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保
(中南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430079)
新媒體是以數字信息技術為基礎,以互動傳播為特點,通過新的傳播途徑(如互聯(lián)網、無線通訊網、衛(wèi)星等)、數字終端(如掌上媒體、數字互動媒體等)和傳播手段(如即時通訊工具、網絡虛擬社區(qū)、博客、微信、微博等)向用戶提供信息和服務的傳播形態(tài)。與傳統(tǒng)平面媒體相比,新媒體信息傳播的形式、途徑和方式等都發(fā)生了質的變化,海量的信息、快捷的傳播、互動式的表達、多元化的觀點、虛擬性的特性,對傳統(tǒng)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產生了沖擊。就“形勢與政策”教學而言,課堂講什么、怎么講、如何講才能有好的效果,是新媒體傳播背景下不得不思考的現(xiàn)實問題。本文從“形勢與政策”的教學內容選取、講授重點轉換以及教師素質提升等角度,分析新媒體傳播對高?!靶蝿菖c政策”教育教學的影響,探討“形勢與政策”的教學改革措施。
“形勢與政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組成部分,課程的目的在于“幫助學生認清國內外形勢,教育和引導學生全面準確地理解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即通過解讀大學生關心的國際國內熱點問題,分析形勢,解讀中央的大政方針,增強大學生對黨和國家政策的認同,從而堅定投身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偉大事業(yè)的信心。自1987年教育部在高校開設“形勢與政策”以來,教師以自己的理論優(yōu)勢、所占有的大量知識信息和豐富歷史人文積淀,通過個人教學魅力展示,把握時政動態(tài),傳播主流聲音,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然而在新媒體時代,知識信息的傳播具有快捷性、互動性、大眾性和豐富性的特點,教師占有知識信息優(yōu)勢的格局被改變,突出表現(xiàn)為國際國內熱點問題的海量信息在第一時間充斥于新媒介,各種的評論和觀點五花八門。作為新媒體使用的主力軍,大學生不僅能便捷、快速地獲取各種所需信息知識,而且通過新媒體的互動平臺發(fā)表各種看法,介入對一些重大時政問題的評價和辯論之中,對教師通過闡釋所掌握知識信息的主導地位和傳統(tǒng)教學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突出表現(xiàn)為熱點問題的背景信息在網絡迅速傳播,各種分析評論被新媒體平臺廣泛散播,如何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重大時政熱點問題,準確把握和解讀黨和政府的政策,加強對重大熱點問題的引導難度加大。
目前,全國高校“形勢與政策”的教學內容,特別是議題設置是以教育部社科司每年編寫的兩個“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要點為主,各省市高校結合本地省情、民情、校情拓展教學內容,編制教學計劃。在教學參考資料方面,教育部社科司組織編寫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參考資料》《時事》《時事報告大學生版》是高?!靶蝿菖c政策”教育教學的重要資源庫。教育部社科司提供的教學要點和參考資料為各地高校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然而,在互聯(lián)網時代,網絡信息資源的豐富程度是任何一個資源庫都無法比及的。對某一事件或話題的各種官方和非官方的、真實和虛假的、正式和非正式的文字、影音和圖片資料及信息,在第一時間甚至若干年后都能方便、快捷地查閱。同時,作為一項教學活動,高?!靶蝿菖c政策”教學從選題到備課、從教學安排到組織實施,往往具有相對滯后性,這給高?!靶蝿菖c政策”如何選取教學內容和組織教學提出了挑戰(zhàn)。鑒于此,筆者認為,高?!靶蝿菖c政策”教育教學在圍繞相關主題組織教學時應注意以下方面。
“形勢與政策”的教學目的在于“準確把握”黨和政府的相關會議精神,“深刻領會”中央的大政方針和決策部署,“有效引導”突發(fā)事件和熱點問題。然而,由于新媒體的快捷傳播、網絡信息的豐富多樣、熱點問題的多元評論,大學生不僅能從網絡上迅速獲取所關注熱點問題的知識信息,新媒體的虛擬社區(qū)、BBS、博客、微信、QQ群、網絡論壇等各種媒介熱議的國際國內問題,散播和傳遞各種不同的觀點和評論。一些看法與黨和政府的聲音不盡一致,甚至充斥著發(fā)泄對現(xiàn)狀和政策不滿的別有用心的炒作和煽動性言論,這些非主流的、錯誤的觀點往往能先入為主地影響大學生對熱點問題的判斷和看法。這就要求主講教師應全面領會中央的精神,準確把握事件的性質和黨的政策,闡述和解讀不能夾雜個人的判斷和傾向,不能受網絡觀點和輿論左右,不能一味迎合學生的喜好和興趣,確保原汁原味地傳遞黨和政府對熱點問題的聲音。同時,還要有意識地關注新媒體上的各種輿論和觀點,掌握網絡輿情動向,并在授課過程中進行重點分析和評議,以確保引導的有效性。那種對新媒體上的各種觀點視而不見,充耳不聞,課堂講授上自說自話,無視其他的做法,既不能有的放矢、達到排疑解惑的效果,也很難做到統(tǒng)一思想、凝聚力量的目的。
海量知識信息通過新媒體在第一時間的迅速傳播,使“形勢與政策”的教學內容和重心必須有相應轉變,才能滿足高校學生對重大熱點問題的多樣化需求。換言之,高校學生對關注的重大事件或熱點問題的知識信息大多已通過新媒體獲得,教師占有知識信息的主導地位沒有了,學生對國際國內熱點問題的興趣點轉向事件的背景和政策形成過程的關注。這就使教育的重心不得不從敘述和解讀文本信息轉向對國際國內重大熱點問題背景、產生原因、政策考慮的分析和對各種非主流觀點的述評和引導上來。教學既要敘述文本知識信息又要解釋重大熱點問題的相關背景;既要解析黨和政府的政策方針又要分析政策背后的戰(zhàn)略考慮、既要傳播主流聲音又要批駁各種錯誤認識。通過不斷增加知識體系的系統(tǒng)性和完整性,來滿足大學生尋求了解對重大熱點問題背后的邏輯聯(lián)系的愿望,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和分析問題能力,以達到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和使命感的教學目的。
“形勢與政策”是一門政治性和政策性極強的課程。在新媒體高度發(fā)達的今天,各種資訊和觀點的發(fā)布和使用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在新媒體空間以匿名或化名的方式交流,具有不確定性和難以控制的特點。新媒體空間交流對重大問題的看法容易擺脫道德和責任的約束,導致一些非理性和極端的觀點得以滲透和傳播,這就給師資隊伍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要求教師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和高度的政治敏銳性。時政熱點發(fā)生在當下,各種評論和觀點充斥在新媒體中,要求教師對重大熱點事件的解讀、分析和引導,既重視傳遞黨和政府的聲音,更要分析和批駁各種錯誤觀點,這就要求教師具有深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功底和政策理論水平,以確保分析解讀的準確性,提高對新媒體空間各種輿論的辨別能力。另一方面,要求教師具有廣博的知識視野。熱點問題議題廣泛,領域各異,既包括政治、經濟和文化等議題,也牽涉國際國內局勢走向,熱點議題往往超出了教師的學科領域和駕馭能力之外,需要教師及時補充學習相關領域的知識。而對相關領域不熟必然導致分析問題避重就輕甚至誤讀,削弱對大學生進行引導的有效性。
新媒體在給高?!靶蝿菖c政策”教育教學提出挑戰(zhàn)的同時,也為改進教學方式方法提供了新的廣闊空間。只有主動適應新媒體時代的要求,改進教學方式,占領新媒體陣地,提升應變能力,才能提高教學效果。
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如形勢報告會、專題教學等涉及的議題有限,覆蓋面窄。為有效解決這一問題,配合校園數字化建設,各高校應適時開設“形勢與政策”教育專題網站,重視網絡平臺建設。即從組織領導、經費支持、網站維護、內容更新、疑難問題解答等方面細化管理規(guī)定;從利益分配、任務落實、責任追究等方面引導教師關心網絡平臺的建設;從考試改革、學分設置、成績評定等方面吸引學生參與網絡平臺的交流和互動。構建虛擬化的“形勢與政策”網絡交流互動平臺,關鍵是豐富網站的資料信息和搭建實時互動的交流平臺。來源渠道可靠和豐富充實的信息資料,不僅為學生關心重大時政熱點問題提供了可靠的權威信息,而且能有效避免虛假信息對學生的誤導;而網絡實時互動平臺既能滿足大學生熱衷于新媒體交流的潮流,也避免“形勢與政策”形勢報告會和專題教學課堂容量大,缺少互動交流的缺失。
目前高?!靶蝿菖c政策”教師隊伍主要是兼職的政工干部、臨時外聘的專家學者或政府負責人,也有部分專職的思政課教師。由于“形勢與政策”教學動態(tài)性強,備課任務重,難度較大,兼職政工干部各有主業(yè),教學熱情不足,部分高校甚至將新近畢業(yè)的學生工作干部作為教學主力,臨時性和隨意性的教師隊伍既導致課程教學的整體性和結構性缺失,也難于管理和要求,由于對新媒體輿論走向關注不多,教學的引導性不足,實效性大打折扣。要解決這些問題,首先要改變目前“形勢與政策”教育各部門多頭交叉管理、但只抓不管的狀況,成立專門教研機構,建立相對穩(wěn)定的專職教師隊伍。其次是加大對專職教師的培訓和輪訓力度,一方面培訓教師對重大熱點問題的全面把握和對中央政策的深刻領悟能力;另一方面要培訓教師對新媒體的運用和掌握能力,特別是對涉及熱點時政問題輿論的分析和引導能力,以提升課程的教育教學效果。
新媒體背景下的高?!靶蝿菖c政策”教育,與其讓媒體和網絡輿論對重大時政熱點問題隨意揣測,不如主動發(fā)聲引導,這種引導既要重視線下的課堂教學活動,更要重視線上的教育引導。高校因應鼓勵從事“形勢與政策”教學的教師建立個人網站,博客、播客和微信平臺,搭建與大學生的虛擬空間交流方式,以平等的身份、民主的方式,及時傳播關于重大熱點時政問題的評論,與學生平等地進行溝通和交流,注重批駁新媒體上各種錯誤觀點,引導學生的思想和言論。同時,要通過高校教學質量監(jiān)控和教學評價設置相關激勵措施,鼓勵教師運用網絡實時教學交流工具,通過理論灌輸和溝通交流相結合,引導學生對黨和國家政策的認同,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和決心。
[1]丁衛(wèi)華.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時效性探析[J].廣西社會科學,2011,(7).
[2]陳潮光.高?!靶蝿菖c政策”教育教學長效機制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7,(5).
[3]楊曉慧.新媒體與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J].高校理論戰(zhàn)線,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