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鐵錚(北京林業(yè)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
大學生“逃客”增多的原因是錯綜復雜的。在分析、判斷和研討對策時,切忌簡單化。一些課程設置不合理,不符合學生的需求。無論教師怎樣說,也難以調(diào)動學生聽課的積極性;有的課程雖然很重要,但教師講得索然無味,“逃客”自然難免;學業(yè)負擔過重、社團活動太多、打工兼職頻繁等,都會誘發(fā)學生成為“逃客”。但是有的學生連教師的面都沒有見過就成了“逃客”,自然不能全部歸錯于教師的講授了。對自己的未來不大清晰、缺少學習動力、沒有求知欲望、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也是“逃客”形成的誘因。既然“逃客”的形成如此復雜,那么將“逃客”轉化成“聽客”也就成了一個宏大的系統(tǒng)工程,需要綜合治理:對于教師而言,把有意義的課講得有意思是最重要的教學基本功,再有水平、有學問的教師,也不該“茶壺里煮餃子”;對學校而言,重要的是在教育教學改革上多想點子、多給政策、多出對策;對社會而言,積極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圍,讓每個人都真正明白靠真本事吃飯才是硬道理,而真本事有許多是通過課堂學習獲得的。
@ 張奕(北京聯(lián)合大學師范學院黨委副書記):
周琦的《目標與手段的背離—大學生“隱性逃課”的社會學分析》,對“隱性逃課”給出了定義,即“隱性逃課”是指學生按時去上課,似乎也在認真聽課,但實質(zhì)上則“人在心不在”“形在神已跑”。“隱性逃課”越來越成為我們大學教師心中隱隱的痛。如何從根本上找到破除頑疾的有效方法?筆者認為,第一,要學會信任學生,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堅持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知自我、認識使命,不斷端正學習態(tài)度、培養(yǎng)對學科專業(yè)的濃厚興趣;第二,要學會讓每一堂課成為精品,發(fā)揮好教師課堂第一責任人的作用,引導教師處理好科研與教學之間的關系,把開好每一門課、爭取每一堂課都能留下精彩成為教師畢生的追求;第三,要學會善用制度,要建構起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現(xiàn)代管理制度,從源頭上助力大學的科學化進程,要將對課堂和考核環(huán)節(jié)的高效管理自覺納入到現(xiàn)代大學治理體系中,讓“逃客”遠離大學人,成為孤家寡人;第四,要學會高效使用現(xiàn)代技術手段,讓 “點名神器”、無線網(wǎng)絡的自如開閉不再僅僅停留在童話,見招拆招?!疤涌汀被貧w課堂是我們共同的期盼!
@封林(三峽大學學工部部長):
學生逃課在高校是一個普通現(xiàn)象。有調(diào)查顯示:大學生認為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渠道還是“教師的課堂講授”,所以教師有必要研究清楚學生為什么要逃離自己的課堂,他們逃課之后又去干了什么。一方面,要從更深層面去了解學生,而不是一味地想辦法“防逃”或“任逃”;另一方面,要幫助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學習態(tài)度。大部分學生認為“逃課”的原因無非是“畏學”“控制力差”“老師講得不好、聽不懂”……這些大多是一些表面的原因,根本上還是理想信念意志力的缺失。
@李愛民(中央財經(jīng)大學黨委宣傳部副部長):
“逃客”類型不同,逃課原因也各異。一種類型的“逃客”是所有課程“通逃”。這類學生進入大學后,沒有了教師和家長的監(jiān)督,對專業(yè)不感興趣,失去了繼續(xù)深造的目標和前進動力,經(jīng)受不住課堂之外的誘惑,樂得逍遙自在,玩得不亦樂乎,結果一無所獲。另一種類型的“逃客”是個別課程“選逃”,又分為兩種:一是積極型“逃客”。這類學生通常有自己的主見,對于教師授課精彩或者自學有難度的課程不會放棄。但不愿意把時間浪費在一些教師授課水平不高、效率低且通過自學完全可以掌握的課程上面,逃課是為了做自認為更有價值的事。二是消極型“逃客”。這類學生選擇逃課還是不逃課,完全看教師和學校管理是否嚴格,要求嚴格的課程就規(guī)規(guī)矩矩聽,要求不嚴的課程則一逃了之,只求及格萬歲。因此,解決“逃客”逃課問題,需要分析原因,合理引導,對癥下藥。
@ 董會澤(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文法學院黨委書記):
逃課與反逃課已成為大學師生間的一種博弈。學生說,不是我們非要逃課,而是課堂真的沒有魅力;教師委屈地說,我們盡可能讓每一節(jié)課都精彩,只是許多知識的學習不可能都很有趣味,難免會枯燥、乏味;學校管理者說,一些學生太自由、太散漫、太個性,缺乏組織性、紀律性,必須嚴肅校紀校規(guī)。高校要根治逃課頑疾。一要建立健全體制機制。從人才培養(yǎng)目標出發(fā),不斷調(diào)整專業(yè)設置,科學制定培養(yǎng)計劃和課程體系,在全面發(fā)展的基礎上,鼓勵學生個性發(fā)展。二要加強教師教育。引導教師不斷優(yōu)化教學內(nèi)容,深化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想去、愛去的健康成長主渠道。三要加強學生學習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激發(fā)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努力成長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