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永夏
爛漫的童年有許多夢想,得道成仙便是其中之一。而騰云駕霧,暢游仙山,更成了我夢寐以求的快事。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多,這些美夢都像肥皂泡一樣破滅了。大詩人白居易不是說過嗎?“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李白說得更直截了當:“??驼勫?,煙濤微茫信難求?!奔热幌缮绞悄菢犹摕o縹緲,微茫難求,我等凡俗又哪里去尋?
不過,美夢盡管破滅,我的仙道情結猶存,對尋覓仙蹤道跡有著濃厚興趣。最近,我就是借參加養(yǎng)馬島散文筆會之機,懷著“朝圣”的心情,游覽道家名山昆崳山的。
昆崳山又稱“麻姑山”“姑余山”,位于膠東半島東端,橫亙于牟平、文登兩地。它方圓百里,峰巒綿亙,林深谷幽,古木參天,自古就有“海上仙山之祖”“神仙之鄉(xiāng)”等美譽。傳說中的蓬萊、瀛洲、方丈三仙山,就是昆崳山在大海中的延伸。而秦皇、漢武東巡求仙,尋找長生不老之藥,麻姑得道升天,王重陽授徒傳教……都在這里留下了“圣跡”和佳話,并廣泛流傳于民間。
我們一行十幾人是從昆崳山西北麓開始登山的。車子在山間公路上掠過綠樹繁花,左拐右旋,行不多遠,便見一座恢宏壯麗的道觀高高矗立在眼前,這便是近年重建的神清觀。下了車,沿著三重石階拾級而上,進了山門,步入庭院,迎面便是神清觀正殿。我的第一印象,就是進入了“仙境”!看吧,正殿居中的三清殿,高高在上的是三位道教至尊: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和道德天尊。東面的五祖殿,分列著道教五位仙祖:王玄甫、鐘離權、呂洞賓、劉海蟾、王重陽。而西面的七真殿,則是“全真七子”馬鈺、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的圣地。如此多的神仙首領會聚于此,足見昆崳山在仙界的地位非同尋常。山門東西兩側,分別是鐘樓、鼓樓。日日響起的晨鐘暮鼓,似在喚醒世間凡眾:苦海無邊,回頭是岸,珍惜蒼生,積德行善……在這里,道家的警世之音,似乎處處都能聽到。
神清觀本是唐四仙姑修道處,后又在此建全道庵。金大定六年(1166),19歲的丘處機上昆崳山訪道,就修行于此。金大定八年(1168),王重陽師徒悟道于煙霞洞,這里便成了他們聚眾講道闡玄之處。這座始建于800多年前的道觀,雖然歷經劫難,但道教文化的傳承卻始終沒有中斷?,F(xiàn)在的住持龔清泰道長,就是現(xiàn)代版的“活神仙”。這位全真龍門金山派第23代弟子,仙風道骨,年輕有為,除擔任昆崳山神清觀、岳姑殿和萊蕪九陽宮住持外,還擔任煙臺道教協(xié)會副會長、煙臺市政協(xié)委員等職務。他不但努力精研、弘揚道教文化,著力保護、修復道教勝跡,還關心社會、民生,為百姓的健康盡力,為經濟建設獻策。在他身上,道家“先人后己”“苦己利他”的精神,得到了很好的傳承。他對我們的熱情接待,更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吃著他端上來的仙桃,喝著他親烹的金駿眉名茶,直覺味美可口,香醇醉心,似有一股仙氣傳遍全身。同游的著名作家鮑爾吉·原野打趣地說:“吃了仙桃,喝了仙茶,回去寫文章也多了些仙氣、靈氣!”他的話,道出了大家的共同心聲。
走出神清觀,我們繼續(xù)沿石徑西行,在百多米外的一塊巨石下,一眼古井引起了大家的興趣。古井為石砌,水自石縫中涌出,清澈可鑒,源源不絕。它雖居山間高地,水面卻探身可觸。據說這是當年王重陽祖師及“全真七子”飲水的水源。王重陽還用此井水煉成“起死回生丹”,救死扶傷,為百姓治病。當?shù)匕傩丈钍芷浠荩Q此井為“丹井”,井水為“神水”,并有“丹泉喝一口,活到九十九”的贊譽。如今,這天賜的“神水”就在眼前,我們豈能錯失品嘗的良機?于是,有人便用礦泉水瓶從井中取水,大家你推我讓地痛飲了一番。這倒不是為了長生不老,而是要感受一下道家的精神。道家一向以“慈善為本、濟世利人”為己任。丹井之水穿越古今,流淌的不正是這種精神?
從丹井上行約二百多米,便是著名的煙霞洞。這是全真教的發(fā)祥地,是當年“七真人”及祖師王重陽棲居講道的地方,也是我們這次要探訪的主要目標。在丹井邊稍事休息后,我們便一鼓作氣地爬了上去,見到了充滿神秘和傳奇色彩的千年古洞。
煙霞洞坐落在煙霞山的半山腰,由一突兀巖石自然造化而成。洞的上方,赫然鐫刻著兩個紅色大字——煙霞。洞室呈橢圓形,深7米,高3米,面積約20平方米。洞內東壁刻著“煙霞洞”三個大字。北壁前為一神臺,供著“七真人”及祖師王重陽的塑像。洞上為峭壁,下臨深壑,早晚二時,常有祥云飄浮,煙霧繚繞;時而霞光映現(xiàn),五彩斑斕,絢麗壯觀,遂成“石洞煙霞”佳景,為牟平“十景”之一。站在洞邊,放眼遠望,群峰林立,壑谷幽深,松柏蓊郁,山花爛漫。古人有詩贊曰:“青山重疊水潺潺,問道此中別有天。洞里仙人何處去,煙霞風景自年年。”“全真七子”之一的丘處機也寫道:“山云勃勃涌驚濤,海水漫漫浸巨鰲。極目下觀千萬里,扶桑依約見蟠桃?!薄鞍资贼岳@洞泉,蒼松郁郁鎖寒煙。碧桃花發(fā)朱櫻秀,別是人間一洞天。”……這些美好的詩句,進一步彰顯了煙霞洞的大美,使之具有永久的魅力!
當然,煙霞洞之所以聞名,并不只因為風景優(yōu)美,更因它是“大師”的搖籃。從這里走出的兩位大師——全真教祖師王重陽和成吉思汗的“國師”丘處機,以其蓋世的功業(yè)和顯赫的名聲,為煙霞洞增光添彩,也提高了它的知名度。而人們瞻仰煙霞洞,也自然會想起這兩位大師的豐功偉績……
王重陽是陜西咸陽人,出身豪門,曾科舉高中。后因厭惡官場黑暗,棄官回鄉(xiāng),出家為道。金大定七年(1167),他自終南山云游東下,來到寧海(今牟平),聚徒講道于煙霞洞中,并收丘處機等七個弟子,世稱“全真七子”。他以此為中心,在寧海、文登、萊州等地傳道,創(chuàng)立了道教中的一個新的教派——全真派,煙霞洞即成為創(chuàng)立新教派的“洞天福地”。由于全真教的教義更接近現(xiàn)實民生,改變了傳統(tǒng)道教崇尚鬼神方士、符箓法術等荒誕觀念,提倡敦品勵行、修心養(yǎng)性的漸修教化,將宗教與生活拉近了距離;同時王重陽提出儒釋道“三教同源”“三教平等”“三教合一”的觀念,使新教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和親和力,因此被更多群眾接受和擁護,得以在中國北方廣泛傳播。
丘處機是王重陽的弟子,“全真七子”之一。他不僅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道教領袖,而且是一位重要的政治活動家。他的最大貢獻是將其濟世安民的思想付諸實踐,突出表現(xiàn)是接受元太祖成吉思汗的邀請,參與元朝統(tǒng)治者的政治決策。
1219年5月,已經七十多歲的丘處機應正在西征的成吉思汗之邀,率領18個弟子,不辭險阻,橫渡大漠,遠涉中亞,歷時四年,始達萬里之外的大雪山,與成吉思汗會面。他的目的,就是要教化、勸諫殘暴的元朝統(tǒng)治者,敬天愛民,施行仁政,最大限度地保護百姓的生命財產,減輕北方人民的災難。正如他在詩中所言:“十年兵火萬民愁,千萬中無一人留。去歲幸逢慈詔下,今春須合冒寒游。不辭嶺北三千里,須會山東二百州。窮急漏誅殘喘在,早教身命得消憂?!?/p>
丘處機的到來,讓成吉思汗有了“主心骨”,對他非常信任,尊他為“國師”,向他請教治國大計。丘處機也借機用中國傳統(tǒng)的“仁政”“民本”思想來教化他,諄諄勸其戒殺而治天下。問及治國之方,他答以“敬天愛民為本”;問及長生久視之道,則告以“清心寡欲為要”。太祖深以為然,于是賜給他虎符、璽書,把他稱作“神仙”。
成吉思汗賜給丘處機的虎符和璽書,相當于列土封侯的恩寵,不但為道家增長了聲威,而且憑此還救了許多民眾的生命。當1224年丘處機及弟子自西域返回燕京時,持成吉思汗所賜的璽書,放奴為良和放生者就達二三萬人。后元憲宗數(shù)召丘處機“咨以治國保民之術”時,丘處機仍以仁政愛民、舉賢授能之言以對。在一個野蠻民族統(tǒng)治時期,能對統(tǒng)治者施以教化,并產生重要影響,最大限度地保存民族命脈,實在功德無量。清朝乾隆皇帝曾這樣稱贊丘處機:“萬古長生,不用餐霞求秘訣;一言止殺,始知濟世有奇功?!边@應該是對丘處機一生的中肯評價。
對著煙霞洞中的“真人”塑像,我正走進歷史的隧道,深深思索著。忽然一陣山風吹來,使我又回到現(xiàn)實。如今,江山更迭,英雄遠去,已很少有人還記得王重陽、丘處機及“全真七子”。只有煙霞洞依舊抱樸守拙,不離不棄,數(shù)百年如一日,以絢麗的煙霞再現(xiàn)昔日的歷史烽煙,喚起人們對英雄的追思與懷念。煙霞洞,就是最好的歷史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