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雅玉 通訊作者:韓履祺
(山西省中醫(yī)院,太原 030012)
韓履祺應用名方舉隅
錢雅玉通訊作者:韓履祺
(山西省中醫(yī)院,太原 030012)
【關鍵詞】韓履祺;七味白術散;十全育真湯;半夏瀉心湯
七味白術散加味
慢性腎臟病出現消化道癥狀,既是腎病的一部分,也是整體狀況的反映。主要為素體脾胃虛弱,致濕邪內壅,阻滯三焦,氣機不利,肝脾(胃)不和?!鞍俨〗杂善⑽杆ザ?。如腎病綜合征,本虛標實之證。本虛以脾腎虛為主,尤其脾胃受損,運化失司,水濕內停,泛濫肌膚而成水腫;脾失升清,精微下泄,出現蛋白尿;氣虛濕阻,血行不利,濕瘀互結,致病纏綿難愈。如IgA腎病發(fā)病及反復,胃腸道感染是主要誘因之一,胃腸道感染或其他病引起胃腸黏膜功能障礙,中醫(yī)認為系脾胃氣虛,飲食不化。慢性腎衰為本虛邪實,病本在腎,脾腎衰敗,脾虛不運,氣血陰陽失調,虛而生邪,濕熱、濁毒、瘀血互結內阻,壅滯三焦,出現納差嘔吐,乏力浮腫,二便不通等癥。因此,治腎之病,當先實脾,從脾胃論治是治療腎病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韓老師選用錢乙《小兒藥證直訣》中七味白術散加黃芪、桂枝而成芪桂白術湯,用于慢性腎臟病辨證為脾氣虧虛、水濕內停者,臨床頗有療效。
方中黃芪補中益氣、利水消腫、益氣固表止汗,補脾肺之氣,補而不膩,被稱作“補氣圣藥”,在多種補益方劑中均為君藥;桂枝發(fā)汗解肌,調和營衛(wèi),無汗發(fā)汗,有汗止汗,溫陽化氣,溫通經脈,平沖降逆,辛散邪氣。在《傷寒論》中桂枝不同的配伍,體現不同的功效,尤其化氣行水、調和營衛(wèi)、溫通血脈等作用,尤顯卓效;黨參健脾益氣;白術益氣燥脾、培中補土;茯苓甘淡而平,甘則能補,淡則滲濕,可泄參、術之熱;甘草平和益脾,此四味乃四君子湯,為治氣虛總方。治脾胃氣虛、運化乏力。藿香健脾化濕,能補能滲,能升能降;木香升降諸氣、宣通上下、調中行滿;葛根升發(fā)清陽,鼓舞胃氣上行。本方藥只有九味,但方中有方,因而體現了益氣健脾、溫陽化氣、溫通血脈、化濕行氣、補瀉并施、通調升降等。
患者,女,68歲。2012年6月26日就診?;颊叻磸统霈F浮腫、尿中多泡沫9年,乏力1年。癥見倦怠乏力,畏寒,納差,時有惡心,失眠,眼瞼及雙下肢浮腫。舌暗淡,苔膩,脈細弦,查:血肌酐為392 μmol/L,尿蛋白為(++),血常規(guī):Hb91 g/L,血壓為155/95 mmHg。診斷:慢性腎衰,中醫(yī)辨證:脾氣虧虛,水濕內阻。治以芪桂白術湯加味:黨參9 g,白術6 g,茯苓皮30 g,葛根12 g,山藥15 g,黃芪30 g,桂枝6 g,姜半夏9 g,藿香6 g,4周后浮腫稍減,乏力、納差有所改善,時有腹脹,化驗:血肌酐為323 μmol/L,24 h蛋白尿0.6 g,血壓為150/95 mmHg,上方加砂仁6 g,大腹皮18 g,繼續(xù)治療4周,血肌酐為301 μmol/L,24 h蛋白尿0.3 g,血壓為145/90 mmHg,眼瞼浮腫消退,乏力和納差等癥狀均已明顯改善。
十全育真湯
消渴病腎病(糖尿病腎病)基本病因病機為稟賦不足、后天失調、“煩勞則張”,即五臟柔弱致陰精耗損,氣陰兩虛,屬廣義虛勞的范疇。消渴病日久不愈,熱盛傷津,或氣虛乏運,或陽虛寒凝等均可致血行凝澀不利,或與痰濕(熱)互結,阻于腎絡。瘀血既是導致消渴病腎病的發(fā)病因素,又是消渴病腎病發(fā)展的病理產物之一。消渴病腎病早至中期(糖尿病腎病3~4期)雖虛損不甚,蛋白尿不多,但已顯陰陽氣血之不足,以脾腎氣陰兩虛為主,兼夾血瘀及痰濕等。
張錫純謂十全育真湯“用黃芪以補氣,人參以培元氣之根本,知母以滋陰,山藥、元參以壯真陰之淵源,莪術以消瘀血,丹參化瘀血。龍骨、牡蠣取其收澀之性,能助黃芪以固元氣,其溫潤之性,能助知母以滋真陰;其開通之性又能助莪術以消融瘀滯”。全方“補助人身之真陰陽、真氣血、真精神,故曰十全育真是也”。該方組方嚴謹,配伍恰當,藥證合指,故選用治療消渴病腎病早中期,辨證為脾腎氣陰兩虛、瘀血內阻之證。
消渴病腎病雖屬虛勞之范疇,但又有其特征。比如本病發(fā)生的主要原因是消渴日久傷腎,腎氣虧虛,故當增補腎之品,如枸杞子、山茱萸、五味子。枸杞子、山茱萸不僅可滋補肝腎,枸杞子尚可補腎陽,在大隊滋陰藥中加入,亦有陰中求陽之意。此外,現代藥理研究提示,該二藥尚有降低血糖作用。長期飲食失節(jié),積痰生熱,或久病脾虛,均可致脾胃功能損傷、腎失所養(yǎng)。脾胃虛損是本病的主要病機之一,從脾胃論治,是治療消渴病腎病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益氣健脾加白術、雞內金、茯苓等。
患者,女,62歲。2013年3月2日就診。患2型糖尿病8年,反復出現浮腫、乏力,尿中多泡沫1年。癥見倦怠乏力,頭暈,自汗,視物不清,失眠,肢體麻痛,舌暗淡,有瘀斑,少苔,舌下青筋顯露,脈細數無力,雙下肢凹陷性水腫明顯。查:空腹血糖為11.2 mmol/L,24 h蛋白尿0.9 g。眼科檢查:糖尿病眼底病變。血壓為135/85 mmHg,腎功能正常。診斷:2型糖尿病合并腎?、羝?。中醫(yī)辨證:脾腎氣陰兩虛、瘀血內阻。韓老師以益氣養(yǎng)陰、活血化瘀為法,治以十全育真湯加味:生山藥15 g,生黃芪18 g,知母9 g,元參9 g,生龍骨18 g,生牡蠣18 g,丹參15 g,三棱6 g,莪術6 g,黨參9 g,石韋15 g,鬼箭羽15 g,4周后乏力、自汗、失眠有所好轉,仍覺肢體麻木,加地龍6 g,水蛭15 g,化驗:空腹血糖8.8 mmol/L,24 h蛋白尿0.6 g。繼續(xù)治療4周,空腹血糖為6.3 mmol/L,24 h蛋白尿0.3 g。雙下肢浮腫消退,神疲乏力和腰膝酸軟等均已明顯改善。
半夏瀉心湯加味
慢性腎病遷延日久,多為本虛標實之證。本虛以脾腎虛為主,實邪常見濕、毒、瘀及風邪等,尤以濕邪為多。治療應以調補脾胃、調和氣機、調和寒熱為法,從而使脾胃運化正常,“水精四布,五經并行”,更滋補腎臟,以使腎病得以康復。
“中焦如衡,非平不安”,針對脾胃氣虛、樞機不利、寒熱互結之基本病機,仲景立“半夏瀉心湯”,主治脾胃氣虛、氣機不暢、寒熱互結痞證,該方寒熱并用、補瀉兼施,使中氣和調,上下通達,而消痞證。故凡腎病日久,脾胃虛弱,以致虛中夾實、寒熱互見、濕阻中焦、氣機痞塞,而見乏力納差、脘腹脹滿、不耐寒熱,而見食滯痰積之證,均可用半夏瀉心湯為主治療。腎病并脾胃病時,樞機不利,升降失常,脾失升清健運,胃失和降通順更為突出,如腎病綜合征氣化不利,水濕內停,日久化熱,濕熱壅滯,而見頭身浮腫,口苦口干不欲飲,納差腹脹,小便黃而不利,大便黏滯不爽。又如慢性腎衰,脾虛運化失司,胃氣不降,濁邪上逆,濕濁內壅,日久化為濁毒,出現納差口臭,惡心嘔吐,尿少便結等,在半夏瀉心湯基礎上加柴胡、枳殼,方名柴胡半夏瀉心湯。
方中柴胡和解少陽、解表清熱、疏肝解郁、升陽舉陷?!渡褶r本草經》謂其:“主心腹,去腸胃中結氣,飲食積聚,寒熱邪氣,推陳致新。”枳殼行氣化痰、散結消痞,二者相伍。柴胡疏肝解郁而升清,枳殼行氣消積而降濁,共為治寒熱痞滿之要藥,尤其“柴胡以推陳致新之功而為君藥”。半夏、干姜辛開散結通痞,黃芩、黃連苦降泄熱燥濕,黨參、甘草、大棗甘溫益氣,全方補脾胃之根本,健中焦之樞機,調脾胃之升降,泄寒熱之濕邪,通阻塞之痞滿。
患者,女,72歲,2013年3月3日就診。主訴:小便澀痛1年余。既往史:25歲時曾患急性腎盂腎炎。尿培養(yǎng):大腸埃希菌。尿常規(guī):PRO(-),LEU(±),RBC:0個/HP,WBC:145個/HP?,F癥:小便澀痛,尿不盡,小腹憋脹,口干,口苦,胃脘不適,嘈雜滿悶,眠差,大便稀,畏生冷。舌紅苔薄黃,脈弦細。診斷:尿路感染。中醫(yī)辨證:脾胃氣虛、寒熱互結。韓老師以益氣健脾、和胃消痞為法,治以柴胡半夏瀉心湯加味,藥用:柴胡12 g,枳殼12 g,半夏10 g,干姜6 g,黃芩10 g,黃連9 g,黨參10 g,甘草6 g,大棗3枚,蒲公英30 g,谷麥芽各30 g,吳茱萸3 g,7劑。復診:2013年3月17日。尿路癥狀好轉,尿后尚有少腹部憋脹感,嘈雜滿悶明顯改善,尿常規(guī):WBC:30~40個/HP,脈弦細。照上方加枳實9 g,15劑。三診:2013年4月2日癥狀好轉,納好,眠可,精神佳,腰困,尿常規(guī):WBC:10個/HP。脈弦細。照上方加川斷15 g,15劑。后復查尿常規(guī)正常,諸證悉平,至今未復發(fā)。
討論
“先天稟賦不足,臟腑柔弱”是慢性腎病的內在因素[1]。腎病日久,以腎虛為根本[2]。長期久病或者勞傷過度,導后天之精化生不足,致脾胃功能受損,故脾腎虧虛是慢性腎病的發(fā)生的根本。臟腑氣機失調,可導致痰濕、瘀血、毒邪的產生,進而加重了疾病的進展。因此,對于慢性腎臟病韓老師以健脾補腎、活血清熱、調暢氣機為法,七味白術散加味健脾益氣,化氣祛濕;十全育真湯益氣養(yǎng)陰、活血化瘀;半夏瀉心湯益氣健脾、和胃消痞,均是對此法的很好詮釋。
國醫(yī)大師路志正說:“方劑是前人長期臨床經驗,按照中醫(yī)藥學理論,優(yōu)化組合之升華結晶,歷代一些醫(yī)學大家無不對此進行深入研求?!盵3]歷經千百年臨床檢驗的經典方劑,療效穩(wěn)定、可靠,因此,辨證應用名方,可以賦予這些名方千古不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 耿乃志,郝婭妮,初云海,等.糖尿病腎病病因病機的再探討——栗德林教授辨治糖尿病腎病的學術經驗總結[J].中醫(yī)藥信息,2012,29(1): 68-69.
[2]張巖.糖尿病腎病的中醫(yī)病因病機淺析[J].光明中醫(yī),2010,25(3):406-407.
[3]朱良春. 章次公醫(yī)術經驗集[M].長沙: 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 3.
(收稿日期2015-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