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冠美
(廣西省北海市人民醫(yī)院,廣西 北海 536000)
不同血液透析方式治療尿毒癥的臨床指標及透析質量分析
黃冠美
(廣西省北海市人民醫(yī)院,廣西 北海 536000)
目的 分析不同血液透析方式治療尿毒癥的臨床指標和檢測質量。方法 選擇我院在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153例尿毒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A、B、C三組,每組51例。A組采用血液透析方式治療,B組采用血液透析濾過方式治療,C組采用血液灌流方式治療,觀察組三組治療方式治療尿毒癥的臨床指標,并分析透析質量。結果 三組患者治療后β2-微球蛋白水平等指標都有所下降,其體質量指數和貧血改善等情況有所上升,但血液透析濾過和血液灌流方式治療的兩組患者改善優(yōu)于血液透析治療的方式,P<0.05,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血液透析濾過和血液灌流組兩組治療方式的改善情況無差異,P>0.05,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 臨床上治療尿毒癥患者采用血液透析濾過或血液灌流方式都具有顯著的成效,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身體質量,降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具有推廣使用的價值。
血液透析;尿毒癥;臨床指標
臨床上尿毒癥是一種對患者危害較大的泌尿系統(tǒng)疾病,采用血液透析的方式在當前來說是治療該疾病的最有效和最直接方法[1],但是因為患者的病情具有特殊性,加之治療方式需要的治療時間較長,因此治療過程中容易出現(xiàn)一些并發(fā)癥,降低了血液透析治療的質量[2],也不利于患者臨床的預后。本研究主要分析不同血液透析的方式在治療尿毒癥方面的臨床指標和透析質量,結果取得滿意成效,現(xiàn)將主要研究情況作出如下匯報。
1.1 一般資料: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尿毒癥患者中,抽取153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A、B、C三組,每組51例。A組患者中,女性24例,男性27例,患者的最高年齡為81歲,最低年齡為24歲,平均年齡為(58.6±13.7)歲;B組患者中,女性27例,男性24例,患者的最高年齡為83歲,最低年齡為31歲,平均年齡為(59.8±11.4)歲;C組患者中,女性25例,男性26例,患者的最高年齡為79歲,最低年齡為27歲,平均年齡為(61.5 ±12.3)歲。三組患者經過臨床檢測和診斷,均為尿毒癥患者,診斷符合該疾病的診斷標準。分組后,對三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情等一般資料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無差異,P>0.05,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A組采用血液透析的方式進行治療。采用聚砜膜透析器和碳酸氫鹽透析液,設置患者的血流量為220~250 mL/min,設置患者的透析液流量為500 mL/min,設置患者的透析時間為4 h,每兩周為患者例行5次透析,連續(xù)為患者透析3個月。為患者予以肝素抗凝,必要時需要皮下泵注低分子肝素予以抗凝;B組采用血液透析濾過方式進行治療。采用一次性高通量血濾器,配血濾置換液。設置患者的血流量為220~250 mL/min,設置患者的換液流量為50~100 mL/min,設置患者的置換總量為12~25 L,設置患者的透析時間為每2周2次濾過,3次透析,連續(xù)治療3個月。為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抗凝,必要時需要皮下泵注低分子干預予以抗凝;C組采用血液灌流的方式予以治療。將血液灌流器置于血液透析器之前,設置患者的血流量為220~250 mL/min,設置患者的透析時間為每兩周1次灌流,4次透析,連續(xù)治療3個月。血液灌流每次4 h,2 h灌流后為患者擬行2 h血透。
1.3 觀察指標:采用放射免疫法對三組患者的β2-微球蛋白進行檢測;采用全自動分析儀對三組患者的三酰甘油、血白蛋白、血肌酐、膽固醇、血紅蛋白、尿酸、血清鈣、血清磷、血尿素氮、二氧化碳結合力等進行檢測。對三組患者的透析質量進行評分,主要從一般情況、精神狀況、食欲、體質量、貧血改善、電解質、神經系統(tǒng)癥狀、耐受性等方面加以考慮。每項評分最高2分,最低0分。
1.4 統(tǒng)計學分析:本研究采用ⅠBM 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所有計量資料采用t值檢測,并采用()表示,P<0.05為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反之無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不同血透方式對患者病情的影響:經過透析治療之后,三組患者的β2微球蛋白等水平都有所下降,但是B、C兩組的下降高于A組,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B、C兩組比較,差異不明顯,P>0.05,
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2 不同血透方式對患者臨床指標的影響:血液偷襲之前,患者的三酰甘油、血白蛋白、肌酐、膽固醇、血紅蛋白、尿酸、血清鈣、血清磷、尿素氮、二氧化碳結合力等指標不存在明顯的差異,血液透析之后明顯改善,但是B、C兩組的改善更為明顯,與A組相比,P<0.05,差異明顯,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B、C兩組比較,差異不明顯,P>0.05,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3 不同血透方式對患者并發(fā)癥的影響:本研究組血液透析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更高,而血液透析濾過組和血液灌流組兩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不存在明顯差異,綜合比較三組患者,除了心絞痛以外,其余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存在差異,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4 不同血透方式的質量評分:經過綜合分析比較,A組的評分為(8.42±1.26),B組的評分為(11.21±2.34),C組的評分為(11.38 ±2.14),B、C兩組和A組評分之間存在差異,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B、C兩組之間的評分無差異,P>0.05,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尿毒癥毒素主要是能夠通過腎臟排泄,當腎功能衰竭之時堆積在患者體內的具有生物活性的一種物質。一般情況下尿毒癥的毒素主要可以從三方面進行論述:分別是小分子的毒素,如肌酐、尿素等;中分子或大分子的毒素,如甲狀腺素或腎上腺髓質等;和蛋白質結合的毒素及一些經過化學修飾的蛋白質,如β2-微球蛋白等[3]。
對于尿毒癥的治療一般都采用血液透析的方式進行,但臨床上血液透析的方式并非一種,而且不同血液透析的方式所起到的效果也不相同,其并發(fā)癥發(fā)生的程度也不同。但是從整體上來說,血液透析方式治療能夠有效的將患者的一些中小分子的毒素清除干凈,同時對于一些較大的毒素也能夠更好的清除和吸附。本研究詣在分析不同的血液透析方式對于尿毒癥患者的臨床治療指標和透析質量,從本研究的結果來看,B、C兩組患者的透析效果更好,說明一般血液透析聯(lián)合血液透析濾過方式或血液灌流方式的透析對于尿毒癥的治療具有更好的應用價值。針對于此進行分析,血液灌流方式在治療患者的過程中也能夠更大程度上減少患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情況。而本研究所得結果與上述研究表述一致,能夠起到相互印證的作用。
所以,通過本研究的分析和探討,能夠得出,臨床上治療尿毒癥患者采用血液透析濾過或血液灌流方式都具有顯著的成效,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身體質量,降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具有推廣使用的價值。
[1] 楊永軍.血液透析聯(lián)合血液灌流治療尿毒癥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3,14(13):132-133.
[2] 張亞男.不同血液凈化方式對尿毒癥患者療效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3,24(11):42-43.
[3] 張錄燕,徐德君,孫穎,等.血液灌流聯(lián)合血液透析治療尿毒癥并發(fā)癥的臨床效果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4,12(27):2134-2136.
R459.5;R692.5
B
1671-8194(2016)32-01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