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紅
【摘 ?要】童話以其獨特的藝術特征,對學生的審美能力、思維創(chuàng)造力有著重要的作用,這與新課改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完美契合,因此廣大小學語文教師應當加強童話教學的研究與探索。
【關鍵詞】小學語文 ?童話教學 ?探究
【中圖分類號】G623.2 ? ? ?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1-1270(2015)02-0134-01
童話以其形象生動、豐富多彩、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jié)深受兒童的歡迎,并被廣泛的編入各版小學語文教科書中。根據(jù)相關教學研究可知,童話教學能夠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以及思維想象能力,鍛煉其語言表達能力。因此,如何采用有效的教學方式,引導小學生感悟童話故事的真正內涵與意義,是值得廣大小學語文教師思考的問題。筆者將結合自身教學經驗,就如何提高小學語文童話教學質量談談自己的幾點體會。
一、突出童話故事想象與幻想的特點
童話是由作者通過天馬行空的想象、豐富的幻想以及運用夸張的手法創(chuàng)作而成的,因此其具有想象與幻想的特點。小學語文教師應充分抓住童話作品的這一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學生想象思維的啟發(fā),將學生引領到童話的幻想世界中,并以此來激發(fā)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首先,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進行童話朗讀,讓學生對童話故事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接著教師根據(jù)故事情節(jié),引領學生去感悟童話故事似真實幻、亦虛亦實、超越時空限制的幻想氛圍。其次,全面發(fā)揮學生的想象能力,拓寬學生的思維想象空間,讓學生更好的理解童話故事的真實情感,掌握作者的思想情感以及創(chuàng)作意圖。最后,讓學生對某個童話故事的結尾進行改編或者重構,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以及思維想象能力。
二、科學處理真實與虛構、現(xiàn)實與幻想的關系
雖然童話故事是由作者的幻想與虛構而成,但其確是對生活的一種真實反映。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真切處理童話故事的真實與虛構、現(xiàn)實與幻想的關系。例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小女孩4次點燃火柴并出現(xiàn)了火爐、烤鵝、圣誕樹、奶奶,4次幻想,這些情節(jié)都是小女孩虛構而成的,然而,在資本主義社會,窮孩子被凍死和餓死的現(xiàn)象卻是普遍存在的,是真實的。這也是對當時資本主義社會丑惡現(xiàn)象,同時也是窮人渴望光明與幸福的強烈愿望的真實反映。又如《小猴子下山》,故事雖是虛構,但卻是以現(xiàn)實生活為基礎,是以小孩子得隴望蜀、顧此失彼、辦事有始無終、興趣無常等常見缺點為創(chuàng)作依據(jù)的。因此教師要根據(jù)童話的內容,引導學生從童話的思想聯(lián)系到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中,讓學生真正的領悟到童話的真實意義。
三、創(chuàng)設童話教學情境
創(chuàng)設童話教學情境,不僅可以有效延伸課文內容,還能讓學生提供更開闊的思維想象空間,使其更好的理解故事內涵,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與想象力,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例如《青蛙看?!芬晃闹?,松鼠與青蛙一同躍過了無數(shù)臺階,最終抵達山頂并看到了夢寐以求的大海。然而故事情節(jié)在此就結束了,此時,教師可以抓住故事的空白,提出問題“青蛙經過了重重困難終于看到了大海,此時它會和松鼠有什么樣的對話呢?”讓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對根據(jù)故事的情境進行對話。如此一來,不但能豐富教學內容,增強教學的趣味性,調動課堂氣氛,還能為學生提供廣闊的思維想象空間,并深化其對故事內容的理解與認識,讓學生明白在實現(xiàn)夢想的路上未必會一帆風順,但只要堅持不懈、腳踏實地的去努力,那夢想必定不會遙遠,并鼓勵學生像青蛙一樣擁有堅持的信念、樹立信心,勇敢的去追求自己的夢想。
四、讓學生自己去感悟童話的內涵
小學童話語言通俗易懂,對小學生而言具有極大的吸引力。然而,大多數(shù)教師容易受到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影響,在童話教學中習慣側重文本句意的講解,經常抓住童話故事中的重點語句大做文章,想讓學生抓住理解技巧,讓其在簡單的文字中理解故事大意。如此教學方式與新課程教學改革的目標以及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背道而馳。童話故事的受眾主要體是兒童,教師不應過多的從自己的觀點對故事作出理性的解析與討論,更多的應該是讓學生自由理解故事內容,而教師對其進行合理的引導,與學生共同進入童話世界,并與其感悟當中的喜怒哀樂,而非將自己的觀點強加于學生身上?!耙磺€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教師與學生的看法與觀點難免會有差異,因此,教師應清楚的認識到童話教學是難以一蹴而就的,應尊重學生對于童話理解的認識過程,讓學生在童話教學中自己去品味與思考。
五、減輕童話教學的道德訓誡
當前,在我國小學語文的童話教學過程中,大多數(shù)教師都比較傾向于對學生進行道德訓誡,意圖是為了讓學生能對生活進行理性的思考,讓學生知道什么是該做的,什么是不該做的,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然而小學生的生活閱歷較為簡單,并不能全面的進行理性思考,如果一味的強求學生去接受這些思想,只會壓抑學生的天性,教學效果也可能會適得其反。例如《螞蟻和蟈蟈》一文,故事主旨是批評蟈蟈的懶惰,贊美螞蟻的熱愛勞動;《三袋麥子》也是過于側重道德的培養(yǎng)與訓誡,使得童話故事喪失了其應有的童趣,使得原來的審美價值大打折扣,并且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因此,童話教學不應以認知作品為最終教學目的,而應是讓學生在童話故事中充分發(fā)揮想象,以減少困擾學生的無意識壓力,教師應利用文學審美的方式來重視與保護學生的本善之美、本性之美,盡可能的讓學生的童心免受世俗的干擾。例如《小貓釣魚》中,小貓的三心二意淋漓盡致的展現(xiàn)了小貓的天性,而不應將成人世界的要求過多的強加小貓身上,讓其可以像它媽媽一樣抵抗外界的“誘惑”。在童話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給與學生充分的尊重,避免將充滿趣味性的童話故事變成了生硬的德育課,異化了小學語文的教學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