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傳瑋 (大連科技學院 116000)
?
音樂與文學的完美結合——淺析庫切《幽暗之地》中的對位特征
劉傳瑋(大連科技學院116000)
摘要:音樂和文學作為兩種不同的藝術形式,自古以來就有著深厚的淵源。在庫切的《幽暗之地》中,音樂與文學的結合達到了極致。本文從音樂對位理論出發(fā),立足于小說創(chuàng)作的歷史背景和人物性格分析兩方面,試析《幽暗之地》中的對位特征。
關鍵詞:庫切;對位特征;種族矛盾
J.M.庫切(JohnMaxwellCoetzee,1940─)是荷蘭裔南非作家。他的作品不僅融入了諸多實驗性寫作技巧,而且深刻地反映出現(xiàn)代人的生存困境。2003年,庫切以其小說“結構精致、對話雋永、思辨深邃”,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被戴維?洛奇譽為當代堪稱“偉大”的作家之一。
作為兩種不同的藝術形式,音樂和文學一直有著深厚淵源,而在J.M.庫切身上,這兩種藝術形式的結合達到了極致。在某種程度上,“巴赫的音樂影響著庫切的文學創(chuàng)作”(王敬慧319)。在《兇年紀事》中,庫切專辟一章來寫巴赫,稱他是自己的“靈魂之父”。在自傳小說《青春》中,庫切對巴赫的音樂給予高度評價。在另一部自傳小說《夏日》中,少年庫切甚至偏執(zhí)地用刀片劃壞父親的其他唱片,這樣巴赫的音樂就成了家中的主調??梢哉f,庫切不僅讓筆下的人物生活在音樂之中,也用音樂的形式來引導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本文從音樂對位理論出發(fā),在細讀文本的基礎上,立足于作品創(chuàng)作背景和人物性格兩方面,試析庫切《幽暗之地》中的對位特征。
對位(counterpoint)一詞來自于拉丁語“countrapunctum”,意為“音符對音符”。對位不是單獨的音符之間的和弦,而是指旋律之間的相互作用。它既可以是用兩條或兩條以上的旋律交織成和弦,也可以是以多組和弦交織表現(xiàn)出旋律1。從橫向看,各聲部保持獨立,從縱向看,彼此之間又能構成和諧的效果。在巴赫的啟發(fā)下,庫切將對位的理念從音樂移植到小說中,從而使小說的文本形式耳目一新,并賦予故事情節(jié)以音樂般有序的節(jié)奏。
《幽暗之地》出版于1974年,小說由兩部中篇組成。上篇《越南計劃》講述了尤金?唐恩在越戰(zhàn)中為官方撰寫戰(zhàn)爭計劃的經(jīng)歷。作為戰(zhàn)爭的代言人和設計師,唐恩崇尚暴力,最終陷入精神崩潰。下篇《雅各?庫切之講述》庫切以“先祖”雅各?庫切的名義創(chuàng)作了一部自傳性小說。在書中,雅各?庫切支持種族隔離,當?shù)赝寥说摹败浫酢焙汀盁o力”構成侵略和統(tǒng)治他們的理由。從表面上看,兩部中篇的情節(jié)無法在時空上構成統(tǒng)一的線性敘事。上篇發(fā)生在美國,下篇發(fā)生在200多年前的南非殖民地。但如果從對位的角度去看,就可以理出二者之間的頭緒?!对侥嫌媱潯泛汀堆鸥?庫切之講述》就好像樂章中兩個對位的聲部:一方面它們自成一體,另一方面又遙相呼應,構成和弦,反映一個共同的主題。
要理解《幽暗之地》中的對位特征,首先要了解這部作品的背景。在《雅各?庫切之講述》中,雅各?庫切暴力、強悍,霍屯督人則遭受著殖民者的壓迫。雅各?庫切對霍屯督人的報復性屠殺點燃了種族仇恨的導火線,為200年后種族隔離制度埋下禍根。《越南計劃》的創(chuàng)作背景——越南戰(zhàn)爭始于1961年。到1974年(也就是《幽暗之地》出版的年份)戰(zhàn)爭已基本結束,但是局部戰(zhàn)爭尚未停止,這一年依然充滿血雨腥風。在地球的另一端,南非于1961年成立共和國,從此開始實施激進的種族隔離政策。這在當時受到國際社會的譴責,也是在1974年,聯(lián)合國終止了南非的投票權。可見1974年在庫切眼中具有重要意義,因為歷史與現(xiàn)實在這一年宿命般地匯合在一起。種族隔離也好,越戰(zhàn)也好,形式雖然不同,但實質上都是由兩種文明的沖突而引起的種族矛盾。南非的種族隔離制度可以追溯到200多年前雅各?庫切對當?shù)赝寥说耐罋?,而美國對越南的侵略?zhàn)爭也可以看作是種族矛盾在20世紀的延續(xù)。
在《幽暗之地》中,不僅兩部中篇創(chuàng)作背景前后呼應,主人公的性格也體現(xiàn)了對位特征。從縱向上看,二人生活的時代和地域迥異,圍繞著各自不同的目的,展開了一段各自不同的經(jīng)歷。唐恩在起草戰(zhàn)爭計劃時拒絕前往越南進行實地調查,整日躲在圖書館里逃避現(xiàn)實。雅各?庫切則排斥文明世界的約束,走向南非的蠻荒之地,用無窮無盡的精力、強健的體魄和十八世紀的毛瑟槍應對一切挑戰(zhàn)2。從橫向上看,兩位主人公又是暗中相通,前后呼應的。在知識領域,唐恩不再是一個遁世的“思想者”,而是一個勇于探索的“行動者”。正如唐恩自己所說:“假如我生活在二百年前,我肯定會去探索一塊大陸,去勘測,去開發(fā),去殖民。在那令人頭暈目眩的自在狀態(tài)中,我可能會發(fā)揮我真正的潛能(Coetzee46)?!庇纱丝梢钥闯觯鸥?庫切實際上是唐恩的另一個自我。而雅各?庫切這位勇于冒險的“行動者”在受傷之后,收起往日的鋒芒,在當?shù)赝寥说膸づ窭锵萑胩贫靼愕囊芟胧澜纭?/p>
根據(jù)巴赫對位理論,各聲部雖然有不同的旋律和節(jié)奏,但是在其中能夠找到和諧的主調。庫切的小說也是如此,讀者在兩個獨立中篇小說中能發(fā)現(xiàn)一條橫貫歷史、穿越時空的主調。無論是尤金?唐恩,還是雅各?庫切他們總是將自己的價值觀強加于弱者身上。在此二人的價值體系中,自己永遠是文明的,他者永遠是野蠻的。這種霸權主義的價值觀不僅給他者帶來災難,也給自己帶來永久的精神創(chuàng)傷。在小說中,尤金?唐恩最終精神崩潰,在精神病院了卻殘生。雅各?庫切在屠殺中被仇恨蒙蔽了雙眼,對人性產生了懷疑。所以,盡管兩個中篇在形式上各不相關,但在內容上卻一脈相承,實質上都反映了不同文明間的沖突及種族矛盾。
綜上所述,《幽暗之地》成功地將音樂和文學兩種藝術形式結合在一起,庫切不僅開創(chuàng)了新的敘事形式,賦予小說以音樂般的有序節(jié)奏,也深刻地反映出異質文明間的矛盾和沖突。全書的主調在兩個中篇里不斷回響,但是絕不空洞。正如陸建德所言“《幽暗之地》結構新奇,稱得上是形式實驗的‘先鋒’之作”3。
注釋:
1.王敬慧(Wang,Jinghui).永遠的流散者庫切評傳[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319-321.
2.陸建德(Lu,Jiande).幽暗之地譯本序[Z].浙江文藝出版社,2007:1-7.
3.(南非)J.M.庫切(Coetzee,J.M.),鄭云譯.幽暗之地[M].浙江文藝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