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瑪
金韻蓉,眾多時尚女性雜志專欄作家,同時也是位精研兒童心理教育的心理工作者,一位成功的深受兒子敬愛的母親。
金韻蓉的兒子劉忠祐,倫敦政治經(jīng)濟經(jīng)濟學院碩士畢業(yè)。目前在北京成立了兩家公司:一家是商務咨詢公司,一家是酒會服務公司。他讀研究生時,曾在英國首相辦公室實習,成為英國首相的新聞觀察員之一,同時還在一家政治風險分析公司實習,負責分析當天的政治與經(jīng)濟動態(tài)。
2015年9月,金韻蓉接受了本刊特約記者的采訪。她說:我看見現(xiàn)在許多80后的年輕人,結(jié)了婚匆忙地生了孩子,似乎這是件順理成章的事。但我很擔心,因為真的不是每個人天生都適合做父母的,好父母才能養(yǎng)育出好孩子,而好父母是需要學習的——
用孩子接受的方式去愛
經(jīng)常聽見有孩子抱怨說:我知道我的父母很愛我,可是這樣的愛很讓我受不了,我都被他們愛得快要窒息了!金韻蓉說她也遇到過。在兒子劉忠祐六七歲時,就不允許她再親吻了,“天哪,太肉麻了!”他不喜歡這種被他形容為“娘娘腔”的表達方式。初聽到這種話,金韻蓉還真是傷心。
但再想想,孩子是獨特的生命個體,有自己獨特的個性、獨特的思維方式、獨特的心理情緒機制,我們當然不能自以為是地依照自己的想象和方法,去給予愛和關(guān)懷,還要求他們快樂地接受。我們需要找出孩子能接受或愿意接受的愛的方式,因為這樣的愛才會對孩子有實質(zhì)上的幫助,也才不會造成母親無怨無悔地付出愛,卻得不到回應的情況。
從孩子懂事的時候開始,母子之間就可以進行這樣的對話:你最喜歡媽媽怎么愛你呀?或者:你什么時候感覺媽媽最愛你呢?你覺得媽媽怎么做才是愛你的呢?甚至:你們同學的媽媽都怎么愛他啊,你覺得好嗎?等等。
想通了,金韻蓉就會盡量克制自己,不再“娘娘腔”。但是她知道也確定,兒子一定是喜歡媽媽對他表達愛的,只是自己沒找到他所接受的表達方式。
一年圣誕節(jié),家里舉行了個大派對,結(jié)束時已是凌晨兩點多了,金韻蓉和兒子站在門口的送客人離去,天氣非常寒冷,她自然地對站在身邊的兒子說:“冷不冷?媽媽摸摸手!”兒子也自然地把小手放進她的手心里,他們就這樣手拉著手送客人離去,兒子沒表現(xiàn)出任何不適。那之后,金韻蓉就知道了:“小人兒很喜歡我拉他的手呢!”
于是“媽媽拉拉手”的方式,就成為她和兒子之間心領(lǐng)神會的愛的表達了,從他小時候一直沿用到現(xiàn)在。
聊天不是你教育孩子的機會
現(xiàn)代父母最苦惱的事情就是:孩子不愿和自己溝通,和父母沒話說。
金韻蓉坦言:自己也曾遇到過這樣的煩惱。兒子在七八歲時,大概那正是他自我意識形成的時期,我們母子幾乎無法溝通,無論說什么到最后一定會爭執(zhí),或者就是他一言不發(fā),但是他的眼神告訴我,他很不喜歡這樣的溝通。
她就反省自己,問題出在哪?首先她發(fā)現(xiàn)自己每次和兒子說話,都是質(zhì)問,比如:練琴了嗎?功課寫完了沒?今天在學校調(diào)皮了嗎?其次是他每次告訴她什么事情,她都會拿出教育者的姿態(tài)出來,比如有一次兒子告訴我:“數(shù)學課無聊死了!”她立即糾正他:“怎么會無聊???你沒有用心聽當然會覺得無聊,我和你說啊,數(shù)學課很重要的……”她話還沒說完,兒子就厭煩地躲開了。
聊天不是質(zhì)問,不是一個教育孩子的機會,聊天是傾聽,是溝通,是表達父母愛與理解的好時機啊!金韻蓉開始調(diào)整自己。最簡單的,就是兒子再對她抱怨數(shù)學課很無聊時,她先不忙著糾正或否定,而是表達理解:“天哪,媽媽上學的時候也不喜歡數(shù)學耶。那時一到上數(shù)學課就犯怵……”這下兒子立即湊過來。這樣一來,母子倆就聊開了,他告訴她為什么不喜歡數(shù)學,她也告訴他學數(shù)學的心得,一次有質(zhì)量的溝通就這樣形成了。
一直作著教育工作的金韻蓉建議,父母們即使再忙也要抽出和孩子聊天。每天一次、每周一次,或者每月一次,都可以。只要在這段時間里,你能心無旁騖,把全部精神和注意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回答他的問題,回應他的情緒,聆聽他的苦惱,分享他的歡樂,那么,這段親密聊天時光所帶來的理解和情緒撫慰的能量,足以幫助孩子應付繁重的課業(yè)和人際關(guān)系的壓力,以及獲得足夠的自信和安全感了。
學會贊美,贊美應該真誠而有度
中國大部分家長都不懂得贊美孩子,所以欠缺夸獎和鼓勵的我們,個個膽小而缺乏自信,隨著西風東漸,親子教育專家終于讓中國父母了解了贊美的重要性之后,許多家長似乎又陷入“過度贊美”或“不當贊美”的誤區(qū)。弄得現(xiàn)在的孩子個個自我感覺良好,無法面對失敗和挫折,失去了抵抗不完美的能力。
記得兒子小的時候,喜歡畫畫,每畫一張就要高高舉著拿到媽媽面前來,渴望得到媽媽的夸獎,可當時的金韻蓉有可能在做飯、在看書、在洗衣服,于是敷衍他:“恩,畫得真好!”如此幾回,兒子就很不滿:“你看都沒看,就說好,一點兒都不真誠!你告訴我哪兒好???”
金韻蓉馬上意識到即使是小孩子,也是能分辨出哪些是真的贊美,哪些是敷衍了事的。而敷衍了事的贊美,會讓孩子的自尊心和積極性都受到打擊。于是她立即放下手頭的事情,接過兒子手中的畫,認真欣賞起來,“畫得真好,我尤其喜歡這棵大樹,你看,葉子畫得多好啊,我都能感覺到它們在風中搖曳的樣子,我也喜歡你的用色,很生動……”兒子甜蜜而害羞地笑了。
當然,說贊美應該真誠,但是絕不能過度。記得兒子五歲時,金韻蓉開始送他去學習鋼琴,為了鼓勵他能堅持下去,所以夫妻倆每次夸獎都不遺余力:啊,你真是太棒了!一看就是個鋼琴家的坯子!或者:加油,到明年這時你就可以去參加少兒鋼琴比賽了,爭取拿個冠軍回來!
可兒子的熱情只堅持了兩周,就說什么都不愿彈了,問原因,他就一句:我不喜歡,就是不喜歡了嘛!無奈,他們只有放棄。直到兒子很大了之后,偶爾和他聊起這件事,他才說:你們那時拼命夸我,可我覺得自己沒那么好嘛,所以很害怕你們發(fā)現(xiàn)了我沒那么好之后,會對我很失望,所以我索性就不彈了!
原來如此。但是明白過來已經(jīng)晚了,兒子到現(xiàn)在還是個不會彈鋼琴的人。所以,“睜著眼睛說瞎話”的贊美,會帶來這么幾個負面結(jié)果:一是孩子心知肚明,你是騙他的哄他的,從此也學會了說瞎話哄人;二是過度贊美讓孩子不清楚自己的真實位置,自我膨脹;三就是像我兒子這樣,沒有節(jié)制的贊美會讓孩子感覺到壓力,他害怕不能達到父母的愿望,而失去父母的愛,所以會焦慮不安,更受挫折。
愛和管教并不是相悖的
經(jīng)常有人問金韻蓉:你打不打孩子?金韻蓉會說:打啊,如果需要,我當然還是會處罰他的!問的人總是很驚訝,似乎打孩子的母親是很可怕的怪物。其實沒這么嚴重吧,對于年幼的孩子來說,適當?shù)摹捌と庵础贝_實是讓他“長記性”的方法之一,只要管教和體罰的分寸拿捏得當,是絕對不至于對孩子造成無法磨滅的身心傷害的。此外,“愛”和“管教”并不相悖,只要在管教過程中注意到以下幾點:
首先,管教原則的堅定。劉忠祐讀小學時,給他定了個規(guī)矩,每天放學回來要做完作業(yè)才能看電視。有次,奶奶來做客,兒子放學回來,看見奶奶很高興,而奶奶寵愛孫子也是可以想象的。當兒子愁眉苦臉說還要寫作業(yè)的時候,老人家說:“寫什么作業(yè),今天奶奶在這里,你告訴媽媽就說要陪奶奶!”于是兒子就順水推舟不寫作業(yè)了。
金韻蓉回來得知后,立即要求劉忠祐去寫作業(yè),然后給奶奶解釋:“這次你給他破了規(guī)矩,那就會有下一次,次數(shù)多了,這個規(guī)矩就會不了了之,執(zhí)行不下去。”由于她的堅定,兒子一直將寫完作業(yè)再看電視這個規(guī)矩執(zhí)行得很好,因為他知道,這是不管有什么理由和借口都無法更改的。
其次,管教要“立即”和“當下”。兒子小時候,不喜歡吃青菜,有一次帶他出去參加宴會,席間,他又別別扭扭的不想吃青菜,孩子的父親立即起身,將他帶離了現(xiàn)場,大概20分鐘后,先生帶著兒子回來了,兒子乖乖吃了一大盤青菜。
回家后,金韻蓉悄悄問丈夫用了什么方法,丈夫說,他把兒子帶到餐廳附近的花園里,問兒子知不知道吃青菜的好處?兒子說了一大堆。然后丈夫很嚴肅地說:“既然你知道吃青菜的好處,我們現(xiàn)在就回餐廳吃青菜,如果你不吃,我們就再出來一次,但如果再出來的話,我就會揍你!”聽了先生的恫嚇,兒子只好乖乖地回去吃青菜了!
很多父母對于孩子犯的錯誤,不會立即指出來,事后想起來再去管教,這會給孩子傳遞一個“這個錯沒什么大不了的”信息,而且事后再提,孩子的印象不深,勢必還會再犯。
再次,管教過程中不要羞辱孩子,傷害孩子的自尊心。雖然他們從沒有放松過對兒子的管教,但是他們一直注意的一點是,不在公眾場合責罵兒子,不說傷害他自尊心的話,比如:怎么生了你這么一個兒子,什么都不如別人!或者:你看看你這德行,我真懷疑你是不是我親生的!是的,有的父母是不打孩子,但羞辱孩子的那些話,比打孩子還讓孩子難受,而且這種話給孩子造成的傷害,有可能一輩子都無法抹去。
還有,要允許孩子回嘴、辯解和哭。金韻蓉發(fā)現(xiàn)中國的父母在管教孩子時,一旦遇到孩子回嘴、辯解時,會非常惱怒,認為自己作為父母的權(quán)威受到了挑戰(zhàn)。但是請想一想,如果我們不給孩子一個辯解的機會,我們怎么能了解事情的原貌、他心里的想法,又怎么能知道我們是不是以先入為主的想法誤解了孩子呢?給孩子申辯和回嘴的機會,這樣反而能幫助孩子學會如何冷靜,如何控制情緒回應他人的質(zhì)疑,這對他將來培養(yǎng)處理人際關(guān)系的技巧是大有幫助的。
還有的父母在管教孩子的過程中,很討厭孩子哭,他們會很不近人情地說:不許哭!或者:你還有臉哭!要知道,遭到父母的責罰,對于孩子是一次挫折,他也需要情感的宣泄,讓他有釋放情緒的出口,對于他的身心健康是有好處的。
總之,做父母的學問太多了,需要我們不斷地在實踐中學習,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也是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長的過程。
(未經(jīng)作者許可,本文禁止轉(zhuǎn)載、改編和網(wǎng)摘)
編輯/楊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