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婷婷, 王 洋, 利 站, 林 程, 關亞靜, 胡 晉
(1.浙江大學農業(yè)與生物技術學院種子科學中心, 杭州310058;2.山東省種子管理總站, 濟南250100; 3.浙江農林大學, 杭州311300)
豌豆作為世界第四大豆類作物,種植面積廣,年產量高,是重要的人類食品和動物飼料。多年來有關豌豆種子的研究已廣泛開展,主要是從豌豆種子的生理特性、萌發(fā)特性及種植品質等角度研究報道。但國內外對豌豆種皮的研究卻鮮見報道。豌豆種皮作為種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種子胚胎與外界環(huán)境間的重要生物屏障,在保護胚胎免受逆境危害、調控胚胎發(fā)育、決定種子休眠和萌發(fā)、種子品質等方面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同時,它也是種子吸收外界化合物的第1道屏障。種皮透性可控制種胚與外界間的水分、氣體和養(yǎng)分的交換,對種子休眠、萌發(fā)、貯藏以及種子處理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已有研究表明,化學物質在種子中的滲透性與種皮結構及成分等密切相關。劉軍等報道,紅豆草和扁蓿豆在種皮結構上有差異,導致透水性不同[1]。孫群等通過測定硬實種子和非硬實種子種皮粉末中的粗纖維、Ca、Si含量的差異,發(fā)現(xiàn)硬實種子的種皮強度在很大程度上與粗纖維和Ca有關,粗纖維和Ca的大量積累增加了種皮的機械強度[2]。電鏡和質譜技術的發(fā)展為種皮結構和成分的深入研究創(chuàng)造了條件,但是引起種皮透水性差異的許多機理尚不完全清楚。本研究應用掃描電鏡觀察種皮結構,顯微化學鑒別法和紅外光譜分析法鑒定種皮細胞壁成分,并借助能量色散型x射線熒光分析儀對種皮中礦物元素含量進行定量測定,旨在探索豌豆種皮結構及成分對種子透水性的影響,以期為提高種子透性和品質提供理論指導。
試驗選用3個豌豆品種的種子:豐優(yōu)1號、甬苗豌豆和中豌3號。種子置于4℃冰箱貯藏備用。
1.2.1 掃描電鏡觀察種子種皮結構
種子預處理參考劉強等[3]和文婷婷等[4]的方法。種子用濃度為0.1mol/L,pH=6.9的磷酸緩沖液(PBS)浸泡12h,于2.5%的戊二醛溶液中4℃固定過夜后用0.1mol/L PBS漂洗樣品3次,每次15min。將種皮剝離,橫切種臍,用1%的鋨酸溶液固定樣品1~2h后再用0.1mol/L PBS漂洗樣品3次,每次15min。用50%、70%、80%、90%、95%5種濃度的乙醇溶液對樣品依次脫水,每種濃度處理15min,再用100%的乙醇處理2次,每次20min,接著用乙醇與醋酸異戊酯的混合液(體積比為1∶1)處理樣品30min后用純醋酸異戊酯處理樣品過夜。
對樣品進行臨界點干燥,離子濺射鍍膜,掃描式電子顯微鏡(XL 30-ESEM,荷蘭飛利浦公司)觀察,拍照。
1.2.2 酸蝕豌豆種子吸水率的測定
用濃硫酸對種子分別處理0,5,20,40,60min,每處理3次重復,每重復50粒。酸蝕種子用清水沖洗并擦干表面浮水后稱重。將酸蝕種子浸泡于蒸餾水中,并于2,4,6,8,10,12h后分別取樣,擦干表面浮水,稱重記錄。
1.2.3 顯微化學鑒別法鑒定豌豆種皮細胞壁成分
參考劉軍等[1]的方法,取豌豆種皮分別在碘-氯化鋅溶液、鹽酸間苯三酚試劑和蘇丹Ⅳ酒精飽和溶液中染色,觀察并記錄種皮橫斷面染色結果。
1.2.4 紅外光譜分析法鑒定豌豆種皮細胞壁成分
豌豆種皮經液氮研磨成粉末狀,采用紅外光譜儀(AVATAR 370型,美國 Thermo Nicolet公司生產,光譜分辨率4cm-1,掃描信號累加32次)掃描觀察。
1.2.5 種子飽和吸水率及皮殼率的測定
取豌豆種子,3次重復,每次100粒,稱重后浸于蒸餾水中12h,取出種子,擦干表面浮水,稱重記錄。
種子皮殼率測定參照王瑞等[5]的方法,將樣品用蒸餾水浸泡2d,小心去皮,皮和胚分別置于105℃烘箱中烘至恒重后稱重。
皮殼率(%)=皮重/(皮重+胚重)×100%。
1.2.6 礦物元素含量測定
取3個豌豆品種種子種皮各3~4g,經液氮研磨成粉末狀,每個品種3次重復。處理好的樣品使用島津能量色散型x射線熒光分析儀(可測元素范圍為Al~U)進行元素含量測定。
1.2.7 統(tǒng)計分析
百分率數據根據y=arcsin[sqrt(x/100)]進行反正弦轉化,采用Statistical Analysis System (SAS)軟件進行差異顯著性(a=0.05,LSD)分析。
經掃描電鏡觀察,豌豆種皮表面有角質層,并且呈網狀,網眼由不規(guī)則多邊形組成(圖1a)。種臍處種皮表面粗糙,未觀察到角質層,中央縱向有1條臍溝(圖1b)。
豌豆種子種皮橫斷面結構可分為4層(圖1c)。最外1層為角質層,是植物中一種蠟狀高度復雜的脂肪性物質。角質層下面是柵欄層,由徑向長形、柵欄狀細胞鑲嵌排列緊密連接而成[4],厚度為84.4~102.9 μm。第3層結構為墊狀物,結構致密,厚度為20.6~53.5μm。最下面是薄壁組織層,由薄壁細胞疏松排列而成,可使水分快速穿過。
豌豆種子過種臍種皮橫斷面可分為5層(圖1d)。對列柵欄層,上下柵欄層厚度分別為27.4~40.4μm和42.6~61.3μm。對列柵欄層在靠近管胞結構處,逐漸變薄,直至消失。管胞結構(最厚可達441.0μm,最寬可達272.0μm)在橫斷面上呈橢圓形,孔隙較大且疏松,在臍溝(寬36.5μm)處直接暴露于空氣。星狀組織分布于管胞結構兩側,在靠近
圖1 豌豆種皮結構掃描電鏡照片
圖2 不同酸蝕時間豌豆種子照片
圖3 不同酸蝕時間豌豆種子種皮結構掃描電鏡照片
管胞處最厚,厚度可達257.0μm。最下面一層為薄壁組織,厚度約為183.0μm。管胞結構、星狀組織和薄壁組織較疏松,有利于水分的輸送。
豌豆種子隨濃硫酸腐蝕時間延長,種子表面褐色斑點增多(圖2)。
經濃硫酸腐蝕5min的豌豆種子,其種臍處表面幾乎無裂縫(圖3a),而酸蝕20,40,60min種子的種臍裂縫逐漸增多且臍溝加寬(圖3c,e和g)。對于種皮橫斷面,濃硫酸腐蝕5min的豌豆種子幾乎無裂縫(圖3b),而隨著酸蝕時間的增加,種子的柵欄層、星狀組織、管胞結構以及薄壁組織逐漸遭到破壞(圖3d,f和圖3h)。
在每一個時間段豌豆種子的吸水率均為酸蝕0min>酸蝕5min>酸蝕20min>酸蝕40min。酸蝕60min與酸蝕0min的種子在浸水2h后吸水率沒有顯著差異。但隨著浸水時間的延長,酸蝕0min的種子吸水率迅速上升,吸水8h已達到96.58%,增速8.43%/h。而酸蝕60min的種子在浸水8h后吸水率為74.15%,增速僅為3.82%/h。
表1 不同酸蝕處理時間豌豆種子的吸水率
豌豆種皮結構經碘-氯化鋅溶液染色呈棕色,鹽酸間苯三酚試劑反應染成桃紅色,蘇丹Ⅳ酒精飽和溶液染色呈紫紅色。由此可推測豌豆種皮細胞壁中含有較多的纖維素、木質素和角質。
圖4 豌豆種皮紅外光譜圖
紅外光譜分析法鑒定細胞壁成分參照謝晶曦[6]、徐榮等[7]和張曉斌等[8]的分析方法。2 889.65cm 附近為飽和C-H鍵的特征吸收峰,主要是細胞壁中蛋白質、纖維素和果膠等成分(圖4)。1 643.70cm 附近是細胞壁蛋白質上的C=O(酰胺Ⅰ帶)。1 538.72cm附近主要是蛋白質上N-H振動吸收峰(酰胺Ⅱ帶)。1 261.73cm 附近是蛋白質酰胺 Ⅲ 帶。1 430.89 和1 384.13cm附近屬纖維素中甲基的特征吸收峰,1 055.28cm附近為纖維素糖鏈中C-C和 C-O鍵的吸收峰。613.90cm附近為含硫化合物或脂肪族硝基、亞硝基化合物。由此可知,豌豆種皮中主要含有纖維素、果膠、蛋白質等成分。
豐優(yōu)1號與中豌3號的飽和吸水率分別達到100.59%和101.35%,顯著高于甬苗豌豆(表2)。3個豌豆品種的皮殼率不同,品種間存在顯著性差異(表2)。皮殼率由高到低依次為中豌3號(8.76%)、豐優(yōu)1號(7.78%)和甬苗豌豆(6.80%)。
表2 3個豌豆品種的吸水率和皮殼率
不同品種種皮中含碳化合物和礦質元素含量存在一定差異(表3)。豐優(yōu)1號的Ca元素含量顯著高于中豌3號和甬苗豌豆,中豌3號的Fe元素顯著高于豐優(yōu)1號和甬苗豌豆,甬苗豌豆的K元素則顯著低于豐優(yōu)1號和中豌3號。
表3 3個豌豆品種種皮中含碳化合物和礦質元素含量(%)
對3個品種種子皮殼率、種皮中各成分含量和種子吸水率進行相關性分析,表明種子皮殼率與吸水率呈極顯著正相關,相關系數為0.89(表4)。種皮中K、Fe與種子吸水率呈極顯著正相關關系,相關系數分別為0.94和0.97。Ca元素與種子吸水率呈顯著正相關關系,相關系數為0.70。含碳化合物、Sr元素與種子吸水率呈極顯著負相關關系,相關系數分別為-0.94和-0.82。
表4 豌豆種皮中各成分與種子吸水率之間的相關系數
種皮紋理特征可穩(wěn)定遺傳,是植物長期系統(tǒng)進化的結果[9],可用作物種鑒定指標,為分析不同物種的進化及親緣關系提供可行性方法[10]。一個多世紀以前就有學者提出,種皮結構影響種子透性。影響種皮透性的因素主要位于種皮的角質層以及厚壁的柵欄層[11]。本研究掃描電鏡觀察種皮結構、酸蝕種子吸水率、鑒定種皮細胞壁成分只用了豐優(yōu)1號種子的結果,其余2個品種具類似結果。
一般認為,種皮表面角質層是阻擋水分進入種子的第1道屏障,因為其結構致密,且由蠟質等疏水物質組成。其次,柵欄層結構堅硬致密,無細胞間隙,是水分進入的主要障礙。種臍處的特殊結構使它成為吸收水分的主要通道。種臍橫斷面結構中沒有角質層,且臍溝處孔隙較大的管胞結構直接與空氣接觸,星狀組織和薄壁組織也是排列疏松的結構,使得水分、化學物質的吸收以及空氣的流通易于進行。
種子酸蝕處理的目的是得到種臍和種皮結構受損的研究材料。不同酸蝕時間處理豌豆種子發(fā)現(xiàn),隨酸蝕時間延長,種臍和種皮被破壞程度加深,各時間段種子吸水率基本都低于對照。Cai等對新鮮豌豆的收縮特性和復水特性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種皮不僅阻礙水分由內向外運動也阻礙水分由外向內運動[12]。完整的未經破壞的種子,其吸水的主要部位是種臍,且由于種皮完整不易失水,因而種子有較高的吸水率。而一旦種子的種臍和種皮均被破壞,水分進出種子的障礙被解除,種子更容易吸水,但失水同樣加劇,最終導致吸水率下降。因此,種子種臍與種皮的完整性對種子吸水保水至關重要。
本研究表明,豌豆種皮細胞壁中主要含有纖維素、木質素、角質、蛋白質、果膠等成分。其中纖維素是植物細胞壁的主要組成成分,常伴生著木質素等其他物質,使細胞壁具有高強度和抗化學降解的能力。孫群等認為,粗纖維的大量積累增加了種皮的機械強度和不透水性[2]。木質素使細胞相連,增加細胞壁的抗壓強度,強化植物組織。梁艷麗等認為,種皮中木質素含量影響著種皮的厚度及堅硬度[13]。角質是植物角質層的主要成分,而作為種皮最外側的堅密的角質層,是妨礙水分滲入種內,造成種子硬實的重要原因之一[14]。
種皮是由珠被發(fā)育而來的套被狀結構,包圍在胚和胚乳之外,是種子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具有保護種胚和吸水保水的作用[15]。通過將3個豌豆品種的皮殼率與種子吸水率作相關性分析表明,種皮確實對種子透水性產生影響。皮殼率越高,吸水率越高,表明種子透水性越好。
周勁松認為,Ca、Si、K、Mg等元素含量可能與種皮硬度有關[16]。孫群等認為,Ca元素的大量積累增加了種皮的機械強度,是硬實種子的特征之一[2]。本試驗通過對3個豌豆品種種皮中各成分含量與種子吸水率作相關性分析表明,種皮中K、Fe、Ca元素的積累可能有利于豌豆種子的透水性,而種皮中含碳化合物和Sr元素的存在可能阻礙種子的透水性。由此可見,不同作物類型種子透水性的影響因素可能并不完全一致。
綜上所述,豌豆種子的透水性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涉及到種子的種皮結構、種皮成分、皮殼率等。種皮結構中角質層和柵欄層是阻礙水分進入的主要因素,種臍是水分進入種子的主要通道。種皮成分中纖維素、木質素、角質、含碳化合物和Sr元素的積累都會增加種皮的機械強度,從而降低種子的透水性,而種皮中K、Fe、Ca元素的積累可能有利于種子的透水性。此外,皮殼率越高,種子的透水性越好,且保持種子種皮完整性對種子吸水保水具有重要作用。
[1]劉軍,盧萍.紅豆草和扁蓿豆種子種皮結構的比較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漢文版),2005,34(3):369-371.
[2]孫群.烏拉爾甘草種子硬實程度的無損鑒定與硬實形成機理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yè)大學,2008.
[3]劉強,王平平,苗福,等.瀕危植物鄂爾多斯半日花種皮結構的研究[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23(3):20-23.
[4]文婷婷,田藝心,朱巖芳,等.蠶豆種皮結構、細胞壁成分及其與透水性的關系[J].科技通報,2013,29(5):63-67.
[5]王瑞,李加納,諶利,等.甘藍型黃籽油菜主要性狀的遺傳相關分析[J].中國油料作物學報,2003,25(3):8-11.
[6]謝晶曦.紅外光譜在有機化學和藥物化學中的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7.
[7]徐榮,孫素琴,陳君,等.肉蓯蓉種子成分及活力的紅外光譜分析[J].光譜學與光譜分析,2009,29(1):97-101.
[8]張曉斌,劉鵬,李丹婷,等.鉻誘導植物根細胞壁化學成分變化的 FTIR表征[J].光譜學與光譜分析,2008,28(5):1 067-1 070.
[9]伍曉明,曾長立,胡瓊,等.甘藍型油菜與野芥屬間體細胞融合雜種后代種皮紋飾亞微結構研究[J].中國油料作物學報,2009,31(2):122-126.
[10]韋存虛,李愛民,張永泰,等.白芥和甘藍型油菜屬間雜種后代種子結構比較[J].作物學報,2009,35(6):1 139-1 145.
[11]Corner JH.The Legnminous Seed.Phytomorphology,1951,1:117-150.
[12]Cai L,Shi MH.Experimental study on shrinkage and rehydration of seed during drying process[J].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2003,19(4):343-346.
[13]梁艷麗,梁穎,李加納,等.甘藍型黃、黑籽油菜種皮特性比較研究[J].中國油料作物學報,2002,24(4):14-18.
[14]杜寶紅,石鳳翎,錫林塔娜,等.扁蓿豆種子發(fā)育形態(tài)解剖學研究[J].種子,2007,26(6):7-11.
[15]李正理,張新英.植物解剖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16]周勁松.應用x-射線能譜微區(qū)分析法測定核桃種皮與子葉的元素含量[J].果樹學報,2003,20(1):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