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偉平 肖 強
(浙江省新昌縣氣象局,312500) (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茶葉研究所)
浙江省地處中、低緯度沿海過渡地帶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適宜發(fā)展茶葉生產,是我國綠茶重要生產基地。浙江省茶葉氣候資源雖然豐富,但同時茶葉氣象災害也十分嚴重。冬季凍害、春季霜害、高溫、干旱等災害的發(fā)生非常頻繁,給茶葉生產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制約了浙江茶葉的發(fā)展。本文探討了浙江省茶葉生產中的不利氣象條件,為茶葉生產趨利避害提供參考。
冬季凍害分為低溫凍害和雨雪冰凍。冬季低溫是影響茶樹品種分布的主要限制因子,在浙江省茶樹適宜種植區(qū),冬季低溫凍害發(fā)生幾率為10~15年一遇,但影響很大。如1991年12月27~31日,寧波市平原和高山茶區(qū)的氣溫分別降到-8℃和-13℃,全市有9.52萬畝茶園遭受凍害,其中凍害程度為1~2級的有6.5萬畝,凍害程度3~5級的有3萬畝。
當冬季出現長時間的低溫、雨雪和冰凍天氣,雖然在茶樹凍害臨界溫度以上,但由于冰凍時間長,茶樹也會遭受嚴重凍害。2008年1月12日至2月16日,浙江省出現了長時間的持續(xù)低溫雨雪冰凍天氣,全省240萬畝茶園中有116.7萬畝受災,其中17.3萬畝嚴重凍害,直接經濟損失9.88億元。
春季霜害常常發(fā)生在春茶初期。隨著浙江省早生茶樹品種的面積不斷推廣,遭受春季霜害的幾率持續(xù)提升。其中浙江省出現全省性嚴重霜凍的概率達到3~5年一遇。2010年,浙江省出現1997年以來最嚴重的全省性“倒春寒”天氣,3月8~10日,最低氣溫普遍達-2~-4℃,高山達-10℃左右,全省大約有150萬畝的茶園遭受凍害,而已開始萌發(fā)的早生茶樹品種出現嚴重凍害,全省茶葉直接經濟損失達20億元左右;2013年4月7日,浙江省部分地區(qū)出現最低氣溫在0℃以下的低溫霜凍天氣,全省近48萬畝茶園受災,直接經濟損失達4.5億元左右;2016年3月11日,最低氣溫普遍在0℃以下,高山達-7~-8℃,全省近一半茶園受災,茶葉直接經濟損失達18億元左右。
浙江省夏季易出現高溫干旱天氣,影響夏秋茶生產。嚴重高溫干旱不僅影響當年夏秋茶生產,還影響來年春茶產量和質量。嚴重高溫干旱在浙江省的發(fā)生幾率為10年一遇。1994、2003和2013年夏季,浙江省大部分地區(qū)出現40天以上日最高氣溫在35℃以上的高溫晴熱少雨天氣。其中,2013年浙江大部分地區(qū)出現了10~20天超過40℃的罕見高溫極端天氣,造成全省207.9萬畝茶園出現茶樹葉子灼傷、枯萎現象,全省茶葉直接經濟損失13.1億元,同時造成2014年春茶減產2成左右。
春季低溫是指氣溫偏低,使茶芽生長緩慢,影響春茶產量的一種農業(yè)氣象災害。春季低溫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春茶進入采摘期后氣溫偏低,使茶芽生長緩慢,雖然高檔茶生產時間長,但產量低。如2016年3月下旬浙江中北部地區(qū)春茶進入采摘期后,日平均氣溫持續(xù)在8~13℃,影響了春茶上市產量。第二種是2~3月氣溫偏低,早發(fā)茶樹開采期推遲,采摘時間縮短。如2012年1月中旬到3月上旬,紹興出現了歷史少見的低溫連陰雨天氣,平均氣溫比常年偏低1℃左右,日照只有常年的60%左右,低丘平原地區(qū)烏牛早等早發(fā)品種在3月下旬初才進入開采期,比常年偏遲半個月,到3月底因中發(fā)、遲發(fā)茶樹品種進入采摘期就停止采摘。
春季高溫是指早發(fā)茶樹品種采摘期間出現20℃以上天氣、本地遲發(fā)茶樹品種采摘期間出現25℃以上天氣,造成茶樹芽葉生長加快,導致來不及采摘,嚴重影響春茶質量和價格。如2006年4月2日、3日新昌日平均氣溫分別為20.6℃、20.9℃,4日日平均氣溫、日最高氣溫分別達到25.6℃、33.3℃,新昌大明茶場利用迎霜茶樹生產的茶葉價格從2日的600元/kg降到4日的400元/kg。
浙江省春季多連陰雨天氣。連陰雨天氣伴隨低溫,影響茶芽生長。同時連陰雨天氣日照不足,影響光合產物積累從而影響茶葉質量,香氣和滋味變差。茶葉采摘期間出現連陰雨會影響茶葉的人工采摘和炒制。
茶葉采摘期間,浙江省易發(fā)生強對流天氣。強對流伴隨的降雨影響茶葉采摘,冰雹會損壞茶芽,雷暴甚至會造成野外采茶人員傷亡。浙江省各地年雷暴出現日數一般在40~60天。
農業(yè)保險是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yè)風險管理的基本手段,是防范農業(yè)災害風險的有效途徑之一,在國外得到普遍應用。傳統(tǒng)農業(yè)保險風險區(qū)劃粗糙,災后理賠采用人工核損等方式,存在道德風險、逆向選擇、理賠時間長、理賠成本高等問題。氣象指數保險把一個或者幾個氣象條件對農作物損害程度指數化,每個指數都有對應的農作物產量和損益。保險合同以這種指數為基礎,當指數達到一定水平,并對農產品造成一定影響時,投保人就可以獲得相應標準的賠償。因此,具有承保與理賠相對簡單,交易成本低,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易于控制等優(yōu)點。茶園分布在山區(qū),春茶經濟產出隨茶葉采摘時間變化大,適宜開展氣象指數保險。
在同一次氣象災害過程中,不同茶樹品種因生育期、生理特性差異,遭受氣象災害的程度不同;不同地形條件下,因氣象要素空間分布差異,同一茶樹品種遭受氣象災害的程度存在差異。因此,結合茶樹品種特性、地理因子開展茶園氣象災害評估,研究茶葉氣象災害指標體系,利用GIS技術開展茶葉氣象災害精細化區(qū)劃,建立不同地形下的茶樹品種搭配方案,達到充分利用當地茶葉氣候資源、最大限度減小不利氣象條件影響的目的。
氣象部門要加強茶葉專業(yè)氣象服務,及時發(fā)布茶葉不利氣象條件預警信息。茶農要加強茶葉氣象預警信息接收,及時安排生產,做好防災減災工作。如春茶采摘期間,接收到將有春季高溫信息后,應提早組織采茶工,在高溫期間及時采收茶葉。
加強茶園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噴灌和滴灌節(jié)水灌溉、高棚覆蓋等設施,改善茶園生態(tài)環(huán)境,應對不利氣象災害。噴灌可改善茶園小氣候,在春季能降低茶園溫度對春茶晚霜凍的危害,同時噴灌還可以除霜;在夏季高溫干旱期間,噴灌可補充茶園水分,提高茶園濕度,降低茶園溫度。覆蓋在春茶晚霜凍期間能提高茶樹冠層溫度,降低霜凍危害;高溫干旱期間能降低茶樹冠層溫度,減輕高溫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