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信,楊果平
(山西省陽城縣南環(huán)路畜牧局,山西 晉城 048100)
供應壓力難以緩解,玉米市場不容樂觀
劉國信,楊果平
(山西省陽城縣南環(huán)路畜牧局,山西 晉城 048100)
2015年國內玉米市場行情如坐“過山車”般頻繁波動,既有國儲首次下調收購價格影響,又面臨加入WTO設定的15年緩沖期到期大量進口糧源沖擊,同時,還存在消費需求疲軟等問題,導致市場價格一路走低;2016年仍然面臨“高產量、高庫存、高進口”的“三高”窘境,同時,國家臨儲玉米收購政策仍有調整預期,受宏觀經濟下行壓力影響,預計市場恢復增長依然緩慢,因此,在國內市場供需偏空的背景下,未來玉米市場依舊存在持續(xù)探底風險。
近年來,由于消費需求旺盛,國內玉米市場一直處于緊平衡狀態(tài),市場價格不斷攀升。但從2013年開始,玉米市場供求關系發(fā)生重要逆轉,由供需偏緊轉向供大于求,從此步入漫漫熊途,特別是2015年新季玉米上市以來,價格更呈現斷崖式下跌。進入2016年后,盡管在元旦、春節(jié)等節(jié)日需求拉動下,養(yǎng)殖行情連續(xù)開啟上漲模式,但對于玉米市場提振作用非常有限,市場價格依舊深陷寒冬,至今讓人看不到一絲春意的希望。
農業(yè)部對全國集貿市場定點監(jiān)測數據顯示,2月份第2周全國玉米平均價格2.10元/kg,比前1周下降持平,同比下降12.5%。育肥豬配合飼料、肉雞配合飼料、蛋雞配合飼料平均價格分別為3.08元/kg、3.14元/kg、2.88元/kg,同比分別下降6.4%、7.1%、6.8%。目前,河北、山西、山東、陜西等主產區(qū)玉米價格已跌至每噸1 600~1 800元,較前兩年同期每噸下降500元以上;南方地區(qū)如廣東、浙江、湖北、江西、江蘇等主銷區(qū)玉米價格跌至每噸2 000~2 200元;南北港口的玉米平艙價亦出現較大幅度下滑,其中,錦州、鲅魚圈等主要港口玉米收購價格已降至2 000元/t左右。
據了解,長期以來為保護農民利益,調動生產積極性,我國對玉米實行保護價托市收購政策,玉米行情因此在國家臨儲收購拍賣政策引導下人為波動較為明顯。如2015年春季,我國臨儲玉米完成2014/2015年度8 328萬t的天量收購以后,當時就對不斷下行的玉米行情起到一定提振作用,但后來隨著養(yǎng)殖業(yè)與深加工企業(yè)需求持續(xù)疲軟,大量低價進口玉米與替代品沖擊,國內玉米庫存受制于雙重夾擊難以如期釋放,在高庫存壓力下,價格從2015年7月中下旬開始跌幅逐漸加大;到了9月上旬,國內主產區(qū)和主銷區(qū)平均批發(fā)價格分別比上年同期下跌14.9%、11.8%。其中,華北黃淮產區(qū)價格同比下跌20.2%,每噸直逼1 700元,跌至2011年5月份以來的最低水平。
2015年秋季新玉米上市后,適逢國家首次下調玉米臨儲收購價格,這樣隨著新玉米批量上市,市場供應壓力不斷增強,在市場一致看跌的氛圍中,新玉米現貨價格再次大幅下挫,市場收購價格已經遠遠低于2 000元/t的臨儲價格。進入2016年1月以來,由于農民春節(jié)過年急于手中玉米變現,產區(qū)玉米市場又迎來新一輪售糧高峰,而此時雖然養(yǎng)殖業(yè)節(jié)日利好行情連續(xù)啟動,但集中出欄影響飼料消費,用糧企業(yè)采購意愿不強;加之,春節(jié)期間深加工企業(yè)停機,普遍備貨較少,市場難以獲得有力支撐,導致玉米價格偏弱運行,依舊深陷寒冬不能自拔。
近年來,我國玉米連年豐收,庫存不斷增加,但市場需求持續(xù)疲軟,導致階段性供大于求的格局進一步加?。划斍?,盡管玉米收儲價格大幅度下調,但是依然高出國際市價不少,比價優(yōu)勢無疑刺激進口數量不斷放大,這些都對玉米價格形成了壓制,預計2016年國內玉米市場弱勢格局難改,未來價格下跌仍將是市場運行的主基調。
從生產供給來看,玉米連年豐收,國內庫存高企,市場供過于求局面難以迅速扭轉。國家統(tǒng)計局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玉米播種面積為38 116.6千公頃,較上年增加1 040.5千公頃,增幅2.8%;總產量為22 458萬t,較上年增加893.4萬t,增幅4.1%,創(chuàng)下歷史最高水平。相關信息顯示,截止2016年2月20日,東北玉米臨儲入庫累計達到8 382萬t;目前東北各地受委托玉米收購庫點的收購工作已陸續(xù)恢復,市場預計收購進度很快就會達到節(jié)前水平。照此推算,到4月30日收購結束,收購總量會輕松突破上年高點,有望突破9 000萬t的大關,屆時國內玉米總庫存將超過2億t。
去年以來,盡管國內玉米庫存高企,但由于國內外價格相差懸殊也導致進口數量激增。海關數據顯示,2015年玉米及其替代物進口總量達4 235萬t,其中,玉米進口量為470萬t,較2014年大增82%;大麥進口量1 070萬t,同比增加98%;高粱進口量跳增85%,達到1 069萬t;DDGS(玉米干酒糟及其可溶物)進口總量為創(chuàng)記錄的682萬t,較上年增加26%。
從市場需求來看,受經濟增速放緩,畜產品消費減弱,國內外價差居高不下等根本性因素影響,國內玉米消費增長仍然保持較低水平。首先從養(yǎng)殖業(yè)方面來看,產能恢復仍需時日,終端消費依舊不佳。盡管當前全國生豬價格呈偏強態(tài)勢,價格處于相對高位,但生豬價格上漲并非由需求放量帶動,而是生豬存欄量維持在較低水平,其供應能力不足所致。統(tǒng)計數據顯示,截止2015年12月全國生豬存欄38 379萬頭,同比下降9.0%;能繁母豬存欄3 798萬頭,同比下降11.4%,這也是自2013年末以來連續(xù)28個月下降,與2013年8月相比,累計下降 1 214萬頭,下降幅度高達24.2%。能繁母豬存欄量處于歷史低位,表明市場供應仔豬能力下降,不利于存欄量的可持續(xù)性增加,進而不利于對飼料用玉米的消耗。
其次,由于缺乏消費提振,玉米深加工下游產品價格不斷走低,導致玉米行情弱勢難改。隨著原料玉米價格的下跌,在一定程度上為深加工企業(yè)帶來利潤改善的機會,玉米成本降低帶動深加工企業(yè)開工率提升,但隨著淀粉、酒精供應壓力增加,下游產品價格亦出現大幅下跌,將反過來制約深加工企業(yè)開工率,進而影響到玉米需求,不利于對玉米行情的支撐與提振。
由于玉米產量大幅增加,需求相對疲軟,預計2015/2016年度玉米結余量為4 885萬t。其中,2015/2016年度國內玉米消費總量為17 923萬t,較上年度增加921.8萬t,增幅5.4%。其中,飼料消費10 600萬t,增加600萬t,增幅6%;工業(yè)消費5 350萬t,增加300萬t,增幅5.9%。受國內玉米價格下跌及國家加強替代谷物進口管理的影響,預計2015/2016年度進口玉米350萬t,較上年度減少201.6萬t,減幅36.5%;2015/2016年度大麥進口預計為650萬t,將較上年度減少300多萬t;高粱進口預計為600萬t,將減少400萬t左右。
綜合分析,在宏觀經濟持續(xù)低迷、庫存龐大的背景下,國內玉米供過于求局面短期內仍難以扭轉,供求調整尚需更長時間。預計2016年國內玉米市場將延續(xù)供給寬松、需求疲弱的態(tài)勢,玉米行情將繼續(xù)承壓;同時,2016年將處于政策劇烈變化時期,玉米臨儲政策、拍賣政策、定向銷售政策及東北玉米深加工補貼政策等,都有可能給玉米市場走勢帶來不確定因素。
近些年來,國內玉米臨儲價格基本只漲不跌,而國際玉米價格持續(xù)下滑,國產玉米與進口玉米價差進一步拉大,這直接導致了2個后果:一是玉米進口量猛增,二是國產玉米庫存高漲,“洋糧入市,國糧入庫”,部分主產區(qū)甚至出現了“收不了,儲不下,銷不掉,財政補不起”的局面。顯然,高價托底的臨時收儲政策,已經走到了十字路口,當國內外價差越來越大、國內玉米庫存量越來越高、市場倒逼機制越來越強時,玉米的產供銷該看政策的臉色,還是聽市場的召喚?其實,最近發(fā)布的中央一號文件已經給出了答案——玉米逐步實現市場化。
據了解,從2008年以來,在玉米臨時收儲政策保障和托市下,農民種植玉米的積極性被極大地調動起來,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產量連年上升,玉米價格也一路走高。2008年,臨時收儲價每500g還只有0.7元以上,但到2014年,已經猛漲到1.13元,上漲了近60%。然而,與國內玉米價格單邊上揚相反,國際市場價格已連續(xù)3年走低,由于差價懸殊,進口玉米正源源不斷進入國內消費領域,而國產玉米卻被束之高閣,導致庫存嚴重積壓。顯然,政府高價托底干預市場的臨時收儲政策,弊端日益凸顯,已經不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供求關系的自我調整。
業(yè)內人士表示,從2015年國家出臺的一系列玉米相關政策來看,減少未來玉米種植面積將會成為國家調控的主要方向,那么也勢必會在玉米價格上做文章,通過下調價格來控制種植戶改種其他作物或是更新種植技術,這也是農產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個方面??梢哉f,2015年新季玉米臨儲價格大幅度下調,既是市場倒逼的自然結果,也是產業(yè)調整的必然選擇,今后玉米臨儲政策甚至會全面取消。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價格是反應供求關系的,而且是由供求關系決定的,只有充分發(fā)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主導作用,才能使糧食價格回歸市場。這樣既有利于鼓勵飼料和深加工企業(yè)等多元市場主體多收糧、多存糧、多用糧,有利于促進國內玉米產業(yè)長期健康發(fā)展;還能釋放信號,合理引導市場預期,積極穩(wěn)妥地引導農業(yè)種植的結構調整;對于農民而言,也是一次深刻的市場意識培訓和風險精神的教育,因為沒有只漲不跌的市場。但同時我們也要看到,玉米臨儲政策的調整,對農民利益帶來的沖擊也是實實在在的,必須有一個漸進與適應的過程。
從長遠發(fā)展來看,盡管當前玉米價格已經大幅度下調,但依然高于國際市場不少,未來玉米價格下行壓力依然較大。對此,農民要有充分的市場預期和準備,適時調整種植結構。但是調整之后種什么,糧食主產區(qū)的政府部門要做好有效引導和服務,既要調整,也要避免盲目性,同時著眼長遠大力培育新的產業(yè)上下游的支撐力量;政策制定者和執(zhí)行者更要充分考慮到農民的承受能力,既要持續(xù)推進改革,也要實現平穩(wěn)過渡。在統(tǒng)籌考慮各方市場主體利益和意愿的基礎上,要始終堅持把農民利益放在重要位置。
豬糧安天下。農民種糧,本身就是對國家糧食安全的一份責任與擔當,改革發(fā)展的陣痛不能都讓農民來承擔。只有不斷加大對農業(yè)基礎設施和農業(yè)科技支撐的投入,不斷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不斷創(chuàng)制強農惠農富農新的抓手、新的平臺,我國糧食安全的大局才能守得住,我們方可期待,經歷改革陣痛的玉米市場才會真正走向成熟。
2016-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