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素芳 秦芳芳 魏秋良(安陽市腫瘤醫(yī)院,河南 安陽 455000)
?
老年晚期賁門癌介入治療的臨床觀察
張素芳 秦芳芳 魏秋良
(安陽市腫瘤醫(yī)院,河南 安陽 455000)
【摘要】目的 了解胃左動脈化療栓塞治療老年晚期賁門癌的近期療效和兩年生存率。方法 胃左動脈化療栓塞治療老年晚期賁門癌41例,觀察治療后近期療效和不良反應及患者兩年生存率。結果 完全緩解10%,部分緩解68%,無變化22%;不良反應可耐受。2年隨訪期內死亡者平均存活時間為(14.3±2.7)個月,OSF(OSR)>12個月17例,占41.5%;其中18~24個月4例,約占9.76%;所有介入治療患者均無介入相關嚴重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結論 經胃左動脈介入栓塞加灌注化療藥物近期療效顯著,不良反應輕,并能延長患者生存時間。
【關鍵詞】賁門癌;晚期;胃左動脈介入;老年;臨床療效
賁門癌在我國的發(fā)病率較高,屬消化系統(tǒng)高發(fā)腫瘤。患者常因腫瘤侵犯胃底、胃小彎或出現肝轉移而失去手術機會。尤其是老年患者,常常因為不能耐受放療和全身化療,導致臨床效果較差。近年來隨著介入技術的不斷提高及新的化療藥物的應用,通過介入栓塞及灌注化療藥物的方法可以提高老年晚期賁門癌患者的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期。我科經胃左動脈栓塞灌注化療治療老年晚期賁門癌患者41例,取得了較為滿意的臨床療效。
1.1 一般資料:我科2011年3月至2013年2月經胃左動脈介入治療賁門癌41例,全部病例均經內鏡和病理診斷。年齡最大81歲,最小61歲,平均67歲。男性25例、女性16例。主要癥狀為進行性吞咽困難、上腹部疼痛、消瘦等。上消化道造影示賁門部管腔狹窄,管壁不規(guī)則,黏膜充盈缺損,胃底可見軟組織腫塊、胃小彎側胃壁僵硬。固體食物吞咽困難≥1個月19例,半流質食物吞咽困難1周17例,全流質食物(包括飲水)下咽困難1周5例。Karnofsky≥60分。
1.2 材料準備:Seldinger動脈穿刺套件,RH、RLG導管及微導管,血管對比劑、碘化油栓塞劑10 mL,明膠海綿顆粒栓塞劑,化療藥物L-OHP 100~200 mg、5-FU 0.5~1.5 g、MMC 2 mg。另5-TH3受體抑制劑、利多卡因、肝素鈉等。
1.3 方法
1.3.1 導管技術規(guī)范化Seldinger股動脈穿刺,將RH或RLG導管超選擇胃左動脈,造影,根據腫瘤血管顯影,區(qū)分并確定靶血管賁門支;再用微導管沿先植入導管,在微導絲的引導下送達靶血管。完成導管操作。本組41例,介入98人次,全部一次插管成功,其中36次用微管分別超選胃左動脈之賁門支,其余均為5F導管放置胃左動脈灌注栓塞。
1.3.2 藥物注射依次將L-OHP 100~200 mg、5-FU 0.5~1.5 g稀釋緩慢注入,再用MMC 2 mg +碘化油10 mL,充分混勻使成為乳化劑,在透視下緩慢注入,可見碘化油在病灶沉積;最后,根據情況可用明膠海綿顆粒稀釋于對比劑中,在透視下適量栓入靶血管。術畢拔管,穿刺部位加壓包扎,術后給予止酸劑、胃黏膜保護劑、抗生素及止痛劑等處理。對介入后出現的胃腸道反應、骨髓抑制均給予相應的對癥治療。間隔1~1.5個月后重復治療,化療栓塞2次后作食管鋇餐、胃鏡及CT檢查,評價療效。
1.3.3 療效評價。①近期療效:主要指介入后吞咽困難癥狀改善出現時間和程度。引用吞咽困難Stooler分級標準。②遠期療效:采用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RECIST)評價療效。另外對介入4周后的吞咽困難癥狀改善、生活質量、總生存期進行綜合評價。③第1次介入時間為觀察隨訪起點,均以第1次介入后癥狀改善為評價內容。
1.3.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11.5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均數±平均數(±s)表示,采用t檢驗,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近期療效:介入后24~72 h所有吞咽困難患者癥狀均有不同程度緩解,就單一癥狀來說,有效率100%。首次介入治療術后4周療效顯示,32例患者臨床癥狀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表現在吞咽困難顯著減輕,體質量有所增加,上腹部疼痛減輕或消失。病灶變化:治療結束后1個月時,上消化道造影顯示病變處管腔狹窄程度改善,病變局部充盈缺失減輕。CT檢查4例胃底軟組織腫塊消失、28例明顯縮小,9例無效或進展。總有效率達78.0%(32/41)。
2.2 遠期療效:2年生存率:2年隨訪期內死亡者平均存活時間為(13.9 ±2.4)個月,OSF(OSR)>12個月17例,占41.5%;其中18~24個月4例,占約9.8%。
對于無法采取手術治療的晚期老年賁門癌患者,既往大多采用靜脈全身化療的方法。但常規(guī)靜脈用藥全身化療時由于肝、腎等血流豐富的非靶向器官藥物濃度高[1],導致大量化療藥物與血漿蛋白結合而失去抗癌活性,并加大了肝腎損害程度,而對賁門局部病灶治療力量較弱。賁門癌血供主要來源于胃左動脈,因此,經胃左動脈對腫瘤血管直接灌注化療藥物,局部藥物濃度比全身靜脈給藥提高10~30倍,短期內腫瘤組織內化療藥物濃度明顯增高,化療藥物效價可提高2~22倍,提高了對腫瘤細胞的殺傷能力,療效提高4~10倍[2]。栓塞腫瘤的主要供血動脈,減少腫瘤的血供,可進一步使腫瘤壞死。采用胃左動脈介入化療同時利用明膠海綿與碘油對病灶相應血管進行栓塞,造成腫瘤組織供血急驟減少,加速腫瘤細胞的缺氧壞死,縮小病灶體積,減輕賁門梗阻癥狀。
正常胃賁門部血供特點與賁門癌的血供特點的不同使得胃左動脈化療栓塞變得安全、有效。其中胃左動脈超選擇插管成功是提高療效、減少并發(fā)癥的技術關鍵,胃左A之賁門支或食管支的進一步超選擇技術的成熟,均使老年晚期賁門癌可以作為介入治療的常規(guī)適應證。因此,溫海華等[3]認為老年晚期賁門癌得介入治療方法較其他傳統(tǒng)給藥方法有著無可比擬的優(yōu)越性。
為減輕化療藥不良反應,動脈化療栓塞前后使用止酸劑、胃黏膜保護劑,可預防腫瘤表面潰瘍出血和正常胃黏膜損傷,介入后常規(guī)給予止吐保肝對癥治療。本研究中,經胃左動脈介入治療后,全部病例吞咽困難或梗阻明顯改善,進食情況均有好轉,與張再軍等[4]報道相吻合。經胃左動脈灌注化療藥物并行栓塞治療后,總有效率達78%(37/47),與其他臨床研究結果基本一致[5]。2年隨訪期內死亡者平均存活時間為(14.3 ±2.7)個月,OSF(OSR)>12個月17例,占41.5%;其中18~24個月4例,占約9.76%;所有介入治療患者均無介入相關嚴重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胃左動脈的介入灌注化療是治療老年晚期賁門癌的一種有效方法。該治療方法能有效提高藥物利用率、降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減輕病變局部梗阻癥狀、提高臨床療效并延長患者生存時間。在臨床治療中,與中醫(yī)中藥治療、免疫治療、放療等方法聯合應用,會取得更好的效果[6],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毛琦,張才華,李國立,等.不同給藥途徑的新輔助化療對胃癌患者的術前影響[J].醫(yī)學研究生學報,2012,25(7):719-721.
[2] 吳鵬,朱正綱,葉正寶,等.5-氟尿嘧啶-2'-脫氧核苷經胃左動脈介入灌注后的藥代動力學實驗研究[J].外科理論與實踐,2004,9(2):135-139.
[3] 溫海華,韓冰.老年晚期食管下段癌、賁門癌治療方法探討[J].中國現代醫(yī)生,2012,50(7):37-39.
[4] 張再軍,李江濤.胃底賁門癌介入治療的療效觀察[J].四川解剖學雜志,2011,19(1):18-19.
[5] 劉德華,富韜,羅婭紅.胃左動脈介入灌注化療治療晚期賁門癌的臨床觀察[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13,20(6):613-615.
[6] 趙全德,曹驍,李向東,等.介入治療與放療聯合應用治療中晚期賁門癌[J].現代腫瘤醫(yī)學,2010,18(7):1332-1334.
中圖分類號:R735.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194(2016)16-013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