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洪運用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神經麻痹臨床經驗
聶培瑞指導老師:文洪
(山西省針灸研究所,太原 030006)
【關鍵詞】文洪;周圍性面神經麻痹;針灸治療
文洪系山西中醫(yī)學院針灸推拿系教授,主任醫(yī)師。第5批全國老中醫(yī)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從事針灸臨床工作30余年,曾遠赴非洲擔任喀麥隆總統(tǒng)保羅比亞保健醫(yī)生八年余,擅長用針灸療法治療功能障礙性疾病,諸如中風、面癱、各種疼痛性疾病及脊柱相關疾病。
周圍性面神經麻痹中醫(yī)稱“面癱”,是以口眼歪斜、多以一側面肌功能障礙為特點的周圍神經病變,此病發(fā)病率高,各個年齡段的人均可罹患此病,但以青壯年為主發(fā)人群。面癱從證型上可分為風寒型、風熱型及風痰型,發(fā)病機理為風寒、風熱、風痰之邪侵襲面部經絡,以致經氣阻滯,經筋失養(yǎng),筋肉縱緩不收而發(fā)病。筆者師從文洪老師兩年來,目睹老師采用針灸為主治療此病,療效顯著,深受患者好評。
初期風邪偏勝,宜疏風解表,通暢經絡,手法宜輕宜淺
該期一般持續(xù)7~10 d,癥狀可持續(xù)加重,患病前5 d為癥狀加重高峰期。文洪教授認為,初期證型多為風邪偏勝,夾雜邪毒,或熱或寒,宜疏風解表,通暢經絡,驅邪外出。治療上首先要辨清何經罹患,做到有的放矢,“頭為諸陽之會”,手足三陽經在頭面部均有分布,但臨床上該病多以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受侵襲為主,其他經絡次之,故在取穴上以上述經絡穴位為主,其他經絡穴位為輔,遵循局部與遠端取穴原則,取足陽明胃經之四白、地倉、頰車、足三里、上巨虛、下巨虛,足少陽膽經之風池(不留針)、陽白、陽陵泉,手陽明大腸經之合谷,足厥陰肝經之太沖,太沖穴雖不為手三陽經之腧穴,但與合谷穴相配為四關穴,具有行氣解郁、活血通經的作用,是治療面癱的常用穴、經驗穴。以上穴位除足三里、上巨虛、下巨虛、陽陵泉用一寸半毫針針刺外,其余均用一寸毫針針刺,除陽白穴平刺外,其余均直刺,風邪在表,手法宜輕宜淺,不宜過重過深,這好比一棵即將被颶風吹倒的大樹,此時如果盡力去扶它,不僅扶不起反而會傷及無辜,所以要因勢利導,讓樹順勢而下,而不至于樹倒下時砸了別的東西。治療上初學針灸者急于治病,常常手法過重,針刺過深,急于治病的想法可以理解,但治病方法卻不可取,其結果往往事倍功半,甚則欲速而不達。所以文洪老師治療此病,初期往往手法輕、位置淺,這樣不致引邪深入,閉門留寇,同時配合膀胱經、督脈拉罐、拔罐以期疏風解表,時間越早效果越好。有的患者感受風毒較重,表現為耳后乳突下劇烈疼痛,或者偏頭痛,文洪老師認為此為風毒侵襲、阻滯膽經,氣血瘀滯所致,此證型西醫(yī)學為感染病毒,面對這種情況可強瀉合谷和太沖二穴,效果不明顯可以在患側耳背劃割刺絡放血。臨床經驗證明,兩種方法完全可替代抗病毒藥物及激素治療。文洪老師認為初期治療非常重要,有道是“萬事開頭難,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有些患者恢復差,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前期治療方法不當,有些醫(yī)者開始就給患者采用電針治療,刺激強度大,不僅加重了病情,而且給后期恢復留下障礙。
恢復期風邪漸消,宜疏通經絡,溫經通陽,平衡陰陽
良好的開端,有助于清晰明白愈后,從而能把握病情的發(fā)展演變,治療上因勢利導,自然水到渠成,該病恢復期,一般為發(fā)病十天至一月左右,此期大部分患者耳后疼痛、偏頭痛、迎風流淚等癥狀逐漸消除,患側眼瞼先趨于康復而能閉合,面頰及嘴角的康復相對滯后。文洪老師認為,諸痛漸消,眼瞼閉合,說明風毒之邪已消,面癱從根本上說是面部經絡氣血左右不平衡所致,而任督二脈居中,任脈為陰脈之海,督脈為陽脈之海,具有很好的調節(jié)諸脈氣血的作用,我們治療的最終目的是疏通經絡、調暢面部經絡氣血,達到陰陽的平衡,從而恢復患者的原貌。調節(jié)此二脈更有利于陰陽的平衡,所以該期選穴上除選擇初期穴位外還選擇督脈、任脈上的穴位,諸如百會、上星、承漿、中脘等穴。文洪老師認為,面癱主要表現為面部肌肉的“不動”,屬“靜”、屬“陰”,靜則治之以動,陰則治之以陽,此期可配合神燈照射面部,溫陽通脈。如果預后差,還可配合火針治療,采用火針深速刺胃經之足三里、上巨虛、下巨虛等穴位,此三穴為足三陽經之合穴,火針針刺可溫陽化氣、溫通經脈,更助于經絡的疏通,大多數患者此期經合理、正確的治療,病情會趨于康復。
后遺癥期邪去正衰,瘀阻脈絡,宜扶正活血,強通經絡
該期是指部分患者發(fā)病月余,預后差,癥狀持續(xù)存在,恢復不明顯。文洪老師認為該期大多數證型為邪去正衰,久病瘀阻脈絡,治則為溫陽扶正、活血通絡。這種情況下選穴及刺法都相應發(fā)生變化,取足太陽膀胱經之攢足穴,任脈之氣海、關元穴,其余取穴與前兩期大體一樣,刺法與前期比較變化較大,眼部癥狀較重者,患側陽白穴透刺魚腰穴,攢足穴透刺魚腰穴;面頰及嘴角癥狀重者,患側太陽穴透刺地倉穴,頰車穴透刺地倉穴,患側地倉穴透刺水溝穴,該刺法均在起點穴進針0.1~0.3 cm,然后平刺向終止穴,比如用1.5寸毫針直刺頰車穴0.2 cm然后平刺地倉穴。此針法需緩緩進針,手法應輕巧,切忌針刺過深,用力過猛而損傷脈絡筋肉導致水腫。后遺癥期采用透刺法可增強經絡的疏通作用,同時溫針灸氣海、關元、足三里、上巨虛、下巨虛等穴位,疏通經絡的同時溫陽扶正。為加強活血化瘀的作用,文洪老師常在患側頰黏膜橫線刺絡放血,具體方法為距患側嘴角1寸橫線處,以此為橫軸,用新九針之鑱針縱向劃割頰黏膜,長度為1 cm左右,間隔1 cm,前后2~3處,出血為度,不宜劃割太深,吮吸、吐出瘀血后,淡鹽水漱口。這樣雙穴透刺強通經絡,溫針灸溫陽扶正,頰黏膜刺絡放血活血化瘀,三管齊下,使經絡氣血通暢、旺盛,達到扶正祛邪、活血通絡的目的,臨床效果也非常顯著。
討論
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屬西醫(yī)神經內科疾病,目前此病的治療不外乎中醫(yī)、西醫(yī)、中西醫(yī)結合三種方法。西醫(yī)以抗病毒、消炎、營養(yǎng)神經、理療為基本治療方法,中醫(yī)則以針灸、中藥、民間療法等多種方法為治療方法。在我國大多數面癱患者以針灸治療為首選,文洪老師認為這足以證明針灸治療該病的優(yōu)勢。相對西醫(yī)治療針灸療法醫(yī)療費用低,療效肯定,后遺癥少。作為針灸醫(yī)者更應該很好地繼承和發(fā)揚這一傳統(tǒng)療法??v觀文洪老師針灸治療該病,以疏通經絡為總綱,以分期論治、辨經論治為論治主線,采用分經針刺、平衡針刺、溫熱針刺、雙穴透刺等諸多療法治療該病,療效肯定。
(收稿日期2015-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