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梓茹
摘 ?要:提起當代中國電影,姜文無疑是個舉足輕重的人物,無論是作為演員還是導演,他那激情四射的個性化表達方式通過熒屏給觀眾以強烈的視聽沖擊,從《陽光燦爛的日子》《鬼子來了》到《太陽照常升起》每一部作品都被烙上了獨特的“姜文式”印記。本文將試圖對姜文早期電影《太陽照常升起》中充斥的大量符號、意象以及隱喻進行解讀,展現(xiàn)具有其獨特風格的碎片化影像世界。
關鍵詞:姜文;施隆多夫;符號;人性
中圖分類號:J905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01-0122-02
時勢造英雄。1963年,姜文出生在唐山的姥姥家,先后又輾轉貴州、湖南等地,四處遷移的生活和部隊的特殊環(huán)境對姜文產(chǎn)生了不小影響,再之當時的中國正處在社會文化大動蕩的時期,豐富的社會閱歷使得姜文對世界擁有了獨特的視覺和感知,并在他的藝術創(chuàng)作中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為中國影壇書寫下了濃墨重彩的篇章。處女作《陽光燦爛的日子》就將特殊背景下的中國社會青年一代的成長通過熒幕地道地展現(xiàn)出來,影片中散發(fā)出的激昂的生命力給觀眾以強烈的心靈震撼?!豆碜觼砹恕穭t是采取了不一樣的視角來審視抗日時期戰(zhàn)爭對人性的摧殘,以及整個國民的生存狀態(tài),直逼靈魂深處的人性層面的東西。《太陽照常升起》則以完全迥異于其他影片的表達方式,為觀眾展現(xiàn)了一個不一樣的世界,像一個謎一樣引發(fā)了社會大眾對“人性”的廣泛思考。
一、姜文和施隆多夫的結緣
看《陽光燦爛的日子》,大家會發(fā)現(xiàn)在影片結束字幕出現(xiàn)之前,有感謝“Volker Schlndorff(福爾克·施隆多夫)”的字樣,他為什么要向《鐵皮鼓》的導演福爾克·施隆多夫表示感謝呢?原來,姜文拍攝《陽光燦爛的日子》時,由于第一次執(zhí)導經(jīng)驗不足導致開支嚴重超過預算,資金的不足給姜文的創(chuàng)作帶來了巨大的阻力,無奈之下,姜文向來華訪問的當時已是著名的國際導演施隆多夫請求幫助,把他創(chuàng)作的樣片寄給施隆多夫。施隆多夫看過之后,大為驚喜,對姜文的藝術造詣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并且伸出援手幫姜文渡過難關。他們的友誼與相互欽佩決定了前者的影片不能不受后者的影響,《鐵皮鼓》中充斥的大量符號隱喻以及通過營造的光影世界來反觀當時的歷史現(xiàn)實,從而引發(fā)對人性的思考,使姜文受到很多的啟發(fā),在電影《太陽照常升起》中,可以看到《鐵皮鼓》的很多影子,無論是在創(chuàng)意還是在實施上,姜文在許多地方都向施隆多夫表示了致敬。本文將通過對影片中大量符號的解讀,走進“姜文式夢境”窺探人之本性。
二、“猜謎式”結構的集大成者
電影《太陽照常升起》就像一個夢,一個迷離絢爛的夢。正因為是夢,所以片中充斥了大量的類似于“不怕記不住,就怕忘不了;忘不了,太熟;太熟了,就要跑”這樣具有極強跳躍性的臺詞讓人捉摸不透:
“你爸是最可愛的人?!?、“我爸是志愿軍?”、“不是你爸,是你爸的那支隊伍?!薄ⅰ澳惆?,先是這么長,后來這么長,再后來這么長……”、“我爸?”、“你爸的槍?!?/p>
還有就是對情節(jié)的含混的表述:一會兒李叔死了,一會兒李叔又活著;一會兒是林大夫追小梁,一會兒是小梁要請老唐和林大夫;以及小隊長的爸爸到底是叫阿遼莎呢,還是叫李不空……
在《鐵皮鼓》中,阿格內斯曾一臉惶惑地問外祖母,說自己聽不懂楊·布隆斯基和阿爾弗雷多在說什么,而在《太陽照常升起》中,我們也不斷地聽到類似這樣“聽不懂”的話語:
瘋媽問:懂嗎?兒子答:不懂。瘋媽又問:懂嗎?兒子再答:不懂。
又一次重復問話后,瘋媽意味深長地說:“只能說你不懂,不能說你沒看見?!悲倠屵€對貓說:“你也不是什么都懂?!?/p>
而第四段中的孔維扮演的姚妹妹也一臉怪笑地問小隊長道:“你呢?你懂嗎?”
這真是一部令人費解的電影,臺灣影評家焦雄屏如此評價《太陽照常升起》說:《太陽》“充滿了紛來沓至的符號、意象及隱喻、節(jié)奏又快,我自己和朋友有非常多解密的快感,尤其有關中國的近代政治思潮、社會及人的處境,幾乎像《達·芬奇密碼》般繁復,一旦找到關鍵,就覺得此片非常清晰易懂?!睂а葸\用獨特的視聽語言為觀眾營造了一個謎一樣的世界,他打破了傳統(tǒng)常規(guī)的敘述模式,不按常理出牌,情節(jié)設置斷裂陌生,讓觀眾在迷惑混亂的世界里體味那個特殊時代背景下被壓抑的人性與欲望。
三、《太陽照常升起》影像世界的解讀。
影片《太陽照常升起》中充滿的大量符號使全片都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本文將分別對影片四個部分“瘋、戀、槍、夢”進行深度剖析,層層解構姜文碎片化的影像世界。
1.瘋
這一部分是全片最精彩、擁有最豐富電影語言的一部分,也是最難以理解的一個篇章。這一段密集的出現(xiàn)了諸如“魚鞋、磚、錢、算盤、上樹、刨坑、牛、羊、白宮、李鐵梅”等大量的符號語言。
魚鞋是影片貫穿始終的人物“瘋媽”穿的一雙繡花鞋,也是看似其發(fā)瘋的主要原因——她的鞋不見了。結合符號學的隱喻含義,母親失去鞋的那一瞬間,即意味著丟掉了人性,丟掉了人的欲望。丟掉了人性和欲望的瘋媽便成了真正意義上的“瘋子”,她不讓兒子去上學,砸爛兒子喜愛的算盤,每天爬上村口的樹,刨一個大坑,把東西砸個稀爛,再用這些東西建一個“白”宮,在“白宮”里將兒子的照片和李鐵梅的照片放在一起等,這些很明顯地將當時敏感的中國政治背景與那種撕裂狂躁的中國社會生存狀態(tài)構成了一種對應。正像《鐵皮鼓》中奧斯卡的停止生長是對當時德國社會、德國民族的一種瘋狂狀態(tài)的隱喻一樣,瘋媽的瘋、丟了鞋、上樹、刨坑、建國理想等也成了對那一時代背景、時代特色的隱喻與象征。
2.戀
相對于第一部分來說,這一部分及后面的兩個部分比較寫實,似乎好懂,但由于情節(jié)的跳躍,多處出現(xiàn)語焉不詳?shù)那闆r,所以,仍然有不好理解的地方。如梁老師既然已被吳隊長洗清冤枉,那為什么還要上吊自殺呢?
對于這一點,其實只需注意林大夫問老唐的那句話:你怎么把它(鞋)搞大的?聯(lián)想到本片的第四段“夢”中孔維扮演的姚妹妹轉述的老唐的那句話,我能把鞋搞大……我們就很容易搞明白,是唐雨林讓林大夫懷孕了,在這風聲鶴唳的年代,他們必然會擔驚害怕,急需在表面的鎮(zhèn)靜中找到一個替罪羊。以逃脫手握“鋼槍”的吳隊長的批斗與懲罰。因此,林大夫才會在那個不準戀愛的時代主動大膽地表示出對梁老師的愛,甚至不惜編造自己在放映現(xiàn)場的謊言,其真實目的就是希望能借此機會嫁給梁老師,以轉嫁老唐釀酒的危機。
接下來,影片又在多處強化印證了上述判斷:梁老師被追,跑進老唐的屋,林大夫正吊在老唐屋后的墻上,看得出她對這兒的地形相當熟悉,肯定不是第一次來;還有,老唐一吹號,她就去他那兒等,不一一而足。
可憐的是梁老師,先是困惑于在這種肅殺的時代怎么還會有這么多的人是流氓,或者這么熱衷于抓流氓,接下來,當他明白自己差一點成了別人的替罪羊,而且想算計他的人還是他最最要好的伙伴和朋友時,他對這個世界感到了可悲、可怕、絕望,便用一根帶子送自己上了天堂,也算是一種大徹大悟吧。
3.槍
這一段中,老唐和自己已經(jīng)離婚多年的妻子被下放到一個云霧繚繞的小鄉(xiāng)村。陌生嗎?陌生,仿佛就是老唐的故鄉(xiāng),然而并沒有明說,只是孔維扮演的姚妹妹會時不時冒出一兩句讓人困惑的話,如知子莫若母之類,那么小隊長會是老唐和瘋媽生的兒子嗎?有這種可能,但聯(lián)想到第一段中我們對“瘋媽”這一角色的讀解,就會發(fā)現(xiàn)這樣的結論頗有些牽強附會。聯(lián)想到布萊希特的間離效果,可知,導演在這里實際上是在營造一個陌生化的效果。那么導演在努力編織的故事是想表現(xiàn)什么意義呢?
姚妹妹四十歲了,來自南洋,舉止性感,穿著時髦,渾身上下透著一種誘人的魅力,很快小隊長便被她深深吸引,并被崔健扮演的北京男說成是再自然不過的事。聯(lián)想到“瘋媽”死后,中國進入到一個改革開放對外活躍的新時代,很容易就可以明白其中的寓意。
有意思的是,瘋媽為兒子安排的理想是讓兒子和李鐵梅在一起,永遠走革命的道路,當革命的接班人,而兒子卻背叛了她的思想,與“洋”人結合在一起,心中懷著20年后就能和“洋人”一樣的思想,應該說無可厚非,所以老唐最終理解了他們,還送了姚妹妹一面鏡子。問題在于,小隊長已經(jīng)接觸了“洋”的土包子卻始終在這一過程中不解愛的真諦,最終拿出一個錦旗來圖解“天鵝絨”。老唐忍無可忍,這才憤而開槍將其打死。
在這里,作者借這樣的情節(jié)編碼和隱喻,向今天的社會現(xiàn)實發(fā)出了強烈的呼吁和期冀。
4.夢
直到此刻人們才明白,這一段才是全劇的第一段,影片的敘事采取了分段、插敘、倒敘等方式,也就是說,實際的故事發(fā)生順序是4、1、2、3。
故事4發(fā)生在1958年,這才是整個影片的開頭,也是之后發(fā)生所有故事的前提條件。在這一段中提到了路的盡頭與非盡頭。在路的非盡頭,瘋媽在經(jīng)過了一番痛苦的表白后卻發(fā)現(xiàn)火車停了下來,孩子已經(jīng)出生,太陽照常升起;而路的盡頭,就是吳隊長引吭高歌時唱過的那個五指山,老唐迎上遠道而來的妻子,往天空瀟灑地放上一槍,說了聲“你的肚子像“天鵝絨”。
但是,無論是盡頭還是非盡頭,結局似乎都是一樣的,正像萬泉河、梭羅河最終要回歸大海,五指山上也終究會陽光燦爛。天會亮,人會笑,孩子會出生,有這樣美好的世間萬物、自然常態(tài),阿遼莎也好,瘋媽也好,確實是不用再“害怕”了。
然后,人們終于明白,海、太陽象征的是世界的終極真理,這個真理是永遠顛撲不破的,關鍵是人們如何去找尋。
亙古不變的生命真理是導演最終想要表達的世界,就像電影中最后一幕,冉冉升起的太陽,沒有因為滄海一粟的變化而改變了什么,新的希望依然不斷萌生?!耙淮藖?,一代人走,大地永存,太陽升起,太陽落下,太陽照常升起。”荒誕的年代,無論怎樣嚴酷肅殺,人性的光輝將永久燦爛。
參考文獻:
[1] 趙寧宇.姜文的電影世界[J].當代電影.2011(5).
[2] 葉彌.天鵝絨[J].北京文學·中篇小說月報,2008(3).
[3] 于里光.從《天鵝絨》到《太陽照常升起》[J].上海采風,2007(11).
[4] 文舞.生命的偶然和命運的必然——解密《太陽照常升起》[J].溫州繚望,2007(19).
[5] 姜文.長風過大云——太陽照常升起[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1.
[6] 蔡衛(wèi),游飛.雕刻時光的詩人——當代亞洲電影導演藝術細讀 [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傳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