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廣喜 楊鯤鵬 付 群
?
·臨床研究·
臨沂市麻風新發(fā)病人流行病學分析及防治策略探討
曹廣喜 楊鯤鵬 付 群
臨沂市下轄十二個縣區(qū),總人口1083萬人,到2014年底,全市累計發(fā)現新發(fā)麻風病人7809例,屬于原來麻風病疫情高發(fā)地區(qū)。自1955年以來采取人員師資培訓,以及“查、收、治、管、研、宣”的綜合防治措施,1986年開始在全市范圍內推廣WHO推薦的聯合化療方案。從八十年代后期開始,各縣區(qū)患病率先后陸續(xù)降至1/10萬以下,達到國家衛(wèi)生部“基本消滅麻風”的控制標準,1994年通過了國家衛(wèi)生部的考核驗收,我市的麻風疫情此后進入低流行狀態(tài)(患病率低于1/10萬以下)。達標之后,各縣區(qū)仍有新病例陸續(xù)發(fā)現,截止到2014年底,全市又陸續(xù)發(fā)現新發(fā)麻風病人182例。為探討臨沂市麻風基本消滅后的流行病學特征,以利于制定相應的防治策略,進一步控制疫情,我們對1995-2014年臨沂市182例新發(fā)麻風病人進行了流行病學調查分析,探討今后的麻風防治對策。
1.1調查對象和方法 以全市十二個縣區(qū)為單位,采取查閱病歷資料、麻風信息系統與現場調查相結合的方法,對達到麻風基本消滅指標后1995-2014年間新發(fā)現的182例新發(fā)病人進行全面復核。復核內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別、年齡、職業(yè)、延遲期、畸殘、確診前就診情況、發(fā)現方式、確診類型、病例分布、傳染途徑等。
1.2所有病例均具有麻風的臨床表現、抗酸菌檢查和病理特點,符合麻風的診斷標準。診斷分型按照光譜分類法,治療分型按照聯合化療方案分類法。
1.3統計學方法 病期和年齡等計量資料用平均數作t檢驗,其他計數資料用卡方檢驗進行分析。
2.1性別及年齡分布 182例新發(fā)現麻風病人,男
124例,女58例,男女之比為2.14∶1,比達標前1975-1994年20年的1011例新發(fā)病人男女之比(3.16∶1,768/243)明顯降低(P<0.05);確診時年齡12~84歲,平均年齡為49.18歲,比達標前20年的平均年齡(36.7歲)明顯增大(P<0.05);兒童患者 2例,占1.10%,與達標前20年兒童患者13例(占1.29%)相比無顯著差異。
2.2延遲期 延遲期1~373個月,平均延遲期38.6個月,比達標前 20年(47.2個月)明顯縮短(P<0.05)。
麻風基本消滅后,我市的麻風疫情進入低流行狀態(tài),麻風新發(fā)病人的流行病學特征有了明顯變化:門診被動發(fā)現為主,平均年齡上升,多菌型性比增加,平均延遲期明顯縮短,二級畸殘率明顯下降。
麻風基本消滅后,部分縣區(qū)級麻風病防治機構放松了警惕,人才梯隊銜接不及時,削弱了防治隊伍,削減了防治經費,影響了重點村莊和密切接觸者線索調查及縣鄉(xiāng)村三級麻風防治網培訓工作的正常開展,防治措施減少、防治成本效益低下、防治質量降低。
麻風遺傳易感性和接觸感染是麻風發(fā)病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低流行狀態(tài)下仍有新病例陸續(xù)出現,新病例的分布由簇集狀分布走向散在分布,大規(guī)模的普查已經不適合當前的麻風流行病學特征。文中顯示,182例新病例分布在12個縣區(qū)的171個村莊,家庭內以往有麻風患者的40例(21.98%),說明麻風存在家族集聚性和遺傳易感性[1];村內以往有麻風患者的97例(53.30%),多菌型病例增加,提示麻風接觸感染的高危險性。印度最先應用全基因組掃描技術研究證實了麻風易感基因的存在[2],國內研究首次定位了麻風的易感基因[3,4],因此,對麻風病人家屬、鄰居等重點人群進行易感基因調查,開展預防服藥和健康教育,是預防麻風易感者感染發(fā)病和促其早期就診的有效方法。
積極開展麻風知識培訓,加強麻風疑似病例轉診,是做好麻風病例早發(fā)現工作的前提和基礎。182例患者確診前曾到縣、鄉(xiāng)、村麻風三級防治網就診者分別占97.80%、62.64%和93.96%,88.46%的病例由皮膚科門診發(fā)現,農民占85.17%,而且有8例病人因為手足眼癥狀曾到神經科、風濕科和眼科就診,只有2例初診被擬診麻風,平均延遲期雖有縮短,但長者仍達373個月,且二級畸殘率(29.12%)高于《消除麻風病危害規(guī)劃(2011-2020年)》指標,以上均說明開展麻風知識培訓對麻風病例早發(fā)現的重要性[5,6]。既要培訓皮膚科和鄉(xiāng)村醫(yī)生,又要培訓與麻風癥狀相關的神經科、眼科和風濕科醫(yī)生,加強麻風縣、鄉(xiāng)、村三級防護網建設,提高他們的診斷水平和甄別麻風可疑線索的技術能力,強化麻風疑似病例轉診制度,及時發(fā)現和上報麻風疑似病例線索,最大限度地做到早發(fā)現、早診斷、早治療,進一步降低二級畸殘率,加速消除麻風危害。
[1]Moet FJ,Pahan D,Schuring RP,et al.Physical distance,geneticrelationship,age,and leprosy classification a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leprosy in contacts of patients with leprosy[J].J Infect Dis,2006,193(3):346-353.
[2]Siddiqui MR,Meisner S,Siddiqui MR,et al.A major susceptibiity locus for leprosy on chromosome 10p13[J].Nat Genet,2001,27(4):439-441.
[3]王昌媛,顏瀟瀟,張福仁.麻風病遺傳易感性研究進展[J].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2008,24(11):894-986.
[4]劉紅,張福仁,顏瀟瀟,等.中國漢族麻風病與HLA-DRB1等位基因的相關性研究[J].安徽醫(yī)科大學學報,2009,44 (3):328-330.
[5]鄧仲明,張錫寶,劉宇倫.麻風病基本消滅階段的流行病學分析及防治策略探討[J].嶺南皮膚性病科雜志,2002,9 (3):219.
[6]呂建進,侯建玲,于長平,等.麻風病基本消滅階段的流行病學特征[J].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1999,15(2):33.
(收稿:2015-04-13 修回:2015-05-28)
2.7發(fā)現方式 182例病人,通過可疑者篩查發(fā)現13例(7.14%),密切接觸者檢查發(fā)現3例(1.65%),患者自報 5例(2.75%),皮膚科門診發(fā)現 161例(88.46%)。
臨沂市皮膚病防治所,山東臨沂,276001
2.3畸殘情況 確診時二級畸殘率為29.12%(53/ 182),比達標前 20年二級畸殘率(35.41%,358/ 1011)明顯下降(P<0.05)。二級畸殘主要有爪形指(趾)、指趾缺失或縮短、垂足和兔眼等。
2.3型別分布 182例病人,按照光譜分類法:TT 13例,BT 45例,BB 4例,BL 53例,LL 67例;按照聯合化療方案分類:MB 126例,PB 56例,MB與PB之比為2.25∶1,比達標前20年的MB與PB之比(1.82∶1,652/359)明顯增高(P<0.05)。
2.4縣區(qū)分布 182例病人在12個縣區(qū)中的分布極不均衡,郯城縣最多(44例),蒙陰縣最少(3例)。182例患者分布在171個村莊,其中4例同村的有2個村,2例同村的有5個村。其中農民155例(85.17%),個體24例,工人2例,教師1例。外來人口2例。
2.5接觸史和家族史 182例病人,夫妻關系6例(共3對夫妻),一級親屬關系6例,二級親屬關系2例,其他均為1例1戶。家庭內以往有麻風患者的40例,占21.98%,村內以往有麻風患者的 97例,占53.30%。
2.6就診情況 182例患者確診前就診次數為1~9次不等,其中,171例(93.96%)曾到村衛(wèi)生室就診1~4次,114例(62.64%)曾到鄉(xiāng)鎮(zhèn)醫(yī)院就診1~2次,178例(97.80%)曾到縣級醫(yī)院皮膚病門診就診1~2次,13例(7.14%)曾到市級及以上醫(yī)院皮膚科就診1~2次,4例曾到眼科就診,3例曾到神經科就診,1例曾到風濕科就診,只有2例(1.10%)首診即擬診為麻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