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化
摘 要:閱讀是語文學習的關鍵,而閱讀能力的掌握需要學生掌握一定的解讀文本的能力與技巧。
關鍵詞:初中語文;文本解讀;閱讀能力
由于語文課程改革對學生的探究性閱讀以及創(chuàng)造性閱讀的培養(yǎng)提出了要求,因此就要求老師在閱讀教學中注重對學生文本解讀能力的培養(yǎng),啟發(fā)學生多元化的思維。本文就這一問題展開討論。
一、設置文本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當前初中生的語文閱讀能力亟待提升。因此,語文老師在閱讀教學中要注重對學生文本解讀能力的培養(yǎng),結合教學目標來創(chuàng)設一定的教學情境。首先,老師要營造一種和諧的師生氛圍,與學生建立一種平等、和諧、民主的關系,使學生能夠快樂、開心地融入課堂,并產生一定的學習欲望;其次,老師在講解文本時應該適當設置懸念,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因為中學生對新鮮事物的抵抗力比較弱,懸念的設置能夠帶動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
二、注重文本的分析過程,感悟思考與探討的樂趣
對于語文閱讀的學習,需要一定的閱讀實踐,使學生感受其中的樂趣。閱讀學習首先要讓學生熱愛讀書,并在讀書中感悟一定的哲理;其次,將自己置身于課文中,利用角色扮演法,感悟課文中人物的心理特點以及性格特征,最后可以自行查閱資料,對于一些具有實踐性的課題,學生自行實踐操作。
三、提升老師對閱讀文本的挖掘
不同的學生對于文本的理解都是不同的。作為語文老師,要理解學生的想法,尊重學生的個性,因為每個主體不同,對同一文本都存在著各式各樣的理解。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中,將作品的主題固化為牢籠的方式已經不適應當今的語文閱讀教學。再如,對《故鄉(xiāng)》這一課的人物分析上,人們就會對作品的主人公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文章的主人公是文中的“我”,而有的學生認為“閏土”是本文的主人公。這時老師就應該在尊重差異的基礎上,適時進行點撥,告訴學生小說“主人公”的評定方式,但是也要對學生的思考進行適當贊賞;另外,老師要緊跟時代的腳步,對于新的主題與思想及時更新自己的觀念,正確指導學生對文本中心的解讀。
綜上所述,在語文的閱讀教學中,老師要在提升自己對文本解讀能力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對文本的分析,并創(chuàng)造良好的閱讀情境,使學生在閱讀中提升自己的語文素養(yǎng),在閱讀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為自身的全面發(fā)展而努力學好語文知識。
參考文獻:
王蕊.語文教學文本解讀的有效性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