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卞之琳的這句詩富有哲理地描繪了普遍存在的地理現(xiàn)象:人在風景中,且自身也是風景的一部分。
世界上不缺風景,缺的是看風景的眼光。在地理人眼中,自然界的山水草木、陰晴雨雪、晨昏變化、季節(jié)更替等,是風景;人們的衣食住行、休閑娛樂、生產勞作、社會組織等,也是風景。人總生活在風景之中。然而,或許因為太熟悉,或許因為太忙碌,盡管為追逐異域風景而勞神費力、耗時花錢,人們卻常對身邊的風景熟視無睹。
每一處風景,都蘊含地理的道理;每一處風景,都折射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用地理的眼光看風景,可以獲得更豐富的美的享受,可以感悟更深刻的人地關系。身邊的風景承載太多自己熟悉的故事,與內心情感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對于欣賞和理解這個世界,是鮮活的、生動的。作為地理人,尤其是地理教師,應該做對身邊風景的有心人。不妨放慢匆忙的腳步,將越來越多、越來越急的繁雜俗務暫時放在一邊,給自己的心境留下一片寧靜的空間,專心觀察、欣賞身邊的風景。把這些風景和自己的思考加工成故事,便是課堂上學生興趣點極高的地理素材。培養(yǎng)未來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yǎng),這何嘗不是一條有效途徑?如果學生逐漸也成為對身邊風景的有心人,學會用地理的眼光看身邊的風景,用地理的頭腦思考身邊的風景,那么,地理學習不僅是容易的,而且是快樂的。
每個人一走出自己的私密空間,便成為風景。在自媒體時代,有你的風景可能在短時間內讓世界矚目。時下經常聽到關于國人旅游中不文明的報道,我想,這些人只顧著自己看風景,卻沒有意識到風景是大家共同營造的,而且自己也是別人眼中風景的一部分。如果每個人都意識到這一點,那么,會管束自己的一言一行,使自己融入風景之中,避免因不良言行而破壞風景。珍愛地球、保護環(huán)境、人地協(xié)調、文化尊重……這些地理課傳授的觀念,如何使學生從內心深處感悟并成為踐行者,是眾多地理教師孜孜以求的課題。
更進一步,我們不應滿足于美好風景的被動融入者,還應該成為美好風景的主動營造者。例如,彎腰拾起路邊的冰棍紙,并把它扔進垃圾筒,不僅營造了美的風景,還會產生發(fā)酵作用。每個人都能這樣做,我們身邊的風景將更美好!
建設生態(tài)文明,不只是營造美的環(huán)境,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自覺營造美好環(huán)境的人。于此,地理教育既責無旁貸,又任重道遠。如果把完成地理課程規(guī)定的教學任務,看作地理教學的最低目標,那么,培養(yǎng)用地理眼光看風景的學生,可作為地理教學的中級目標,而培養(yǎng)自覺營造美好風景的未來公民,則是地理教學的高級目標。要實現(xiàn)地理教學的這一高級目標,地理教師首先要成為營造美好風景的人。無論課堂內外,教師都是學生眼中風景的主體。在地理課程內容的襯托下,地理教師的學識智慧、待人接物、言談舉止、衣著配飾,若能營造人與環(huán)境協(xié)調的風景,當能感動、感染學生,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成長為自覺營造美好風景的人。學生再影響其周邊的人,生態(tài)文明社會可期。
高俊昌,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編輯室主任、編審。長期從事中小學地理課程、教材和評價的研究,主持或參與編寫初中地理、高中地理、小學社會、中師地理、幼師地理、成人地理、職高地理等教材十幾套;是地理課程標準研制組核心成員及相應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和高中地理教材的主編之一;主持多項國家級課題之地理子課題的研究。曾任中國地理學會編輯出版工作委員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