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霞
(南通大學 文學院,江蘇 南通 226000)
張謇在朝期間與朝鮮文人的交往
陸霞
(南通大學 文學院,江蘇 南通 226000)
張謇兩次赴朝,在朝鮮時間將近一年。他在助吳長慶料理軍務之余,還廣泛與朝鮮文人學士交往,他們慕名來訪并索贈詩或求題字。因此,張謇在朝鮮期間為朝鮮人贈詩非常多,這些詩文唱和皆是近代中朝文學交流之珍貴史料。
張謇 中朝交流 詩文唱和
張謇曾兩次赴朝。第一次是1882年朝鮮爆發(fā)壬午兵變,朝鮮政府請求清軍出援,清政府派出丁汝昌、馬建忠等率軍入朝。后日軍大舉入侵朝鮮,清政府派出廣東水師提督吳長慶率慶軍赴朝。此時張謇29歲,他作為吳長慶的幕僚隨吳入朝。關于這次入朝,張謇之子張孝若在編纂的《南通張季直先生傳記》中摘抄了黃炎培關于韓國的吳武壯祠的記載:“朝鮮壬午之變,中國政府調廣東水師提督吳長慶,率登州兵以七月度韓震懾……祠有光緒十一年金尚鉉撰,金允植、沈履澤去思碑。附光緒八年隨征將士賓吏題名:首列幕賓,優(yōu)貢江蘇通州張謇……”壬午之戰(zhàn)是鴉片戰(zhàn)爭以來清軍難得的勝利,張謇在此役中顯示了杰出的才能,并撰寫了《朝鮮善后六策》、《壬午東征事略》、《乘時復規(guī)流虬策》等文章,贏得了朝鮮眾多有識之士的尊敬。
清軍鎮(zhèn)壓朝鮮起義后,張謇隨馬建忠、丁汝昌等回國,而吳長慶所率慶軍則暫留朝鮮。翌年,應吳長慶之召,張謇再次赴朝,為吳料理軍務。此次在朝滯留時間較長,而后再次回國,此后未再赴朝鮮。在此后四十多年的時間里,張謇與韓國文人的詩文之交依然沒有斷絕,成為近代中朝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話。
張謇兩次赴朝,在朝鮮時間將近一年,在助吳長慶料理軍務之余,還廣泛與朝鮮文人學士交往,他們慕名來訪并索贈詩或求題字。因此張謇在朝鮮期間為朝鮮人贈詩非常多,與朝鮮文人產生了非常深厚的友誼。
金允植(1835—1922),字洵卿,號云養(yǎng),朝鮮吏部參判,也是朝鮮著名文人,喜詩詞,兩人交誼深厚。在平定叛亂之后,張謇曾去金允植的住處拜訪他,然而未能會面,張在其日記中記載:“訪云養(yǎng)不直。云養(yǎng)家諫洞,門巷湫隘,茅舍數楹,墻垣不能蔽鄰人之目,清況如此。見其子效曾,字景魯。云養(yǎng)以是日遷江華留守。”①由此可見,金允植是個非常清廉的官員。金允植知道張謇喜愛詩詞,就將朝鮮詩詞名家金澤榮介紹給張謇。張謇在他的《朝鮮金滄江刊申紫霞詩集序》中有這樣的記載:“往歲壬午朝鮮亂,謇參吳武壯軍事,次于漢城。事平,訪求其國之賢士大夫,咨政教而問風俗。金參判允植頗稱道金滄江之工詩。他日見滄江于參判所,與之談,委蛇而文,似迂而彌真。其詩骎骎窺晚唐人之室,參判稱固不虛。”②張謇高度評價了金澤榮的詩,認為其詩有晚唐之風。金澤榮在《年略》中寫道:“余見季直神宇英爽,意義磊落,筆談如流?!彼€作《贈張嗇庵季直》贈與張謇:“黑風吹海聲如雷,泰山已沒扶桑摧。大地搖盪無晝夜,高帆映日張生來。吳公幕下三千士,借箸運籌須汝才……”③從中可以看出,二人對彼此的才能都非常傾慕,這為日后金澤榮到南通投奔張謇打下了基礎。
張謇與金允植交往雖然時間不多,但友誼十分深厚,當他在中國得知故友金允植逝世時,非常悲痛,作長詩以悼故友:“破曉飛來尺一紙,開緘嘆嗟淚盈眥。朝鮮遺民老判書,生已無家國俱死。國何以死今匪今,主孱臣偷民怨深。強鄰涎攫庇無所,昔嘗語公公沉吟。自是別公四十載(癸未與公別),東海風云變光怪。居州獨如宋王何,楚人甘受張儀紿。一竄投荒不復還,國社夷墟猶負罪。李家興廢殊等閑,河山辱沒箕封賢。白發(fā)殘生虜所假,赤心灰死天應憐。噫吁兮!朝鮮國,平壤城,李完用不死,安重根不生,運命如此非人爭。居上低頭惟誦經,誦經之聲動鬼神。后生拔劍走如水,亡秦三戶豈徒然,從會九京良有以。公胡遽化九京塵,淬患纏憂八十春?;貞浤蠅v軍日,腸斷花開洞里人(花開洞,居士昔居處)。”④二人雖分隔四十余年,但張謇得知金允植去世的消息,仍然感到非常悲痛,兩人交往雖然時間不多,但是可以從詩中看出兩人情誼之深厚。這首詩還表達了他對國家孱弱、官員腐敗、百姓多怨的痛心,兩國同受帝國主義侵略,同處于國家民族危亡的時刻,相似的歷史使得張謇對金允植的處境感同身受。
金昌熙(1844-1890),字壽敬,號石菱、鈍齋,謚號“文憲”,是當時朝鮮的吏部參判,也是著名文人,有《石菱集》、《譚屑》等著作行世,慶軍入朝時他就是朝鮮李朝的迎接官,與袁世凱等人交往頻繁,并著有《東朝迎接錄》詳細記載了這一段歷史。張謇稱他為“此邦知外務者”,且為中國移民后裔。張謇盛贊其的才能見識:“石菱參判者,金匱之華裔,而雞林之故家也。往緣公事,來儐王師,昕夕戎旃,從頌緒論。故都廿代,能說其替興:道洽八區(qū),從咨夫險易。多聞識要,瞻智用愚。朝鮮多材,亦其楚矣?!雹葸@是張謇為金昌熙的《譚屑》所作序言,序文中有:“即歲孟夏,載賦東征。尋舊壘之燕棲,賡以歡于鴻雪。感慨人事,怊悵功名。既窾裹于詠歌,復進商一其著錄。《譚屑》二卷,則參判有得之微言,而冥通于釋老者。夫五濁世界,在在貪癡;三乘便門,誰誰覺悟。參判以維摩之善病,工蒙莊之寓言。滿谷滿山,道罔墜而不著;在鳥在獸,詞緣物以成聲。”《譚屑》這本書記載了作者金石菱的讀書感悟及其所作的警醒世人的寓言。
張謇在其日記中提到他與金石菱的交流,因為金石菱不識金器,遂以“論金不辨金黃赤”的對聯調侃,石菱聽到非常高興,說很符合他的生平,大概是他平時不太追求金錢。他自己沒有對下聯,而是請張謇對下聯。張謇知道金石菱曾在同治年間出使中國,對中國文化有較深的了解,于是就擬出下聯:“觀樂能知雅頌風”。金石菱看后更高興,問張謇能不能再擬一對,張謇隨即對出:“標卷平分甲丙乙,貢賦猶區(qū)下上中”、“聞樂徐參肉竹絲,品酒能分碧白紅”⑥。金石菱喜歡喝酒,朝鮮的酒紅上碧中白下。
張謇在朝期間為金石菱所作贈詩為數不少。如《招隱三首贈金石菱》,詩的全文如下:“大道日榛蕪,仁義委芻狗?;烀m藰O,隆閉沍陰黝。海水薄天飛,頃洞震地紐。紛缊上邊功,龍魚乃雜蹂。當其時會乘,嫫嬙均好丑。得喪倏然事,素履儻無咎。曳尾泥涂中,我懷漆園叟。似聞北山士,隴笑騰千春。亦越崔伯淵,飾競灰其身。古來聰知彥,動與尤悔因。功利豈云惡,所貴孚我真。山澤有坦途,結蘭欽幽人。扃巖筑軒宇,高桂籠青云。愿言繼瓊佩,著書尊逸民。魯公營菟裘,亦云吾將老。表圣識三休,知幾殊自好。百歲俟河清,禍已集炎槁。云何期十霜,人事誰能保。浮湛恃周才,爵服慮緇皂。苾苾西山薇,菁菁南澗藻。洵飴逍遙游,卜居亮及早?!雹哌@首詩通過氣勢磅礴的景物描寫展現了當時民族危亡的社會環(huán)境,表達了詩人的志向。
光緒九年六月二十五日,金石菱之子敬獻來拜見,求張謇之詩,張謇作一律詩與之:“憶昔初冠日,公庭舉茂才。淹遲雄劍合,淪落爨琴滅。幕府因征伐,尊公與往來。風云激深感,期子鳳翎開?!雹噙@首詩回憶了他自己的身世,也體現了他與金石菱的相識過程,并表達了對朝鮮青年的期望之情。
趙冕鎬(1803-1887),字藻卿,號玉垂、怡堂,朝鮮李朝末期著名詩人,著有《玉垂集》、《禮石記》等。張謇與趙冕鎬的詩文往來為數不少,如《書朝鮮趙玉垂參判(冕鎬)異苔同岑詩卷后》,表現了張謇對趙冕鎬雖然年邁但詩文創(chuàng)作不斷出新的欽佩之情。二人的詩文唱酬不僅代表了兩人之間的友誼,更是中朝友誼的珍貴史料。
張謇還與朝鮮兵部判書趙寧夏(惠人)、宏文館伺講魚一齋(允中)皆有密切交往,友誼深厚。張謇在朝期間除以上詩文之外還有《書朝鮮近事》:“春秋義與孝經符,太息龍鐘宰相疏。為問一時徽號啟,何如封禪茂陵書。諸生漫切賈生憂,絳灌勛高自運籌。蕉萃漢陽江上路,幾人敝盡黑貂裘?!雹嵋约啊端忘S李二生歸江原道》:“時事江河下,紛紜口舌爭。上書空涕淚,當路有公卿。自璧珍緘鐍,青山遲耦耕。即看齊二隱,愁甚魯諸生。”⑩這首詩寫出了民族危亡的歷史時期,政局不穩(wěn),士人報國無門只得歸隱山林的無奈之感,表達了對黃、李二生境遇的同情與理解。
壬午(1882)年,張謇初次走出國門,這時他還是一個不到而立之年,沒有一官半職,甚至連舉人都未考中的青年。但是他與朝鮮的文人學士的交往卻相處融洽。雖然語言不通,但是可以借助筆談交流溝通。由于張謇品格情操高尚詩文高超,朝鮮文人學士對張十分崇敬。朝鮮國王高宗曾請張謇定居于朝鮮,以“賓師”相待,并恩賜以酒饌。他記道:“延陵謁王,王以饌饋慰廷及予,有謝箋?!?他日記中還有:“《謝還朝鮮王酒具啟》:‘往拜大王盛纂之賜,今見盛酒磁盎,尚在軍中行廚,列訊庖丁云:比還役倉卒遺此。廋上宮之屨,既審辨乎是非;還合浦之珠,且敘明其來去。反璧為例,削簡增慚?!?張謇漏還一件酒器,說明原因并及時送還,說明張謇非常注意維護慶軍和國家的形象。壬午年八月十一日,張謇整裝回國,金允植、金石菱對張謇都非常不舍,可見張謇與他們交誼之深。張謇在日記中記載:“十一日,束裝。國王賜三品服,作箋謝。石菱、云養(yǎng)皆有眷眷不忍之意?!?朝鮮國王賜張謇三品官服,但張謇并未接受其官爵,只是將朝鮮禮制文物珍藏,后送交南通博物院,作為中朝兩國友誼的紀念。
張謇在1883年回國后,再未去過朝鮮,但他仍然十分關心朝鮮局勢。后來金澤榮舉家流亡中國,張謇對他熱情接待,幫助他在南通安置并且將他安排在翰墨林印書局任職,也為金澤榮文章報國提供了平臺。二人經常歡聚,互相唱和。
總之,張謇在朝鮮期間與朝鮮文人學士之交往十分密切,彼此唱和之詩文,皆是近代中朝文學交流之珍貴史料。
注釋:
①張謇.柳西草堂日記·光緒八年七月二十日.張謇全集(第七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176.
②張謇.朝鮮金滄江刊申紫霞詩集序.張謇全集(第六卷).藝文雜著.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331.
③金澤榮.贈張嗇庵季直.金澤榮全集(卷一).亞細亞文化社,1978:180.
④張謇.朝鮮金居士訃至年八十七哀而歌之.張謇全集(第七卷).詩文聯語,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278.
⑤張謇.朝鮮金石菱參判譚屑序.張謇全集(第六卷).藝文雜著.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48.
⑥張謇.柳西草堂日記·光緒八年八月四日.張謇全集(第七卷).詩文聯語.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180.
⑦張謇.招隱三首贈金石菱.張謇全集(第七卷).詩文聯語.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64.
⑧張謇.朝鮮金石菱參判命其子教獻既冠來見與詩勖之.張謇全集(第七卷).詩文聯語.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62.
⑨張謇.書朝鮮近事.張謇全集(第七卷).詩文聯語.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64.
⑩張謇.送黃李二人歸江原道.張謇全集(第七卷).詩文聯語.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64.
?張謇.柳西草堂日記·光緒八年七月二十四日.張謇全集(第七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176.
?張謇.柳西草堂日記·光緒八年八月二日.張謇全集(第七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180.
?張謇.柳西草堂日記·光緒八年八月十一日.張謇全集(第七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