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忠誠 紀海波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體現(xiàn)。”可見,寫作能力培養(yǎng)是語文學科教學的重中之重。用好教材這泉活水,不僅能為學生減負,而且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筆者從幾方面談談自己在用好教材提高學生作文能力的一點體會,以求共勉。
一、汲取作品中美的情操
一篇文章格調的高低、質量的優(yōu)劣與一個人的理想、信仰、世界觀、思想境界的高低有直接關系。教材中許多重視人文精神的作品,對學生健康思想、健全人格、高遠境界、創(chuàng)新品質的形成有著重要作用。鑒賞文本講究“觀文者披文以入情”,當我們引領學生親近文本時,學生會憂其作者之憂,悲其作者之悲,樂其作者之樂。此時,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動情點,喚醒學生潛藏的情感。
二、化用教材中的經典語句
按照中學新課標的要求,學生背誦的篇目很多,但許多學生辛辛苦苦背了很多,只是單純應付考試中的默寫。如果教師指導學生靈活地化用課文經典語句,就會為寫作增色不少。平時教學中,筆者努力通過化用經典語句來感染學生、熏陶學生。化用教材中經典語句,是讀者對知識的再創(chuàng)造與再認識,這種直接從教材中化用名句的訓練方法不僅有助于“化虛為實”,更有助于調動學生自己的積累,解決學生素材貧乏的問題。
三、借鑒經典名篇中的寫作技巧
許多教師在平時作文教學中往往把主題明確、內容充實、立意深刻作為衡量作文的標尺,而語言錘煉、謀篇布局容易被忽略。我們常說議論文要看出觀點,散文要看出“神”,說明文要有特點,但現(xiàn)實中部分學生的作文東拉西扯,缺少謀篇布局意識。作者可臨文訓練,對一些教材里結構安排精當的議論文,敘事清晰的記敘文,生動、翔實的說明文也需要觀察與臨摹。
四、培養(yǎng)學生多元化解讀文本的意識
利用發(fā)散性思維,可以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在作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尤為重要。平時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有意引導學生多元解讀文本,讓學生心中確立起“一材多用”的意識。所謂“一材多用”,就是指學生面對一則材料可以分析出多個話題,面對一個話題可以套多個材料。
閱讀是吸取,寫作是傾吐,一個寫作者必定是知識的擁有者。引導學生這樣思考,可讓學生形成“一則材料服務多個觀點”的意識。那么,只要認真理解了這些材料,它就可以成為學生今后寫作中的“萬能素材”,這樣訓練不僅收到了“以一當十”的效果,而且擺脫了課堂作文教學時間不足的局限性。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