方市場的長期忽視與寬縱,是拐賣兒童犯罪屢禁不止的重要原因。這具體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收買者法制觀念淡薄和對收買者的打擊力度不足。收買被拐賣兒童的案件通常發(fā)生于貧困地區(qū),該地區(qū)人民文化教育相對落后,觸犯了法律卻毫不知情,且相關部門對于收買者的打擊力度遠遠小于拐賣者,又是甚至是忽略了對其的懲罰。這就造成了收買被拐賣者這一方造成的社會危害性同其承擔的刑事責任不相稱的情況,使人感到法律的威懾力不強,將會促使更多人從事買賣人口的非法交易。
三、對于當前現(xiàn)象的改善措施
(一)立法完善
根據(jù)新出臺的《刑法修正案(九)》的規(guī)定,收買被拐賣的兒童,對被買兒童沒有虐待行為,不阻礙對其進行拯救的,可以從輕處罰,雖然此項規(guī)定已經(jīng)對《刑法修正案(八)》中對收買被拐賣兒童的免責條款進行了修改,但仍然存在一定不足,需要進一步的完善。首先,現(xiàn)行刑法第241條第1款規(guī)定:“收買被拐賣的婦女兒童的,處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此項規(guī)定對于收買人收買被拐賣的婦女兒童確定了較低的法定刑,這無疑表明我國立法者認為收買者的主觀惡性和社會危害性較小,所以對他們較為寬容。實際上,拐賣兒童犯罪中買方市場扮演者一個極其重要的角色,其社會危害性遠大于立法者對其社會危害性的理解,故對于收買者確定法定刑與其社會危害性相比具有較大出入;其次,在但書中規(guī)定的“對被買兒童沒有虐待行為,不阻礙對其進行拯救的,可以從輕處罰”存在模糊,故而在還未頒布《刑法修正案(九)》之前,盡管幾乎沒有收買兒童后主動返還的情形,大多數(shù)收買者仍未被定罪。
(二)普及群眾相關法律知識
通過大量案例整理,不難發(fā)現(xiàn),被拐賣兒童的收買者大多集中于貧困地區(qū)或偏遠山區(qū),這些地方經(jīng)濟較為落后,人民的文化教育程度較低,封建傳統(tǒng)思想濃重,法律意識淡薄,很多收養(yǎng)人并沒有清醒的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已經(jīng)觸犯到了法律。所以,開展普法宣傳教育工作尤為重要,各級公安司法機關和宣傳部門應定期、廣泛地開展普法宣傳,選擇群眾容易接受的方式,充分利用網(wǎng)絡、廣播、電視、報刊等媒體平臺,宣傳拐賣兒童犯罪的危害性以及國家禁止買賣兒童的法律規(guī)定,提高人民群眾的法制觀念,使他們糾正自己的錯誤認識,從而有效預防拐賣人口犯罪的發(fā)生。
(三)健全戶籍登記制度
戶籍登記制度的缺漏雖然沒有直接影響到拐賣兒童犯罪的猖獗,但是卻在買賣行為發(fā)生完畢后對于收買被拐賣兒童的身份確認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國許多方面制度管理的不全面,養(yǎng)父母很容易就能給收養(yǎng)的孩子上戶口,從而使他們逃避了法律的制裁,也使得在確認被拐賣兒童身份時困難重重。目前主要有兩種方式為這些被拐賣的孩子上戶口,一是通過小醫(yī)院辦理虛假的出生證明,這樣就可以到派出所辦理他們的戶口;二是將被拐賣的孩子偽裝成是撿到并要求領養(yǎng)的孩子,這樣他們就可以名正言順地到相關部門辦理正式的收養(yǎng)手續(xù)??此浦皇浅绦蛏系穆┒?,實則是在打拐的道路上設置障礙。所以,加強戶籍管理在打拐道路上是關鍵的一筆,重點要從以下兩點抓起:1、在給子女落戶時,不僅應當有醫(yī)院的出生證明,還應當有正規(guī)醫(yī)院的DNA血親化驗證明。2、對于給領養(yǎng)或者撿到的孩子落戶,必須進行DNA化驗,進入全國DNA庫進行驗材與樣本對比,雖然加大了公安機關的工作量,但可以在基礎層面預防買主收買被拐賣的兒童。
[參考文獻]
[1]高曉瑩.拐賣兒童罪之犯罪學探析[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法學研究版),2010(6):90-94.
中圖分類號:D92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9-0273-01
作者簡介:孫乃毓(1995-),女,滿族,遼寧葫蘆島人,吉林大學法學院,本科,研究方向:法學;馬德煥(1994-),女,漢族,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赤峰人,吉林大學法學院,本科,研究方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