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高校學報特色化發(fā)展路徑探討

    2016-01-23 11:26:38金一超
    關鍵詞:高校學報特色化

    金一超

    (浙江工業(yè)大學 學術期刊社,浙江 杭州 310014)

    ?

    高校學報特色化發(fā)展路徑探討

    金一超

    (浙江工業(yè)大學 學術期刊社,浙江 杭州 310014)

    摘要:高校學報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學術期刊。長期以來,高校學報“趨同化”現(xiàn)象嚴重。在此背景下,高校學報特色化發(fā)展被提上日程。高校學報的特色化具體表現(xiàn)在學術標準、選稿方向、編輯風格和時間維度等四個方面。高校學報的特色化發(fā)展,可以推動學術研究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和學術成果的有效傳播,推動學科建設的進程和服務社會功能的發(fā)揮。當前高校學報特色化發(fā)展面臨一系列問題,如欄目策劃失當,特色不夠鮮明;囿于封閉辦刊,優(yōu)秀稿源不足;缺乏學科支撐,質量難以保證;組稿成本過高,影響正常辦刊等。推進高校學報特色化發(fā)展宜從欄目專題化、作者開放化、編輯專業(yè)化、形式多樣化、保障制度化等五個方面著力。

    關鍵詞:高校學報;特色化;特色欄目;路徑

    高校學報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學術期刊。高校綜合性的多學科優(yōu)勢、濃厚的科研氛圍、豐厚的科研成果,為學報發(fā)展提供了巨大潛力,使高校學報發(fā)展具備了其他學術期刊難以具有的先天厚實的發(fā)展土壤。但長期以來高校學報“趨同化”競爭激烈,許多學報千篇一律只是學科的大拼盤,成為學報發(fā)展的一大弊端。高校學報欲在日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特色化發(fā)展是方略之一。

    一、高校學報特色化發(fā)展辨析

    (一)學報特色化的內涵

    20世紀初,以《學桴》、《清華學報》和《北京大學月刊》為代表的我國早期學報,以開放的胸襟追求真理、傳播學術、引領時代作為核心價值,外部形式特征有的表現(xiàn)為綜合性,有的表現(xiàn)為專業(yè)性。從1950年代起,我國的高校學報就呈現(xiàn)出綜合性的特征并日益蔓延、不斷固化。至今,文、史、哲、法學、經(jīng)濟、社會、教育學等領域的文章面面俱到,成為絕大多數(shù)高校學報的普遍特征,眾刊一面,趨同化現(xiàn)象嚴重[1]。針對這一現(xiàn)狀,許多學者呼吁,應當扶持和創(chuàng)辦更多專業(yè)性期刊,改變綜合性期刊太多太濫的局面,以適應科研事業(yè)發(fā)展和高校改革的需要。但是,長期以來,一校一刊、一刊包含本校所有學科,已經(jīng)成為高校學報的主要存在方式,短時間內改變其性質和結構,無論對于主辦單位還是辦刊人而言,均存在許多難以克服的問題。既然“?!弊蛛y以實現(xiàn),就只能在“特”字上下功夫。于是,高校學報的特色化發(fā)展被提上議事日程。

    《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對“特色”的解釋,是“事物所表現(xiàn)的獨特的色彩、風格等。”可見,特色是一個事物或一種事物獨有的,由事物賴以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特定的具體環(huán)境因素所決定的顯著區(qū)別于其他事物的風格、形式。學報特色,就是某家學報所表現(xiàn)的獨特的風格。關于學報特色及其特色化 發(fā)展定位是否適宜,學界見仁見智。如岳玉祿先生認為:“學報特色是指學報所反映的學術成果所體現(xiàn)出來的地區(qū)特點、學校性質和學科優(yōu)勢”[2]。張積玉先生認為,學報要有特色包括四個方面:準確定位;突出地方特色;精心策劃特色欄目;有高水平論文[3]。韓松先生則認為“學報特色”包括六個方面:學術類別特色、學術品味特色、學術創(chuàng)造性特色、學術爭鳴特色、學術價值特色、學術規(guī)范特色[4]。而朱劍先生則提出,除了地域特色或學科特色,還有多種因素可以體現(xiàn)出期刊特色,如選題策劃、欄目設計、學科優(yōu)勢、編輯意識及其道德追求、價值標準以及期刊所推崇的研究方法、行文風格等等,期刊特色是編輯特別是主編風格的體現(xiàn);至于“特色化”,則是一種辦刊的方法,是期刊在與特色相關的所有要素或部分要素方面盡可能地體現(xiàn)出一種與眾不同的風格,以加深讀者對期刊的印象[1]。與大多數(shù)專家學者意見相左,尹玉吉先生則提出,高校學報是高校的學術機構;與文學、藝術、新聞類期刊要求有個性、有特色相比,高校學報更要求有共性和普適性,不一定需要特色;所以,“特色論”應首先讓位于學術水平的真正發(fā)揮和學報歷史使命的真正實現(xiàn),彰顯高校的辦學效益和對社會科學文化的貢獻以及對經(jīng)濟建設的作用,豐富和活躍學術交流[5]。

    對此,欄目特色、學報特色以及學報的特色化,是三個密切相關又不盡相同的概念。學報特色通過欄目特色來體現(xiàn),實踐中最主要的途徑就是創(chuàng)辦特色欄目。而學報的特色化,是指一家學報與其他學報相比,在整體上呈現(xiàn)出來的一種與眾不同的風格。它的表現(xiàn)方式有多種,除了特色欄目,還包括專題、辦刊風格、設計理念等多個方面。學報的特色化發(fā)展,是學報辦刊方法、策略的一種,它與學報使命的實現(xiàn)并不矛盾。進而言之,學報特色化不但是當下高校學報突破困境的重要取向,對于高校學報尤其是人文社科學報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個性,走內涵式發(fā)展道路,具有積極的作用,更是大學特色化發(fā)展的必然要求和必要載體。學報特色化至少應包含以下內容:一是在學術標準上,應具有前沿性、創(chuàng)新性,體現(xiàn)學科發(fā)展的最新成果;二是在選稿方向上,應具有導向性、開放性,能夠體現(xiàn)學校特色、學科優(yōu)勢或地區(qū)特點;三是在編輯風格上,應具有獨特性、創(chuàng)造性,體現(xiàn)出編輯個性化的設計理念、設計風格;四是在時間維度上,應具有穩(wěn)定性、持續(xù)性,能夠在較長的時間跨度中圍繞某個議題集中展開討論。

    (二)學報特色化發(fā)展的功能

    首先,學報特色化發(fā)展,可以推動學術研究的發(fā)展和研究成果的傳播。大學學報是學術期刊,是高等學校主辦的高層次學術刊物,服務高校的教學科研、實現(xiàn)大學的職能目標是其應有之義。學報的特色化發(fā)展,可以更充分地展示高校的特色教學科研成果,為其提供重要的學術交流平臺;而相關的教學科研成果又可以反哺教學實踐,提升教學質量,充分發(fā)揮學報對教學科研的服務功能和支撐作用。同時,學報作為學術活動的觸發(fā)者、學術成果的加工者和推廣者,其特色化發(fā)展對于學報自身參與、組織學術評價、學術批評具有重要作用。其次,學報特色化發(fā)展,可以促進專業(yè)學科領域的建設和發(fā)展。通過學報這一平臺,加快學科建設的進程。通過召開國際國內的學術研討會、座談會, 吸引海內外相同領域的相關專家學者,貫通“采、編、寫、讀”的學術鏈條,促進學術交流和學術爭鳴,真正使學報成為學術領域的重要陣地和了解學術動態(tài)的主要窗口,進而推動大學特色化的步伐。再次,學報特色化發(fā)展,可以推動高校服務社會功能的發(fā)揮。不少學報充分利用學校所處的地理區(qū)位優(yōu)勢和普通地方高校的人才優(yōu)勢,開發(fā)研究當?shù)赜凭脿N爛的歷史文化資源,與智庫建設相輔相成,服務當?shù)氐慕?jīng)濟文化建設。如“西部開發(fā)與少數(shù)民族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三峽文化研究”、“土家族文化研究”等欄目,都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應用指向[6]。最后,學報特色化發(fā)展,可以推動刊物質量的顯著提高。尤其是能夠反映某一領域學術水平的特色欄目文章,既能使學術研究整體化、系統(tǒng)化,又能使學報成為某一專業(yè)領域中獨一無二的刊物,還有利于增強學報編輯部的精品意識,為學報樹立品牌打下堅實的基礎。如《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人類學研究”、《河南大學學報》“編輯學研究”等欄目[6],即在學界、出版界聲名鵲起。

    二、高校學報特色化發(fā)展的現(xiàn)實挑戰(zhàn)

    學報的特色化發(fā)展,與欄目的特色密切相關。目前我們說到學報特色化發(fā)展,最主要的路徑就是欄目有特色,也就是創(chuàng)辦特色欄目。為了建設一批示范性的優(yōu)秀期刊和富有特色的欄目,引領高校學報建設,教育部從2003年開始“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名刊工程”建設,迄今為止“名刊工程”建設經(jīng)過三次遴選,共有31家學報入選;而“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名欄工程”建設從2004年開始,迄今為止共有三批次65 種期刊入選[7]?!懊こ獭焙汀懊麢诠こ獭钡膶嵤?,從辦刊理念到辦刊方法等諸多方面,大大改變了傳統(tǒng)高校學報的辦刊思路,促使高校學報在學術影響力和學術質量上都較入選前有明顯的提高。特別是“名欄工程”,為大部分普通高校文科學報找到了提升學報檔次和影響力的突破口。通過集中精力辦好一個或幾個欄目,逐漸將欄目打造成學報的品牌和旗幟,避免了和名校學報及專業(yè)期刊的正面交鋒,在激烈的競爭中找到了自身的位置。盡管學報特色欄目發(fā)展取得了明顯成效,但不可否認還存在許多問題,影響了欄目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歸結起來,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一)欄目策劃失當,特色不夠鮮明

    通過對歷年“名欄工程”的刊物及欄目名單的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入選欄目基本上體現(xiàn)了教育部所要求的“專、特、大、強”的特征。從選題上分析,主要有三個取向:一是地域特色明顯。如《邯鄲學院學報》“趙文化研究”、《嘉興學院學報》“嘉興名人與嘉興文化”等,發(fā)掘地方經(jīng)濟、社會和歷史文化特色研究。二是專業(yè)特色鮮明。如《浙江樹人大學學報》“民辦高等教育”欄目,利用樹人大學本身屬于民辦高校的行業(yè)特色,集中力量創(chuàng)辦該欄目,取得了學界認可。三是緊跟時代熱點。比如《經(jīng)濟理論與經(jīng)濟管理》“經(jīng)濟熱點”、《東北亞論壇》“東北亞區(qū)域合作”等等[7]。與此同時也應看到,自提出學報特色化發(fā)展、創(chuàng)辦特色欄目以來,還有一大批學報為“特色”而“特色”,在未經(jīng)充分調研論證的情況下倉促上馬,創(chuàng)設了一批特色欄目。這些所謂的特色欄目廣泛涉獵,凡是與本校學科相關的,幾乎都能掛鉤。但戰(zhàn)線雖長,陣容卻弱,不少特色欄目因本身研究空間不大,研究力量不足,只能勉力支撐,甚至到處找米下鍋,實在談不上有較大的學術影響力。加上某些地方高校中行政因素對于學術的干擾頗多,使特色欄目的設置附著了某些領導或行政意圖,在欄目設置思路和選稿用稿上受到嚴重限制,從而失去了應有的學術嚴肅性或獨立性。

    (二)囿于封閉辦刊,優(yōu)秀稿源不足

    長期以來,高校社科學報幾乎被限定為本單位人員發(fā)表成果的園地。有的學報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稿源來自于本校,成為本單位的“自留地”。偶有外稿,也往往是拒之不得的人情稿,自我封閉問題非常嚴重。但即便如此,很多社科期刊仍無法留住本單位的優(yōu)秀稿源。畢竟,發(fā)表文章本是雙向選擇的結果,期刊選擇作者的同時,作者也在選擇合適的發(fā)表平臺。在當前的科研評價機制下,學術成果水平的考核將文章本身的內容和質量放到了次要位置,而主要看這篇文章發(fā)表在什么級別的刊物上,以刊評文漸成明示的規(guī)則?!啊涣髌诳ⅰ畽嗤诳瘜Ω咝?yōu)秀成果的吸納,已使高校學報完整地傳播主辦單位的成果根本無法實現(xiàn)”[1]。許多高水平論文在“一流期刊”或“權威期刊”發(fā)表不了,才會退而求其次地在本校“特色欄目”發(fā)表??梢?,高水平的研究不一定能造就高水平的學報,大量優(yōu)秀稿件的外流,使學報水平低于學術研究水平[8]。

    (三)缺乏學科支撐,質量難以保證

    本校優(yōu)勢特色學科是高校學報設立“特色欄目”最普遍的基點之一。但是,有的高校學科建設對學報欄目的支持依然難以體現(xiàn)。雖然本校有相關的省級重點學科,但有的專業(yè)開辦時間不長,還沒有積累起足夠深厚的學術底蘊;有的學科雖強,但優(yōu)質稿件外流,使欄目稿源捉襟見肘。即使編輯部為了欄目稿源,向學科帶頭人反復約稿,但很可能特色欄目所刊登的文章只是碩士研究生交給導師的課程論文。真正優(yōu)質的稿件,仍然難以留在本校發(fā)表。依靠外部投稿和約稿依然是大多數(shù)欄目的常態(tài)。而且隨著特色欄目的開辦和發(fā)展,本地的其他兄弟學報以及社會刊物也會爭相效仿,使得稿源競爭加劇,特色不再凸顯。當稿源逐漸需要“找米下鍋”的時候,稿件質量也隨之稀釋。凡是與特色欄目有關的稿件,不管質量是否過硬一律優(yōu)先采用,目的僅僅是為了維持欄目的延續(xù)性。

    (四)組稿成本過高,影響正常辦刊

    對普通高校學報而言,向作者收取一定版面費作為辦刊經(jīng)費的補貼,已是一種常態(tài)。但是,對特色欄目來說,大量的稿件是通過約稿而來,不僅不收取任何費用,還會向作者發(fā)放稿酬。尤其是在稿源緊缺的情況下,為了防止稿源減少,往往采用提高稿酬的方式來留住稿件。有的高校學報的特色欄目,還實行欄目主持人制度,從校外聘請專家學者主持欄目或組稿。這就意味著還應向欄目主持人支付一定報酬。為了約到高質量的稿件,有的高校還會發(fā)動各種人脈資源組稿約稿,如派專人去外地組稿表達編輯部的誠意,或參加各類學術會議建立關系等等,凡此種種方式都大大提高了欄目的組稿成本。在辦刊經(jīng)費普遍緊張的情況下,這種高成本的運作模式往往難以為繼,甚至出現(xiàn)用其他非特色欄目文章“創(chuàng)收”來彌補特色欄目的尷尬狀況。

    三、高校學報特色化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實現(xiàn)路徑

    (一)欄目專題化

    期刊的內容是否有特色,一般通過欄目來體現(xiàn),因而設置具有特色的欄目是高校學報特色化的首要之選。高校學報要充分突顯欄目特色,帶動學報特色化建設。一般來說,可以先行開設專題化欄目,待時機成熟后,再從中慢慢培養(yǎng)出本學報的特色欄目。首先,從欄目專題化的內容看,采用“問題綜合”的方式。欄目專題化不同于傳統(tǒng)社科類期刊采用的分欄(分版)編輯的組稿編輯和拼版發(fā)排的內容統(tǒng)籌,而是需要主編和編輯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有強烈的問題意識,并對理論前沿、學科熱點等有深入的把握,主動提出研究課題,以專題研討為目標,組織相關作者撰寫筆談、綜述及論文等,最終在統(tǒng)籌協(xié)調的基礎上,再進行編輯加工和刊發(fā)。在這個過程中,編輯要準確把握專題中各篇文章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以及整個專題的研究方向和預設目標,切實擔當起學術理論和科研活動組織者、策劃者的角色。欄目的專題化制作可以實現(xiàn)從“作者→編輯→讀者”的模式到“讀者→編輯→作者”的新模式的轉變,而且由于討論的問題聚焦、論證的角度多樣、研究的力量集中,更易引起讀者的關注,也更有利于學術成果的高效傳播。其次,從欄目專題化的優(yōu)勢看,有利于發(fā)揮綜合性學報的長處,組織起跨學科的專題討論。張積玉先生就曾指出:“在當代,單獨靠某一個學科專業(yè)或某一學科專家研究解決某一重大社會科學難題已十分困難?!币虼耍M織策劃有關重大學科前沿問題的專題,從跨學科的角度集中力量研究探索某個課題,將大大推動理論研究的協(xié)同深入[9]。同時,這也是高校學報提高自身學術品位與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渠道。一級乃至二級學科的范圍之內某些欄目雖然無需科際整合,但中心議題的提出、集束式地發(fā)表同一論題不同觀點或不同角度的論文,也具有激發(fā)爭鳴、引領學術的意義。最后,從實際效果看,一旦交叉研究能在該欄目不間斷進行下去, 吸引盡可能多的學者參與到欄目主題討論中來,就能推動欄目主題的研討走向縱向和擴展。如《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于2010年開始開設“期刊評價與研究”專欄,每年不定時組織中國大陸的學術期刊編輯者和臺灣地區(qū)的學術評價研究者對期刊改革、期刊評價、學術規(guī)范等問題展開研究,與《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開設的“期刊與評價”欄目遙相呼應,互相點評,引起學界和期刊界高度重視。朱劍、尹玉吉、陳穎等學報界的專家紛紛在此發(fā)表文章,觀點交鋒十分激烈,大大推動了學術期刊評價研究的深入。而《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開設的特色欄目“人地關系研究”,橫跨人文、社會和自然科學,在中心問題之下,各學科有機協(xié)調,互相融合、滲透,使欄目影響力長久不衰[1]。

    (二)作者開放化

    主辦單位封閉辦刊、將高校學報視為“自留地”,是許多高校學報學術公信力缺失、學術影響力不彰甚至幾無影響的重要誘因。這是與學術期刊追求真理、傳播學術的根本使命相背離的,究其結果只能導致期刊成為平庸之作甚至學術不端的溫床。學報的特色化發(fā)展,就是要使學報由內向性向開放性轉變,賦予學報鮮活的生命力和持久的吸引力。過去,學報強調內向性,片面追求為本校作者服務的精神,稿源以校內稿件為主。而高校學報的開放性,最重要的是稿源的開放性和編輯的包容性。欄目專題化建立在廣泛的學術交流基礎之上,必將惟原創(chuàng)、創(chuàng)新為上,必須徹底打破內稿與外稿的界限。因此,要根據(jù)專題欄目的要求組織優(yōu)質稿源,想方設法加大組稿、約稿力度。一方面,挖掘學校自身潛力,依靠本校的專家學者,通過積極申報課題和項目,保證有足夠的人才關注和參與到欄目的建設中。要與重點學科的建設緊密聯(lián)系起來,借助于職稱申報和科研獎勵,形成一整套學術梯隊培養(yǎng)的機制,不斷培養(yǎng)欄目建設的新人才。另一方面,花大力氣向校外專家學者約稿。如《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的特色欄目“區(qū)域開發(fā)”的論文作者就既有高等院校的師生,又有政府部門決策者和省委黨校研究者,還有科研院所的研究者,甚至有部分實業(yè)部門公司類從業(yè)者,遍及各地各行業(yè)。其核心人物帶領團隊成員合作開展,長期跟蹤、追溯同一主題,保證了研究具有長期性和連貫性,構成此欄目的重要特征。

    (三)編輯專業(yè)化

    編輯隊伍的學術素養(yǎng)對刊物的選題策劃、審稿編輯有著直接的影響,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報的學術質量。欄目的專題化,對高校學報編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從編輯的角色定位看,學報編輯既是學術出版過程的把關人,也是議程的設置者,還是作品發(fā)表出版的設計者[10]?!耙驗閷θ魏我粋€研究領域而言,雖然學者們從事的研究多得是,但只有被學術編輯發(fā)現(xiàn)、認可的研究——即最終得到出版的研究成果——才是學術界其他人和公眾可以了解并產(chǎn)生社會影響的研究,才能對這個學科的研究生態(tài)產(chǎn)生真正的影響”[10]。其次,從編輯的素養(yǎng)能力看,無論是作為把關人對于文章的初始評價,還是作為議程設置者對于欄目的總體把握,都需要編輯不斷提高對學術成果和學科發(fā)展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敏感性。專業(yè)化就是編輯學科知識能力的專業(yè)化、工作技能的專業(yè)化、編輯理論素養(yǎng)的專業(yè)化和編輯風格的專業(yè)化。編輯要改變被動服從、被動接受的從屬地位,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充任學報議題的策劃者、組織者。需要注意的是,社科學報的編輯,很多都是半路出家,有自己的學科歸屬,知識結構比較單一,在日常的稿件篩選和編輯過程中,往往會不自覺地有所側重,從而影響稿件的選擇甚至欄目主題的偏向。對此,編輯要主動給自己加壓,在具有扎實的專業(yè)知識和專業(yè)技能的同時,系統(tǒng)學習編輯學理論,提高自己的學術鑒別力、專業(yè)理解力和專業(yè)洞察力,并養(yǎng)成終身學習的習慣。高校學報要走向繁榮,提高學術品位,必須要有專業(yè)化、學者型的編輯群體來支撐。最后,從編輯流程上看,編輯部要實行匿名審稿制度, 堅決杜絕關系稿、人情稿, 不斷改進和完善內部管理制度, 從而提高欄目刊發(fā)文章的整體學術水平。

    (四)形式多樣化

    傳統(tǒng)的辦刊思路,編輯可以決定欄目的策劃選題和稿源問題甚至文稿的初始評價。但綜合性期刊的普通編輯,很難獨立完成位居前沿的選題策劃和集結國內外的優(yōu)秀作者。開設跨學科的特色欄目,編輯更應成為“雜家”,不但要面對多個學科, 甚至需要大幅度跨越文、理兩個領域??梢哉f,能夠從容應對的編輯寥寥無幾。要解決此矛盾,欄目主持人制度是很好的選擇。欄目主持人一般是某個學科的專家,能夠站在學科的發(fā)展前沿來設計選題,并利用自己的學術聲譽吸引高水平學者為學報提供高質量的稿件。如《瓊州學院學報》自2013年起在人文社科版開設“古詩與漢魏六朝文化研究”專題欄目,聘請該領域的知名學者做主持人,所發(fā)的學術論文,用木齋先生的話說,“基本堪稱國內外一流論文,至少都是很有創(chuàng)意的一批論文”。該專欄的主詩人語也多為具有前瞻性和引領性的精當短論,還較多涉及學術精神和方法論。當然,欄目主持人的選擇可有多種方式。從時間上說,可以是非固定非常設的,如《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人類學研究”專欄,每期分別請一位該學科領域的專家作為特約欄目主持人;也可以是固定的常設的,如《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文學史分期問題討論”特色欄目即由章培恒、陳思和兩位知名學者長期合作主持。從人員選擇上說,可以是本校的專家學者,也可以聘請外校外單位的知名學者。從形式上說,可以是一位學科專家主持,也可以是學科專家和責任編輯共同主持,如《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人地關系研究”等特色欄目,就推出“雙主持人”制,其中學科主持人負責欄目的學科水平, 責任編輯負責欄目的運作和編校業(yè)務。而《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的專題欄目“中國鹽文化研究”又提供了另一種樣本,即高校學報與某專業(yè)委員會合作開設專題欄目。歷史上揚州曾因鹽業(yè)而繁榮興盛,揚州市有一大批學者從事鹽文化研究,發(fā)表出版了許多頗有影響力的論文論著。揚州大學利用此學科優(yōu)勢和區(qū)域優(yōu)勢,與中國鹽業(yè)史專業(yè)委員會合作開設了“中國鹽文化研究”欄目,發(fā)表了不少高質量論文[11]。

    (五)保障制度化

    首先,學報應加強與學科、學術共同體之間的有機聯(lián)系?!稄V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的“人類學研究”之所以成為首批名欄,與其主編的魄力和決斷力是分不開的。上世紀九十年代,北京大學舉辦中國社會文化人類學高級研討班,時任《廣西民族學院學報》主編徐杰舜先生全程參與,并向全體學員承諾:每人贈送三年《廣西民族學院學報》,論文優(yōu)先發(fā)表,即使是田野報告也可發(fā)表。之后的六屆研究班,徐先生都作為正式學員參加,從而與人類學界的聯(lián)系越發(fā)緊密,高質量的稿件源源不斷。其次,要提供版面支持和時間保證。學報要支持相關研究人員全面展示其科研成果,并在第一時間確保重大課題研究成果的發(fā)表。最后,對欄目的優(yōu)質稿件尤其是約稿的優(yōu)質稿件,實行“優(yōu)稿優(yōu)酬、特稿特酬”。如山東大學主辦的《文史哲》從2003 年開始,設立了年度名篇獎, 每年評出1~3 篇優(yōu)秀論文, 給予作者1萬元獎勵, 極大地調動了作者投稿的積極性, 來稿質量有了很大提高[12]。同時,對于本校作者的優(yōu)秀科研成果,只要是在特色欄目或專題上發(fā)表,就等同于在校外核心期刊或權威期刊發(fā)表,避免優(yōu)質稿源外流。這些例證均可鏡鑒。

    參考文獻:

    [1] 朱劍.枘鑿之惑:特色化與高校學報的發(fā)展[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5):88-94.

    [2] 岳玉祿.談談把大學學報辦出特色的辯證法[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3(3):126-130.

    [3] 張積玉.辦出特色提高質量開創(chuàng)學報工作的新局面——陜西省高校學報研究會四屆三次理事會工作報告[J].榆林高等??茖W校學報,2001(4):1-6.

    [4] 韓松.論學術期刊的學術特色[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02(6):52-54.

    [5] 尹玉吉.關于“學報特色論”的全方位審視[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82-93.

    [6] 陳正慧.學報特色欄目的功能和作用——兼談大學學報的開發(fā)利用[J].三峽大學學報,2005(3):111-114.

    [7] 舒仁斌.普通高校文科學報的欄目策劃——以教育部“名欄工程”為中心[J].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學報,2015(5):67-72.

    [8] 朱劍.也談社科學報的現(xiàn)狀與改革切入點[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4):139-155.

    [9] 張積玉.社科期刊的特色之路[J].中國編輯,2003(6):45-47.

    [10] 金兼斌.學術編輯職能的異化與回歸[J].中國編輯,2004(2):9-12.

    [11] 錢澄.特色欄目的穩(wěn)定性、導向性與開放性[J].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1):74-77.

    [12] 艾小剛,吳衛(wèi)東.以地域文化為支撐建設學報特色欄目[J].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07(6):34-37.

    (責任編輯:薛蓉)

    On the approach of characterized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journals

    JIN Yichao

    (The Academic Periodical Press,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angzhou 310014,China)

    Abstract:University journals are academic periodicals with distinctiv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long time, homogenization has been one of the notorious features of university journals. The issue of characterized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journals arises accordingly. The aspects of journal development with characteristic can be manifested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value criteria,column setting,editorial style,as well as the consideration of time dimension, etc. The characterized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journals can advance the academic research and the dissemination of research findings, as well as speed up the disciplinary development process with better service to the society. However, there still exist a couple of problems in the characterized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journal, such as improper column design with vague characteristic, lacking of high-quality submissions due to the poor promotion, in short of disciplinary support which leads to the decline of journal quality, and the high cost of calling for papers which seriously affects the timely publication of the journals. The efforts of advancing characterized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journals might be put on the column specialization, invlting more authors, professional editing with diversified formats, as well as institutionalized logistic support, etc.

    Keywords:university journals; characterization; column with characteristic; approach

    中圖分類號:G2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4303(2016)01-0094-06

    作者簡介:金一超(1971—),女,浙江諸暨人,副研究員,碩士,從事編輯研究和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收稿日期:2016-03-01

    猜你喜歡
    高校學報特色化
    全員參與創(chuàng)建特色化的安全文化體系
    基于多種模式的內蒙古農(nóng)牧業(yè)特色化研究
    語文教師班級特色化管理“四法”
    甘肅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4:44
    打造特色化外匯風險管理體系
    中國外匯(2019年7期)2019-07-13 05:44:52
    高校綜合性學報專業(yè)特色化更名后的現(xiàn)狀與思考
    發(fā)揮高校學報職能,服務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
    大學教育(2017年1期)2017-02-13 19:11:43
    我國高校學報微信公眾平臺運營分析
    出版廣角(2016年14期)2016-12-13 01:55:25
    高校學報微信公眾平臺發(fā)展的SWOT分析
    全媒體時代非核心類高校學報出版發(fā)展創(chuàng)新探索
    今傳媒(2016年7期)2016-09-07 00:35:59
    大數(shù)據(jù)時代下高校學報辦刊困境調查研究
    科技傳播(2016年7期)2016-04-28 22:31:21
    托里县| 新干县| 措勤县| 沅陵县| 清流县| 西乌珠穆沁旗| 凤城市| 衡南县| 崇阳县| 监利县| 慈利县| 武陟县| 新密市| 平顶山市| 于都县| 上蔡县| 桓台县| 微山县| 桐庐县| 南投县| 临城县| 安溪县| 安阳市| 乌拉特前旗| 赤壁市| 建德市| 怀集县| 桐庐县| 江津市| 宜都市| 康平县| 红桥区| 吉隆县| 湘乡市| 高清| 平昌县| 曲阜市| 孝义市| 定日县| 庆云县| 连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