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龍內蒙古赤峰學院附屬醫(yī)院,內蒙古赤峰 024005
探討腹腔鏡臍下褶壁入路行開放右半結腸切除術在結腸癌中的應用及效果
張龍
內蒙古赤峰學院附屬醫(yī)院,內蒙古赤峰024005
[摘要]目的探討腹腔鏡臍下褶壁入路行開放右半結腸切除術在結腸癌中的具體應用和治療的效果。方法隨機抽取2012年4月—2013年11月診治的60例結腸癌患者,分為研究組和對比組。研究組30例患者,對比組30例患者。其中對比組使用傳統開腹術進行治療,而研究組使用腹腔鏡臍下褶壁入路行開放右半結腸切除術進行治療,分析兩種手術方法的效果。結果手術過程中沒有出現中轉開腹和患者死亡的情況,手術效果良好;研究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肛門排氣時間、切口長度、術后住院時間都顯著優(yōu)于對比組,兩者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將腹腔鏡臍下褶壁入路行開放右半結腸切除術應用于結腸癌的治療當中,具有治療效果好、安全性高以及穩(wěn)定性強等特點,同時手術切口較小,可以減少患者手后的疼痛感,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臨床上大量推廣使用。
[關鍵詞]臍下褶壁入路;右半結腸切除術;結腸癌
結腸癌屬于比較嚴重的在消化系統出現的惡性腫瘤,其常用的治療方法為較小手術切除,但是傳統的右半結腸癌切除手術的過程比較復雜,稍一不慎,容易引起術中大出血,危及患者的生命[1]。同時其手術切口較大,容易引起感染,也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為了解決傳統結腸癌切除手術的不足,現在使用腹腔鏡臍下褶壁入路行開放右半結腸切除術,其具有治療效果好,安全性高以及穩(wěn)定性強等特點,同時手術切口較小,可以減少患者手后的疼痛感,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對于治療結腸癌具有重大的意義[2]。為了更好的治療結腸癌,隨機抽取2012年4月—2013年11月診治的60例結腸癌患者,然后分析腹腔鏡臍下褶壁入路行開放右半結腸切除術在結腸癌中的具體應用和治療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該院收治的60例結腸癌患者,分為研究組和對比組。研究組30例患者,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0例,于18~65歲,平均年齡為(32.85±5.8)歲;病患病程為0.6~7年,平均病程為(3.2±0.5)年,其中結腸肝曲癌8例、盲腸癌12例、升結腸癌10例。對比組30例患者,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1例;年齡分層于20~70歲,平均年齡為(33.85±5.9)歲;病患病程為0.5~ 8年,平均病程為(3.3±0.6)年,其中結腸肝曲癌9例、盲腸癌10例、升結腸癌11例。
1.2方法
對比組使用傳統開腹術進行治療,而研究組使用腹腔鏡臍下褶壁入路行開放右半結腸切除術進行治療,具體情況如下。
研究組的患者在手術之前,使用全身麻醉來減少患者的手術疼痛。醫(yī)生站在患者的左邊,扶鏡的助手站在患者的兩腿之間,同時還需要有一位助手站在患者的右邊。在進行手術時,要選擇患者肚臍下部的褶皺之處切開一個1.2 cm的手術口,放入10 cm的Trocar,其目的為讓患者建立氣腹,同時氣腹的壓力要保持在14~ 15 Pa左右,然后在Trocar之放入腹腔鏡[3]。醫(yī)生可以通過腹腔鏡看清患者腹部的情況,接著可以比較順利地切開患者腹部的腸系膜,然后通過腸系膜,找到結腸血管。這時醫(yī)生可以使用血管夾固定回結腸的動靜脈,經過對動靜脈進行離斷處置之后,跟著腸系膜上動脈的方向,然后向上進行分離處理。在手術的過程中要多關注右結腸血管和回結腸的處理情況,要在助手幫助下,進行往上牽引升結腸,同時在下面要按著Toldt筋膜和Gerota筋膜的縫隙的走向,使用由里到外的方法慢慢地將結腸系膜后葉進行分離處理[4]。在處理的過程中要多關注橫結腸沿Toldt筋膜和胰十二指腸的前筋膜方向,然后維持機體處于十二指腸的上部,處理完畢之后要對結腸系膜后葉進行分離處理。手術醫(yī)生在進行游離處理之后,使用血管夾把右結腸靜脈和結腸靜脈進行離斷處置[5]。為了保證患者的安全,對與血管比較多的地方,要使用比較小的超聲刀慢慢進行小合割開處置,同時為了防止患者大量出血,也要多關注止血方面處理。在最后的階段要把結腸肝曲往內部進行引導,然后讓結腸肝曲向近端方向將側腹膜慢慢割開,然后一直到回盲腸部位,等到手術過程完成之后,也要在腹腔的外面將回腸端和橫結腸進行對接[6]。
而對比組為了減少患者的手術疼痛,也使用全身麻醉的方法。同時其開腹手術的過程與研究組的相同。對比組的不一樣的地方是進行開腹手術,要先分離首先需要大網膜,醫(yī)生在手術時,定十二指腸的胰頭前部為手術的起點,根據由上到下的方法逐漸割開患者的胃結腸靜脈和右支中結腸血管,接著對回結腸血管和右結腸進行手術處理[7]。
1.3療效評定指標
根據兩組患者的手術情況,通過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切口長度、肛門首次排氣時間以及術后平均住院天數等指標來評定手術的有效性。
1.4統計方法
使用SPSS 16.0統計學軟件對于各項的數據資料展開分析、統計討論,計量資料使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進行t檢驗。
2.1兩組的各項觀察指標對比
經過兩組的各項觀察指標統計分析得出,研究組的手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肛門排氣時間、切口長度、手術后住院時間等指標明顯優(yōu)于對比組,兩者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的各項觀察指標對比(±s)
表1 兩組的各項觀察指標對比(±s)
研究組(n=30)對比組(n=30)tP組別101±26.32 162±28.92 4.236 <0.05術中出血量(mL)158±21.31 176±25.31 5.284 <0.05手術時間(min)3.92±2.32 7.87±2.76 4.779 <0.05肛門排氣時間(d)5.12±0.32 6.19±1.52 4.290 <0.05 8.92±3.12 15.41±7.02 5.462 <0.05切口長度(cm)手術后住院時間(d)
2.2兩組手術結果對比
經過對兩組的手術結果進行分析發(fā)現,兩組患者手術過程中沒有出現中轉開腹和患者死亡的情況,手術效果良好。
結腸癌屬于常見的惡性腫瘤,傳統的治療方法為較小手術切除,但是傳統的右半結腸癌切除手術沒有使用腹腔鏡,執(zhí)刀醫(yī)生在手術過程容易看不清患者的情況,從而容易引起術中大出血,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同時其手術切口較大,容易引起感染,也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為了解決傳統結腸癌切除手術的缺點,現在使用腹腔鏡臍下褶壁入路行開放右半結腸切除術,腹腔鏡可以幫助執(zhí)刀醫(yī)生在手術過程看清患者的情況,從而促進手術的順利進行,同時手術具有治療效果好,安全性高以及穩(wěn)定性強等特點,同時手術切口較小,可以減少患者手后的疼痛感,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對于治療結腸癌具有巨大的作用。結腸癌對醫(yī)生的手術水平要求比較高,如果在手術中出現偏差,容易導致患者術中出血量過多,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為了分析治療效果,對比組使用傳統開腹術進行治療,而研究組使用腹腔鏡臍下褶壁入路行開放右半結腸切除術進行治療。然后根據研究可知,兩組患者的手術都得以順利結束,手術過程中沒有出現中轉開腹和患者死亡的情況,手術效果良好;同時研究組30例患者,其手術中出血量為(101±26.32)mL,手術時間為(158± 21.31)min,肛門排氣時間為(3.92±2.32)d,切口長度為
(5.12±0.32)cm,手術后住院時間為(8.92±3.12)d。對比組30例患者,其手術中出血量為(162±28.92)ml,手術時間為(176±25.31)min,肛門排氣時間為(7.87±2.76)d,切口長度為(6.19±1.52)cm,手術后住院時間為(15.43± 7.02)d。說明研究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肛門排氣時間、切口長度、術后住院時間都顯著優(yōu)于對比組,兩者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結果與關于腹腔鏡臍下褶壁入路行開放右半結腸切除術的研究報告的結論一致[8],從而說明將腹腔鏡臍下褶壁入路行開放右半結腸切除術應用于結腸癌的治療當中,具有治療效果好,安全性高以及穩(wěn)定性強等特點,同時手術切口較小,可以減少患者手后的疼痛感,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臨床上大量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宋國磊,姜從橋,郝博,等.腹腔鏡右半結腸淋巴結清掃與開腹術的比較分析[J].中華腔鏡外科雜志:電子版,2013(6):36-38.
[2]李美榮,張銳江,吳桂堂,等.單切口腹腔鏡輔助右半結腸切除術手術入路的探討[J].腹腔鏡外科雜志,2013(9):63-65.
[3]季濤,曹兵,陸金亮,等.腹腔鏡輔助與傳統手術治療右半結腸癌近期療效比較[J].腹腔鏡外科雜志,2013(9):96-98.
[4]郭久冰,李國新,莊建民,等.中間入路法在腹腔鏡與開腹右半結腸癌根治術中的應用[J].實用臨床醫(yī)學,2013(8):124-126.
[5]鄧修民,肖進,鄧海軍.腹腔鏡輔助右半結腸癌根治術中的淋巴結清掃(附85例報告)[J].現代腫瘤醫(yī)學,2014(4):367-368.
[6]韓丁培,陸愛國,馮浩,等.腹腔鏡輔助與開腹手術行右半結腸切除術療效比較[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5(1):74-76.
[7]高英超,傅衛(wèi),李磊,等.腹腔鏡右半結腸切除術不關閉系膜裂孔與術后腸梗阻關系的研究[J].中國微創(chuàng)外科雜志,2015 (11):542-544.
[8]趙象文,羅愛國,湯治平.腹腔鏡下內側入路行右半結腸切除術治療右半結腸癌的療效觀察[J].南昌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5(5):147-149.
Application and Effect of Open Right Hemicolectomy via Laparoscopic Infraumbilical Fold Approach in the Treatment of Colon Cancer
ZHANG Long
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Chifeng,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024005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and effect of open right hemicolectomy via laparoscopic infraumbilical fold approach in the treatment of colon cancer. Methods Sixty cases with colon cancer diagnosed and treated between April 2012 and November 2013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he study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ith 30 cases in each.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by the traditional open operation, while those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treated by open right hemicolectomy via laparoscopic infraumbilical fold approach. And the effect of the two surgical methods was analyzed. Results There were no patients transferred to the open operation and died during the surgery, the surgical effect was good.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study group had much less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much shorter duration of procedure, anal exhaust time, length of incision and postoperative length of stay,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Open right hemicolectomy via laparoscopic infraumbilical fold approach applied to the treatment of colon cancer has good curative effect, high safety and fine stability as well as small incision, which can also reduce the postoperative pain, and is conducive to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life, so 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popularization and use.
[Key words]Infraumbilical fold approach; Right hemicolectomy; Colon cancer
收稿日期:(2015-07-16)
[作者簡介]張龍(1973.3-),男,內蒙古赤峰人,本科,在職碩士,職稱:副高,研究方向:普外科。
[文章編號]1674-0742(2015)10(c)-0054-03
[文獻標識碼]A
[中圖分類號]R7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