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果
選用中、小型新鮮番茄為原料。要求果面光滑無陷痕,色澤鮮艷,頂端至梗部均勻一致,果肉厚而密、子腔小,果實(shí)無裂縫,充分成熟。剔除成熟度不足、病蟲危害、斑疤、傷爛等不合格果。
分級(jí)
將選好的番茄倒入清水槽中,洗去表面泥沙,再按大小進(jìn)行分級(jí)。分級(jí)后用小刀挖除蒂梗。
去皮
將番茄倒入微沸的熱水中漂燙1分鐘,再迅速放入冷水中冷卻,剝?nèi)ネ馄?,并?duì)果實(shí)外表進(jìn)行修整,除去綠色或帶有斑的部分。然后放入濃度為0.5%的氯化鈣溶液中,浸漬硬化10分鐘左右,取出后用清水洗去殘液,再根據(jù)質(zhì)量標(biāo)準(zhǔn)進(jìn)行分選,果實(shí)的橫徑應(yīng)小于5厘米。
裝瓶
分選后,將番茄裝于洗凈并經(jīng)過殺菌的玻璃瓶中。另將熟透的番茄用篩板孔徑為1.5或0.5毫米的打漿機(jī),打成可溶性固形物含量5%~7%的原汁。以原汁96千克為例。加入濃度為20%的食鹽水7千克,砂糖2千克,氯化鈣0.1千克,混勻后,升溫到90℃以上,裝于瓶中,如酸度不足,用檸檬酸將pH值調(diào)整至4.5以下。
殺菌
裝罐后加蓋,但不封緊,送入熱水排氣箱中,在85℃~90℃的熱水中升溫至中心溫度達(dá)75℃左右,立即封罐。然后送入殺菌柜,在105℃下殺菌30分鐘。升溫時(shí)間不超過10分鐘。殺菌后,分別用75℃、55℃和35℃的水在15分鐘內(nèi),分段迅速降溫到40℃以下,取出揩干水分,抽樣檢查合格后,貼標(biāo)簽入庫或出售。 (吳 曉)
休眠法 菇類采收后于25℃以上室內(nèi)放置3~5小時(shí),使其旺盛呼吸,然后再放在0℃左右的冷庫中靜置處理2小時(shí)左右,在20℃左右的條件下保鮮期約為5天。
延緩劑法 用0.1%的植物生長延緩劑B9水溶液浸泡10分鐘,取出瀝干裝袋密封,可保鮮15天以上。
氣調(diào)袋法 將鮮菇貯藏于含氧量1%~2%、二氧化碳40%、氮?dú)?8%~59%的氣調(diào)袋內(nèi),在20℃條件下可保鮮8天左右。
鈣離子法 將氯化鈣溶于清水中配制成0.05%~0.1%的水溶液,將采下的鮮菇基部墩齊,直立于鈣離子水溶液中浸泡2~4小時(shí)后用清水清洗瀝干,可保鮮5~8天不變質(zhì)。
食鹽水法 將鮮菇浸入0.6%鹽水中約10分鐘后,瀝干裝入塑料袋內(nèi)貯藏,在10℃~25℃條件下,經(jīng)過4~6小時(shí),鮮菇變?yōu)榱涟咨?,能保鮮3~5天。
堿水液法 將純堿、火堿或小蘇打溶于水中,然后將食用菌浸泡其中3~5小時(shí)后用清水洗凈瀝干,裝袋保存。
輻射處理法 以60℃射線照射平菇,輻射劑量為5~10拉德,貯藏在0℃條件下,可較好地使鮮菇的顏色、氣味與質(zhì)地達(dá)7~10天保持不變。
抗壞血酸法 食用菌采摘后,噴灑0.1%的抗壞血酸液,裝入非鐵質(zhì)容器內(nèi),可保鮮3~5天,其鮮度、色澤基本不變。
苯甲酸鈉法 苯甲酸鈉是一種較為理想的保鮮劑,用0.1%的苯甲酸鈉處理食用菌,然后進(jìn)行真空包裝,保鮮效果非常理想。
焦亞硫酸鈉法 給菇體噴灑0.15%焦亞硫酸鈉水溶液,在15℃~20℃條件下可存放8~15天。(曹麗清)